读书笔记[集合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1
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伶俐可爱,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黑得发亮的羽毛,凑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海燕。海燕生存在海上,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磨练,所以它的意志十分地坚强。每当海面上波涛汹涌时,每当天空中下起瓢泼大雨,闪起雷电时,它依然在海上飞行,勇敢无畏。不像有些动物一样,一遇到风雨就躲藏到温暖的地方,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庭环境都有了改变,我们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爸爸妈妈都十分地宠爱我们,把我们一个个都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我们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其实,父母这样的宠爱反而成为溺爱,让我们一个个都成为了长不大的孩子,永远依赖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爸爸妈妈,我们不在是孩子,我们已经长大了,你们可以放手了,让我们自己去行走人生这条充满坎坷的道路。让我们自己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去克服眼前的困难吧!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海燕》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我们应该像勇敢的海燕一样,不能像企鹅一样不敢面对眼前的困难,只会逃避困难。让我们成为一个勇于挑战的人吧!
我爱读书,我曾经被《笑面人》这本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为《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而喝彩,对《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深感敬佩,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到愤愤不平,对《白雪公主》中恶毒的皇后咬牙切齿······但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就要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我让妈妈给我买的,因为我早就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盲人,她非常了不起,我想通过这本书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所以,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海伦·凯勒曾经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她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可是当她十九个月大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海伦突然高烧不退,等高烧退去之后,可恶的病魔却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力。也许大家都不会相信,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考上了哈佛大学,而且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 海伦·凯勒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自己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却又是那么想看一眼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所以她非常羡慕那些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和海伦相比,我拥有健康的体魄,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啊!所以,我发誓,今后,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才不会辜负了我们所拥有的明亮的眼睛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 我建议那些还没读过此书的人们抓紧去阅读它吧,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无限的精神食粮。
读书笔记2
《天意》英国女作家布鲁克纳的作品,学院派味道很浓重。主角是一所大学的预备老师凯蒂,她孤独、敏感、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她痴恋着学校的一名男老师莫里斯,两人在短暂的韵事之后进入了一场若即若离的迷离阶段。凯蒂作为一名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恪守着高傲和矜持,难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热烈的爱情。没有信仰的她开始相信占卜,认为那就是莫里斯所谓的“天意”,然而当她开始相信占卜结果,开始行动想改变一切的时候,当一切看似顺利的朝着的方向迈进的时候,天意却给了她另一个谜底——莫里斯和凯蒂的学生在了一起。一切就在凯蒂的一句话中戛然而止,沉闷、绝望的情绪充斥着最后一页的空白。尽管早已猜到了这个结局,可还是没有想到最后的女主人是她。
至于写作特点,印象深刻的有两点:1. 凯特的任职演说作为一条时间线索和事件线索在故事里若隐若现。而演说时的那句开场白,仿佛就是凯特自己的真实写照:
“我想考察一下浪漫主义传统的某些方面。直到今天,这个传统仍旧影响着我们,尽管我们不一定能认出它来。这是因为,虽然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浪漫主义者是什么样的人,那些浪漫主义者自己却不总是知道。"礼堂里有些人低声地笑了起来,演讲开始了。”
这一段里有两个细节,一个是身为浪漫主义者却不自知的人正是凯蒂自己,第二个细节是观众们的反应,那些低声笑的人正代表了凯蒂可悲的结局。
2. 在故事最后,凯蒂准备去赴宴之前详尽繁琐的细节琐碎描写,让人读来十分烦闷,想赶紧跳过这段,但这也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因为那正是凯蒂当时心境的映像。
尽管凯蒂作为一个悲剧女主角的结局令人惋惜,可是作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她未来生活走向的可能性,其中包括:
1. 卡罗琳在帮凯蒂梳洗之后的一段“镜子里显出了凯蒂的另一个自我,她玩世不恭,精明强干,完全是法国派头,但此人并不是那个给人讲课的女人,也并不追求俭朴生活的和谐统一,更不渴望归顺于大多数人所拥有的信仰与习俗。这张令人吃惊的脸,暗含着极大的自信和老练。”这也许是凯蒂未来要成为的自己。
2. 凯蒂第二次在吉普赛人艾娃太太屋子里算命的时候,艾娃说的那一番话,说她会有很对仰慕者,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的孤立,会有保障……非常体面,她会有一个梦中的婚礼。”这正是凯蒂梦寐以求的,但是当凯蒂问它是否很快发生的时候,艾娃表示肯定。凯蒂误以为那正是以莫里斯为对象的婚礼,但她猜错了。也许艾娃的预言都是真的,可是她说的很快也许并没有凯蒂想象中的那么快,这正如艾娃给卡洛琳算命时说她会遇见一个娱乐界的明星,从此生活不同一样。直到书的最后,卡洛琳都有些绝望的时候依然没有等到这个预言的实现。但也许凯蒂的情况不同,因为作者总是深爱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会不忍让她们经受太多痛苦。这也就是文中留下的第三个未来的伏笔。
