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集合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书笔记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夸子贡罕见的段落。孔子对弟子的态度精准,知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通常理解为顺,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的是礼。孝要立一个标准,不能以最高的标准为标准,不能轻易把人归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于风俗教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化妆的时候后于素(素为原本的好的质地))”曰:“礼后乎?”(若礼为后,则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与子夏都是文过于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非常明确的'区分了一和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达到了无比的确信。孔子一生的原则不过是忠和恕。尽己与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论语中,忠恕则是道。一以贯之的贯字上。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孔子给的少,说明不该给)请益(多给点吧)。曰:“与之庾。”(孔子并不是在乎这个数量)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到)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面的肥和轻不能少)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程子的解)。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有常职,因此有常禄),辞(推辞)。子曰:“毋!(不要)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可以给你的邻里乡党)”。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真正对人生有独到见解的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临大事而有畏惧之心,凡是能承担的就是轻易不答应事情的人),好谋而成者也(善于思考,有谋略、有决断,好谋而成的反面是多谋少决)。”
又是夸颜回。有人用我们,我们就能有所成就。没有就将自己的精力收藏起来,安心于平常生活。战争的事情,孔子是教的,但是不喜欢弟子动则提战争,如子路。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一生最艰难的时间就是在陈蔡。子曰:“衣敝緼袍(穿着破旧的袍子),与衣狐貉者立(与衣着最华贵的人而没有任何耻),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本意为即无害人之心也无求人之意,真正关注内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夸子路引了诗经的话,儒家引经典很多是断章取义的话)?’”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发了个表情”,于是大家就不说话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读书笔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之则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精神生活的焕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为什么对子路呵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读书笔记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就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就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就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就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就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就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就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就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就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就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就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就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就是贪污或就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就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就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就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就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就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就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就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就是上晓天文,有的就是下通地理;有的就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就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就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就是正就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
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书笔记3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书笔记4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5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书里的内容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也许不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6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7
感谢学校开了读经典这门课程,我们语文谢老师带领着我们早晚吟诵。在幼儿园的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对古文化很好奇,虽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但是谢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慢慢就能体会书本中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老师告诉我们,《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核心著作,记载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从读经典这几个月以来,加大了识字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朗诵能力,对学习尤其是学习语文助力不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书中篇篇经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节我最喜欢,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撒谎,学习认真,温习功课,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做好这些,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性情。当然这些很多是老师和父母讲给我听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说的那样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读好经典,不断提高自己。
论语读书笔记8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此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此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与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9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读书笔记10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读书笔记11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这一段被例在《弟子规》之首。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当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没有必要,但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论语读书笔记12
我读了《论语》后,感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和蔼的注视着我,牵引着我。使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们传授学问。孔子是位贤人,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丝不苟的言笑循规滔距,而且一开口是:“君、臣、父、子。”一笔口试:“仁、义、礼、忠恕、孝悌”之类的“圣贤老师”。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崇高和纯洁的一面,他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
孔子在三十岁时,曾带领弟子去周游鲁国,他实施他的“仁、义、礼、忠、孝”来教导鲁国之臣民,但是鲁国的鲁庄公整天沉淀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带着失望离开了鲁国。孔子说:“为正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月。”我能感觉到,孔子当时那种失落而悲伤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热血具有远大抱负的.理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那种感觉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要苦上百倍。不过,孔子却从来不会呵斥一个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人人皆知的圣贤之士。
孔子的忠、孝、礼、义体现在孔子的言行举止之上。相传孔子为了认识父母的坟墓,而把他们的坟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就体现了他授与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为两千年前的“圣贤仙师”教会了我“仁、义、礼、忠、孝。”齐全,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我将永远铭记先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库,带给人类的财富。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都用“仁者爱人”来热爱人民。孔子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远铭记。
