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

时间:2024-04-25 09:37:55 夏杰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对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阅读。

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

  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并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做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同时要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所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因此,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就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并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最终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而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 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就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暴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从而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扩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项基本的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通过抓好阅读教学这一环节,才能切实地占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设计阅读教学方案,进一步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鉴赏能力、写作水平,也使其人文素养得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认识发展世界、不断地发展思维,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而阅读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集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不断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更需要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学会阅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处于浅层阅读及其主体性未能被充分发掘等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式机械,限制学生思维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文本所设计的问题过于死板与机械,使得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局限,思路也比较狭窄,使学生无法触摸到文本的内涵。同时在教师统一划之的标准答案之下,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二)阅读浅尝辄止,未能披文入情

  教师的阅读教学处于表面阶段,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内里,真正触摸文本内核。在不少的课堂中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一节课的讲授始终是浅层阅读、蜻蜓点水。显而易见,引领学生深入解读和围绕关键词句对文章的内核加以触摸,挖掘更多的文本所蕴含的内蕴则显然不足。有些人认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讲得太深、太广的话,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他们的记忆力也是有限的,这恰恰说明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深入阅读的指引,教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引导与点拨还不够恰当,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一些文本的深入解读,感受和欣赏文本所蕴藏的美,未能发挥出文本思想培育人心的这一功能。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文本都是优秀经典之作,含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与正确的引领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欣赏,进一步从中发现人性之美,发现自然之美,使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则需要自主搜集和了解文本作者生活的环境,自主了解文本体现的社会背景。如此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广泛,使他们的思考力具有深度、厚度和广度,如此,学生的阅读才能体现出高质量。

  (三)评价笼统,挫伤学生积极性

  在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词过于单一或者是过于笼统,这样会使内心想获得教师肯定评价的学生产生失落感,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教师客观评价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事论事,就事就地评价。当学生在对某一文本的关键句进行解读时,会产生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理解,此时教师如果用“不错”“挺好”简单评价,显然无法让学生产生积极性,反而会让他们的积极性受挫。实际上,当学生展现其个性思维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其闪光点,对他的独特思维进行肯定。同时就文本关键句的解读再组织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解读能力,不断参与到对文本的深层挖掘中。可以说,对于一堂阅读课,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同时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与深挖,使这一堂课真正闪现出学生灵动的思维,使他们深入观察与发现这一文本所充满的各种富有深意的内涵。

  二、引领学生学会阅读的具体策略

  (一)激发兴趣源动力,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直觉敏锐,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突破点,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探究欲望。而学生的这一突破点,正是其存在的质疑与疑惑之处。引领学生解决这些疑惑,以及探明好奇背后的原因,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浓厚欲望。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如采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巧设质疑,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通过问题的创设,启迪学生思维,触发灵感,为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营造氛围以及提供条件。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在于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完美形象、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美以及发现美,由此带来启迪,产生兴趣。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爱上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从低段到高段,采取的策略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与指导,从而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一些梯度性或者层次性的教学策略进行激发与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文本产生初次的情感体验。教师神情并茂的语言叙述,实际上会对学生产生第一影响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示范与演绎,真正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魅力。教师富有深情的范读,将静态文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文本富有生命活力。教师在范读中把握好语气的缓急、语调的高低以及节奏的长短,进一步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在朗读中把握好语调的强与弱、语气的轻与重、节奏的快与慢,自然而然融情入境,不仅朗读兴趣得以激发,还提高了思想认识以及语文素养。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自我融入的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有了一定的掌握,提高了学习语言的兴趣。而通过学习文本,学生交流与讨论会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从而也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对一些语言文字进行关注与记录,由此锻炼学生主动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就在于教师给予他们合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围绕重点适时进行想象,而不是偏题、跑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这一文本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而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体验喜悦感和成功感。

