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30 16:43:1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个人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读书笔记合集15篇

个人读书笔记1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走向最东北的途中所见、所闻和所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哈罗德的自我救赎之旅。

  这场自我救赎由星期二寄到的一封信开始。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写信向主人公哈罗德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于是越走越远,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横跨了整个英格兰。旅途中哈罗德遇到了不同的人,聆听了不同的故事,最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加油站女孩使他有了朝圣的信念;一个全新的开始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妻子莫琳的依赖;跟随者维尔夫的出现使他自责对儿子戴维的亏欠;与玛蒂娜的谈话使他释然了父母的行为。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哈罗德身上渗透出一种安静而勇敢的力量。在这趟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的旅程,哈罗德敞开了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泰晤士报》中有这样一条书评:“遇见哈罗德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其实,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哈罗德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伤疤:回想,你是否因为害怕伤痛而不敢回忆你失败的恋情?你是否因为经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敢再靠近他?你是否因为错过了父母的老去而不敢面对他们……

  没有勇气去触碰,只是一味地逃避,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活出自己呢?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的一句话:“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记得一句话:“生而为人,实属不易。”每个人出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这些苦难就像火红的炭,在我们心上烙印一道道印记:朋友的离去、爱人的背叛、上司的责骂……血淋淋的残酷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耳光。最后,我们遍体鳞伤,因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我对世界,冷漠以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受过伤,我们就会决定不再触碰它。有时候这是一种优点:决心;有时候却是一种缺点:懦弱。豺狼虎豹固然可怕,但其实世上最可怕的是人。没有什么可以战胜人。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是逃兵?因为打败人的是人本身。手被刺了,便再也不伸手,那么没有了手的帮助,人又能完成什么呢?

  理想远大,奈何目光恐惧;志在千里,奈何止步不前?

  “每件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它在教你人生的道理”云来,为你带来风的抚慰;风来,为你带来雨的问候;雨来,为你带来彩虹的微笑……万事皆有缘由,我们应该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挖掘因,寻找果。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偏爱蜷缩于一处无光的角落?

  面对真实,迎接未来!

  “拨开云雾见青天。”乌云不会一直做天空的主宰。很多困难并不难,只不过我们把自己困在里面了。理清思绪,找出解决办法,太阳又将照耀大地。

  万丈光芒,仍是少年!

  我曾经是一个很缺乏自信的人,因为担心出错不敢在班级回答问题,因为担心出丑不敢当众讲话,因为担心孤立而不敢做自己……但我不喜欢那样的自己,然后我开始挑战自己,例如,现在我敢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书。

  每个人要做的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成功穿越自己19年挖成的密道来到自己向往的自由世界;《追风筝的人》中,富家少爷阿米尔在拉辛汗的鼓励下,踏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自我救赎之路;《无问西东》中,不同时空、不同主题的四个故事连贯起来表达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实现灵魂自我救赎的主题……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你是否属于20岁就死了,80岁才被埋葬的那类人?再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你又是否已留下了诸多遗憾?

  人生不是用来埋怨的,要学会领悟其中的真谛。

  他人终是过客,不要为离别感伤,学会接受一个人的生活;

  所有事情都是经历,不要为失败哭泣,学会微笑每一段旅程;

  过往均是云烟,不要为回忆伤感,学会感谢每一场邂逅;

  完整的你还在路上,等着你去寻找。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去,克服自己的短处,这样你的旅程才真正揭幕。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学会释然过往压抑自己的一切。理解、原谅、支持。那将是一次内心救赎的朝圣之路,是一次自我发现、爱的回归的朝圣之路。

  拂去岁月蒙尘,历经心路孤独,实现自我救赎!

个人读书笔记2

  在我们身边,不乏残疾人克服自身的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示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张海迪,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小学生都会知道张海迪的故事。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海迪的故事逐渐远去,另一个澳洲的残疾人却用一种现代人独特的积极的方式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心底的震撼,他的名字叫做力克胡哲。从一个风趣激扬的演讲视频初识力克,从《人生不设限》这本书理解力克,这个可敬、可佩、可爱的大胡子小伙给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心灵冲击。

  在仔细品味《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力克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词:信仰、豁达和坚持,信仰是人生动力之源,豁达是人生态度,而坚持则是成功途径。力克从他的实际人生经历,完美阐释了这三者对个体的作用。

