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导语: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含义认识不够明确从而出现了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1
一、过度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采取的早期教育方式并不科学,盲目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一方面在强压下接受过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又缺乏家长的关心,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症、多动症或者抑郁症。
此外,很多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比较片面,大多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孩子被灌输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知识,这也是一个误区,单调的内容往往引起孩子的厌倦。有的孩子很小就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可是却推迟了练习走路的时间。虽然不同的孩子会有其各自的特点,然而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我们应该推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会生活交往等五个领域能力的同步发展。
1.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家长过高期望。家长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条件好的幼儿园,能够进入重点小学、中学直至考入重点名牌大学,将来有好的前途。
许多家长省吃俭用、不惜花费大量的钱物为幼儿进行“教育投资”,除购买大量的图书玩具外,还为幼儿选择报名钢琴、绘画、舞蹈、英语等兴趣班,不顾幼儿的兴趣和自身情况,这样盲目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并不尽人意。实际上,在这些过高期望的背后隐含的是父母“从众”“攀比”的心理,过高的期望容易扭曲孩子的个性,甚至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是迫于家长的要求,而不是自身的兴趣,是被动的学习,这样往往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2.小学化趋势严重
国外一项跟踪调查显示:过早接受知识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通常表现出色,升入高年级后,优势就会逐渐消失,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学习障碍。成年以后,他们通常比较平庸,而且幸福感低于其他人群。
举一个例子:贝贝这两天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9月份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贝贝正在学拼音,她发现班里很多同学已经在幼儿园里学过了,老师教的速度特别快。“每天学6个字母”,贝贝记不住,老师和同学都笑她笨。
现在很多一年级老师也觉得上课是一件难事儿,因为学生之间差距太大,有的孩子已经能认几千个字,有的孩子却几乎不认字,“很难组织教学,讲快了怕没学过的孩子跟不上,讲慢了又怕已经学过的孩子厌烦”,某地区一位小学老师说。
如今,学业竞争的战场已经从中学扩展到小学,又从小学扩展到了幼儿园。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小学,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阶段就让他们学习小学的知识,而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就根据“市场需求”开出了相应的课程:算术、拼音、英语……四五岁的孩子每天都要按照课程表上课,还要定期考试。这种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相当普遍,一些幼教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目前的幼儿教育已经出现了小学化、应试化的趋势。
笔者曾参观过上海的几大幼儿园,给人的感觉就是幼儿教育质量比国内其他地区要先进许多,孩子普遍都很聪明、很会玩,知识丰富,细看他们的教材也没有多深、多全面,而是孩子在玩中学习,教师将知识点渗透在其中,幼儿在玩中没有压力、很快乐。探其根源,还是教育理念的差距。
二、 教育理念的错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看重人的知识学历,更看重人的品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即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由于对学习、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感,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品行等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就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2.重知识方面的学习轻生活能力的培养
有的家长误认为成功的教育是抓好孩子的学习,而对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屑一顾,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该会就会了。事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真的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孩子,孩子离开家、离开父母什么也做不成。据报道有些高校年年都有因无法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而退学或休学的大学生。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大班有的幼儿不会用筷子、不会自己剥鸡蛋还有的不会自己穿衣服,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帮助,这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
3.重特色轻全面发展
当今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特色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报名参加了舞蹈、绘画、某种乐器、英语等特长班的学习。大家知道,任何一门特长的发展,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作基础,盲目的学习而不是量体裁衣、不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相反一味地苦苦相逼非但不能让幼儿成为什么家,还有可能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只抓特色发展,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做法是缺乏远见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教育方式的失误
1.生活上过度关心。父母对孩子生活上有求必应,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怕磕怕碰,导致孩子完全被包办。失去日常锻炼的机会,会使孩子缺乏主见、自立性差、胆小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
2.盲目的溺爱。“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情。”现实中许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已经陷入了爱的误区。殊不知,对孩子的娇宠、百依百顺,要月亮不敢给星星,只会使孩子形成处处依赖大人、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
也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实行另一种极端教育方式,家长说一就是一,不与孩子沟通商量讲道理,用体罚来教育,这种充满暴力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缺少爱的温暖,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心灵扭曲,甚至充满暴力的性格。
四、作为家长应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加大宣传正确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家长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学习丰富的教子知识。家长要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相关知识,按照孩子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和行为习惯。
2.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建立平等竞争意识
现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较优越,使一些孩子只能听好话,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公平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出一个人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意志。父母和教师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有意识地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忍耐、坚强、团结、合作。使他们从小树立拼搏意识,勇敢坚强,勇于担当责任和风险。
3.赏识教育
教育专家周弘把“赏识教育”解释为“赏识——成功教育”。他说“‘赏识——成功教育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的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语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的本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不只对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适用,它应该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一定能够成功地站立起来。”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发展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安全舒适和幸福快乐。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共同进餐、外出游玩、多和他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询问在幼儿园、在学校的一些趣事,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社会的财富,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2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有个孩子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孩子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这个孩子这样以自我中心,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显示,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或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陪伴玩耍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孩子的衣服穿得最多但恰恰先感冒,追着喂孩子吃饭直到他跑不动……结果往往是孩子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
父母的包办与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玩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父母在初期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再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的“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减少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他们的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的。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们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他们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等。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有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有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有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3
一、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二、不要让孩子产生疏远感
孩子幼时所承受的孤独及疏远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长时间地远离孩子,要始终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
三、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但切记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看着父母“张牙舞爪”、相互谩骂,孩子便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与恐惧当中,这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
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会帮助他们处理一切事务;另一种即使心中极不耐烦也会等着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所谓熟能生巧,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便会掌握独自处理事务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万金难求的`。
五、不要因为上班就对孩子感到内疚
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对孩子产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孩子的问题上稍有疏忽便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责,这只会使孩子对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说会留给孩子继续依赖于你的余地。
六、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七、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以上是上班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的七个误区,希望各位家长教育孩子时多加注意,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相关文章:
胎教存在的误区有哪些06-18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11-10
胎教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06-18
企业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中存在哪些误区?08-02
胎教有哪些误区08-25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07-05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04-21
新手开车有哪些误区01-09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12-05
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