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样翻译从文字上来说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说白了就是小聪明,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明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醒,遗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话叫做认识一个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
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解释不了。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开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可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如果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依然只是小聪明而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译文从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还是模糊。这句话的真实义就是,要战胜别人并不是难事,要战胜自己就太难了。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因果业力捆绑着,不管我们表面上多牛,我们的都是业力捆绑下的囚徒!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也解脱不了!而要挣断这根绳索,除了行善、修行,别无他法。
有人说,我有钱有势还要改变什么命运?请问,生老病死哪一个我们能用金钱和权势解决得了?所谓家大业大,金钱和权势如果不善于应用,只是造业的工具而已,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阎王那一关我们是想凭本事闯过去呢?还是凭金钱买通过去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迷信,随便,到那时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或贫穷,或疾病,这时候,谁都渴望得到特别的帮助,但能如愿以偿的实在少之又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弱者实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谁能看到他们的过去世,也许会发现他们过去世其实是很风光的,而且落到今生这个样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们再反推,现在市面上的风光人物下辈子会怎么样呢?所以,风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暂时的'假象,我们只有不跳出轮回,就只能永远在苦乐间摇摆。当我们乐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谁要告诉我们将来要受苦,基本上是不会信的,而当果报现前的时候,谁又救得了?所以,我们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选择的。如果不觉悟自心,即使谁能救得我们眼下一时之苦,接下去无尽轮回之苦谁来救?观音难救世间苦,就是这个道理。
“知足者富”。这个“富”不是世间财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乐安详。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与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乎我们感觉够不够。哪怕我们有十个亿,如果我们觉得在千亿富翁面前抬不起头,就依然是穷人。
再说很多人虽然富有,但内心无时不被苦痛、烦恼、不安困扰着,生活过得很紧张、很忙碌,这些钱对我们到底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快乐呢?这样的“富”有意义吗?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安详、自在、快乐,即所谓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的“强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读书,拼命搞事业就算“强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叫“强行”。所谓“强行”就是我们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觉得这样无止境的轮回没意思,扔掉不玩了,挣脱业力的束缚,以至于最终与道合一。这可是大丈夫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算“强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们的依止处,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这时候的轻安、自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溶为一体,不生不灭了。这时候,我们的肉身反而是个累赘,还要他干什么呢?扔掉这个肉壳子,剩下真正的“我”,这个“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说“死而不亡者寿”。
当然,世俗人扔掉肉壳子后,也同样有个“我”,只是这个“我”还债务缠身,还是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还在服劳役。这一点谁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没法阻挡他去亲身体验。
佛祖在《法 华经》里把我们成火宅中疯玩的孩子!有些人还沾沾自喜,以为他不在火宅中,他学佛了,是个佛子,殊不知他学的是愚痴佛。若问,佛还有愚智之别吗?有啊!愚痴佛满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悟。
这个世界很奇怪,大凡能进监狱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样,大凡能下地狱的,很多都是学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师!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曲焕章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2
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章。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确实,《道德经》一书我们应该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操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矛头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晓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物,铜墙铁壁。但是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由于道是“无”。我们晓得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而共同。我们并不能由于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方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要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整,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为只要“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应用的。但是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要经过一定的形体才干显现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由于“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如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如说一个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只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假如其别人过多的触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过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在!(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绝对的自在)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通知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理想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地。