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推进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特点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拔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更重视学生科研成果、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三、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渠道,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封闭性”。素质教育由于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也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具有开放性。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向素质教育转轨须从制度层面上深化改革
一、人才选拔制度。“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具有纵向的人才选择“顶端化”和横向的人才选拔“单一化”两种倾向。人才选拔的“顶端化”倾向导致只有处在学校系统顶端的大、中专学校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而其他各学校却很少具有甚至不具有这种选拔人才的功能。人才选拔“单一化”倾向,导致社会不能按同一层次不同职业类别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人才选拔。
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全面提高人力素质,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为根本目的。通过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的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形成人力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这种新制度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首先,把初、中等学校纳入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中,使他们在社会劳动就业、人事录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力”。其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相配套。再次,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与上岗资格制度相配套。最后,多样化教育结构与多种证书制度相配套。
二、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应试教育”的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具有学校分重点与非重点,校内进行异质化的分班、分组,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且差距不断扩大等特征。首先,小学和初中存在学校类型的差异,一些窗口学校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它们或多或少采取带有筛选性的录取政策。由于窗口学校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其他学校望尘莫及,这种示范作用受到限制,对提高所有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的作用也有限。其次,中等学校普遍是筛选性的学校,而非统一的、具有多种职能的学校。再次,在同一学校内,因学业类别、学习渠道、课程计划不同,如文、理分科,都会阻碍学生某几类才能的发展。最后,在校内进行异质化的分班和分组,有利于优生,不利于中、差生。
素质教育的组织和结构分化制度的改革以整体化、普通化、综合化、均衡化为特征。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组织和结构,实行小学与初中的整体化,初中与高中脱钩,完全中学“解体”。增建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或由相对就近的小学和初中挂钩实施九年一贯制,以减少升学和择校竞争。其次,尽量减少义务教育中组织的分化,使“学生在拥有具体的职业能力之前,有一个共同而又广泛的普通教育的基础”减少学校类型差异,淡化学校的“重点色彩”,建立同质比程度更高的学校体系。再次,在教育结构上,使教育系统更富有弹性,建立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化的中等学校,适当推迟学生学业定向,并使普通教育课程计划和职业教育课程计划相互联系和贯通。最后,不断缩小同级同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使各校既均衡发展,又自具特色。
三、分流制度。“应试教育”的分流制度具有缺乏必要的分流指导机构和人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不佳,分流渠道不畅等特征。学校只管学生的教育,不管他们的发展与去向;只重学生升学,不重他们的就业;鼓励和刺激学生去追求升大学,轻视把学生引向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受原有文化科学水平的限制,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难以转向普通教育学校。
素质教育的分流制度兼顾教育分流的宏观计划调控与微观指导。一方面,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藉以调控教育分流,使人才供求平衡、学用一致。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个人的升学和职业、专业的流向作恰当的选择。
四、筛选制度。“应试教育”的筛选制度以选拔淘汰为筛选目的,以考试为筛选手段,以分数和升学率为筛选标准,以部分学生的留级、辍学、不毕业甚至不合格为代价。学校致力于把少数尖子学生、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选拔出来,集中精力加以重点培养,而放松或忽视其他多数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以考分为主要标准的严厉的智力筛选,阻碍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学生被逼苦读呆读,死记硬背,为分数而奔命。
素质教育的筛选制度以弱化筛选职能、强化培养职能为根本。首先,素质教育尽可能减少分轨,强化普及意识,使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其次,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招生名额。再次,减少乃至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最后,严格控制留级、复读和辍学。
五、教学管理制度。“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上具有松散和随意的特征。一些学校任意调整教学计划,向那些升学考试科目倾斜,少开甚至停开那些非升学考试科目,即便开了,也不按计划排足课时。在教学上,考什么,教什么,随意增删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制度和措施不健全、不落实。教学管理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是教育法制观念不强的表现。
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法制化为特征,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教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做到开课标准化,对于应开课程,杜绝少开、不开现象,严禁任意增减课时或调整教学内容。实行教学常规条例化,制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与考查、教学计划与总结等方面的常规,以条例的形式颁布执行。实行上课规范化,人人都上规范课、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变“应试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
六、考试制度。“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教学与考试的目的与功能的错位,考试的选拔功能支配检测、评定、改进教学的功,教学沦为考试的附庸。教学与考试既有联系又相区别,教学是考试的基础,是考试予以评价的实际内容。但教学与考试的任务、要求、内容、方法不同。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考试的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达成度。但在“应试教育”中,考试的选拔功能凌驾于教学的培养功能之上。
素质教育的考试制度使教学与考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建立选拔性考试与合格考试两大考试系列,使考试的中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于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改革考试的制度、内容和方法,实现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手段的现代化。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地方,减少乃至取消选拔考试和统一 考试。建立健全考试常规管理制度,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运行机制。
七、评价制度。“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以较单一和片面的升学率和分数为标准评价具有不同性质的各地区和学校、各个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结果,升学率与教育质量虽然有一致的一面,但是升学率指标也有局限性,它没能反映取得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因而不是反映教育整体效果的理想目标。本来,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起着定标、诊断、反愧激励的作用,现在却变为单一的筛选工具。因此,建立精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有科学、完整、系统的特点。首先,以全面素质为导向,以整体优化为中介,以高质量与高效益为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地区教育发展评价要重视对党政干部抓教育的政绩的考评,宏观的“督政”、“督教”合理与否对于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微观教育教学的优化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宜进行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统一的、双层的评价。科学地制定量化细则,科学地分配数值,科学地计算分数。以合格率评价为主,升学率评价为辅。教师评价以“师德”、“师责”、“师效”为基本内容,建立多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评、集体评价、统一分析、座谈、问卷等多种方法。学生素质的评价要做到评价指标、过程方式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系列化。
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狠抓“四个优化”工作,带动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
(一)优化德育工作。实行校级、班级两级管理,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围绕“五会”教育加强德育工作;采用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进行量化考核;实施生动教育。
(二)优化教师队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艰巨的改革。要实现转变,就必须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意识,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优化教师队伍。
(三)优化科研管理。教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过程的长期性、效益的滞后性等等,如果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一切改革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四)优化管理机制。狠抓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依照向管理要质量的原则,推出一系列落实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强教研教改,探索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模式 。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有必要采用硬性管理手段,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新的教学理念是: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以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次”。2、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也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
三、办有特色的学校,发挥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优势,适应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适应学校办特色教育的需要。
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转轨的思想基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要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负责。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要有紧迫感,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只有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端正了教育思想,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应根据各校的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使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区稳步有序地开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转轨的根本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形象,可以用“长、宽、高”来概括。“长”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胜任教学的本领;“宽”就是知识面要宽,要成为教学上的多面手;“高”就是思想境界高,乐于奉献、敬业爱岗、师德高尚。要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加强学习,强化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使广大教师具有积极进娶勇于开拓、敢于争先的意识。二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并采取制度约束、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四是优化教师配置,形成竞争机制,促使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五是培训一批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六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教育转轨的最重要环节。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教育形式,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促使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不准随意增减课时和增加教学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愉快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强化教育科研是教育转轨的理论保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科学指导。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都离不开教育科研。广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置身于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实践经验多,第一手材料多,要做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不仅要及时总结经验,更要边教学边科研,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中找规律,从实践中出理论,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教师中少一些教书匠,多一些教育专家。
五、建立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创设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总之,学校应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将素质教育的实践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力争在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推进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的方法】相关文章:
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05-31
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方法09-02
实施素质教育心得02-18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心得体会05-31
幼儿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3-11
幼儿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05-07
进行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05-31
关于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05-31
幼儿园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05-30
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范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