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

时间:2024-10-16 13:49:57 赛赛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并呈一定的线性增长。在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师的数学语言的素养及习惯对于幼儿的数学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举足重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的特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领域而言,数学教学语言具有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简练性

  简练即数学教学语言应直接指向相关数、量、形等信息,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数学教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不强调过多的形容及细节的描述。例如,教幼儿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一张数量关系图片,口头编应用题:“草地上有3只小鸡,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再如,教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时,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提问:“小朋友,这些东西中哪些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教师还要着重突出“又”“一共”“许多”“1个”的词语的含义。精练的语言排除了无关情境和词语的干扰,能有效引发幼儿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2.规范性

  规范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及阐述数学概念。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数学术语、数学概念。如一些数学符号的名称、加减算式的读法等。以大班认识“4的组成”内容为例,4称为“总数”,分成的2和2称为“部分数”,符号“∧”称为“分合号”。幼儿数学教育中也涉及到某些数学概念,如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守恒、加法、减法、梯形、椭圆形等。这些数学概念虽然不需要幼儿掌握。但教师必须掌握概念的属性,讲解要规范。

  3.逻辑性

  逻辑性即数学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是语言的内在结构力量,就如建筑物里的钢筋。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很好促进幼儿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颠三倒四,会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

  二、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求

  1.依据幼儿思维特点,处理好语言的情境性与简练性关系

  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特点之一。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情境性描述语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语言的情境性,忽视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体现在过多使用情境性描述语言,干扰了幼儿的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情境性描述语言只是起辅助作用,点到为止。例如,某小班教师教幼儿认识5以内数数,教师创设到小兔家做客的情境,其语言重点不是指向数量,而是用大段的话描述小兔家的情形,如小兔家很漂亮,兔爸爸及兔妈妈很爱小兔,小兔很喜欢小朋友等。其结果是干扰了幼儿对5以内数量的认知。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是本,情境性语言为末,切忌本末倒置。

  此外,情境性语言应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3~4岁幼儿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在小班,教师情境性语言描述可以多一些,以适应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如教幼儿点数时把教具称为“苹果娃娃,香蕉娃娃”,但注意不宜过多渲染。中、大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逐步提高,教师要减少情境性语言。如大班幼儿能理解“5的相邻数”,就不必要描述为“5的两个好邻居、好朋友”等。

  2.把握数学概念属性,处理好语言的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因考虑幼儿的年龄,一些数学概念需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语言的规范性和通俗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通俗的语言就不可能规范。那么,数学教学语言如何即便于幼儿理解又不失规范呢?达到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用幼儿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数学上“相邻数”的概念是:自然数列中某数相邻的两个数称为这个数的相邻数。

  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为“相邻数就是一个数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教师忽略了“在自然数列中” 这个前提。如果这样讲解:相邻数是比某个数小1和比它大1的两个数。这样既突出了相邻数的数量关系也能为幼儿所理解。教师还需注意不要自己编一些数学概念。如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梯形就是像梯子一样的形状”,“椭圆形就是扁扁的圆形,有一根长径和一根短径”等,这些不正确的概念容易使幼儿形成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此外,教师要注意正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有的教师讲解数的组成时,把“分合号(∧)”称为“分号”、“分解号”。还有的教师把“部分数”称为“加数”,在描述“1和1合起来是2时”,就说成“1加1是2”,和加法术语混淆在一起。再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大于”“小于”“时,说:6比7小,6少于7。应该说“6小于7”。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能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为幼儿入小学后学习数学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关注其内在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体现了教师逻辑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明确,避免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例如,某教师问幼儿:七星瓢虫是数字几?此语言就很不明确,应该这样问: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用数字几表示?再如,某教师这样提问4的相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朋友,3比4少几?4比3大几?”教师前半句用多少,后半句用大小,前后问法不一致,造成幼儿认识上的混乱。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条理清晰,表达严谨。例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序数时,呈现横排的6只小动物图片,提问:小朋友,小兔子排在第几?结果有的幼儿说排第2,有的幼儿说排第5。原来幼儿是从不同方向数的。教师这种问法不严谨,应该给幼儿指明从哪边开始数。因为序数具有方向性,从不同方向数,物体的排列位置当然不同。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判断、推理要准确。