只要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在,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窗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中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方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以为这样的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表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由于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分,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毁坏就会混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基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毁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次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混浊的气流的中漂浮。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毁坏生态均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互相转换,不能由于一时的胜利而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埋伏在明天,也不能由于一时的失败而泄气,可能侥幸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身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3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每当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4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5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在离开函谷关隐遁之前,留下一本传世巨著——《道德经》。其书按内容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其中《道经》阐述何为运行日月,包罗天地万物的大道,《道德经》提出了圣人顺应道而体现出怎样的德行本性。
后世有人评价《道德经》,说它不仅是哲学著作,更是文学巨著。道德经全书仅五千余字,但其书思想深邃,质朴世所仅有,为后世道家奉为不二之圣经。
要完全读懂《道德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了解道家思想,《道德经》是不能避而不读的。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只有懂得顺应道而行事,才能体现出圣人之德。因此,道和德虽然是两个内容,但是道却是二者中的根基,无道者自然无德可以体现。
《道德经》开篇,老子掷地有声的扔下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言辞精炼朴实,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是将我们引入对这个道的理解的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要解读这句话,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句读方法。
将原句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
1、道
2、可道
3、非常道。
解读:
道:这个道,先天地而生成的,弥漫于宇宙之间,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虽无形无质,却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动力,涵盖于万事万物之中。道,无生无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正如佛家《心经》中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它具有的永恒的特性,我们既可以称之为“上帝”,也可以借用科学的说法,称之为(能量具有守恒的特征)。在这里,我们排除一切于神创世界的可能性,即便神存在,它也只是被创造者,而我们此处所指的“上帝”只是对于大道的一个别名。无论我们顺应道,还是违背道,我们都无法逃离道的范围,就像我们无法脱离空气而存活一样。
可道:道的本体虽不可见,但道的性质在却一切事物中均有显露。中国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用一把巨斧劈开混沌,始分天地,始有阴阳万物;而西方天文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之中。这样的论述都符合道家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可道,正是道在世界上具体的`体现,是由道所创造的万物所体现出来的道性。我们可以用感官去观测来把握到的一些道的具体表现,如四季变化,植物枯荣,日月交替、阴阳五行的生克,都是可道的范畴。不过,我们虽能从道的具体体现中寻找道的影子,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远非道的实质,我们需要不断去感悟,才能逐渐与道相合。可以了解到,可道,并不是道本身。
非常道:明白了道的恒久和无形无质的特性,进而理解什么是“非常道”就更为简单了。一切变化之中的事物,虽含义道的性质,但因其本身有形有质,有生有灭,不能恒久,故与恒常的大道对比,我们将之称为非常道。非常道虽具有道性,在道之中,其特征却是与道相违背的。
我们时常把科学家当做真理的代言人,认为他们总是能够把准确无误的真理揭示给我们的权威,但事实上科学家能够探求到的道,仍然是“可道”的范围。我们的科学在不断打破旧的权威,不断否定前人的结论中取得发展进步的,但至今仍然没有揭开宇宙万物最终的秘密所在。
老子所感悟的大道,是涵盖万物的,究竟终极所在。科学研究,自然也是涵盖其中的,也只不过是研究道,寻找道的一种手段罢了。科学家作为科学的探索者,在一个时期内所能够感悟到的,了解的科学,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拥有了比肉眼具有更好观测效果的显微镜,望远镜,我们也只是相对比起以前,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已。要说彻底了解了这个世界,那绝对是疯言疯语。正如哥白尼用科学证明了基督教会的地心说的错误性,而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出的日心说却也在后来被证实存在着严重缺憾。
了解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反过来解读老子的话,就迎刃而解了。道,就像是科学的最终真理,是究竟的,恒远的,无形无质却又无所不在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只能通过不断的感悟和探求去接近,只能够感受不能够碰触,通过观察“可道”,从而寻求大道。在这样的大道之前,我们的一切语言都只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意会于心。而我们学道,只不过是学习如何能够体悟到道的方法而已。若说谁能够将什么是道讲的透彻,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所谓悟道,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同一个师父教导出来的弟子,同一个教授带出的学生,参悟到的道,研究出的成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我们的一切努力,修行,也只不过是为了给悟道,接近道,提供一个切实的方便罢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6
道德经是古代著名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其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哲篇章。道德经被誉为“道家”,被视为中国古代的重要注脚和财富。
段:对于道德经的重要性的看法及引申
读道德经,可以教人态、修身、治国、平天下。它所传递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我们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同时,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思想,也可以用来引导的经营和,成为管理层在管理、创新和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第三段:对于读道德经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看法
道德经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生道,同时还可以教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中的和失落。虽然读完道德经,我们仍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人生难题,但它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人生、面对人生。每一次阅读和思考,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提高与影响。