  (三)教授方法,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文本时,有的学生被文本的精彩情节所吸引,却往往忽视该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精妙之处,这也导致学生在读了文本之后,其并没有多大的收获,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让他们理解并明白在阅读文章时究竟该读些什么,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核,深入把握阅读的核心本质。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理解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言表达的内涵,从而在语言积累中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探究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了解作者创作文本的背景,也需要探究其谋篇布局的具体内容,理解作者字里行间体现的独特语言魅力。如注重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教学循序渐进地实现这一目标。在阅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与能力,则需要立足文章,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重点词句。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或者以提问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阅读与朗读中,让学生在朗读或者阅读过程中找出重点词,并且反复阅读,从而对文本的实质内容以及思想有所把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实际上是整个文本的核心精髓所在,通过掌握这些重点词句,对文本的阅读就有了精准认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在阅读其他文章时,也可以采取提取重点的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通过对文本核心内容的了解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既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要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实质内容,同时,还要紧紧抓住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真正掌握文本的中心主旨。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有效指导,引领学生以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对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并且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篇文本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有所理解。

  教师还要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实现深度阅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段落或是一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仿写以及续写、扩写等。比如,在对文本进行扩写、续写时,要抓住主线进行延伸与拓展,而不是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自觉模仿与借鉴,逐步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对文本中的词语、标点、段落、篇章结构以及修辞方法等进行学习,掌握优秀文本的表达技巧,这也正是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个最好的借鉴。

  (四)摘抄记录,引领学生勤于积累

  就写作来说,一些学生苦于“无米之炊”,不知道下笔该写什么,而且对生活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所以搜集写作素材有些困难,即便有素材也是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一些优美的字词句进行记录,从而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当然,积累素材这一习惯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随时摘抄,记录文本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等,然后通过一周开办一次“精彩评说”这一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他们的记录成果,以及分享各自记录的感想与体验。并适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从而让他们在对这一活动产生兴趣之余,也产生勤于做记录的习惯与意识,真正让学生乐记、乐读、乐学、乐享。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应将这些事情与所学文本进行联系,发散思维,认真对现实事件进行思考,同时与对应文本相结合进行揣摩、挖掘,以作为习作的素材。学生学会对生活进行敏锐观察,思维格局会不断拓展,而在这样日积月累的锻炼之下,学生的敏感性会更强。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也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写、可以写、用来写的题材。

  (五)训练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达到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前一些学生写作文就是在记流水账,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所写文章中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缺乏吸引力,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手法比较单一,情感表达也比较匮乏,这样使读者对文本的阅读难以产生兴趣,也不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更具有吸引力,教师需要时刻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训练,使他们将文本阅读所得落实到自我表达中,实现顺利的迁移,从而在对文本的借鉴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经过有效阅读,学生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丰富,好词好句也会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同时将文本中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思想表达等技巧迁移到写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说明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反复修改后的作文推荐到报刊、杂志上,以及学校的读书园地、宣传栏等,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在愉悦心情的积淀下,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兴趣。阅读与写作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而最终的阅读积累的表现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于笔端,形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写作上的快乐。

  (六)家校合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为了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有效衔接,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家校之间要紧密协作,教师引导家长做好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或者与学生一起进行亲子阅读。通过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使学生乐于阅读,拓宽视野。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宜阅读的书籍,使学生有书可读,逐渐提高阅读兴趣。而同时,教师要将具体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家长,让家长对学生课下的正确阅读给予指导。小学生年纪尚小,自控力较差,为此,需要家长的助力。教师指导家长让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二者互为补充,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结合学生兴趣选择阅读书籍,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家长督促学生在阅读时既要摘录,也要写下自己的随感以及心得体会,对所读内容中的精彩词句或者片段进行摘录,不断地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打好基础。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相同的文章,双方就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或者感想表述出来。通过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家长承担起一定的职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自己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热爱阅读的好榜样。家长根据教师所介绍的阅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并且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评价。而为了检验学生课下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校内定期开展读书推介会,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摘录本以及读书心得,各自讲述自己阅读的体验与感想,其他同学在这一交流会中受到良性刺激,也乐于阅读书籍,大家共同围绕阅读故事交流讨论,积极参与,真正体验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爱上阅读,徜徉于文学世界中,丰盈精神,富足心灵,切实提升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相关文章:

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12-17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09-29

如何开展扬长教育09-29

如何开展励志教育11-08

如何开展幼儿教育09-16

如何开展幼儿常规教育09-10

学校如何开展生命教育09-28

学校如何开展信仰教育09-29

如何开展形式任务教育09-29

如何开展基层廉洁教育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