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时间:2022-04-27 13:19:13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导语:选修一门语文,蓦然发现,久违了的亲切感又回来了,还有丝丝缕缕的新鲜感和幸福感。因为,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门必修课。然而,到了大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文离我们渐行渐远。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奠基石。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平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习语文学习。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习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习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习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习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四层分析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之下,应该具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语文老师教以我们一种叫做四层分析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广阔的语文课文之中能应变自如。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面意义可知,即将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第二,语义层,从词义、语义、主要内容对文章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以及分析,将文章中反映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雕琢出来;第四,象征层,在得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之后,将文章的主题在此升华总结,反映人类或世界所带来的哲理。四层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面的简单基本的语句表达,到文章真正蕴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现在我就自己所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我认为最能反映各个层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来,对四层分析法进行我的心得收获。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作为职业院校,我们如何来认识《大学语文》这门课,如何来定位这门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有明显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学好语文是为了考一个高分。那么,在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应该突出其“大”字,这种大包含一种博大精深的涵义在其中。学习《大学语文》不但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根本目的。因此,它的审美性、人文性、思想性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一般这样认为,审美性就是指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欣赏与评判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来感受真、善、美。比如说一些同学追求时尚,热爱美丽,表现自我,然而再自己身上表现的美丽却不符合自己的年龄。一些同学喜欢追星,然而模仿着明星的性格,在很多方面迷失了自我的个性。一部分同学热爱想象,然而没有让想象成为理想,而是沉迷在武侠的幻想中不可自拔。这便是缺少审美性在生活中的表现----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只有通过阅读与学习好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文性就是指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与学习,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从而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比如说,通过对名人或者英雄列传的阅读来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思想性就是指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品评,引发一个人去思考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比如说,在一些同学中,对不好的现象,不会考虑正确与否,只是一味的盲从,对一个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没有独立思想性的表现。北大的孔庆东教授说得好,学习《大学语文》,对于学生很有用,一辈子能够丰富他的人生世界,最终达到两个自豪,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豪。至少除了会专业课之外,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个人素质也是很全面的。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总体文化功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要差一点,很明显得一个现象便是文学鉴赏能力比较欠缺,给一篇文章说不出好坏。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对一个问题表达不清。更好地情况下,不爱太动脑筋去思考,没有很好的做到“三思而后行”,而是表现出一味的盲从。

  如何让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活起来,如何来做好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使这门课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其一,作为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所突破。

  首先,在教材上要突破教材。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挑选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经典作品。要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人文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的弘扬融入自己的教学,用哲学的眼光来分析文学现象,探究文学规律;用史学的思想来追溯文化的源渊,寻找文化的内涵;用比较的方式来发现文化的差异,宏扬优秀文化传统。经过教学引导与课堂讨论,把作品讲活,讲精、讲透,使学生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比如说,普通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教育)在民族地区采用就不太好。虽然选材比较丰富,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戏剧、写作等组成。在所选的44篇作品中,有38篇是汉族作家的作品,占全部作品的87%, 5篇外国作家作品,占全部作品的11%,1篇是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占全部作品的2%。由此可见,在民族地区开展《大学语文》就应该突破教材的限制。根据本地区的民族分部情况减去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再增加一部分内容。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一个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开展教学,就应该再加一些少族民族作家作品,例如《知识礼赞》(维吾尔族作家:尼米希依提)、《满江红金陵怀古元代繁华》、(回族作家:萨都剌)《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回族作家:张承志)《活佛的故事》、(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三百匹马的学费》。(蒙古族民间故事)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再增加一些精品内容,例如《希腊神话故事》(节选)、《雪地篝火》(美国作家:欧亨利)、《饥饿的艺术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这样,在《大学语文》中,才能更好地把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张显出来,才能更好地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其次,在教法上也应该有所突破。传统的教法只是用分析的方式来讲文章,笔者认为在教法上要讲究“吃透”与“打通”,这样效果会更好一点。在讲的过程中,不一定全讲,只要精讲一部分内容就行了。最主要的是要讲深、讲透,这就是所谓的“吃透”。比如要讲宋词,只选讲一位作家就苏轼的作品就行了。这就要讲到苏轼的出生,他的人生观、他的创作道路。他的古文与辞赋,特别是他的'诗、词风格,他同时代的相关作家及与他相反风格的著名词人李清照,最后要涉及到苏轼作品的重大影响。在讲课的方式上就要“文、史、哲”相“打通”来讲。比如要了解北宋的政治变革与苏轼的成长经历就涉及到史学的部分。要分析每一篇具体的作品,这就要用文学的观点,通过苏轼文学作品来体味儒、道、禅的人生境界,这就属于哲学的部分。要把苏轼的创作风格就要与李清照相比较来讲,这就分用比较的方法。只有用这样“打通”来讲,才能体现《大学语文》博大精深的文化境界。