第四段:自己在读道德经中的收获和
读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需要随着这条河流来回穿梭,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在人旅途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学会承受各种压力。每一次遭遇艰难,都是在锤炼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成为更加坚强和勇敢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遵循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避免在生活的细节中盲目追求成功和升迁,而是内心平静地寻找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价值。
第五段:
在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告诫自己不要去求人生的完美,不要去纠结曾经失去的机会,而是要坦然面对人生的现状,享受人生的每一天。道德经教给我们理性和平静,它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定位自己,在内心稳定的基础上去行动。所以,在模糊的人生路上,我们应该把道德经作为人生的灯塔,去指引我们的航程。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7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容,意为运动。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冥,暗。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8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贪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读后感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9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0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2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这样的一位上级机关的领导,虽然他并不懂林业,但每一件事不管我们的认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认真对待,都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或者来要求我们来做,结果他始终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的最高领导,下面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长期这样做肯定不合适,那样的`话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闭了。作为领导,应该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譬如抗战胜利以后,我们不敢向日本索赔、不敢到日本驻兵、不敢管辖硫球群岛,都是一种懦弱行为,美其名为“以德报怨”,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其实早已完成了。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因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如果您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3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4
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代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喻道,认为道的原理与之相近。
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
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5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传世之作。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发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此,他得出物极必反的通则,并警戒人们待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得不偿失。
现代人普通认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大人民的热爱,崇尚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的机会,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加干涉,引起公愤,使人民不得安宁,国家不稳定,社会不和谐。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应是一件自觉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参加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增长,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不正充分说明了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吗?在极度兴旺发达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走到极致事物向反面发展,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好多观点和思想,对后人在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学会自知、知人、自胜;其次要贵身而轻名利宠辱;最后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做事要顺其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变地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因为贵贱美丑是非善恶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而且随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变动。老子的许多观念主张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以便指导我们每个人更好地去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国家更稳定、更团结、更繁荣、更兴盛、更强大;使社会更和谐、更融洽,远离战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让我们人类能跟自然友好共处,和谐发展。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6
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时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及时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7
【摘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代汉语解读】
领导者不占据道德高地,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费很多心思去教化、算计群众,利用计谋去管理百姓,百姓就会慢慢变得善良、孝慈。不使用精巧别致的东西、放弃能带来大利益的东西,就不会有盗贼。这三种境界,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找出原因归属:看到事物的本质,保持质朴的本性,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读后感赏析】
老子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放低自己,圣与智都是虚幻的名利,不要总是想着别人称自己圣人,不要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当人做到领导的位置之后,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是老子特别看重的。老子强调,以出世的状态做入世的事。要求领导者放弃追求虚幻的名利,实实在在做好本职工作,造福天下苍生。