  力克天生没有四肢,没人相信他这辈子能做成什么事情,他被同学视为“外星人”,他自己也曾自暴自弃,甚至于试图在家里的浴缸自杀。力克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用上帝的胸怀包容了力克的一切,在力克读了圣经之后,上帝给他的启示出现了,他开始信教,心情开始平静,他把残疾认为是“上天的礼物”,而后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力克。信仰给力克带来动力、带来人生目标、带来快乐豁达的心态,这是最精彩的精神力量,因为信仰,所以人生不设限,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被爱的,所以每个人都没理由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中国缺失最厉害的是信仰,我们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但我们并不快乐,就像力克看到的,在最脏乱的垃圾场生活的人却有着很强的幸福感。当我们迷失在金钱与权欲堆积起来的虚幻时,我们人生没有目标,有人挣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却还总是要担心各种问题;有人看着同龄人有着不同的起步线,开始埋怨为什么自己不生在富贵之家;有人幻想着自己的祖居什么时候拆迁,幻想着昨天中了一亿彩票的人就是自己,幻想着像有钱人一样买房买车买美女,但我们却从来没真正考虑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没有自信,没有挑战的勇气,这也是来源于我们的信仰缺失。在这里,不是说上帝就是唯一好的信仰,也不是说信了上帝,人就有了以上的一切。不同的土地,孕育着不同的环境和信仰,我们应该放下虚幻,追求真实的人生目标,追求真实的美好。

  力克在演讲时谈笑风生,对自己的残疾身躯丝毫不以为意,还得意的把自己病态化的左下肢和两个脚趾称为“小鸡腿”,用自己的“小鸡腿”和颈部肌肉,力克做了很多常理来说四肢缺失的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饭、打字,甚至于游泳、骑马、钓鱼,让人目瞪口呆。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更表现在力克不再害怕被人骂作“怪物”,走出躲在角落一个人吃午餐的世界,主动接近他人,我能想象这种不易;表现在敢于做一些正常人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是彻底摆脱了身体桎梏;更表现在力克选择了一条通过坦陈自己心路历程,以幽默有趣、轻松快乐的演讲鼓励别人,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现在的力克激励了数亿普通人,力克曾经害怕自己不能给任何人拥抱,但现在人们争相拥抱力克。力克在《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幸福的不像话”,他鼓励读者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走向好得不像话的人生,这两个“不像话”正是力克这种豁达态度的最好诠释。

  其实,中国人都会有接受这种要豁达大度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会在别人碰到什么事得时候让他“想开些”,然而事情真正到了自己面前,那自己就想不开了,豁达的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做不了有些事,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因为自己没有具备必要的条件,这是在害怕什么呢?做了不成功会损失自己什么呢?这需要我们保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豁达的态度要求自己少些顾虑,多些实际行动。再比如,我们经常的一个表现是,工作的时候想着休息,休息的时候想着工作,结果工作不在状态,休息无法过瘾。也有些人天天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了,觉得身边的环境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觉得自己就该拿至少一倍的薪水,但这些想法并没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豁达的态度要求我们少些幻想,多些脚踏实地。我们经常说自己很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但在机会面前,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害怕失去现在的`东西,又害怕收入不及付出,我们经常用阿Q精神为自己找借口,总是谈论某某人已经什么级别,赚了多少钱,想当年也是穿开裆裤的,总是感叹时运不济。豁达的态度要求我们少些计较,多些闲云野鹤。

  力克最终能走出这样一条感动世界的道路,他本人坚毅不屈的品质绝对是其中的关键。毕竟缺了四肢的人要完成这么多无法想象的工作,那是需要多少的付出和努力啊,我们完全能想象他本人在练习用“小鸡腿”握笔时的难度,能想象他只用头穿衣服的滑稽与无奈。没有对人生目标的坚持,那最后只能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力克在书中描述了本来没手没脚的人偶然发现畸形的下肢也能干点什么,而通过手术,分离出来两个脚趾,力克马上学会了灵活地使用这个“小鸡腿”,对他而言,这个分离手术就像是突然多出了一只手。他在书中这样劝读者:“只要拒绝放弃,就会有超乎想象的美好在前方等着你。”

