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1-12-04 09:58:3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人生》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读书笔记

《人生》读书笔记1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人生》读书笔记2

  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同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个章节开是之前,有一段类似警言的话语,想语文课本上的单元导读一样,告诉我们这一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总章主要由山水论幸福,文中运用大量事实数据和经典故事,使文章真实可信而又饶有趣味。正如文章中所述幸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一盒炮竹也能让我们开心把玩半天,停电对我们来说是天堂般的世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玩具”来到我们手中,但是却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欢乐。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去顾虑,有太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如同一道道枷锁,将我们同幸福分开。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失去希望,憨豆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即使从最严肃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总能找出“亮点”着便是新生代幸福的标志。

  第二章则由茶、酒论生活情趣,关于茶我们已经读过无数篇文章,看过无数的电影,那种意境我们早已明了,但是关于酒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作者运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我们酒与英雄和酒与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酒的知识。但是我相信,酒——这种品味生活的方式还不适合我们。

  最后的一章则由乐器论心境,我对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兴趣不高,但作者讲的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下心来真正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心情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大量诗词文赋,特别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知道原来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人生》读书笔记3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理想点亮人生》的书,下面讲一讲我的感受。

  《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中有一篇(张海迪)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张海迪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她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医生给她做了手术,张海迪的病情好了一些,张海迪长大之后,她知道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她还自学成为一名医生,她给一些乡下的人治病,并且她把每个月的工资都捐给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

  最后张海迪因为她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乡下,一天张海迪因为生病因为没有钱去做手术,所有她去世了,我看完这篇我很感动,我想跟张海迪说一句话,张海迪非常善良。我要向她学习。

《人生》读书笔记4

  简单思维;化繁为简,绝妙常在逆向思维,换位思维;颠倒翻转,取而胜之灵活思维;不钻牛角,免撞南墙糊涂思维;大智若愚,大彻大悟穿新思维;开辟新路,勇于突破冷门思维;从别人忽略处起航超脱思维;有道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人生很难事事皆如人愿,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拿得起放得下,放弃不是颓废,不是厌世,简单来说,让人放不下的通常在于财、情、名几个方面,关键是心态。随想:开阔思维,一直是每个人苦心追求的事情,活跃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利刃。而如何培养和训练自身那僵硬的思维活动呢?答案我想非“经历”莫属,开阔眼界,多经世事,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心中的一个思维定势变成几个、甚至十几个。归根结底就是面对问题,我可以拿出不同的既定方案,既定的思想活动来搞定它,而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经历”。

《人生》读书笔记5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人生》读书笔记6

  人生有时是那么的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平步青云,下一刻可能跌落至人生低谷。人生这条路,起起伏伏,迂回曲折,还是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不去巧珍哭着求高明楼再让高加林教书的模样,高加林沉痛的呻吟还震动着我的心。命运真是和高加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没能考上大学的高加林刚适应了教书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怒火,任双手鲜血淋漓,任身体精疲力竭,这也是他对权势压迫的无声的无力的反抗。然后没有多久,命运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转业回乡,他再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通讯干事。这个满腔激情与活力、才华横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大显身手,成为一介名人。然而,命运又一次的捉弄使他彻底被判回了黄土地,这一次,他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高加林本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又有勤实,坚毅,聪慧的心性,他应该拥有一个大的舞台来发挥他的才能。然而,复杂的社会、错综的利益关系是他这个没有背景和权势的的愣头青应付不来的。他踏入社会还不久,虽然已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社会的不公,但身处那样落后的时代,贫瘠的农村,他根本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感到钦佩;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我感到惋惜;对于他的结局,我感到同情,但他的爱情让我看到了他的自私和势利。在他被赶回农村,失落失意的时候,是巧珍,这个纯真热诚的女孩给他安慰和希望,让高加林走出失业的阴影,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即使村人之间传出了他们的种种难听的绯闻,即使自己的父亲极力反对,即使高加林回到城市工作,她都从来没有过一句对高加林的怨言,一直为高加林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即便是高加林向她提出分手的时候,她也是强忍着泪默默接受了;即便是嫁给马栓后,她也袒护着高加林。用德顺爷爷的话说:“巧珍,那就是一块金子呐!”直到最后高加林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站在岔道面前,当作出决定时,要记得在失意时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