3. 拉尔特是凯蒂的一个学生,很有才华的学生,书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他和凯蒂有任何课堂对话意外的描写,也许这正是凯蒂对拉尔特的态度,根本没有关注过。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注定要错过一片甚至几片森林,特别是像凯蒂这样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值得注意的是拉尔特在倒数第二章里的出现,是在保琳的对话里出现的,保琳说“我觉得你得处理一下拉尔特的事,凯蒂。看来他对你很亲近……”,最后一章里凯蒂去莫里斯家赴宴的路上遇见了正在那里等她的拉尔特,而且拉尔特穿的很正式。拉尔特说是莫里斯让他照顾凯蒂的,但从莫里斯对凯蒂冷酷的行动来说,他不会这么贴心,那么一定是拉尔特自己知道了凯蒂今晚将要遭受背叛的结局之后想要保护她,才出现在她身边的。
有些书耐人寻味正是因为书中这些微小的细节,万事皆非偶然出现,这都是作者精心安插在文中等着被发现的小机关。因为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所以只发现了这么多,不过已经足够惊喜。越来越喜欢英国作家学院派崇尚文风的高贵气质,洞察人性的细致,以及一点点孤傲离群的伤感。尽管薄薄一层,但耐人寻味,余香不断。
读书笔记3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
读书,读史,读人,也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他被誉为西楚霸王,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是无法遮掩他在军事上的无比才华!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可是,英雄都是不长命的,在他30岁时,便去世了......这也许就是命吧,项羽的故事就在这里完结了,英年早逝啊,可惜了一个人才。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书笔记4
今天在图书馆里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好久没有象今天这样沉浸在书中了。觉得上了大学以后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那种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书的时间也的确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过是英语或者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也少了那份看“闲书”的心情。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一本书,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边城》以后真的被小城美丽而忧愁的故事感染了,《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
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读书笔记5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新建议》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
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 “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1、平等的爱;2、理解的爱;3、尊重的爱;4、信任的爱;5、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作者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 “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
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与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更贴近学生,更适合我的学生,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驾驭课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灵活,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读书笔记6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读书笔记7
周末,读到一篇文章《矫情》。很受启发。所谓”矫情“ ,应该是对女人的一种惯用名词,在我看来,她应该算作温柔的反义词。二者皆是用来形容女人的。人们常说女人是水,那只是看到了水中的酸度,殊不知,水也是可以显碱性的。酸碱度以PH值来衡量。越温柔的女性PH值越小于7,越矫情的女性PH值应该是大大于7的。二者的形成与其成长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男人度量的加大,女人越来越被家里的男人宠着了。所以矫情的女人越来越多了.
我是一个矫情的且非常矫情的人,但只仅限于在亲人的面前偶尔的'发作。因为从小到大,从为人妻到为人母,一直被亲人们宠爱着,在他们的心里有我足够大的空间,承载着我的一切,让我有了太多的爱的享受。
爱是理解;爱是包容,爱是远行时的一种牵挂;爱是病中的问候;爱更是离别后的一种伤痛与思念....矫情—是爱的一种体现,矫情—是因为爱所以被爱着。
读书笔记8
花了十天时间,我终于看完了《青鸟》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伐木工人的一对儿女寻找青鸟的故事。
故事中讲了平安夜迪迪和米迪两个小孩子去寻找青鸟,他们在光神的'指引下,和狗先生、面包先生、糖果先生、火先生、水姑娘、猫女士,一起走过了怀念国、夜宫、未来王国、午夜墓地、幸福乐园和黑森林,但还是没有找到青鸟。他们一觉醒来,却发现青鸟就在他们身旁。
《青鸟》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怎样去寻找幸福。青鸟无处不在,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读书笔记9
这本书是讲述了一个名为阿廖沙的儿童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这是一部以作者高尔基的自身经历为原型的小说。
阿廖沙在三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的母亲不得不将阿廖沙托付给他外祖父家。在他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小业主,但现在因为家业不太景气,比外祖父也因此变得暴躁蛮横。在这个家中,总是充满着争吵。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外了分家和私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每天不分日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一天,阿廖沙受到自己表哥的怂恿,将家中的一块白布染成了蓝色的。没想到外祖父却大发雷霆,一下子将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并为此大病了一场,但后来外祖父过来安慰并向阿廖沙道歉。在这种的生活环境当中,阿廖沙的母亲因为再也受不了家中这样的氛围,便抛下阿廖沙,过自己的生活。后来,阿廖沙遇到了淳朴的小茨冈,老实的葛利高里,会弹吉他的雅科夫,最重要的还是外祖母,外祖母热爱生活,传递善良。这些人给阿廖沙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后来,外祖父搬家到卡那忒街,并在那里招了两个房客以来收租维持生计。这两个房客一个是绰号名为好事情的人,他给阿廖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阿廖沙的'母亲在一个早晨突然地出现了。回家后,阿廖沙的母亲开始教阿廖沙读书写字。可是阿廖沙的母亲与上次看到的是不相同的,现在的母亲是漫不经心,时常大发脾气,这使阿廖沙十分沉痛。后来母亲再婚,时常受到了后父的打,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对阿廖沙也渐渐地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因为后父相处不来,便在一天回到了外祖父家。回到外祖父家后才得知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苦,阿廖沙只好每天放学后去捡破烂卖来养家糊口。在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后,他便离开学校,在这时,阿廖沙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后,边到人间去生活了。