  我们曾经经历过多少次放弃?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几年前,一部只讲“不抛弃、不放弃”这么六个字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就把大家都感动了,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自己在抛弃自己,在放弃自己,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力克这样找准生活目标,为这个目标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很多年轻人,大学之前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而当这个目标结束之后,来到大家,突然一下子就觉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啥了。这种情况也许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制度因素,但作为个体,找准人生目标,即使只是简单的让家人高兴,这是坚持的基础,也是坚持的意义所在。力克有一段话说:“我深知其实我最大的残障是恐惧,而非我身体上的缺陷,只有恐惧才能阻碍我继续向前走、尝试新事物及达到目的。”只有克服对未来的恐惧,不再逃避现在,才能迎难而上,放弃拒绝。

  人们在读同一本书时,各人从书中品味出来的感觉不尽相同。力克的故事精彩绝伦,《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更是内涵丰富,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品味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确是从心底认同的共同感受。

个人读书笔记3

  世界是多姿的,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昆虫,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要想去了解它们,我认为读《昆虫记》这本书为首选。在寒假期间我就细细品味了这本书。以下是我的昆虫记

  昆虫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让·亨利·法布尔。法布尔出身寒门,但他一生勤奋刻苦,锐意进取,自学成才,用十二年的时间先后获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可是这种奋发上进并未得到法国界、科学界的所谓权威部门的认可,以致虽一直梦想着能执教大学而终不能遂愿,只好屈就中学的教职,以微薄的薪金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

  不过法布尔并未气馁,除了兢兢业业的教书而外,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昆虫进行细心的观察研究。他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对昆虫的那份好奇、那份爱,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我非常喜欢读《昆虫记》,因为让·亨利·法布尔笔下的那些小昆虫们,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布满着灵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一般人讨厌的食粪虫都让人看了觉得妙趣横生。我更佩服让·亨利·法布尔的毅力,因为《昆虫记》这部书共十卷,长达二三百万字,再加上作者细细观察这些昆虫,不知道需要几个春秋才能完成这部着作。

  我想,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一下这本着作的内容,更应该学习作者那不懈探究的精神。在此,我写下了我的读后感。

个人读书笔记4

  我外出上学时,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没回家的时候,妈妈总是打电话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我的归家日期,每次到家都有一大桌美味佳肴在等着我。可待不了多久,妈妈就会嫌弃我睡懒觉,不收拾屋子,问我为啥还不回学校。

  妈妈是同一个妈妈,可为何差别待遇如此之大?读《一个人的朝圣》时,我亦发现了这个问题。莫琳是同一个莫琳,可为何对哈罗德态度变化如此快?

  莫琳擦好桌子、洗好衣服、铺好床单时,很庆幸哈罗德不在家。哈罗德在家,她大概又有更多的事情好忙活了。可这庆幸之情未过一刻钟,她又有些焦虑了,为啥哈罗德还未回家?他以前从不会这么晚回家。

  仔细想想上述的问题,不过是因为待一起的时间久了,会产生厌烦感。就像一成不变的生活,总要有点新鲜事才能与众不同。

  我拿起水杯,浅浅地抿了一口白开水,静静地继续往下读。

  莫琳想找点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随处都是哈罗德的影子。给他打电话,电话又在楼上。找不到人,不知道他身在何处,莫琳内心开始慌乱,脑子开始乱想。

  忽然她的脑子里蹦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哈罗德遗传了他父亲的老年痴呆,他会不会迷路?又或者没被人发现?莫琳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找到鞋子和钥匙就往门外冲。可冲到门外又觉得自己真荒唐,又回到门内。

  慌慌张张确实有些滑稽,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这种事情,我经历过,所以我懂。

  去年某日大半夜,凌晨1点左右,我朋友在微信里跟我说她的车抛锚了,停在了半路,真是倒霉。当时我已经进入梦乡,早上睡醒看到她发的微信被吓得半死。

  一个女孩子,三更半夜车子抛锚,想想都后怕。我立马翻身坐起,忙打电话,可只听到冰冷的女音:欢迎使用来电助手业务……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那一整个上午,我都不在状态,实验频频出错,脑子总是走神,对同事也是爱理不理。满脑子都是我朋友的影子,她会不会出事?她该怎么办?我一边安慰自己她不会没事,可一边又静不下心来。直到接到她的平安电话,我才回到正常状态。