  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语言中的失误主要源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幼儿年龄小,讲不好甚至讲错都没关系,往往不介意脱口而出。另外,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原因之一。幼儿教师需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幼儿数学的核心概念,明确幼儿数学内容的科学定义,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教学语言水平,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

  扩展资料: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

  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数学描述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学习数学思维,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对数学问题加以描述和表征很重要,它有助于幼儿从“数学行动”走向“数学语言”,从具体表象走向概括抽象。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助于师幼、同伴间进行数学交流(分享经验与思维),在短时间内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然而,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运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重操作、轻交流的现象。

  (一)数学语言与幼儿园教师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随着知识的产生、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运用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一种体现数学思维特点的特殊语言。广义上讲,一切用来描述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联系的语言都是数学语言,它是数学思维、数学交流、数学意识与元认知的载体。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除需以口语形式表达数学概念、引导数学思维外,还需借助能够体现数学概念或数学思维的实物或操作材料进行表达。

  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可将幼儿园教师的数学语言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有声的数学语言,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和数学概念有关或能够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口语;二是无声的数学语言,包括在进行数学活动时为辅助活动所使用的,用来表示数学概念的实物、图片、符号等。

  (二)数学语言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人们在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数学语言,如关于股市行情、彩票中奖几率、利息利率、空气质量、降雨概率等。数学语言也经常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如购物价格、游戏比分、门牌号码、日历、体温计等,无一不是数学语言在幼儿生活中的体现。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 A.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

  可见,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数学概念的理解是通过数学语言达成的,并于2002年发布的学前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概括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数学交流、联系、表征五个方面。

  近年来,国外不少研究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中,儿童并非仅仅是通过“做”来学习的,还通过思考以及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情进行学习的;教师所使用的与数学有关的语言总量,与儿童今后在学校中的数学学习有显著关系。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如“数学认知”部分第二条目标明确指出,4~5岁儿童应“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综上,运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对数学概念及思维过程进行描述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有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富于自然和数学语言的,并充满发人深省的机会”。实践中,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数学语言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数学语言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核心经验

  教师应运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引导幼儿建立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但由于对数学核心经验的研究不足,教师有时会忽视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以图形认知为例,幼儿见到一种图形并表现得很兴奋时,他们常常会有一种过度抽象的倾向,如把一片披萨视为三角形,或者把一个花盆视作圆柱体。

  在关于图形认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在引导幼儿观察了图形的特征后,请幼儿联想一下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哪些图形,但一些专业态度不太严谨的教师,会允许幼儿将足球看作圆形、将汽车上的玻璃(四个角为弧形)看作长方形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幼儿对图形进行过度抽象的倾向,造成数学概念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

  (二)语言内容贫乏

  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会将数学语言内容局限于活动材料本身,将学习媒介(材料)错当成学习目标。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大闯关”,活动目标是“了解七巧板的组成,尝试进行不同的图形组合,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这一目标主要指向的是“欧几里得转换”(翻转、移位与旋转),意在引导幼儿理解几何图形经过移位、旋转或翻转后,其形状、大小等并不发生变化。

  但教师的数学语言始终围绕着幼儿用了什么样的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形状,忽视运用数学语言引导幼儿感受图形经过移位、翻转或旋转变化后仍是该图形这一数学学习目标。