《人生》读书笔记7

  这两日,利用一切闲瑕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说来惭愧,我只读过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还是十多年前了。看完《人生》,个人认为它不如《平凡的世界》,那种对于人性虚荣、见异思迁写得并不够深刻。

  主人公高加林,虽然在村民眼里是个才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可是当他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和后面遇到变故表现的懦弱消沉,明显不如村姑巧珍来得令人痛快。巧珍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女子,但从小生活在乡野田间,那种自由自在的性子,还有坚韧的意志力,都让她在面对人生的痛苦时,显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淡然。

  我并不觉得高加林可恨,相反,我觉得他挺可悲的。因为他出生的时代限制,他家庭背景的限制,以至于他并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三观,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悲剧故事的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只有几步是最重要的,走错了也不能反悔,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我们的一生中,大抵都在不停的选择,无关对错,仅仅只是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借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读书笔记8

  近日借的书都还不错,每天做点儿开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书自从书名印入我脑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遥的《人生》几次都想借来看,但在图书馆都没找到。算了,在网上百来了一本电子的。感动着加林和巧英的爱情也感动着感情与理智之间的抉择。结局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是总觉得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的。人活着,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担当。

  书中有几段风景的描写,很传神,看着仿佛身临其境。

  外面的阳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高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上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的月下泛着点点青光。

  虽然这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并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但是对现在依然很有教育意义。有多少人不被物质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对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确的缺乏判断。在别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准确的说,他迷失在别人的眼神里。人生的价值体系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我为什么而活,这个命题没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琐。

  我们不能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不能正视贫穷带给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哀怨盖过了坦然。热情没了,勇气都没了,甚至连心都没了。我们选择了盲从,选择了随波逐流。我们忘了自己还有热忱,忘了去改变,忘了跃出云层我们就都看到曙光。位置决定我们的眼界,前面的主语被忽略了,那是我们心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可是没了心又怎能看远?

  《人生》结尾处有几句话,让我格外感动: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本来想多写些的,但是,撩拨人的感动处处都有而人的心越来越麻木。我们越来越不能感动,所以不在写的多少,有时间再看一遍原著吧。

《人生》读书笔记9

  读完《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理想能使我们登上人生的高峰;理想能使我们射放出迷人的光彩;理想可使我们尝到成功地喜悦。

  书中介绍了许多名人、伟人为目标而奋斗,为理想而追求的感人的故事。也许最后完成梦想就这么简单,但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谁又能不断磨炼自己、挑战自己呢?是像张海迪一样为“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多做些事情。既然我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的目标而奋斗。”;是像邓亚萍为“玩命训练,为国争光。”;是像吴大观“航空救国”的梦想而追求?还是像年仅12岁的何宇轩一样为“长大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家”的理想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预示着祖国的希望,而未来就把握在我们的手上。是的,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正处在人生的金色时光,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我又一次被“钢琴小王子”何宇轩震撼了,和我同一般的年龄,虽然他失去了光明,整天与黑暗作伴,但他却用他的琴声博得了世界的喝彩,可以说,一位盲人,练琴所花时间要比正常人多几倍,所花的精力比正常人也消耗的更多。同样的年龄,我为何不能像他一样向理想一步步迈进呢?何况我身体健全,我在心中也定下了决心。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作家,用自己的笔的稿纸上飞跃,描写出美丽的风景、感人的故事,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此时,我应在作文上打好基础,朝作家这个方向去努力追求。我坚信,这些磨炼只不过是风雨,而风雨过后将是灿烂的阳光。

  理想似一盏明灯,点亮我们人生的道路;理想似一艘航船,载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理想似一枝神奇的笔,等待我们普写一篇篇锦秀文章!

