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导语:有人说,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但是我们有些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误区。
一、重投资、轻亲情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中国的父母尤甚。可很多父母从孩子很小或刚刚出生就交给老人或保姆看护,职业者去职场拼搏,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在为孩子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努力,殊不知婴幼儿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充足,而是亲情的呵护。
保姆看护孩子,和孩子交流的少、抚爱少,孩子很难有一种来自亲人的温暖、快乐。而父母带孩子不但自己给孩子一个融洽愉快的氛围,就连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会逗逗孩子、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这些都会为培养孩子乐观开朗友善的性格创造良好的条件。
老人带孩子,对孩子有爱有呵护,可他们相对年轻的父母思维缓慢,行动迟缓,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这样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性和冒险性。而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父母会带孩子到处玩,游乐场也好,郊外也好,耳濡目染的会让孩子活泼、勇敢,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
即使是大一些孩子也不能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绍兴浈江区常平镇实验学校1400名学生中有567名留守儿童,校长曾宪法说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普遍性格内向、冷漠孤僻。青春期更易叛逆,出现上网吧、打游戏机、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对孩子来说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很难得以弥补的。
吉林省长春体育大学大三的学生高翔在家中挥刀砍死养育了自己的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并拿刀指向了自己的父亲……后来经司法鉴定高翔有严重的抑郁症,事发前一天晚上,他在家中服用了14片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导致行为失控。可他父母根本不知道他患有抑郁症,因为他的父母早已离婚,各自组建了家庭,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亲振振有词的说:我给他买的手机、电脑,连将来结婚的房子也买了,毕业后的工作也安排了。可他给孩子买回了幸福和快乐了吗。
二、重择校、轻自身
正是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使得择校风越来越严重,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为孩子选择学校,不惜重金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从家长到孩子都觉得选择一个最好的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各方面就全交给学校教育和管理。
从家长到孩子都失去了发挥主观作用的积极性。可我们想想,在幼儿园、学校中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他们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家长面对一个孩子,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掌握孩子的状态,及时教育孩子。即使识字这样的学习能力,如果在学校,老师需要让他坐在座位上,大家一起学。
如果是父母可以随时随地的教给他,如食品袋、玩具盒上的字,以及街道上的标示牌等等都可以念给他们听,不知不觉中,是懂非懂中他们就知道这些字的意义了,自然而然的也就认识了。家庭教育不但有及时性,还有连续性,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换不同的老师,老师对孩子的各方面的特点了解的不全面。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更能因材施教。
三、重智商、轻情商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胎教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视了情商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殊不知一个孩子他的智商再高,如果性格孤僻、脆弱、暴躁,不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有所成就,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药家 鑫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药家 鑫从小就是父母、老师和邻里眼里的“好”孩子,钢琴水平已达到10级,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可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却在撞人之后对伤者连捅八刀,致人于死地呢?这也折射出当代教育中情商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药家 鑫这样一个个案,近年来关于孩子厌学、网恋、早恋甚至犯罪的报道屡屡出现。他们冷漠、固执、自卑,情绪不稳定,不愿与父母沟通。人们习惯地将这些孩子称为“问题孩子”。
据教育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的,有的是甚至智力超常。但他们情商相对较低,情感世界是一片荒漠,而这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孩子的错,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于他们在0-12岁,接受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情商教育严重缺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情商教育,进行情商培养,培养孩子自信坚强的品质,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主要的环境,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一个愉快融洽的环境中成长为生理、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拓展】十大家庭教育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上班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二、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