  (三)表征形式单一

  数学语言除包括有声的形式外,还包括文字/符号语言、材料语言等无声的形式。当下,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数学语言表征形式较为单一的现象。例如,在有关数运算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数运算水平的提高而先后实施实物加减教学、口述应用题教学和列式运算教学,三种教学方式往往按顺序先后彼此割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最后以能够进行列式运算为衡量幼儿数运算能力的标准,数运算教育只注重儿童数学语言的口语和符号表达形式,较少涉及其余的表征形式。

  (四)交流形式不当

  吴建兵认为,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实践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数学交流的机会较少且方式单一,多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数学交流未能发挥有效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作用,且幼儿向教师请教、教师向幼儿讲解的意图明显,幼儿被迫或机械输出占多数,主动输出较少,缺少话语权,数学交流未能很好地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一)研习核心经验,运用精确、富有逻辑性并能体现数学之美的语言

  教师数学语言的运用应在确保数学概念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数学语言之间的逻辑性,并体现出数学语言之美。

  首先,保证数学术语的准确性。要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准确区分“数的组成”与“数的形成”,“0”与“没有”等概念,这样,教师的数学描述才是准确的,提问、回应等才有正确的指向。应为幼儿提供更加准确的语言示范,如具体描述“深浅”“多少”“高矮”“宽窄”“长短”等,而非过度抽象的“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要求教师将上述的概念完整无误地介绍给幼儿,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将具体事物的属性特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数学语言加以解释,也就是将数学概念学习渗透于数学体验之中。为此,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受数学概念,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从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属性特征。

  其次,保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第一,努力减少会对幼儿数学理解造成干扰的因素。教师应注意数学口语的句型和结构。例如,对小班幼儿,在句型上,最好以肯定句为主,少用疑问句,不用双重否定句;在句子结构上,最好使用主谓宾结构,不宜使用复句或太多的修饰语。关于数学学习材料的语言应能够凸显所要学习或观察的特征,应控制如大小、颜色、形状或厚度等影响幼儿判断的因素。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能力时,可有意识设计一些“干扰”因素。

  第二,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述数学学习材料,也要注意控制与数学学习无关的因素。以“按数取物”的小班活动“送小刺猬回家”为例,有教师设计了要求幼儿选取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的手臂、肚子或大腿”和“小动物卡片”上两个操作环节。内容虽然难度适宜,但夹夹子的过程较难,因为有的幼儿穿的是紧身衣,很难将夹子夹上,且塑封过的图片很滑,夹子易滑掉,导致幼儿将注意力较多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夹夹子上,而忽视按数取物的学习目标了。

  再次,要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既应蕴含教学目标,又应体现对幼儿表现的及时回应。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前面的问题与后面的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能根据幼儿的回答或操作进行追问,以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思维。

  最后,数学语言的运用要考虑数学语言之美。数学语言学习可充分展现有关数学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如图表)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如数学符号),让幼儿感受数学语言的内在美,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获得审美情趣。

  (二)选择易于幼儿理解的有一定开放度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教师对数学知识加以转化的重要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适宜的语言有助于幼儿的概念理解及思维梳理。不适宜的语言不仅没有意义,还会使幼儿产生困惑。

  首先,应对专业的数学语言进行幼儿化、生活化、情景化的转换,以利于幼儿理解。小班幼儿需要情景化的语言,中大班幼儿慢慢开始需要运用一些准确的数学术语。例如,在关于“行和列”的活动中,面对中班幼儿,可用楼层代表行,第几间房代表列;面对大班幼儿,则可直接运用“行”和“列”的概念。

  其次,选择具有一定开放度的数学语言。如果全开放式的数学提问对幼儿来说过于困难,那么可适时选用半开放式的,甚至全封闭式的提问,以降低开放度,引发幼儿的思考。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文具小超市”中,教师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如何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时,教师的提问从“你刚才是怎么算的?”到“你买了几支铅笔?”再到“一支铅笔可怎么在这张纸上加以表达?”最后到“一支铅笔多少钱?”如此不断降低问题的开放度,达到了逐步引导的效果。最后,幼儿掌握了计算总价的方法,先画出所购买的文具形状,再写出买了几件这样的文具,最后写上一件文具的价格。

