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时间:2024-09-30 21:30:44 赛赛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包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时事政治、经济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 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

  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法律责任。

  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背景。指导思想。重大战略。基本理念和目标。城乡教育。教育发展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第三节 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的概念

  教育政策执行,是将教育政策内容转变为教育现实的过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教育法实施的方式分为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二、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现状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成就。教育投入比例增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取得实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成就显著、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问题。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教育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措施

  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育法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教育政策法规实施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法的监督。

  第二章 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结构与类型、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的概念。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与人的关系。人类的可教性、人性与教育、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社会要素与教育(第三节详讲),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与教育发展、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综合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教师的工作价值与角色扮演。教师的工作价值、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现代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发展

  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概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教育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正规教育发展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德育的实施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

  德育途径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课程、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大众媒体。

  四、德育方法及运用

  说服教育法。含义、运用。

  榜样教育法。含义、运用。

  陶冶教育法。含义、运用。

  自我修养法。含义、运用。

  学校心理咨询法。含义、运用。

  品德评价法。含义、运用。

  五、德育方法的创新探索

  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

  课程的概述。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二、教学

  教学的概述。教学的定义、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教学原则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的定义。班主任是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概述。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调查研究学生情况。组织管理班集体。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定好班主任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七节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课外教育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校外教育活动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少年宫、艺术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举办的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特点和评估管理。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学生心理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的概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的要素。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要素。

  认知方式的概念。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类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要素。情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情感的功能、发展规律及积极情感的作用和培养。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概念和结构。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特征。

  人格理论。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人格机构的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差异。人格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上。

  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二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1.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共同愿景做出的能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增加工作动力,获得成就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成自我实现,做出更大贡献;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有效应对社会竞争压力。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则是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包括社会对教师个人行为模式的期望和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

  教师职业角色的构成。教师职业活动的构成。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概念。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教师专业成长的构成要素。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三、教师心理素质

  1.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含义。它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模式。

  2.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人格品质概念。它指教师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特征。

  教师的人格品质影响因素。

  教师的人格问题与调试。

  3.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概念。教师的职业认同概念。教师的职业认同要素。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 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提高自我意识的途径。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

  5.情绪表达概念

  情绪表达概念。情绪表达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个体将其情绪经验与外在沟通的目的。

  情绪表达层次。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升华表达。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交往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7.职业适应

  职业适应的概念。职业适应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和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如从业能力不足,角色转换迟滞,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缺失。

  8.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意志坚强,具有教育独立性;对教育积极进取。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构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完善人格、保持平和心态、提高整体素质、体验职业乐趣。

  第三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念和类别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性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学习可以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的分类。

  2.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理论、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定向、激发和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成就动机的培养、成败归因训练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三、学习策略概念和结构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结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

  掌握知识的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学习监控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四、分类学习

  1.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含义。知识通常有两种意义,一种指人类知识,即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另一种指个体知识,即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知识的类型。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产生式。

  知识的理解。

  错误概念的转变。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迁移。

  2.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含义。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技能的类型。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

  问题的含义。它是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的某些障碍。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解决疑难的过程,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产生新答案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理解和表征阶段;寻求解答阶段;尝试解答阶段;评价反思阶段。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

  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措施。

  第四章 教师职业素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含义和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含义与结构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特点和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培养。

  第二节 教师专业结构、标准与发展

  一、教师的素养结构

  教师素养含义和内容。优秀教师的素养。

  二、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2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28、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2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30、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 洛克 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 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内发 论的观点。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 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白板说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1862年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相关文章: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10-25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归纳08-28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08-04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08-06

摄影基础知识考试题03-18

公共礼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05-19

教师教育公共课培训心得06-16

外宾接待礼仪大纲06-09

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专业考试填空题考什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