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怎么去教育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父母也是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么去教育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怎么去教育孩子
1、给孩子随意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意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答案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教育孩子有高招
首脑老爸们教育孩子各有高招
在台上,他们是叱诧风云的领袖,主导时政的强者,到了台下,他们却摇身变作再寻常不过的丈夫和爸爸,他们也会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忧心,他们也曾在培育孩子这一事上犯过不少错误。来看看首脑老爸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
普京:擅长“放权”的老爸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很擅长“放权”。看起来很严肃的他从来不会向她们强加某些东西,从不询问她们考了多少分,不会在她们厌倦的时候强迫她们上学,而是让其个性自由发展。
他的两个女儿都认为,有这样的老爸非常幸运。
普京的妻子柳德米娜曾经透露,普京从不反对她教育子女的方法,他总是习惯于提出那些方向性意见,并说这只是他个人建议,具体的决定都由她来做。在孩子的学习和休息方面,普京从不吝惜钱财。
当然,在普京和妻子的巧妙管理下,两个女儿都非常争气,成绩优秀,掌握了三门语言,还对学习中国武术颇有兴趣。
布什:曾经“管教无方”的老爸
过去,美国总统布什一直被舆论认为对女儿“管教无方”。2001年,他的双胞胎女儿曾经因为未到法定年龄饮酒,被美国媒体大肆曝光,令布什家族颜面尽失。
在布什的鼓励、引导下,逐渐地,这对爱惹事的双胞胎也慢慢成熟和懂事了,并双双大学毕业。2004年,为了帮助父亲赢得总统大选,历来不喜欢政治的詹娜和芭芭拉姐妹俩还投身父亲的竞选阵营,出了不少力。
在谈及为父“杀”进公众视线时,詹娜对记者说:“这与他要求我加入是不一样的,他们从来不想把我们抛入那个世界……但我爱我的爸爸,我想要是不这样做,我会感到遗憾的。”
布什本人经常会拿自己开涮,詹娜认为这是总统父亲最好的幽默感。她说:“他经常会与我们的男性朋友开玩笑。他不是那种独断类型的父亲,他有时开起玩笑来经常会吓坏在场的其他人。”
他信:让孩子“受苦”的老爸
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可是,他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
2004年3月,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里打零工。其间,他信还专程光顾这家餐厅“视察”女儿打工情况。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就是有身份的人。钱不是关键,我们想让她获得一些经历。”
他信还表示,希望女儿能够成为泰国年轻人的榜样,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布莱尔:保护孩子隐私的老爸
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及其全家都是大大小小媒体关注的对象。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布莱尔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
为了让自己的4个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身为老爸的布莱尔使出了浑身解数。
2000年,布莱尔最小的孩子里奥出生前,很多媒体已经为独家拍摄婴儿的第1张照片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愿意用6位数字的金额赢得独家拍摄权,但布莱尔坚决拒绝新闻媒体为孩子拍照,不想让媒体介入他们的生活。
最后,他雇一名摄影师来拍第四个孩子诞生后的照片以及全家福,然后免费散发。
2004年,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前主席布莱克曾透露了一个内幕消息:布莱尔曾专门“召见”他,希望与媒体达成协议,保护他孩子的隐私不受侵犯,就像媒体与王室之间在威廉、哈里两个小王子问题上达成的协议一样。
但是,布莱克委婉回绝了这一要求,结果布莱尔夫妇非常生气。
荣誉感的激励,成就一代伟人
孩子的荣誉感往往在父母的激发下才渐渐奠定。欧美的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会说:"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小威廉绝顶聪明,五十岁能得诺贝尔奖。"
哈德罗·麦克米伦无论在蹦蹦跳跳的童年时代,还是在伊顿公学的少年时代,或在巴利奥学院的青年时代,都不断听到母亲萨拉二十年如一日的告诫:"麦克米伦,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将来要当英国首相的!"在母亲的自小要当伟人的荣誉感的激励下,麦克米伦奋力拼搏、潜心求索,终于在1957年至1963年两度荣任了英国首相。
弗洛伊德的荣誉感却来自犹太式的家教。他才6岁,父亲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犹太人一直处于被驱赶、压迫、剥削、耻辱和大屠杀的悲惨境遇下,但犹太人为何还能长期生存下来?犹太人的智力为何平均高于全世界各民族的51倍?犹太人为何操纵着社区的、国家的、还有全世界的银行、货币供应、经济和商业?因为,犹太人百倍地勤勉、拼搏、明智和节制。卧薪尝胆愤发图强的犹太人式家教,激发起弗洛伊德的荣誉感:"我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我自己也是一个犹太人。我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得力我的民族我的祖先而感到羞耻,我经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我们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蔑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切。"正是这种卧薪尝胆愤发图强的犹太式荣誉感的激励下,弗洛伊德最终为人类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和"性心理学"。
入园前家长的一点准备
“美化+引诱”