《人生》读书笔记10

  一

  一杯茶、一碗酒、一张琴,快意人生不过如此,《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20xx字。

  在烦躁、忙碌、紧张的生活中,这些朴素的东西都被我们无情的忽略。

  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的喘不过起来,我们除了抱怨还是抱怨,我们找不到我们的生活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呢?比如喝一杯清茶,听听远古而来的琴音,约三两好友,开怀畅饮。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

  正如书中的介绍:

  “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二

  记得以前每逢周六日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变得十分焦虑,不知道怎么利用闲暇的时光,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书都不能平心静气地去做,玩游戏的时候想着自己还有很多技术没学,还有很多书没有看,而看书的时候又在想:好想去玩玩游戏啊。

  这种毛躁的心理让我痛苦不堪。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太多不必要的压力,很多焦虑的情绪都是我们凭空想象和刻意而为的。看书的时候,不妨泡一杯清茶,茶不需要太好,其实喝茶的过程也是品味人生的过程,也是让内心平静的过程;玩游戏的时候,不妨像喝酒一样,敞开胸怀,岂不快哉!

  懂得生活中朴素的东西所包含的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事半功倍。

  三

  相信大家上班的时候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某个时间里,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机械性地打网页,去刷新桌面,去看盘里面的资料夹,一层又一层,我可不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极度焦虑和浮躁的表现呢?有些时候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

  其实我们手头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你是不是还有一些服务器的设置没有调配?是不是有一些下载的视频和文档还需要去学习?但是因为我们的拖延心理和焦躁心理,让我们的思想陷入停滞,手头的事情不知道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何不去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放松自己的内心,听听音乐,喝喝茶,于闲适中找回生命的本真。从容地面对工作、学习。

  四

  以史为鉴,其实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焦虑都是没有意义的,是真正的自寻烦恼。

  其实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保留自己的一点闲情雅致。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配,在生活中保留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爱好和情趣,实则对我们的精神有很好的缓和作用,让我在繁忙的人生道路上,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在忙碌的同时不知道为何忙碌,迷失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需要内外兼修,处世要适当的圆滑,但是内心坚持的理想和原则不要轻易的改变,否则容易被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迷失自己。

  五

  人生需要压力,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

  人生同样需要放松,不要让外在的事物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本书恰似一杯茶、一碗酒、一张琴,让我们于浊世中保留一份清醒和寄托。

  真正的压力是心得压力,真正的累是心累,我愿意做些无意义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多些轻松和闲适。

《人生》读书笔记11

  作者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心理学家,所以本书也是从这两个大方向叙述的,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罗胖的20xx跨年演讲。

  好了,进入正题。

  自己会活到多少岁?

  以前从未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别人问我对自己有什么规划的时候,我就会说。"30岁之前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使劲干20年,积累够资金,50岁退休,去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不工作。"

  这是把自己的人生默认为三阶段人生,在我们的父辈,甚至周围的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这是一生必然也是仅有的三个阶段,青年学习,中年工作,老年退休。只要过好这三个阶段,人生的任务基本上圆满完成。

  按照书中的观点,1993年出生的我有50%的几率活到95岁,如果套用三阶段的人生模式,我发现我想要工作20年50岁退休的话,这难度基本上要逆天,除非我可以一不小心发财。

  粗略的算一笔帐,退休后45年最基本的生活费50w,也就是工作时间每年要存2.5W,一个月存20xx元。还没考虑上健康营养交际的费用,加上这个每个月保底要存3000元,才能维持最基本的老年生活。回到工作的20年,自己的生活支出,房贷,交际费用,父母赡养费用,健康费用,子女赡养费用等,保守都在200W以上。

  能维持自己工作期间的支出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一个很平稳上升的工作岗位的话,谈何为自己退休生活存下一笔钱呢?更不用说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了,而这正是我向往的。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的国家在中国,一个家庭的经济联系是很紧密的,退休之后的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是子女,只需要平衡好工作这段时间的支出和收入就好了。可是认真的想一想,这样的老年生活主动权没有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过上一个幸福的退休生活呢?而且又不像父母那一代,讲的是对子女无条件的奉献,我们这一代人更想要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冲突。