  当隔壁的好心人雷克斯打电话询问哈罗德有没有回家时,莫琳选择了隐瞒,她说:已经到家了。有人说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雷克斯放宽心,但我更觉得这个回答是让莫琳自己相信哈罗德没事,相信他会平安到家。当时的莫琳内心定是无比惶恐,她怕哈罗德出事,她只能一遍遍自我安慰。或许这个答案本就是下意识的回答。

  当莫琳接到哈罗德的电话,她是欣喜的。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可当她知道哈罗德要走路去看奎妮时,她开始慌了。那么远的距离,他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竟然要走路去?莫琳一次次地阻止他,希望哈罗德从实际出发,她希望他不要去。

  哈罗德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似乎只是告知他的妻子莫琳,而不是与其商量。莫琳生气、发怒,可电话忽然就断了,她的劝说于事无补。哈罗德还是上路了,她要去看奎妮,去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相信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不会死。

  可莫琳就可怜了,她一个人在家担心受怕忽,这件事对她来说却是噩耗。毫无疑问,莫琳是爱着哈罗德的,他和她一起牵手走过长长久久的岁月。

  可原文却在此埋下了伏笔: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久埋的回忆,开始在她身体里簌簌发抖。

  回忆里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哈罗德、奎妮、莫琳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读书笔记5

  1。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社会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6。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个人读书笔记6

  最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苏鸿先生《高效课堂》一书,苏先生在书中试图从先进理念的引领、课堂系统的优化、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侧面来深入剖析和诠释“高效课堂”。

  1、备课,在研究中预设教学的曲调。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不仅仅凭借着教师的经验与阅历,更是基于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

  2、上课,在过程中彰显智慧的力量。上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把握,上课的过程蕴含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复杂技能,同时也彰显着教师教育实践的个性化智慧。

  3、说课,在交流中论释教学的意义。说课是交流活动,不仅要说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更要说背后的道理,即对意图、目的、理论依据、个人立场、文本诠释等进行深度的剖析。

  4、听课,在观察中把握课堂的真实。作为科学研究的课堂观察将教师日常的听课活动提升为专业活动,并赋予课堂观察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5、评课,在反思中引领教学的改进。评课是教师教学改进的重要形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动面上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究其实效性值得考量。时间久了大家都有应付之嫌,尤其是集体备课,大家的心始终拧不到一起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大家能坐在一起谈谈说说,对教材、对学生有个大概认识,形成的意见也罢、导学案也好总归是个集体的东西,对个人的二次备课肯定会有很大帮助,我认为集体备课之后的教师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二次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机智、教学水平的差距最大程度体现在教师二次备课上。

  “备”,繁体字写作“備”。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備,慎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做好准备。可以这么说,备课首先就是备教师的心态、教师的思想,其次是教师在内心真正去了解学生、熟悉教材等等。至于教案的形成,形式真的可以多样性,“心备”才是最重要的。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备课形式就不能一样,老教师教的年头多了,心中自有黄金书,这是年轻教师攀比不来的,但信息社会的更新速度飞快,老教师也不能忽视,我认为“形神兼备”的备课才是真正的备课。一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对我们一线教师真的有很多束缚之处,真是费时费力又没有结果的事。但现实又很骨感,没有“形”哪来“神”。继续摸索前行吧。

个人读书笔记7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65岁的老人哈罗德,收到近乎20年失去联系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时写下的一封道别信,在震惊、悲痛中带着回信去投递,路上尘封许久的记忆零零星星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箱,在一处加油站停歇就餐时,受到一个女孩的启发,内心腾起一股信念,只要徒步从自己所在的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最东北,那她便可以活下去。在没有计划、没有手机,甚至没有一双徒步专用鞋子的情况下,哈罗德仅是凭借信念历时87天、行走627英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来到了奎妮的身边,见到了这位苦苦支撑等待他到来的老友,虽然这场饱含希望的徒步行走并没有挽救奎妮的生命,甚至相见时场面令人痛心,但是此番一个人的朝圣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这一路,是发现自我的道路。当用一个窗帘隔开室内与外界的连接,整个人呆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坐一整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错过的不只是鸟语花香,还有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奎妮的这封来信促使哈罗德走出家门,起初只是觉得回信的分量太轻便不断的走到下一个邮箱,后来当察觉到了内心的舒畅,体会到了自由的味道,尤其是萌生强烈的信念时脚下的步伐便更加坚定。这一路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欣赏着身边的美景,学会了辨识种类繁多的植物,掌握了通过日月星辰判断天气、方向和时间。一路上,哈罗德由最初的与他人说话含糊不清到可以侃侃而谈,目光从躲躲闪闪到可以坦然直视。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在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学着让身体和劳累、疼痛达成和解。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和肯定、否定两种不同的声音做斗争,在回忆带来的痛苦与现实中的艰难双面夹击的情况下,他绝望到几近放弃,却又再次出发。

