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十大误区
1、以分数论“英雄”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
“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2、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3、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4、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5、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
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
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7、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8、惩罚多于表扬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
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
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9、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
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
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10、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如今的家长忙于打理自己的事业,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加班上。相对的,就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别提对孩子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指导与安慰,只是在物质上极力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处于转型期的中学生变得孤僻、不合群,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误区二:重教而不会教
喜欢独立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智力活动的转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对很多问题他们不再像少儿时期那样对家长、老师的观点盲目信从,而是喜欢怀疑,愿意争论,追求认识自主;他们不仅不再信赖过去心目中的权威,而且对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常常执拗地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世俗的行为准则。然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三: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如强行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只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拿到多高的分数、考上多好的大学……结果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针对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北京新东方国际高中特设了一个家长与孩子、学校的互动平台:PTA家长教师协会。它包含了家长活动委员会、学员活动委员会、学校安全委员会等分会,以共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学习效果为目标。且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教育专家讲座、教育经验分享等。通过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值得广大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借鉴。
家长应该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呢?
一、理念比方法重要
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从父母的理念开始,理念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二、兴趣比知识重要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求知途径是:兴趣――爱好――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三、状态比能力重要
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发挥能力才重要啊!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在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孩子状态好,比什么都重要。状态好,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学什么都事半功倍!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相关文章: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误区07-05
如何走出迷茫的句子07-2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04-21
职场新人如何走出职场困惑02-24
如何避免走入理财误区12-23
教你如何走出单相思痛苦07-01
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走出职场舒适区?02-27
父亲如何参与到家庭教育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