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时间:2024-04-03 13:40:30 秀雯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生受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表现在一个人的时间观念上、对事物的条理上,对于孩子来讲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生活自理的事情。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一个人的时间观念上。

  如何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时间是家长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在做事上总是拖拖拉拉,没有时间的意识,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时间观念,这个人就没有好的习惯。

  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要经常和孩子讲时间,在早上起床时可告之孩子现在是7:10分,你该起床了,起床要用10分钟,洗刷用10分钟,用餐15分钟,学校要用15分钟,8点钟正常入园,让孩子了解时间是有限制的,不过孩子通常时间概念不是很强,对时间的知觉也不十分准确,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多讲,让孩子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于在生活中经常拖拉的孩子是有帮助的。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此父母要给予鼓励,但对于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不能包办,而是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更好地按时完成任务。

  二、良好的习惯需要有条理性。

  6岁前的孩子是以游戏为主的,在幼儿园,孩子以区角活动为主,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很乐意参加各种各样的角色表演,在区角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所需的器材,孩子要学会怎么玩,怎么整理,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让孩子在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知道自己玩玩后要自己收拾,在家孩子也喜欢待在自己的玩具堆里,喜欢把他所有的玩具拿出来,撒的满房间都是,父母如果跟在孩子的后面收拾,受累将是没有穷尽的。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要让他们在玩过后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这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父母不要怕多说话而自己代劳,每天孩子玩玩,父母忙着收拾。

  记得在孩子的生活中要多讲,有些父母总是说孩子在幼儿园听话,可回家就是不听话。那父母有没有静下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原因很多,也许您答应他的事您没有兑现,对于没有承诺的您孩子也不爱听您的话,那何谈孩子的好习惯的养成?当孩子真的听您的话了,您也要有趣味一点,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比如:送玩具回家,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以订约的形式,让孩子承担收拾玩具的责任。如果孩子情绪不稳定不愿意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再慢慢减少帮助,让孩子独立整理,开始孩子会用去很多时间,但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孩子的时间就会用得很少。

  三、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逛超市是很平常的事,出了超市就看父母手里提着满满的东西,走在身边的孩子两手空空,而父母觉得这理所应当是大人做的事情,不知道分点给孩子。在孩子看来,父母拿就拿着了,一天这样两天这样,时间久了,孩子父母也就都习惯了,父母不知道让孩子分担一点,孩子也就不会分担了,一切都习惯了。作为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学会分担,长大了,他才能帮您分担一些。一切要从小,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父母应看重从小进行生活习惯教育。

  四、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生活自理活动,能够增强孩子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孩子的穿衣在家中习惯父母包办,家长没有想过孩子在幼儿园怎么穿?可能也有家长就想到老师,但老师不是魔术师,没有千只手,只有两只手,穿能穿,可孩子要等很好。孩子在等待中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感冒等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果在家中父母经常帮助让孩子自己穿衣,孩子就会从不会到会独立穿衣,也就不会出现家长整天念叨孩子入园那么久,到现在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放手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一切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五、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孩子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选择和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孩子形成自己判断解决的能力。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一)是要靠耐心讲解,帮助孩子逐渐明白事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有点差,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有耐心、爱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讲清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透彻,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白,我们要告诉幼儿见到自己所熟悉的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人的名字,那样也是不礼貌;要有称呼,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等等。在路上遇到同伴也要问声好,必要时,老师还可以进行示范。通过反复讲解和示范,幼儿逐步加深印象,提高认识,养成习惯。

  (二)是依靠日常教育,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

  培养幼儿的习惯,要在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父母或其他人没有满足他,便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踏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时,即使这个玩具别的小朋友正在玩,他也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对这些行为绝不能一味地迁就,听之任之。我们要通过耐心地讲道理,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等方法安抚孩子。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园、游戏、做操、散步及其他一些活动,活动室在楼上的幼儿需要上下楼,排队上下楼会花去很多时间,而且推推碰碰很容易出现危险,安全隐患存在。教师首先要开展上下楼活动,先让幼儿自己讨论,怎样上下楼?为什么要这样?让幼儿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老师再总结上下楼的要求,让孩子养成习惯上下楼不推、不挤,有序进行。此后在来园、游戏、用餐、散步等环节时,我们让幼儿按照要求去做,并及时请幼儿开展“我最棒”的讨论。对有好习惯的幼儿,让教师和小朋友放心的幼儿,适当提供较多的独立上下楼的机会,以示鼓励。于是大家都要养成好习惯争着做独立的人,使“我最棒”的活动得到发展。

  对于进餐,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进餐、午睡习惯,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甚至到处掉米粒,加上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不断强烈,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老师一直在冥思苦想,如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棒棒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棒棒餐桌”呢?

