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时间:2022-11-10 13:16:03 芷欣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实施好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更加备受关注。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1

  一、超前教育与过度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很显然,这一观念是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程度。正如农作物的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阶段一样,如果不重视儿童生长的需要及时机,急于求得生长的结果,以致忽视了生长的程度,必然会导致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的不良后果。

  从心理角度上讲,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育进行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当前,不少家长教师,把幼儿早期教育理解成了“超前教育”,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无视孩子自身的身心特点,过早的给孩子定向施教,进行“超负荷”教育。

  大人都希望孩子尽快地成才,对孩子却是一种伤害。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过早专攻某些领域,以至于人格的其他部分未能获得健康发展。其实,开发儿童潜能关键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孩子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二、幼儿德育成人化

  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儿童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认为幼儿教育课程开设了德育课是针对儿童的道德品质的,于是,成人企图通过幼德育让儿童提前获取高水平的道德,他们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乱定德育任务,生硬地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灌输给那些幼儿。

  如有的幼儿园对见义勇为的儿童少年大力表彰,并召广大少年儿童向他们学习,实际上提倡少年儿童勇斗歹徒、英勇灭火以及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这些都超出了仅会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的能力范畴。这种想化、成人化的高要求、高标准,未能充分尊重幼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规律,严重脱离了儿童的实际道德认知水平。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尊重教育对象的特点,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活动,’应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幼儿德育的既定目标。

  三、“家长中心”与“教师中心”

  所谓“家长中心”主要指在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从家长的意愿或期望出发,忽视孩子的兴趣、需要、特点、能力、个性,以成人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强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师生双边活动是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常常表现为“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师为中心”具体表现为对幼儿控制过多,要求过多以及单向灌输太多,儿童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下,形成了教师绝对的权威,儿童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的机会。实施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引导。但有人认为教师的这种引导作用就是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显性控制,比如命令、要求。

  其实,我们认为,教师处于隐性控制的地位,以“朋友”、“合作者”的身份去引导儿童开展教育活动,或许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教育过程中,应尽量的'为幼儿提供独立思想、自由发挥、发表意见、积极参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四、重智而忽视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只重视上课,以智育为中心的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当前幼儿园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误认为“智力教育”,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修养和非智力因素。幼儿园的“作业”成了小学的“上课”,把影响幼儿一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道德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降到从属地位,使一些孩子虽“见多识广”,各有专长,却不会交往,无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

  同时,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即使是“重智”,也只注重识字、计算等方面,如语言教育偏重于作业课上的故事复述、看图说话等,而对幼儿日常的口语指导、相互交谈、鼓励幼儿勇敢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等重视不够;音乐、美术等课程的重点倾向于学习技能的模仿,而很少鼓励和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针对以上这种误区,我们应遵循以下措施:陈鹤琴指出:“幼稚园要适合本国国情”,“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这样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国幼儿教育倘若真想闯出生路,就“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同时应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所以,当前幼儿教育应关注到儿童自身的价值,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的天性,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认识到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保教结合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更应把保育与教育结合为一。幼儿园的施教对象是一批刚跨出家门开始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们,因此,在照顾好幼儿身体的同时,保护、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切实做好幼儿的生活、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别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幼儿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再次,教师要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与能力素质。

  最后,幼儿教师应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树立终身专业学习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金三角”也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的幼儿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总和。要做好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各项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把幼儿教育这个小系统置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来加以考虑,即树立“大教育观”,幼儿教育必须在与社会、家庭的合作中去完善自身,并发挥其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2

  炎炎夏日,细菌滋生,食物的消毒尤显重要,可不少人对食物消毒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一:坏味食物,煮煮就能吃

  专家提醒:有的细菌耐高温,如能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的肉毒杆菌,其菌芽孢在100℃的沸水中,仍能生存5个多小时。有的细菌虽然被杀死了,但它在食物中繁殖时所产生的毒素或死菌本身的毒素并不能完全被沸水破坏。所以,变坏了的食物就算蒸煮后再吃,也会使人中毒。

  误区二:细菌怕盐,所以咸肉、腌鱼等不用消毒

  专家提醒:实际上,有一种使人肠胃发炎的沙门氏菌,能够在含盐量高达10%-15%的肉类中生存好几个月,只有用沸水煮30分钟才能将其全部杀死。因此,食用腌制食品,也需要严格消毒。

  误区三:冰冻的.食物没有细菌

  专家提醒:有的细菌专门在低温下生活、繁殖,如使人发生严重腹泻、失水的嗜盐菌,能在零下20℃的蛋白质内生存11周之久。所以,食用冰冻食物时,也不能大意。

  误区四:食物只要经煮沸,就能消毒杀菌。

  专家提醒: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食物中毒可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生物型中毒主要是指细菌、病毒、微生物等污染食物,例如腐败食物中的霉菌。这一类食物可用高温蒸煮进行消毒,即使留有少量毒素也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化学型中毒,不是高温处理所能避免的,有时煮沸反而会使毒素浓度增大。比如,烂白菜中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人吃了就会发生严重的中毒现象。此外,发芽和未成熟土豆中的龙葵碱、油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均不能通过高温达到消毒目的。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3