  看来,三阶段人生也不在试用于自己人生规划了,要过上像书上的说的过上吉米的四阶段甚至简的五阶段生活,才可以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重新尝试着按着年龄这一条线去设想自己的生活,30岁之前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20年,挣够了维持接下来25年生活的有形资产,我的子女开始上大学,经济开始独立,房贷也已经还完,经济压力一下子降下来了,手头上存有一些资金。

  而这长达20年的工作已经耗光了我的活力资产,我的健康,我的朋友都所剩不多了,所以我决定辞去这长达20年的工作,重新把活力资产经营起来。

  我开始运动、出去交际,出门旅游,同时也开始学习,以保证我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在这过程中,我重新结交了一些朋友,我的身体也慢慢健康起来了,也根据我多年工作经验帮助到一些的年轻人。

  到我55岁的那一年,我的有形资产用的差不多了,我想要重新进入工作领域,一位我曾经帮助过的年轻人看到了我20年的工作经验,聘我到他公司做管理,薪水待遇还不错,我工作到70岁积累了足够接下来25年的费用,孙子孙女也出生了,开始真正的退休生活。

  或者,在我55岁那年,我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开公司,开始了更有挑战的生活,重新投入高强度的工作。

  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生活轨迹来度过一生,至少不会太差。那么要过上这样的长寿人生我需要怎么做呢?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

  1、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无形资产。

  包括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更有成效并获得成功生产资产,如知识和关系;关乎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与福祉的活力资产,如友谊和健康;有助于提高转型成功率和减少不确定性的转型资产,如接触不同网络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特别是健康,它是每个长寿人生最大的变数。

  2、意识到自己有被这时代淘汰的风险。

  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代人跨不过去的坎,肯定会带来新的行业和就业形势,如何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文中给了两种方向,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技能的方向,第二种方向与人际交往和情景适应有关。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发展,人的温度感是机器学不来的,或许可以让自己更有温度。

  3、金融知识和财务知识很重要。

  要去学习一些理财相关的知识,给自己很可能到来的长寿人生做更加健全的财务规划,规避风险。

  4、终生学习将成为常态。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增长自身的技能和观念,才能在这个光速发展的时代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把一些休闲时间腾出来,进行学习再创造。

  5、建立多样的稳定关系。

  首先是稳定的自我,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清楚,时代多变自己又易变,日常迷茫;在来是稳定的亲密关系,人的本性之一是需要被看见,亲密关系会让你的负能量更容易消化;稳定的小团体,多角度长期而稳定的交流可看到更多的东西。

《人生》读书笔记12

  生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无论你快乐不快乐,时间永远在流逝;无论你幸福不幸福,你依旧得活下去。怎么生活,是一个未知数;活的怎么样,是一门艺术。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之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人们的生活普遍加快,为了挣钱拼命工作,没有一点幸福感。人们为什么有了钱却还是不幸福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内心的容量不同。虽然我对幸福没有完全的理解,但是我想,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房价的增长,油价的提高等社会现象,如果你的内心容量够大,坦然接受这一切,而不是只无谓的抱怨,你计较的少了幸福就多了,因此我认为:内心的容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但同时我觉得,幸福指数的高低和付出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工作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在尽可能少的抱怨下接受压力,反而事半功倍,幸福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如果在不断地抱怨中继续接受压力,那么即使完成了工作,也毫无成就感、幸福感可言。比如我的压力来自于我的学习,如果我遇到一道数学题,老师在鼓励声中教会我和在批评声中教会我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有压力的,只有拿一颗乐观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压力,压力才能转化成动力。

  古人云:“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的意思是悠闲地对待别人当作压力的事情,才能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来自心里,当心被压力占据,容不下别的东西时,幸福又从哪里进来呢?只有空的杯子才能盛满上好的美酒。可见一味地往心里面加没有用的东西,结果心满了,该装的没有装,不该装的全部都是。