  再次,在学生上要有所突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那么,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一些教学建议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跟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认真听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应该多讲一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教与学生有针对地学有机地接合起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与学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二,作为学生,在学习方面应该用突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方法。

  第一,有兴趣学习。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一直这样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就要从阅读的兴趣中培养。喜欢它就去读它,只要是好的文章就要多多地、方泛地读。比如说,历史、哲学、诗歌、小说、散文、传记、游记等等。这种阅读可以开活视野,丰富想象,拓展思维,培养情感,深化感悟。然后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开始可能写得不是太好,但只要不放弃去阅读、不放弃去思考,不放弃去写作,日积月累,也许一年以后,蓦然回首,就会为自己的收获惊喜不已。

  第二,有计划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不妨为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一些好的书籍。例如说,可以计划在一学期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好书。认真地读,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其中的思想,品味其中的蕴味,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可以有计划地写一些作文,只要坚持下来,一年以后,收获还是很大的。至少拿起笔来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不至于像一部分同学,两年高职业毕业了,连自己的个人简历都表达不清楚。对于那些口才不太好的同学,要积极地去参加一些学院组织的社团活动或演讲比赛,可能不一定可以取得什么好的名次,但对于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个人表现能力都是一个很好地契机。实践证明,经过这种活动锻炼的同学,在毕业后面对用人单位的各种面试,一般都能从容自如,对答如流、文质彬彬,谦谦有礼、落落大方。而不至于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内心紧张,手忙脚乱、表达不清,导致的后果便是失去一个很好的岗位。

  第三,休闲中学习。学习不一定就是按部就班的,而是随时随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消遣与休闲中学习。例如说,在闲暇的双休日,可以泡上一杯清茶,随手打开一本好书。一边读书,一边品茶。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或者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感受生活的安逸,或者上上网,看看网络文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也不很惬意吗?当然,最好的地方要算在阅览室,那里书很多,又有着安静环境,我们何不在课余时间好好地利用它呢?

  古人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谓言简意赅,深刻中肯,在这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仅有一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品行更为重要,也就是人们所言的,“做事先做人”。再者,我们的同学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要同各种人打交道,要办各种事,缺乏观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怎么能行。那么,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与生活经验对于我们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学习,才能获取。由此可见,教好、学好大学语文对于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教好《大学语文》,学生学好《大学语文》,让这门课的生命力张显出来,这样才能给思想一片沃土,给心灵一个家园。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第一,关于课程定位方面。

  现在,有观点认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大学语文课完全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所以,在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设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固然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固然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但完全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却有失偏颇。笔者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关于其学科定位却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认为,大学语文课既不能讲成纯粹的工具课,也不能为了所谓“人文素质”,讲成文化课。大学语文从根本上说也属于语文这个大范畴,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语文的基础特点,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要讲清楚;二要有文学性,使学生对这门课发生兴趣,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受到美的熏陶;三是要渗透进一些人文色彩。在这三条之中,第一点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没有第一点其他都谈不上。

  第二点是保障,如果一门课味同嚼蜡,学生不喜欢听,那也是白搭。第三点是执教者高屋建瓴的把握,要求老师本人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然后渗透进教学中。从我的了解来看,现在大学语文多由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讲授,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基础相对也不是十分扎实,控制课堂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认为,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应该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掌舵,给年轻教师一些示范,大家一起讨论,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从教材着手解决问题固然也是一种途径,但无论什么教材,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教法等起作用,希望担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人士,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这个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讨论不可的地步了,不讨论的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要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大学语文不能继续高中语文的教学,它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强化汉语及提升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

  第二,关于教法方面。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大致是按照教学要求按部就班地教学,要求学生要掌握甚至背诵一些名篇。

  其实,据我个人了解,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这样学的。现在的学生其实语文基础都比较一般,甚至是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所以让他们到大学后继续学习那些所谓的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实在是达不到任何教学目的。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慢慢培养他们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比如大学语文里有《再别康桥》这样一首诗,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讲解,先简单介绍了作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然后就开始分析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等等,这样的讲课应该是比较严谨了,但是却没有任何感染力,学生们在还没有爱上这首诗,还没有被这首诗感染时,却被迫学着如何欣赏这首诗,多么可笑。其实一开始就应该从感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而不是首先去分析诗歌有哪“三美”。

  如果我是个学生,我更多的希望老师介绍一下徐志摩本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当我被深深吸引后,我就迫且想学这首诗歌,甚至不用老师的讲解我就已经能理解这首诗了。我想这样做的话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三,关于教学形式方面。教学形式的丰富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为有高考的存在所以中学语文更加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就显得单一化。大学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教师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影视赏析、情景训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开现场辩论会,举行演讲比赛。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有实际用途的科目。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第四,设置语文等级考试。

  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怎么写03-21

教学反思怎么写04-21

怎么写《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2-26

风筝教学反思怎么写12-26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怎么写06-0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怎么写12-26

怎么写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3-25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怎么写03-27

怎么写乌塔教学反思12-29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怎么写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