  通过对1000个一线家庭早教观念的数据调查,发现80%的家长仍然被三大误区所困扰:

  一是忽略家庭教育

  许多年轻父母低估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实孩子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早教等同于学习

  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三是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

  不少家长认为,同时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其实,每个幼儿都具有多语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全部采取全英文授课。教师来自于11个不同国籍,而其在国内招聘的教师则要求专业外语八级以上、有爱心,而且要经过4至7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

  四是早教机构大同小异

  早教机构形似,但在理念、课程、环境、师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作为家长,选择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课程不能是单向吸收,要给孩子足够的表示时间和机会;二是所有学习都应是多感官学习,调动的感官越多,吸收力度越大,学习效果越好。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4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5

  1、忽略家庭教育。全球早教第一品牌金亨贝中国区总裁夏弧禹有着丰富的早教工作经历,他认为目前许多年轻父母低估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实,孩子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佝。

  2、早教等同于学习。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旱期学科教育,孩子l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o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亡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觌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休能、想/象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山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相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3、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不少家长认为,同时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其实,每个幼儿都具有多浯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浯占环境,日前金它贝全部采取全英文授课。教师来自于11个不同国籍,而其在国内招聘的教师则要求专业外语八级以上、自爱心,而且要经过4千7个月的培训才能L岗。

  4、早教机构人同小异。早教机构形似,但在理念、课程、环境、师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作为家长,选择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课程不能是袒向吸收,要给孩子足够的表示时间和机会;二是所有学习都应是多感官学习,调动的感官越多,吸收力度越大:学习效果越好。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6

  孩子从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作为一名家长和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家长应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思路,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宠爱过渡的家庭教育误区

  如今幼儿的家庭大多是4+2+1模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让受一点“委屈”。尤其老人往往将幼儿当作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使得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年轻的父母虽然懂得一定的教育知识,但面对“隔辈亲”也无计可施,面对阵容庞大的亲情攻略,往往只能沉默。孩子在幼儿园游戏中不小心擦伤了,经过老师的解释后妈妈领孩子回家了,可是到了第二天,爷爷、奶奶都来质问:“脸怎么会破呢?是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弄伤的呀?以后留疤怎么办?”还当着孩子的面说:“小朋友以后打你,你就打他们!”一副不信任老师的表情。家长的爱固然可钦可佩,但这么“关爱”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给孩子一种理智的爱,小问题不要无限地扩大,对幼儿要爱得适当,爱得合理,这样才能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走出“重智力才艺,轻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不少父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如社交能力、应对能力等则很少过问。有的家长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认汉字、算加减等,严重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其实所谓“神童”并不都是智力超常,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这正是他们取得超常成绩的关键所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家长若能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将来孩子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成才,因此花费了不少的人力、财力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许多父母过问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知识,老师有没有布置作业,而对于孩子在幼儿园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得好不好,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或者批评根本不关心。有一个幼儿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去亲戚朋友家里不知道和别人打招呼。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她,因为她经常和小朋友吵架、闹别扭。老师批评她,她会说:“我在家就这样,我妈说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她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和别人友好相处,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孰不知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往往忽视了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的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闹别扭,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家长则整天忙工作、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是幼儿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也比较差,他们每天都用最精细的眼光打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和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各个方面表现良好、适当,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否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

  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多给幼儿精神上的激励

  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他们甚至可能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做着没意思。例如,吃饭的时候孩子表现良好,给他贴个小红花或一个拥抱是比较合适的奖励,如果你答应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物质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慎用物质刺激,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走进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许多家长有望子成龙之心,而无教子成龙之术,以致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他们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厚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过早地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学珠心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自我约束力差,家长要考虑这些因素,不要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让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尽量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

  一些家长遵照“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对幼儿实施体罚,幼儿不听话者,骂之;幼儿不懂事闯祸者,打之;幼儿不好好学习者,罚之……以为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幼儿,导致亲子感情有了隔阂,导致幼儿性格古怪。孩子难免会做错一些事情,家长应尽可能以说服教育为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看看哪些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行为,哪些属于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对于前者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至于后一种行为,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

  2.惩罚只能偶尔使用,不能经常使用。当幼儿过失严重而又不听说教时,父母可以考虑使用惩罚,但是惩罚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效力。另外,惩罚要及时,要给幼儿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3.父母说理要说得具体,做到见好就收。幼儿认识事物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因此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要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的说教,幼儿不但听不懂,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给幼儿讲道理,不能一下子要求完全服从,幼儿也有“小面子”。说到一定程度,不妨给他个“台阶”下。孩子抢了小伙伴的玩具,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把玩具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这么一说,孩子就容易接受,效果比硬把玩具夺过来或打他一巴掌要好得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希望家长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幼儿个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孩子,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相关文章:

胎教存在的误区有哪些05-28

幼儿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途径04-27

库存管理存在哪些误区03-30

个人理财存在哪些误区04-04

汽车保养存在哪些误区04-22

使用移动电源存在哪些误区04-02

使用移动电源存在的误区有哪些04-03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04-16

基金定投存在哪些误区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