  这一路,是自我救赎的道路。哈罗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酗酒、母亲不带一点眷恋的离开了这个没有温度的家,随后父亲带不同的女人来家里厮混,在他刚刚年满16岁时又被父亲赶出家门,这使得他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怯懦、敏感、内向。当儿子戴维出生后他实际满心欢喜,却不懂得该如何去爱,他羞于在儿子面前直接表达情感和爱意,总是显得冷漠、自私,甚至冷血。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会是像鸵鸟一样躲避。在戴维自杀后,他陷入到了深切的自责与悔恨中。一次酗酒后他去酿酒厂砸了凶残老板保留的母亲遗物,是他唯一的好友奎妮为他顶罪,但是他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说出真相,在奎妮被解雇离开时,也没说过一句对不起,亦或是谢谢。当无法面对这些时,遗忘便成了最好的止痛药,正是这一路的行走让自己内心的爱意再度涌出,虽然痛苦但是能够直面曾经的错误,渐渐平静的接受自己。

  这一路,是爱回归的道路。哈罗德与莫琳曾经也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儿子戴维自杀后,双方都难以承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由最初的不断争吵到最后的形同陌路。当恨与责备成了常态,爱不但不会再次出现还会被忘却。在哈罗德最初离开家时,莫琳对这一疯狂的举动表示不理解,愤怒、焦虑、不安,后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发现了那些过错原来不只是出现在对方身上,发觉了哈罗德对儿子和自己深沉、细微的爱意。于是莫琳由客房搬回了主卧,重新整理了衣柜,将两人的衣服相互搭配并挂在了一起。点瓜种豆,再次将荒废的.菜园子打理的生机勃勃。拂去岁月的蒙尘,原来自己内心深处对丈夫依旧充满了爱意。哈罗德在这一路的走走停停之间,大脑不断由一个个昔日的生活片段填充,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爱逐渐复苏,是生活的苦难遮挡了最温情的记忆。

  掩卷而思,感觉自己也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行走,灵魂也随着他的救赎得到了净化。哈罗德,一个性格上有缺陷的普通人,就是凭借一个让众人看来近乎疯狂、妄想的信念,给自己、妻子的生活带来了重生,也促使奎妮和死神做着顽强的斗争。这一路,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朝圣,不如说是芸芸众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去朝圣的一个缩影,信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一个梦想,践行一句诺言,履行一份责任,亦或是扮演好一个角色等等。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未知,需要勇气,去面对悲欢离合甚至天灾人祸;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孤独,需要智慧,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学会在众说纷纭中坚持判断、学会拒绝诱惑不忘初心;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平淡,需要激情,给漫长、平凡的岁月不断赋予色彩和意义。

个人读书笔记8

  大致地浏览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意。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种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不禁感叹数学海洋的浩瀚无边,不禁感叹列祖先辈们的无限潜力与智慧,不禁感叹那种只有人类才有的坚定与执着的难能可贵。

  书中所说到的东西,真的是很令我震撼的。更何况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还没有很仔细、很认真地思考过。更别提我会深入地研究了。若是那样,真怕自己会在这么硕大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呢。一想到说,数学的历史与文化如此之久远,数学的知识与涉足如此之深广,数学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真的发现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自己只领会了海边的的一滩水,原来还有一整片海需要我去探索与学习。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啊!这就是探索者的精神的渲染啊!

  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个人读书笔记9

  我想,在我们已知的宇宙里,没有任何事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不同事物间唯一的区别是,这段距离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去度量?一纳米或是一光年?