论语读书笔记1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读书笔记14
正值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家沏一杯暖暖的红茶,拿起《论语》仔细读一读。恰如醇酒美茗越品越香,受益匪浅。《论语》虽然是语录散文体,总共20篇,500则左右,大约仅有1万多字。但大多都是警世名言,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有着许多长篇宏论也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孔子诞生的前后时代,也是世界历史上不寻常的时段,有些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史上“轴心时代”。相继中国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道学派;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一时段在世界史上是也是绚丽多彩的。
孔子一生艰难曲折,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生活困顿。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却十分好礼,勤奋好学。常进太庙,询问礼仪之事,因此很早就成了十里八乡知书达礼的名人。而立之年开始办私学,把教育推向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体制,开了“有教无类”民办私学的先河。孔子在贫穷和磨难中度过55岁,基于在鲁国不能实现其理想,又率领弟子开始了长达13年的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推行理想的漂泊人生,虽处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仍不改初衷。有时甚至断粮七日,累累若丧家之狗。面对如此困境,有的年轻弟子都受不了了,孔子却能苦中作乐,甚至鼓瑟唱歌,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在《论语》中,好像从没提到苦字。而是一辈子“忧道不忧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朝闻道,夕可死矣。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名句中足见孔子精神强大,安贫乐道,追求理想抱负,矢志不渝的精神。在这位圣人的眼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讲的圣人,不是像西方的万能上帝。高高在上,主宰着一切,芸芸众生只能在他的脚下匍匐跪倒。孔子却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一个人,他开创的儒学不带任何神秘色彩,而是直面现实人生,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国人读没读过《论语》,但其中言简意赅,含蓄凝炼,富于哲理的格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留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信手拈来。
从《论语》中,我们读出了孔子的十分好学,对道德、礼仪、知识的渴求和执着。孔子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博学,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靠后天一般人不能企及的勤奋积累获得的。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心人。孔子的勤奋好学,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在整理古代元典文献上,孔子的功不可没。纵观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其它三个古国当时是和中国齐名的,也是有着曾经的辉煌。但如今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了。而我华夏文明历经劫难而不灭,固守着精神文明家园,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不倒,没有断代断层,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否与这些璀璨的文化传承,保留下了中华文化元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古代先哲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和文化自信,这真是值得庆幸的。《诗》《易》《礼》《书》《春秋》等,相传这些文献典籍中,是孔子不辞劳苦,经手重新校定整理编纂,保存至今。司马迁认为,孔子将3000多篇杂乱的诗歌,堪定为305篇,皆弦歌之。也就是说这305篇不但能吟诵,还要谱曲能唱。这是多大的`工程啊。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再如《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相传远古伏羲观察自然现象做八卦,周文王拘羑里,面壁推演出64卦。这时的《易经》还是古奥难懂。据说孔子晚年作《易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韦编三绝,以至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易传》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统称《十翼》。由此给《易经》仿佛插上了翅膀,变的容易理解和接地气了。《周易》中涵盖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内容。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是古代先哲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绝不仅是占卜算命的。这些典籍保存整理和孔子息息相关,孔子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教育家。西周时,学在官府,享受教育是贵族世袭特权之一。孔子成功地开办了私学,把教育从官方贵族推向了民间,教授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科。孔子办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四方学子不论贫富贵贱,纷纷前来求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身通六艺),更有孔门十哲。其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就是出身寒门。“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子路、曾参都是来自下层。“学而优则仕”儒家热衷政治,但绝不是贪恋权力,追求享乐。他们入仕是为解救社会,实现其仁爱德政的理想。孔子为其漂泊一生,艰难困苦仍不改变初衷,。在这位圣人的眼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在办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对当下仍有十分深远的指导作用。“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孔子的授课方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侍坐》篇,是《论语》篇幅最长的一则,孔子和四个弟子展开了关于志向的讨论,先是老师提出问题,弟子们畅所欲言,然后老师作简要的总结,通过几个人的言谈、神态、动作成功的刻画了孔子的形象,逼真而传神。是孔子教学的一次完整记录。孔子的谦谦君子,亲切自然,循循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弟子们的各抒己见,无拘无束,甚至还有鼓瑟的弟子曾皙。这是个多么宽松和谐令人向往的学习氛围呀。孔子在《论语》中反映的教育思想和至理名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作为举世敬仰留芳千古的文化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重视关于人的德性,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的伦理思想体系,“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特别高扬“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大概出现了100多次。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人由己,注重个人修养。而孔子本身就具备仁者情怀,凸现了敬天重民的民本进步思想。这和《春秋》是一脉相承的。马棚失火,孔子不问马,而问“伤人乎”?开始关注人的地位价值问题。这较之奴隶时代,匹马束丝即可换取5个奴隶是进步多了。孔子极力主张君王要实行仁政德治,和为贵,提倡国君要有民本思想,坚持中庸忠恕之道,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怒斥苛政猛于虎。《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仁、爱、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就是安身立命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立身立言,躬行实践,最有名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是孔子的一个最可贵的品格。
孔子高高大大,据说是1.9米以上的长人。形容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从《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常人喜怒哀乐的孔子。如孔子是个十分喜好音乐,精通音律的大家。在周游齐国时虽然未得到齐景公的重用,齐的政治礼制也令孔子失望。但有幸听到了齐太师弹奏的舜时的音乐,醉心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孔子在卫国,在卫灵公的风流夫人南子的一再邀请下拜访了南子后,直率的弟子子路不高兴,甩脸色给孔子看,孔子有口说不清,急忙发誓赌咒:如果做了不正经的事,天厌之!天厌之!对于厌恶之人和事,孔子也会骂人,甚至是打人。有个叫原壤的老头,小时母亲办丧时不悲痛,甚至还唱歌。老了不改恶习,不懂礼,孔子见到他时,坐没坐像,腿伸的很远,孔子厌恶极了,不但骂了他,甚至还用拐杖敲他的小腿。晚年他的最好学生颜渊和唯一的儿子孔鲤因病故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学生伯牛大概得了传染病,孔子在窗外,紧紧拉着他的手,口中念念不舍……从《论语》的记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并不是板着面孔,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只会说教,离我们很远的圣人。而是亲切自然,甚至是风趣幽默,具备普通人嬉笑怒骂的真性情,走下神坛的真实孔子。他那超常的智慧,完美的品德,慈祥和蔼的仪态……,在《论语》中俯拾皆是。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我读了孔子的遗书,可以想见的到他为人的伟大。……唯有孔子,他是布衣,传了十余世,学者都崇仰他。……凡是研讨六经的人,都依孔子的话为最高的衡量标准,真可算是至圣了。”在联合国三楼会议室就有用英语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纵观历史,对孔子的褒贬不一。但是《论语》对后世的强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多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成语和格言。我们普通人当从古代先哲中汲取积极有用的精神财富,提升个人的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做一个有益于和谐社会的践行者。
论语读书笔记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08-11
论语读书笔记08-23
论语的读书笔记02-24
《论语》读书笔记11-14
《论语》读书笔记09-22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06-15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04-01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21
论语读书笔记2篇02-18
《论语》读书笔记5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