  (三)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语言

  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内容贫乏,往往很难激发幼儿开展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要丰富多样,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1.挖掘材料或活动中隐含的数学学习价值,丰富语言内容

  数学语言的内容应不局限于活动所使用的材料本身,还可从不同角度对材料的数学学习价值进行挖掘,体现材料蕴含的数学核心经验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力等,从而拓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教师要善于挖掘同一情境、同一内容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有意识地拓展幼儿数学认知的广度。

  如,在借助数学绘本《法拉需要一张新床》开展的关于自然测量的大班活动中,教师不局限于绘本故事本身(因为爸爸、木匠大叔、法拉的步子大小不同,所以法拉的新床制作了三次才成功,因此需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步伐来测量),而应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的媒介,从故事已涉及的概念出发,引申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从顶点开始,运用等量工具首尾相接进行测量。

  2.注意多元化的表征、转换与连接,丰富语言形式

  数学学习中的多元表征是指对同一数学学习对象用叙述性表征(如口语、书面语言、数学公式等)和描绘性表征(如图片、图画、模型、各种动作表情等)形式进行表征。

  每种表征形式都有优势与不足,实物表征可为幼儿的学习架起桥梁,动作表征可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口语表征有助于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元化的表征方法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发展。例如,在大班活动“有趣的规律”中,教师运用图案、声音及动作表现同一规律(AABBCCAABBCCAABBCC),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理解。

  但是,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元化表征方法,并不是要求每个活动都使用多元化的表征方法,也不是每次活动都要使用所有的表征方法,“如果幼儿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无法领会某一种表征形式,或者班级中多数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那么就不需采用多元表征的形式了”。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使用多元表征方法时,可以实物表征为主,例如,旨在让儿童充分感知数的各种表征形式的“Number Worlds”课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将表征方法分为五种:实物表征(Object Land)、图片表征(Picture Land)、排列表征(Line Land)、高度表征(Sky Land)和循环表征(Circle Land)。

  (四)创设宽松氛围,与幼儿进行深入的数学语言交流

  儿童在进行判断推理、与他人交流观点或想法时,数学理解能力往往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梳理与分享,这不仅可发展幼儿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还可将个别经验升华为共同经验。

  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说服他人;能够倾听他人的解释,理解他人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反思、评价或解释、反驳等。全美数学教师协会认为,幼儿可以通过交流,组织和强化自己的数学思维。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幼儿的分享交流,也可以是师幼间的双向交流,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多向交流;交流的问题可以是多样的,不仅可以是关于数学知识的交流,还可以是关于数学体验和问题解决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不仅可以是全班性的集体交流,也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除要维持交流秩序、引导交流的逐步深入并适当进行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每位幼儿参与交流。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产生认知冲突或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进行交流的兴趣。此外,为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可使活动开展的空间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交流的需要,座位排列形式可采用双马蹄形,即教师位居U形中间,也可采用新月形或圆形等,以便于师幼的密切交流。

  (五)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学习与数学操作学习并重,为幼儿提供高效的支持与引导

  数学语言有助于幼儿在数概念之间建立连接、发现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操作有助于幼儿亲身体验数学过程。两者相互配合,可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第一,“操作前置”。即先请幼儿进行操作,然后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幼儿的发展水平,最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相应的语言讲解或操作示范,而不是先讲内容或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已失去了“探索”的意味,往往“重复”多于“迁移”,操作意义已失去。

  第二,不同的操作环节运用不同的语言支持。操作前,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介绍操作要求;操作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可以是对操作过程的简单描述,也可以是对有关思维过程的较详细描述),以减轻操作难度并便于幼儿梳理思维过程;操作后,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检查操作结果,既可判断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也可帮助幼儿再次梳理思维过程并加深理解。

