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时间:2023-03-13 11:12:05 松涛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导语: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呢?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多花点心思,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会更好。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的方法技巧吧。文章仅供大家的借鉴!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1、积极去爱每一个学生。

  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留下空间,让出余地,给学生时间反省。

  当学生遇到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反省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冷处理”,能够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理智,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有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

  3、公平公正,树立老师威信。

  如果老师刻意的偏袒某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威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醒教师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恶百恶”的心理,能善于发现每一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程度。

  4、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一)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也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内心,让师生敞开心怀,走进彼此的心,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感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提倡人格教育,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曾说过:“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2] 在人格教育中,大多采用情景讨论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判断能力。例如用“远交近攻”法,激出孩子的拼劲。健康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是青少年人格树立的养分。生活错综复杂,孩子难免遭遇误会、烦恼或者挫折,每当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心理疏导,打开孩子心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宽容大度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沟通畅达,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圈。所以,家长要“远交”“突发事件”中的老师或同学,达成相互理解口径一致;要“近攻”孩子的心理特点,促使孩子多看自身不足不断自己超越。 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比拟的。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而唯一的,都是各具特色的,需要每位家长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所以,每一位家长首要的也是长期的必修课就是――了解孩子,从每一个细节,从每一件小事,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三)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3]

  1、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

  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己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这就要求: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3、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5]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反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己。

  这须提倡自己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要改善教育机制。

  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

  4、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们相互信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表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

  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极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反思]

  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兴趣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理所当然的那些,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宠爱”,相反一些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会被打入“冷宫”。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执教态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2、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往往对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依据以往经验草率判断处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试想,受到错误批评的同学感到委曲不说,就连受到庇护的同学也会对教师的公正产生怀疑。

  3、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往往使求全心理的作怪,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教师往往会对部分差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认真,也不会是这种成绩,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产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恨,甚至自暴自弃。这样,怎能去接受和执行教师的要求。

  如何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教育不仅包含知识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现在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如何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刻不容缓。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改进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积极配合,营造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精神,有利于他们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在一定意义上说,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关系依法治国的走向、深度和持久性。

  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正在各地有序开展、稳步推进。但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法治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总体上成效不高。其具体表现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缺乏独立性,被归入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主要依托道德教育;学时被压缩、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学习内容被简化为对法条的识记,实行填鸭式教学及应试考评,忽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培养。

  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效不高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成效难以简单评定;在升学压力及教育功利化思想影响下,法治教育容易被忽视。二是在教育目标设定和教学环节设计上,以预防犯罪及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为主,停留在知法、懂法层面,忽视法治理念的培养,与崇法信法还有一定距离。三是创新性实践教学因缺乏配套措施而成效不彰。虽然不少学校聘请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实际工作者担任法治教育副校长,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咨询答疑等,以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因缺乏选任条件、规范管理、教学配合等配套措施,效果并不理想。

  融法治理念、思维、内容于一体。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来说,法治理念是核心与灵魂,法治思维是骨架,法治内容是血肉,三者缺一不可。青少年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法律知识的讲解灌输上,而应同时传递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使青少年学生不限于学习和记忆法律条文、概念,而明白法律“是什么”“为什么”,并关注法律规范承载的价值理念。

  与青少年成长特点相适应。充分考虑青少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序推进,避免因教育方式刻板、方法单一而引发抵触情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青少年法治教材,提倡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图片、模拟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青少年更好地认知法律。

  改进考核评估方式。改变主要通过考试检验教育成果的方式,从结果考核转向过程考核,并注重动态监控。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考核置于教育交流互动各环节,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结构设计、各环节实施情况以及青少年的感受和变化等进行综合考察。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和学校对青少年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家长和青少年对法治教育情况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监控和改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因此,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让青少年法治教育更有成效,这刻不容缓,需要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携手合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法治教育的作用,让青少年更好的认知法治。

【青少年叛逆心理如何正确引导】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08-18

学校如何教育叛逆青少年02-17

青少年叛逆期如何引导02-16

青少年青春期叛逆心理有哪些02-17

如何判断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09-09

如何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10-28

青少年叛逆期的教育02-16

叛逆青少年学校怎么教育02-16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