  可见“放空自己”是多么重要,书中认为“放空”的方法,如:烟、酒、琴、茶等。但不论是那一种“放空”方法我觉得都是有用的,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对我而言,弹吉他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琴声中去,忘掉世界的烦恼,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出去旅游,看看风景,或者与人交谈、倾诉,再或者听听音乐,玩玩电脑……都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只需要控制一个度。超过度得本身就成了玩物丧志,控制很重要。

  于丹的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让我对生活的艺术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我认为在“忙”与“闲”之间的取舍就是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所在。我想: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吧。

《人生》读书笔记13

  《人生》讲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农村环境下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既能体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好景不长,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来。正当他失意无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际,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刘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她不顾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们料想的结果发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和机遇,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荣归乡里,这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在城里,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一个活泼开朗又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现代女性,高加林经过惶惶不安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分手。

  选择总会付出代价,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高加林再次被命运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善良的村里人并没有看他的笑话,家乡人给了灰头土脸的他各种安慰,德顺爷爷用朴实的话语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为人妇的刘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高明楼面前为高加林央求工作……

  读完《人生》,给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时候需要妥协,在高加林被辞去农村教师职务之后,他不得不向村长高明楼低头哈腰,放弃“清高”,求得一份“掏粪工”的工作;面对现实,不得不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同学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从来不乏浪漫与传奇,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或许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铁律,向现实妥协是一种智慧,也考验着人们的勇气。

  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如果高加林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坚强能干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错选择;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了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高加林也将迎来他更为广阔的未来。

  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面对朴实的乡亲给他的各种安慰、善良的刘巧珍对他背叛的包容、德顺爷爷为他在村长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带给我们的真谛。

《人生》读书笔记14

  很多人在年青的时候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只有少部份人会对末来有规划,可大多数人最后所走的路又都与当初规划相差十万八千里,书中兴了几个名人的成长例子,在他们最后从事的事业都与他们一开始的规划不同。如果是这样,那人生还需要规划吗?肯定还是需要的,因为人生规划其实就是自我要求、自律性的体现。那些有做过人生规划的人,往往最后的成就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或是热爱什么?那么,又要如何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情况下合理规划人生?以往有很多名人传记,如马云、马化腾、王石……等等的成功人士的分享成功经验;往往很多人会说只要像他们那么干,你就可以成功。其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个人理解成功的定义,是具有计划性、时代性、机遇性的。很多成功的人是时代赋予这些机遇去发展,并不代表你现在走人家走过的路也能一样成功。

  传统的人生设计往往定了一个大的目标,然后冲着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比如成为一个科学家、警察……等等。而《设计你的人生》这本书则是从设计学的理念和思维角度来规划人生的,设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设计师们知道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径,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可能性困在原地。他们往往会为一个项目准备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再去优中选优,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某一个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上。具体到人生规划上,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去保持变通;而不是认准死理就不变了。作者觉得在努力过程中,初心不重要,忘了可以再找,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什么是初心。(这里的初心是相对而言,无论如何都需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估。)初心肯定是要坚持的。但要明白什么是初心。

  误解:大多数人认为初心就是自己一开始做某件事情的初衷。

  正解:初心,是自己内心那个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而不一定是最初的那个初衷。我们要找到这个理想和信念,可能中间要经历很多的事情,要做很多的尝试,经受很多的打击坎坷,得出很多的感悟,最后才能得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个目标。而那个目标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能够让我们为之坚持奋斗一辈子东西。所以坚持初心没错,但是在坚持初心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找到我们真正的初心,然后再去坚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去掩概战略上的懒惰。

  这本书想有表达一个观点是:人生规划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你的人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美的规划,你能做的其实就是根据你现阶段的状态和兴趣,设计出几个在当前最适合你的人生版本,然后不断地试错和调整。那人生设计也不是说让你去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人生,而是根据你的现状不断去改变你现有的人生,从而获得更多的增益。