  例如,在中班活动“蜈蚣叔叔的袜子”中,操作前,教师讲解操作规则,幼儿明确操作要求;操作时,幼儿一边口述“红红绿红红绿红红绿红红绿”,一边进行相应的排序;操作后,引导幼儿运用同样的排序方法进行对应,自主检查排序结果并梳理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

  幼儿园数学课堂的语言技巧

  一、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作为一名成人,我们幼儿教师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孩子们的要求过高,急于让他们在尽快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习高度,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在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语言时欲速则不达。这时,我们要明白,要培养孩子们科学准确的数学语言,就先得从让孩子们敢说开始,没有敢说这个基础,就谈不说准确,抑或生动。毕竟,孩子们刚刚换了一个崭新的环境,羞于说话,讷于表达都是正常的。鉴于此,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具体的生活与课堂活动中。

  比如,班里有一个王佳颖的女生,平时上课不但不敢说话,而且头都不敢抬,于是在一些游戏活动中,我常常单独和这个学生说话,慢慢地,她的头抬起来了,接着我就让她和同桌、其他同学开始说话,等到时机成熟了,在一节《红枣馒头》的数学课堂上,她竟然自言自语地说,原来8比7多一个呀,就跟比6多一个,6比5多一个都一样吧!我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对她进行了表扬,并且鼓励她在班里再说一遍,让其他同学给她鼓掌。慢慢地,这个孩子逐渐开始了课堂发言,并且语言毫不啰嗦,极为简练、准确,极富数学语言特色。

  二、简单、规范的语言,让幼儿学说

  正式的数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点滴、零碎经验基础上的同伴间的交流,教师指导下的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形成概念。而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数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幼儿将具体的经验提升到抽象的数概念,需要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让幼儿学说。在正式活动中,“水果店里的水果是怎样摆放的?”引导孩子思考后去分类摆放。在第二次进货时说:“这次进货要请你讲一句话:几个苹果添上几个苹果就是几个苹果?”教师运用填空式的句式让幼儿学说。让能力强一些,语言表达较完整的幼儿先说,在让其他幼儿跟着说。随后用“你们觉得这句话长吗?怎样才能说的短些呢?”于是,就有孩子说:“2添上1就是3”,让孩子明白要说的更短些、更精练些。

  三、讲述表达要形象生动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地讲授的教师,他的声音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讲述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幼儿丰富的`数学素养。首先,教师应该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孩子带入美的意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语言的直观,联系幼儿熟悉的事物,运用形象类比或比喻,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幼儿迅速理解所描述对象的特征,给幼儿以生动感,并获得生动、鲜明、深刻的形象。如:《认识时钟》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明白时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我把她们的转动类比成赛跑,说成时针和分针进行跑步比赛,时针跑一格,分针跑一圈。

  四、准确得体,简明扼要

  教师的评价语要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应讲得清清楚楚。记得有一次自编应用题,有一位幼儿这样编:池塘里有3只鸭子,又来了5只,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我的评价有两句:编得很好,把应用题的3个要素都编进去了,但是如果你这道题中说的事情和老师刚才说的事情不一样,那就更好了。我的第一句评价是对幼儿理解应用题的三要素表示赞赏,第二句话则告诉幼儿应拓展思维,同时也告诉其他幼儿编的事情要和老师不一样,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了幼儿思维的广度。当幼儿有较满意的回答时,教师不能以一句“好!”“你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语言草草评价,而应该结合具体的问题,指出学生好在哪里,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评价。

  总之,数学语言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理性特征,而且还要体现教学的语言魅力,极富启发性、鼓动性、生动性,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我们当从自身做起,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数学能力打下基础。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运用游戏教学08-22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管理06-14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管理08-01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管理12-14

如何改进小学数学课堂管理05-20

水面拍摄的光如何运用05-17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06-11

如何提高幼儿课堂教学语言的实效性08-01

羽毛球如何运用战术12-29

如何运用羽毛球战术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