本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作者也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出当时前苏联的社会的黑暗,痛恨地批判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对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顾的行为表示鄙夷。但也有在困境中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民,是这样些使生活,使社会充满了希望。
读书笔记10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是《黄继光》。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黄继光所在的连队要在黎明前夺下597.9高地,但前方敌人的一个火力点阻挠了他们,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枪眼,对连队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故事。
黄继光不惜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连队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放弃生的希望,死也要把任务完成,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啊!这可真是充分地表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当这篇课文学习完之后,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战斗结束连队长准备安葬黄继光遗体的时候,发现黄继光胸膛中了7弹却没有流一滴血!原来黄继光在爬的过程中血已经流的`干干净净了!可他还是坚持站起来用自己的胸膛堵枪眼!这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意念的力量。
我们应该学习黄继光的这种精神,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也不用我们去堵枪眼,可我们还是应该学习黄继光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一定不能“损人利己”。
最后,一定要记住:坚持不懈,奇迹才会出现!
读书笔记11
20xx年1月28号,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冬季小学期课程——android的研发。在老师们的介绍下,我们接触到了android的开发环境以及控件的功能。刚开始接触Android觉得既陌生又亲切,陌生在于没有学过具体的开发软件,亲切在于它在界面开发上和web也可以形成了相通的架构,更加方便。通过十几天的学习,接下来说说我的收获:
在这次android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
一、 android基础知识:
1. 环境的配置:
(1) 配置Java程序开发环境 ;
(2) 安装并汉化Eclipse(JDK);
(3) Android SDK的安装 ;
(4) ADT的安装及配置 ;
(5) Android模拟器的配置 。
2. 第一个简单的Android程序(HELLO WORLD):
(1) 创建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
打开eclipse开发工具——文件——新建——项目——android——android project——下一步 ,
(2) 应用程序编写: 完成程序资源的设置 ;完成界面布局的设置; 完成程序的事件处理; 完成程序的总体配置;应用程序测试 ;部署应用程序到Android手机(对APK应用程序进行打包)。
3、控件:
在Android学习中,每一个应用都需要一些空间,在这一个月的学习当中,我们也接触了很多的控件:
(1) TextView:用来显示文本标签的控件 ;
(2) ListView:用来显示一个列表的控件 ;
(3) Toast:是Android用来显示显示信息的一种机制;
(4) EditText:编辑框,用于输入信息;
(5) RadioGroup、RadioButton:单项选择 ;
(6) Checkbox:多项选择 ;
(7) Spinner:下拉菜单 ;
(8) AutoCompleteTextView:自动提示 ;
(9) DataPicker、TimePicker:时间和日期事件 ;
(10) Button:按钮 ;
以上的控件,可以使我们制作出一个的手机软件,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我们还学习了java的基本概念以及java编程基础知识。因为要制作一个手机软件,就要看懂背后的代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总结了知识点,紧接着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在为期半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在课上,老师举出了一些简单的例子,紧接着当天下午我们开始上机操作,这样可以及时地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十几天的android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对常用控件基本掌握其用法,对其事件的监听方法也基本掌握。学习Android不仅是对前沿开发技术的了解,也是对编程知识的一次提升。
在这次android的入门学习中,我们还要分小组进行编写程序,然后进行作品展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展示时间快到了,我们小组还没有布局好,也没有美化好,心里很着急,甚至还老是出错,不能正常运行。我们着急得睡不好觉,为了一个美化布局,我忙了三天,现在想想那时,看来自己对于配色还是有待加强学习啊!不过,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作品展示,虽说美工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尽力了。相信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配色,因为一个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功能,而且用户体验也很重要,美工是一部分。
在这次制作软件中,我觉得小组的分工与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分工,这样就会导致作品出错,而且会浪费时间,比如说:在没有明确的分工下,我找资料,我的组员也去找资料,这样就会导致工作重复,浪费一定的时间。所以说合作的关键在于同心、分工明确。幸好我们小组分工明确,这样才按时完成任务。
总之,在这次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东西,提高了自己的编程技巧和编程方法,并且认识了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加深了对Java的认识。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因为你们的用心指导、用心付出,才有我们现在的作品。老师们,谢谢!