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三、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五、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六、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七、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以上是上班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的七个误区,希望各位家长教育孩子时多加注意,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
高考家庭教育的误区
高三考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四大误区、三大盲区、一大灾区。请家长们注意自我解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误区一:无视世界观教育
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期主要在高中阶段。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能让孩子憧憬未来时有良好的心态。在这非常时期,许多家长将太多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放弃了世界观的教育。
建议: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可利用与孩子散步、聊天的机会,把自己对人生的美好体验,对生命的真情感悟告诉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切忌对孩子进行硬性灌输。
误区二:漠视心理变化
高三学生很敏感,心理波动也很大。但孩子的心理变化容易被家长漠视,而这可能会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心理疾患。导致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生理、生活、友情、学习、考试等都是刺激源。
建议:家长应细心观察、及时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提早预防。
误区三:轻视子女自尊
不少家长将读高三的孩子当作小孩,打骂后哄几句就完了,殊不知这样做轻视了孩子的自尊。
建议:家长此时要学会尊重子女,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如尊重子女的隐私权,包括保密低考分等,另外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训斥、打骂、贬损、挖苦孩子。
误区四:忽视与老师接触
现实中,一些家长在孩子读高中的三年里没去过学校。
建议:高三时期,家长与孩子班主任的接触显得很重要。如果到校不方便,可勤打电话与老师通联,尤其是在大考前后,更应保持联络渠道畅通。不过,访问老师的事,不宜在孩子面前提及,以免引起误解。
盲区一:手“宽”过海
高三的一年,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职业选择,家长乐于包办。如不顾孩子自主的选择,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是在孩子面前鼓吹向钱看、随大流的就业观。试想孩子要朝自己不感兴趣的方面努力,积极性定会受挫。
建议:家长应与孩子多谈理想,少谈现实。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激活并保持孩子的良好爱好,因为孩子的兴趣中常常蕴含着其对未来就业的取向。
盲区二:心“乱”如麻
高三是非常时期,凡是对孩子学习的投资,家长概不吝惜。从习题集到复习软件,备考资料可谓应有尽有,不仅如此,家长一旦听到风吹草动,会设法将最新复习资料弄到手。结果却是,孩子用不了、吃不下、看着烦。
建议:家长应将乱如麻的心理疏理一番:
1、置办必备且有能力买的硬件,可有可无的一概不要。
2、指定的资料一套即可。
3、适当翻阅子女做过的试题,督促子女做好各科更正笔记。
4、对偏科的孩子,可考虑请家教及时补课,但不宜过滥。
盲区三:心“细”如发
高三考试频繁,许多家长比孩子还要忙:听说考前要营养,便给孩子服各种营养补品;听说考前要休息好,便不惜打断孩子的复习催促其休息。结果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建议:备考期间,家长最好一切如常,不要让孩子在饮食、起居上有太大改变。必要时可陪孩子散散步,说说闲话,讲讲趣闻,以松弛神经。
灾区:对孩子轻言放弃
“老师,我的孩子没救了”、“我管不了孩子,随他便吧”……由于家长对子女从小期望甚高,但见到孩子高三学习中屡考屡败时,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让家长们挂起了“放弃牌”。这是家庭教育的“灾区”。
建议:家长要懂得育人本来就是一项持之以恒、长期不懈的工程,半路放弃孩子等同于扼杀孩子,也是家长的失职表现。
单亲家庭教育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案例:单亲妈妈的苦与乐
10年单亲妈妈的经历让我常常会想,生活是我最公正的朋友,生活给了我一些磨难,转而之间却发现那是笔好大的财富,我真诚地感谢生活。
或许我的感受比任何一个单亲妈妈都来得强烈,那时儿子只有两岁,上海连个亲戚也没有,就这样离婚了。直到现在都不愿意去回想当时的那种无助、失落和茫然。
生活又重新开始了,这才发现,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你要面对的东西比常人多得多。首先要振作,不能消沉,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你要永远从容不迫,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单亲妈妈还要在面对一些流言和无端的猜测时,具备超然的气质。单亲妈妈既是社会人,要做好自己的职业,也是孩子的母亲,要培养好孩子,一个人在挑两个人的担子。我也看见周围有些女人,离婚后就此消沉下去,或草草再婚,或放纵自己,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我想我决不会做这样的女人!
面对孩子时,常有一种责任感在告诉我,要珍惜自己,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这些年除了做好工作外,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已有几十万字作品。我的中篇小说《爱情咒语》在北京一家大报连载,赢得读者喜爱。我想告诉天下所有的女人,只有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才能重新塑造自我。
我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相关文章: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10-27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04-19
胎教存在的误区有哪些05-28
汽车保养存在哪些误区04-22
个人理财存在哪些误区04-04
库存管理存在哪些误区03-30
使用移动电源存在哪些误区04-02
基金定投存在哪些误区04-22
生活中哪些抗癌方式存在误区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