  幼儿讨论得非常热烈。吃饭吃得认真,不看呆,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都被幼儿列为标准,大家一起评出全班最让大家感觉“棒棒”的餐桌才能荣获“棒棒餐桌”的称号。教师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可以荣获“棒棒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还可以选两个“棒棒餐桌”。孩子们都有进步,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改变,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

  还有这样的事例:一位小朋友在吃饭时经常流食,不怎样咀嚼就吞咽,有时在那用勺子摆弄着饭,饭也不见少,要是老师督促他,他就讲吃不下了,要呕吐了。

  起初,老师以为他有什么不舒服,结果一切正常。但是原因出来了:这位小朋友在家吃饭,全家都得出场,爷爷打拳,奶奶拍手,爸妈唱歌。饭得一口一口喂,有时紧闭嘴巴,干脆不吃,这时家人都会惊得出一身汗……了解了这一出,老师就采取硬性要求,饭必须吃完,刚开始这个小朋友还有点接受不了,流着眼泪说:“我不能吃,我吃了就会吐。”老师看着孩子流泪有点心疼,可孩子不吃饭会伤身体的。

  爱要选择,老师坚持让孩子把饭吃完,结果吃完后孩子很正常,也很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起来。这时老师放心了,孩子不是不能吃,而是他习惯这样对待吃饭。

  可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孩子是一种“扼杀”。生活中,不少孩子任性、骄纵的脾性也是被“喂”出来的,因此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正常身体发育,还可以帮助孩子对建立健康的心理及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睡觉,在午睡时,我们开展了“值日生”的活动,通过幼儿的集体讨论进行总结:能安静、迅速脱衣服、睡下后自觉闭眼、不乱动、不讲话、较快入睡的幼儿,都会做本班的“值日生”的标准。通过评“值日生”的活动,幼儿的午睡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段时间后,老师通过表扬、鼓励、肯定的方法,使幼儿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协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上下楼、进餐、午睡的习惯,也就加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为其顺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为教师实施教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我想,幼儿习惯的教育是扎根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良好的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乃至将来都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家园应共同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以应对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世界。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认为应该紧紧抓好四个环节:知、情、行、固,是幼儿对生活常识的认识;情,是幼儿伴随认识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行,即做,形成习惯;固,是巩固强化习惯的形成。知、情是行、固的基础;行、固是知行发展的最终目的。具体地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知情合一,激发自觉性

  知情合一,能够促使幼儿将认识见之于行动,激发幼儿仿效的欲望,增强自觉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提高孩子的认识,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寓教育与情境表演、小实验、小剧、儿歌、故事、投影、课件之中,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变空洞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变教师要为他做为幼儿自觉的行动。如:把一滴生水、一块未洗净的苹果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引导幼儿观察,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有许多毛毛虫在里面跳舞。生动的事实使孩子们知道: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干净的瓜果。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后,都要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

  倘若你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孩子们身边有许多说服力很强的事例。这类从孩子们中来又还给孩子们的创作素材,极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和表演形式,常使幼儿情随境迁,明晓道理。因此,我们很注重通过自编教材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针对幼儿吃饭不能细嚼慢咽的不良习惯,我们编排了小剧:“红红的肚子为什么疼?”针对幼儿蒙头睡的不良习惯,我们编了儿歌:“阿嚏阿嚏真难受,感冒感冒真头疼,要是你想少感冒,睡觉记住别蒙头”。 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小笼包,肉末、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生动有趣的儿歌,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通过一系列情感教育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知与情的紧密结合,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模仿、练习,形成动力定型

  习惯的形成是外部强化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了必然性,由不经常的成为经常的一贯的行为。因此,必需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模仿、练习是促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手段。

  幼儿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群体中通过模仿练习获得,模仿也应寓于情境或游戏之中,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要反复让幼儿练习,从而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动作和行为习惯。如:在“预防龃齿”活动中,让小朋友手持小牙刷在录音的伴奏下,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在韵律活动中,“穿衣、洗脸、洗手、吃饭、擦鼻涕等一系列动作编成富有生活情趣的律动让孩子们学习;在“预防近视”活动中,让小朋友一同来练习握笔和书写的姿势,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在“我会叠衣服”活动中,让小朋友互相学习穿脱衣服,顺序叠放衣服的方法。通过群体的练习、参与,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激励、提醒,强化习惯形成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将始终如一的要求与坚强有力的措施融为一体,方能强化幼儿生活习惯的形成。

  1、表扬、激励

  表扬是对幼儿正确行为的肯定,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巩固优良习惯的形成。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受到教育,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可采取点面结合的表扬方式。点:是针对幼儿某个闪光点给以肯定: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肯定的动作,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你能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箱,大家都喜欢你呢!”,“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很乐意和你玩,真好。”教师给与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是对全体幼儿卫生习惯的总体表现予以评定,可以通过“评比栏”,一日评一次,让孩子们做评委,谁做得好,就给谁插上一面小红旗,周末累计红旗面数,谁的红旗多,就奖给谁一朵小红花。当然,集体表扬有很多方法,言语上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表扬奖励根据具体情况应该恰当使用。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能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强化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2、督促、检查

  督促、检查是强化幼儿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自制力较差,良好习惯的形成就必须紧紧依靠督促、检查,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时,活动前要提醒,活动中要检查,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提醒幼儿纠正不符合生理卫生要求的做法。在督促、检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采取提醒的方式建议的语气,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别说我小。我们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用大量的生动事例,改变了家长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好的生活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09-17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06-12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11-28

如何培养好幼儿园教师02-2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07-06

如何培养好幼儿园孩子的行为习惯05-12

幼儿园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06-01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口才05-08

如何培养宝宝的好睡眠06-03

如何培养孩子好财商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