  前些天的丽水,白天晴朗无霾,夜晚星空璀璨。我抬看寻找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对于此时此刻的我,它是如此晶莹剔透地悬于天际;可对于这颗星,也许它早就在亿万年前就已怦然陨灭了。这亿万年的两两相望,就是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距离。这些天,同样让我感慨的,是这一样一段距离——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离。这段距离,度量了一段遗失了20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个普通女人,弥留之际,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上网购买《一个人的朝圣》这本小说时,我并未在意。它不过是我为凑满书单满减优惠的一个临时添头。因为这些年的图书市场上,有太多打着“朝圣”旗号的劣质“鸡汤”了。今天是这个大师,明天是那位大姐,后天则摇身国外,变作了某某“上师”。我从来都不觉得,一个灵魂最神圣的部分是外界授予的。它来自于内心的觉醒、来自于痛苦的磨砺,更来自于生命的觉悟。结果,没想到,《一个人的朝圣》用近乎清新而细致的情节,贴切地吻合着我对“神圣”的理解。

  故事围绕着一个叫作哈罗德的退休老人讲起,讲到他已分床多年的老伴、名存实亡的婚姻,讲到他曾千般爱怜的儿子、貌合神离的亲情,讲到他已分别多年的同事、随风消散的友谊。讲到一封信、讲到朴素单纯的信念、讲到临时起意的远行、讲到喧嚣嘈杂的媒体……男主人公哈罗德得知一位老同事癌症弥留后,以一份质朴的信念踏上了从英格兰西南角向英格兰东北角的徒步远行。他告诉自己,只要自己用双脚坚持走完这段路,那位久未谋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就一定会康复起来。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与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相遇。每一段记忆都是一个离别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让人动容不已。慢慢地,这一个又一个相遇彼此相缀,让这段贯穿英格兰对角线的距离不再是一个关于陡步伤痛、放弃坚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诉我的,正是距离。那些此时此刻看时亲密无间的距离,极有可能被生命的变故、被偶尔的.争吵,甚至就被平静的时间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颗明亮的星星,尽管在我们彼此相望的时刻我们光芒汇聚脉脉含情,但那光芒汇聚的焦点却已可能是它亿万年前的一刻光华而已。

  可是……对,可是——

  所有被疏远的距离,都不是不能够丈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离,甚至距离是生命体现它本质所需要的一部分。那些被疏远的感情,其实有彼此相望的身影;那些被拉开的梦想,其实有彼此相惜的眷恋;那些被撕扯的回忆,其实有彼此重逢的期待。万有引力不是告诉我们,这主观或客观上,看似分离彼此的一段段距离,不正牵着深深的吸引吗?

  生命是需要一些距离的。而有一天当我安静地躺在岁月尽头回望时,唯一让我不致感到生命虚度的就是,我有没有用双脚、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亲身丈量过她的距离。

个人读书笔记10

  小班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孩子找位置,拿玩具。家长爱孩子,我们都能理解,但爱孩子,要有度,过分包办,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机会,适时放手,孩子才会成长。

  选位置。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而不是家长认为好的位置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

  拿玩具。孩子没有玩具时,他会和同伴去交流,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玩具。孩子很聪明,如果从同伴那里得不到,他会想另一个办法,到玩具架去拿其他的玩具,同样玩得很高兴。在孩子拿玩具这一行为中,他学会了人际交往,学会了解决问题

  也有不会解决问题的孩子,一类孩子没有玩具就抢,这时需要老师介入,教给孩子与别人正确交流的方式,请给我一个玩具,好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如果别人不同意,我们还可以选择去拿其他玩具,孩子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也是一种成长。另一类孩子,没有玩具就不玩,不去拿,也不去交流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读后感。这时老师会引导孩子去玩,还会为这类孩子安排一些活泼的孩子在身边,帮助他们成长。

  找位置,拿玩具,在家长觉得为孩子做了没什么,但却关乎孩子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如果爱孩子,就请你放手。

个人读书笔记11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立足儿童立场,共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英语课堂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纵观多的公开课、普通课,儿童立场的缺失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儿童立场的缺失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影响着儿童的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静下心来,走进儿童,了解儿童,迎合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儿童的目的。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整理,学生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记忆起来也比较系统、方便。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归纳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给许多学生带来了麻烦,添加了学习负担和压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南宋朱熹曾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因此在设定浅层与深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有层次。教学目标设计要兼顾全班学生,授课前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因为全班学生差异的存在,单一的学习目标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对本堂课的认识,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多种需求,因而我们要打破单一通道,给予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最为基本的原则。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意利用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出多样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偏好进行选择,从而使学习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不一样,往往在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作为老师的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目标设计即备课,授课,作业等教学环节中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要给所有的学生留下充分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空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的学生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个人读书笔记12