  奥德赛计划: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出3个不同的版本。不用版本的人生选择,取决于你现有的资源,包括你的时间、金钱、技能和人脉。另外还看你自己的偏好,看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另外还要看你对这个事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最后还需要检验一下这件事情与你的人生观、事业观是否一致。

  如何在设计学的指导下做一次完整的人生规划。

  以设计学思维规划人生的五步法:

  1、 自我评估

  对自己感情 娱乐 事业 健康这四个方面打分。以10分为满分。

  感情:包含亲情、友情、爱情;

  娱乐:带给我们纯粹的放松和愉悦的活动;

  事业(工作):

  健康:包括生理、心理、思想、精神上的健康

  从以上四个方面给自己打分,从而对自己的现状有个清楚的了解,并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去调节。

  2、 人生罗盘

  GPS保证你的人生不偏航,向你自己提出三个问题:让你自己来回答,

  1、 关于你自己的世界观

  1.你为什么要工作

  2.你从工作中想得到什么

  3.工作对你而言有多重要

  4.工作与你个人、还有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

  5.什么是好工作

  6.工作和金钱的关系是什么

  7.个人成长、阅历、成就感与工作之前又是什么关系。

  以上7个问题是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事业对你的意义所在。

  2、 关于你的人生观

  1. 你为什么在这里

  2.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3. 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4. 人生与家庭和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

  5. 你对善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6. 是否有超自然的力量在影响着你(如:你信仰的宗教或者神灵)

  7. 悲、喜、公平、爱、和平对生命的意义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别人问你,你可能会觉得很虚,当别人问你,你可能会进入一种表演状态;不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给说出来;但这两组问题最重点的是让你自己问自己,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什么,诚实回答就好。

  3、 在回答前面两组问题并写下来后,再回答这第三组问题

  1、 你的事业观和人生观是否能够互补?

  2、 它们之前是否存在冲突?

  3、 你的事业观和人生观是否可以相互驱动?

  人生规划的灵感往往就来自这最后一组的答案,所以最后这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的事业观和人生观相冲突了,如果存在相冲突,你就需要对你的人生和事业做个调整,接你的事业拉回正确的道路上。

  人生规划是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而人生观和事来观也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所以作都建议每年至少要完整回答一次以上所有问题,发现有任何的变化就要及时调整。人生方向也需要定期检查调整,才能尽量保证不走错路。

  3、路径寻找

  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心流”就是我们平时在做我们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种忘我的,全情投入的状态。人生规划最理想的状态就在于我们平常所从事的工作能不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这个“心流”状态(即把工作变成享受);

  作者介绍了“愉悦日记”,用来记录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对工作投入的不同状态及精力消耗的状况。如:可能在画画时状态能进入“心流”状态,而写文章时只能投入95%,

  那你也要把这记录下来;记录的周期至少要在三个星期以上。之后你就会慢慢地看出来哪些活动比较适合你;而哪些活动对你来说比较煎熬。当你找出你对哪些活动更感兴趣之后,你就可以做思维导图。

  4、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帮你探索出人生规划当中最有可能的那几个项,思维导图跟平常画的思维导图有点不一样。具有发散性;

  找一张白纸,把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关键词写在白纸中间,然后以它为圆点,然后以它为中心一层一层地往外发散。如你很喜欢户外运动,那你写在中间那个关键字可能是“户外”,那接下来你就可以发散到“户外”相关的关键词如草原、海洋、森林等等;那第二层又可以发散到下一层;如“草原”这个关键词可以发散到马场、农场等等,那接下来马场这个关键词又可以发散到下一层,如驯马师、农场主、护林员、水手等等。

  从最开始的关键词往外扩散,扩散到三到四个关键词之后,你就可以从重审视一下你的这张思维导图。看看能不能从里面找出一些你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