读书笔记12
现代社会,女性人数越来越多,学位也大多被女性获取。可在遥远的封建时代,却恰恰与之相反:女性被男性踩在脚下,不见天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正是怒斥这一现象的鸿篇巨制。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全书讲的是一块被女娲娘娘补天的一块奇石落入人间,世间便多出了一个衔玉出生的男孩,取名贾宝玉。宝玉出生在封建社会的贵族贾府,里面男人甚多,妻妾成群,却只有宝玉一人疼惜每一个女孩,把她们一视同仁。有了宝玉,女孩们的心里也有一丝安慰;有了宝玉,冰冷的贾府才添一时温暖。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因为众姐妹的死于非命,悲伤过度的宝玉出家为僧。
有人会说:“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颂的是女儿的美丽聪慧,颂的是女儿的才华横溢,颂的'是女儿的情韵雅洁,更颂的是女儿的志行高卓……
也有人会说:“红楼梦是女性的悲歌。”悲的是女儿的“咎由自取”,悲的是女儿的“命中注定”,悲的是女儿的“偶然事件”,更悲的是女儿的“绝望悲观”!
贾宝玉小时后便说过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我认为,大地的诞生是由水与泥构成的,是平等的。男性没有权利看不起女性,剥夺她们在这人世间应有的权利。是的,泥必不可少,没了泥,就种不出可口的食物;没了泥,人也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家园。可是水也必不可少,没了水,庄稼也就生长不了,没了水,人就生活不下去。所以,一切生命平等,男性更要学习贾宝玉的平等相待。
《红楼梦》,可歌可叹!
读书笔记13
读文学著作又是这个话题。从刚上初中到现在语文老师都免不了提上几句要多读文学著作。一听到这我就满头包了。缘由在我的字典里文学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学所谓的满腹经纶既枯燥又烦闷。可以为了应付老师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挑了本巴金的。
激流者何许人也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是中国文学史上继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溃败的杰作。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代表成就。作品富于意义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通过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得到揭示的。里的感情激流特别能扣动人们的心扉那是因为作品里许多悲伤的情节大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浸染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恨。
人物者激游之魂也
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36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23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值得一读。
读书笔记14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来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在这里我想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见打破常规来说。我们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
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3、学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读书笔记15
看完这篇文章,我被这个人——这位名叫爱德华的银行家对自己母亲的孝心而深深的感动了……
感动我的只有这句话;妈妈,我爱您,这是用手机打的,并且是一个遇难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打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生命最后的关头,最应该的是给自己的私人律师打电话,讲清遗产问题,可他没有,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电话,为什么?他不愿意给自己的母亲分遗产吗?不,那最后的一个电话已经给予了老母亲财富了,并不是经济财富,而是精神上的爱与财富。
假设如果是我,不,如果是大家,说不定大家选择的是逃跑,即使逃不了命运的手掌,也会和命运反抗的,最后,如果大家被命运控制下来,就会乖乖的投降,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咒骂命运不公平,而爱德华呢?他肯定和我们一样,埋怨命运,可他最后要做的是并不是说这些无意义的话,更不会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他只是打个电话,而且并不是打电话给自己的私人律师,而是做也许是自己一生的.最重要的事,给自己的老母亲最后一次慰问,最后一次爱的问答……。
在最后一次问答中,爱德华几乎还尽了自己母亲对自己所有的爱了!这虽然是一个微弱的举动,但也是一个伟大的举动!
想想自己的母亲吧!常常被你当作出气筒似的咒骂,但没有一点儿悔恨之意的人是谁,是——母亲。常常想拥抱你,却被你一把推开,说成“肉麻”,却天天爱着你的人是谁,是——母亲,又是谁,在你不会问题时,耐下心来,沉住气来,手把手的教会你的作业,但在平常,她想问问你的校园情况时,你却无情的拒绝说是“没有时间”的理由来对抗,却每天都给你煮好吃的饭菜,是谁,还是——母亲!
谁都有一个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你必须为辛勤的母亲做出付出,这位叫爱德华的银行家,就是这样!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孔乙己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24
读书笔记05-15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简爱读书笔记05-12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1-21
《白鲸》读书笔记11-20
大学读书笔记11-14
护理读书笔记01-07
《芳华》读书笔记01-05
《成长》读书笔记02-01
日出读书笔记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