  一个人的朝圣,完成了三个人的救赎。主人公哈罗德带着对三个人的愧疚活了几十年,对死去儿子戴维的愧疚,愧疚未曾好好陪伴,未曾好好表达爱。对爱人莫琳的愧疚,愧疚未曾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与陪伴,导致两人像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生活了几十年。对奎尼的愧疚,因为他酗酒过度,在酿酒厂犯错后奎尼替他背锅,而他未曾对她说过一句感谢。八十多天的步行,一路上他走着回忆着,途径的每个过客的故事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往,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他是否好好爱过自己的.家人,他是否对该感谢的人表达过感谢。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对家人和朋友的愧疚和对儿时遭遇的怨恨一直充斥着他的一生。他是否要继续这样再去,如果挽救这些还来得及吗?一个人的朝圣,一场自我的救赎。愿我们在该说爱的时候表达爱,该感谢的时候勇敢说出感谢,想做什么就去做,想说什么就去说,不压力给自己太多说如果的机会,不要有那么多遗憾,愿我们都可以活的任性。

个人读书笔记13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个人读书笔记14

  我读过许多书,他们都让我受益一生,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因为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鱼,所以被别的渔夫笑话,并且被看作失败者,可他仍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精疲力竭,被圣地亚哥杀死了,绑在了小船的一边,他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一些大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手段来进行反击,但回港时只剩下了一些鱼骨头和鱼头鱼尾,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还是能体现出她的勇敢顽强。正如贝多芬所说的':“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放弃,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考得不理想就会没有信心,无精打采的,自从读了这一本书之后,我一定会改掉这些坏毛病的。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了,我一定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个人读书笔记15

  似乎名字就暗示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每当我读到书的末尾时,突然间由心底涌出一股酸痛。有时候很迷茫,为什么上一辈的孽债总是报应在子女身上?这难道队长子女来说公平吗?

  书的结尾讲到了周萍(周朴园与鲁侍萍之子)和鲁四凤(鲁侍萍和鲁贵之女)的死,以及无辜的周冲(周朴园与周蔡漪之子),原本我以为没有周蔡漪的阻扰,结尾应该可以说是圆满结束了,但是我错了。《雷雨》所描述的是一场悲剧,正因为周蔡漪对周萍的那份爱,从而顺理推章一步步引出了一个身世之谜,周萍和鲁四凤这对苦命鸳鸯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也许他们受不了这种结果,周萍在雷雨的`天气中冲到庭院外而触电死亡,然而让我很不值得的是,周冲这年仅才17岁的无辜男孩,居然会去拉触电的鲁四凤白白丧命。瞬间我有股怜悯,为什么纯真无邪的周冲在曹禺的笔下最终的命运会是触电而死呢?而那个周萍却举枪自尽,弟弟鲁大海在那个恐怖的雷雨天气中从此失去踪迹。似乎这一切都发生的有点仓促与可惜,只是我们都知道至便是悲剧的最终目的。

  回过头来讲周蔡漪和周萍。作为后母的周蔡漪居然会和丈夫的儿子周萍染上关系,从我们正常人的眼中可视之为戒,但当我换个角度去想的时候,就会懂得原来这就是悲剧产生的一个过度!可见曹禺的策划可谓是巧妙绝伦。从不该发生的事引出最终大家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然而事实追究根底,这场悲剧的主导线还是在父亲周朴园身上,这个玩世不恭的伪君子,若不是他为了娶个有钱的周蔡漪又怎么会丢下穷命的鲁侍萍呢?鲁侍萍又怎么投河不死再嫁鲁贵,因而生出鲁四凤呢?所以说为什么总是父母欠下的债会报应在子女身上,让他们曾受不该有的罪恶呢?

  依然一句话:“这对子女来讲是否公平?”

【个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个人读书笔记07-09

个人优秀读书笔记01-03

个人读书笔记15篇11-05

个人读书笔记(15篇)11-07

《骆驼祥子》个人读书笔记11-11

骆驼祥子个人读书笔记11-23

个人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13

个人读书笔记14篇01-11

骆驼祥子个人读书笔记优秀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