  5、奥德赛计划

  奥德赛计划就是根据之前找出来的可能的职业方向设计出几个不同的人生规划版本。比如从“户外”这个关键词发散出来的职业的选择里,你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农场主,那你的第一个人生版本就可以跟农业相关的职业;接下来你就可以用针对性的做准备寻找相关的机会;再比如从“科技”这个关键词发散出来你最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那接下来你就可以相应的往这个方向发展,也可以自由组合,如把农业和人工智能结合一下,这个有可能是你第三个人生版本。

  你可能会想人生版本这么多,该怎么选呢?这个其实取决于你现有的资源,如你的时间、金钱、技能和人脉,还包括你的偏好程度以及不同人生版本是否与你的人生观、事业观是否相匹配的?比如你对人工智能这个方向最感兴趣,但你现在的资源储备不太够,没什么人脉,对相关的技能也不太懂,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先选择其它版本的人生方向,同时为这个版本的人生打造基础做准备。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做转换。总之,保持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荐书听来的,此书还没有中文译本。

  人生规划有很多种方式,我听完个人

  书中作者提出的初心,与我平时为身边朋友做职业规划理解一致,不过书中提出初心可以经常换,是因为它认为的初心可能是某种理想化的职业;而我认为的初心可能可以用非常长一段时间。

  我认为初心的设定,你可以描绘出一段你想要的生活;一个你想要成为成功人士的形象;一个你想要累积的财富梦具体到一个大概的数字。越是具体越是好。它同样包含:生活、家庭、健康、事业、感情。(最好能文字化,图象化;放在一个时间能让你查看自省的地方)

  然后,再针对你所描绘出来的蓝图写下达成这样综合目标,你所需要的具备的各种能力。然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能力,用上面所提的自我评估、路径寻找、思维导图、奥德赛计划这些来设计出你的规划。

  个人认为,做个目标可能很容易,这同时需要设计个5年计划、3年度计划及年度计划,如果能把年度计划再细分到月计划就更好。然后每个月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年度计划。

  做年度计划时,最好也能细化到一个年度财务计划,每月审视自己完的成情况。个人经验是,常常年度计划在月里有时难以完成,但经常关注,在量的一个累职,它会某几个月内大幅度实现。所以在审视计划时,不要心急,冒进;要有耐心,有时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你而来的。

  不要担心你的计划没有完全实现,只要你做了计划,你能达成的成就已经比不做计划时多。你会做的事也会比没有计划的多,你已经在实现量的累积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与身边的人慢慢不同。

  PS:有人跟我说,人生规划我想了很多,我可以跟你说说?

  个人理解:说的再多,想得再多,没有写出来,它都只存在你的脑子里,不完整。可行性存在很多缺少你可能关注不到。你是否有个本子把它们记下来,并不断重新审视它修正它?不要小看,你把它写出来再不断审视它的这个过程。

  PS:有人问我兼职?

  个人理解:不要简单为了多赚钱而去兼职。要先有规划,理解了你为什么需要去兼职,你的兼职是否可以为你的人生规划积累哪方面能力的基础?想好了,再去找对应的兼职。否则,兼职只会是你用生命的时间简单地换取少量的现金的工作,对你人生帮助的意义很小或是没有。与其这样,不如先少赚些钱,有这个时间去培养训练你的人生规划需要的能力,还能为日后成功创造机会。

  PS:有人问我换工作?

  个人理解:你觉得现有公司的平台,是否你把你所想要学的都搞清楚了,学到了真本领了?这个平台对你没有新鲜感了,你熟练现在负责的工作并能独立处理好工作里出现的任何问题。而且连你的上司需要处理的问题,你都有能力处理了。那你是可以换工作了,要换工资更高的工作或是职业更上一层的工作。

《人生》读书笔记15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到邻居,“这样不好”。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生。在姐姐因车祸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里的孩子,性格没有姐姐开朗,不如姐姐有活力,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人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2-04

《宝莲灯》读书笔记01-27

《秘密》读书笔记01-24

《女巫》读书笔记01-10

《窗》读书笔记01-09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12-31

读书笔记随笔12-25

《孔乙己》读书笔记12-24

活着读书笔记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