然而,历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多,也许只有汉文帝、汉景帝算是比较好地执行了道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国力迅速恢复,百姓富裕。反面的比比皆是,即使历史上的名君,多数是主动作为、过度作为。如汉武帝,征伐匈奴,开疆拓土,表面上取得了丰功伟绩。然而,由于他过度地使用武力,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好在他晚年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颁发《罪己诏》,调整了国家政策,但汉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步伐已经启动。
历史上很多聪明的皇帝属于妄为、胡作非为的皇帝。宋徽宗算是一个典型。宋徽宗的人很聪明,他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顶尖艺术家了。可是他当上了皇帝之后,竟然还热衷于各种虚名。他总觉得自己是圣人,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每当天下有祥瑞出现时,他都很高兴,并给予发现者重奖。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于是老百姓也配合其造假,每年都出现各种祥瑞,如黄河清、禽产凤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称身怀道术的道士进言称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皇帝热衷于玩各种虚名,却无心国事,他自己身边自然也聚集起一批投其所好的狐朋狗友,朝廷里奸臣结党,朝政混乱黑暗,结果国力江河日下,最后遭遇靖康之耻。他不仅自己的晚年过得生不如死,还连累大宋的皇族,百姓跟着遭殃。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这是依据郭店楚简。通行本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楚简的可能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意。化,教化民众,就是领导者不要总想用技巧去管理,抱着教化的目的去教化。虑,思虑,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不断思考策略。
领导者应该放下自我,要按照大道做事。自己先提高修养,老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向你学习,逐渐有了孝慈之心。作为领导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事情,只需要先做好自己,再去影响他人。不要抱有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百姓。不带强烈的动机、企图心,要随缘做事,读后感是老子的本意。老子这里仍然要求无我利他,放下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而试图教化,放低自己姿态,坦然为大家做好事,百姓就会跟着你变得孝慈。老子这里并不是反对教化,而是反对抱着教化的目的去教化。在道的层面做事,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教化。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教化领导者。身教重于言传,自己首先能够做到,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做到;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百姓做到。国家治理如此,家庭也是如此,父母的身教比嘴上的说教重要得多。自己天天打麻将,不能要求孩子天天学弟子规。
当领导者不去追求那些工巧精美贵重的'东西时,老百姓也就自然不会去追求它,愿意过简朴的生活,那么百姓也就没有必要去做盗贼了。公司中,领导以真诚之心做事,员工自然也会以真诚之心工作。让老百姓做到盗贼无有,领导者就要放弃搜罗那些珍贵东西的想法与行动。这是实现盗贼无有的方法。皇帝喜欢珍宝也会跟上,上行下仿。
素,没有染色的丝。见素,指看到事物的本质。抱,保持。朴,未经雕琢浑然一体。少私寡欲,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大猩猩从来都是抢着吃,很少相互帮助,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现互助更有利于群体的发展,这个品性在大脑皮层中遗传下来。人类既传承下来了私心,也同时传承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有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所以人类能够区别于大猩猩,组织起更大群落组织,增强了抵御逆境的能力,领导者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安静、祥和、积极进步的状态中。人类天生就有私心的一面,若领导者能够克制住这些人性的弱点,就能够带领员工们建立一个好的公司文化,这个组织就会越走越远。
道德经经典: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汉语解读:
抛弃一切学问,人生就会快乐无忧。恭维与呵斥,能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有多大差别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悟道之人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喜欢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着太牢的感觉,就好像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我淡泊名利,不露痕迹。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我好像只有一颗愚蠢的心。一般人喜欢站在光鲜亮丽的地方,而我愿意独居昏暗处。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愿意糊涂。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8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难,难在合时宜的应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做,就非常不容易了。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前即是,转瞬则易受智巧的诱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觉,流于后天认知的限制里,这是顺其所往而行,所以说是可畏的。修行的人,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剑,能识别妖魔,斩断情丝,从采药到还丹,皆由良知而发动为良能,则能一路平坦,无有奇怪,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为平坦的原因。
有些注本说,“介然”那几句,是倏忽间有一线之明,何尝不是真知?但是要验证它实践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说这是可畏的,这说明大道的实践是不易的。下一节,言说学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饰而不追求真迹,好其虚名,只是见影不识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来,所以说是盗竿。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
古来,凡是有道的人,肌肤润泽,毛发晶莹,这类效验,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尝可以用来做定论的.。另外,炼精炼气,阳火一临,阴霾难固,如同霜雪见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陈年老病都化为疮疡脓血,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不但初学的人会有,即使到大丹还时,也有变化,三尸六贼,流血流脓,臭不堪闻。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过,在经典中参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诚,去浊留清的道理,层层皆有阴气的消除、阳气的潜长,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太上此章,是教人从良知上体认,才能无所差误。可惜当今的修士,只追求容颜细腻、身体康强,哪里知道外务劳役身心,会致使心田荒芜、精力空耗,先天精气伤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内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采。与其驰逐于外在而夸耀饮食,莫不如求之于内,宝精裕气。当内财充足,外财也自然会完备。同样是盗,为什么不盗天地灵阳之气,而去盗圣人修炼的虚名呢?(是不是傻啊?)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19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优秀【2篇】10-17
道德经读书笔记06-01
《道德经》读书笔记09-12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01-17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2-21
《道德经》读书笔记通用11-12
[通用]道德经读书笔记15篇05-21
《道德经》读书笔记15篇(荐)11-21
道德经心得04-21
优秀读书笔记优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