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语: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是关键,所谓阅读环境,也就是阅读的气氛,即阅读氛围,它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带给学生阅读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而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留出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的书橱;在书橱中可以摆放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像《一千零一夜》《恐龙世界》《安徒生童话》等,学生走进教室,就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阅读气氛,也方便了他们的课外阅读,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开设一些有关阅读的栏目内容,如“我喜欢的名人名言”“优美的词句摘编”等相关内容,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换,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适当的引导,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书香的感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为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阅读作品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乐趣。所谓适合的读物指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读物不但有知识性且具有趣味性,其内容的难度和学生认知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阅读。另外,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除了我们平时常说的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名著以外,一些当代的儿童文学家所写的著作也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外读物,如杨红樱的《流浪猫和流浪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这些作品和学生的成长联系紧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定会使他们爱不释手。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坚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读物仔细研究,也没有这样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让他们精心阅读,掌握知识,而对于一些报纸、课外杂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略读,只要在脑海中有一些印象就可以了。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阅读与笔记相结合
阅读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要带着问题和情感去读才更有收获,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通过思考来加深理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记笔记的习惯,这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在读书笔记中,学生可以摘录一些名言警句,可以针对读书内容写读后感,可以总结读书内容,不管是什么样的笔记形式,都是为了阅读服务,并不要求必须要统一形式,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记笔记,长久地坚持下去,自然会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学生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教师的阅读情感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带动学生去模仿。比方,在每周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手捧名著自己阅读,并沉浸其中,这就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老师的亲身示范下,养成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对于老师是十分敬重的,老师喜欢什么,往往学生也会跟着学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地去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多引导学生。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来谈论阅读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下在阅读中看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因为阅读而懂得那么多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强烈地阅读兴趣。
五、通过组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讲故事”等相关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去阅读。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读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使学生能够经常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
在众多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讲故事”,因为小学生都愿意听故事,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刻,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他们都会直起身子,竖起耳朵,满眼的期待和兴奋。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经常组织相关的活动,在讲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这比机械地说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单靠教师自己讲故事其引导效果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师可以变化多种形式,如可以让学生讲,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然后再进行讲故事比赛。丰富的活动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精神食粮,健康成长。
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组织讲故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谓的讲故事活动,是指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阅读的故事讲述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当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或者是阅读感受时,学生投来的赞成目光或者是教师的肯定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讲故事的平台,要为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结束这节课之后,我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小故事,然后,在阅读课上讲述给其他学生听。之后,在阅读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讲故事”活动,有学生讲述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刮骨疗伤”“千里走单骑”等等,还有一些学生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整节课精彩不断,在一一给予肯定之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借对比阅读活动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改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构建自主阅读语文课堂的理论依据。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实施自主对比阅读活动不仅符合课改的这一基本理念,而且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能减少学生对阅读的畏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我组织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与之前所学过的《慈母情怀》以及课外读物《第一次抱母亲》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亲情。之后,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了《祖国在我心中》这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借问题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问题探究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减少学生阅读盲目性的关键环节。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文本,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阅读,如,(1)我为什么要到林子里去拉小提琴?(2)我唯一的听众是谁?(3)老妇人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聋子?(4)在我知道老妇人不是“聋子”后,我做了什么事情?……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效率,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近年来,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被广大教师应用到课堂之中,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
例如,在阅读《北京的春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阅读前,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北京春节前期各个地方的热闹情境,比如,庙会、集市、包饺子的情境等等。这样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想要知道文本中是怎样描绘北京的春节的,二来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热闹情境,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独立解读中感受到阅读学习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能积极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