每次看到有家长对调皮的孩子说“你皮吧,很快就要上幼儿园了,老师自然会收拾你”,我就为这个孩子担心。因为家长这样形容幼儿园会让宝宝更加恐惧幼儿园,更难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从入园前两个月左右开始,我们家陆陆续续开始有意识给谭惠予“透露”一些幼儿园里的好玩之处,比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吃饭,轮流洗手,轮流上厕所,老师会喜欢你,老师会讲好听的故事,会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所有这些都不是很认真地讲述,而是在她上厕所、洗手、听故事的时候顺便说起,她会自然而然地对幼儿园的这些和家里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好奇,有时静静地想一想,有时还会问一些关于幼儿园的问题。总体说来,就是尽量把幼儿园好玩、有趣、新鲜的一面展现给她,“引诱”她自己萌生“去幼儿园”的想法。
“信任+鼓励”
3岁左右的孩子才可以入园,这是根据儿童成长心理学的规律做出的教学规定,因此作为家长,我觉得,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到了这个月龄段,就具备入园的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洗手、想上厕所叫老师、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等。我也相信,幼儿园的老师有足够的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感来照顾好入园新生,所以我不仅自己相信,也把这种信任感传递给宝宝,让宝宝觉得,即使离开妈妈,老师也会很爱她,那么她就更容易喜欢幼儿园了。
关于一些自理能力,比如吃饭,惠予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很喜欢自己吃,那个阶段其实才是她“自给自足”最好的时候,后来有时因为调皮,老人管得不严,反而出现了要喂的情况,但我知道她有“自己吃”的能力,所以就一直暗示她“哥哥姐姐长大了,都是自己吃饭,他们都好棒”,她听了,有时就跟我说“我长大了”“我很厉害,我自己吃饭”,我就顺水推舟地鼓励她。后来,谭惠予入园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上厕所,虽然她做的不一定很好,但因为是她自己做的,所以她很自豪,我想,这种自豪感能够让她更加喜欢幼儿园、更加自信。
“耐心+陪伴”
入园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真正离开家,投入集体生活,这对2岁多的孩子来说,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抗拒这种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哭泣、情绪不佳、发脾气等各种行为是完全正常的。
谭惠予在入园前一周突然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一点点不顺心就主动摔倒在地上大哭,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她一边哭还一边叫“妈妈我摔倒了,我好痛啊!”起初我总以为她赖皮,就冷处理,但连续几次之后,我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敏感的孩子感觉到要去幼儿园了,是不是妈妈不像以前那么爱她了?她是不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妈妈更多地爱她?于是在她又一次“摔倒”时,我就问她,是否希望妈妈抱抱,是否有什么要求想说又说不出来?她停止哭泣,对我点点头。我感觉惠予入园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她想去幼儿园,但又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表现出担心的话,她一定更加恐惧,所以我从来不会流露我的担心(身体不好时除外),但我也不想指责她为什么那么胆小,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适应你不可以,我想陪着孩子体验这样一个过程,可能更有利于她自己的适应。
谭惠予入园几乎没怎么哭,她有时回到家跟我说:“小哥哥哭了,小妹妹哭了,我不哭。”我问她:“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哭吗?”她说:“找不到妈妈。”我说:“你也没有看到妈妈,你没哭,真棒!”她说:“妈妈说了会来接我。”我想,配合老师,做好承诺,答应孩子要来接,就一定要准时来接,这样孩子才不会担心。如果自己不能来接,也一定要对孩子讲清楚。另外,我也买了一些鼓励孩子的书,比如《小阿力的大学校》、《永远永远爱你》、《逃家小兔》等,鼓励她去陌生的幼儿园世界探索,同时告诉她妈妈一直会陪伴她。
不知谁说过,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过程,而幼儿园就是第一步,这一步跨出去后,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一直很珍惜0-3岁和宝宝一起度过的分分秒秒,也正因为这样,其实看着她背上小书包走进教室,心里非常不舍。但看着她像小大人一样认真的表情,又很为她骄傲,因为独立才是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
我家有个“大姐姐”
“我是大姐姐,我能帮助妈妈做事情了!”这是佳奕最近经常说的一句话。自从托班下学期开始,我们发现原来爸爸妈妈眼中的那个“小宝宝”一下子长大了!佳奕自己的事情不再愿意叫爸爸妈妈帮助做了,看到奶奶在晾衣服,她会抢着给奶奶递衣架,看到爷爷出门,她会主动帮爷爷拿鞋子……虽然佳奕帮奶奶叠的衣服奶奶总要偷偷返工,给爷爷的鞋子也经常不是同一双的,闹了很多笑话。但是说老实话,看到她能有这样的变化,我们的心里其实“美滋滋”的。
佳奕一下子长大有独立意识,是从上幼儿园开始的。回想刚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她还是一个总是依恋着妈妈的“小宝宝”,虽然她也总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我们作为家长,当时的心情也非常矛盾,既想让佳奕快点适应新的生活,又怕她经常处在孤独和焦虑中影响她将来的性格发展……多亏了幼儿园的蔡老师,当她知道我们的不安时,她非常耐心地告诉我们,佳奕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温柔的安抚她。在明白这点后,我们渐渐地在和佳奕游戏的时候告诉佳奕“爸爸妈妈送你到幼儿园是因为很爱你,要让你在幼儿园学本领的;爸爸妈妈很想听你在幼儿园学的歌”。每天回家,我们也会和佳奕一起做在幼儿园学的新游戏,请佳奕教我们唱新学的儿歌。渐渐地佳奕变得爱去幼儿园了。每天放学,都很急迫地要教爸爸妈妈新学的儿歌。看到佳奕能在幼儿园愉快的生活和成长,作为家长我们都感到非常地高兴,先前的不安也一扫而空。
现在的佳奕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让别人帮她,如果爷爷奶奶帮她做了,她会不开心很长时间,嘴里一直嘀咕“我是大姐姐呀!我会自己做!”看着女儿,我真切的感觉到她正在一步步从“依赖妈妈”这一阶段慢慢地走到“自己的事情要由自己来做”的阶段。作为家长,我们也达成了一致,我们也应该跟上孩子“长大”的脚步,多给她鼓励和表扬,看着她一点点的成长!
猫爸
一段时间来,大洋彼岸的虎妈一手挑起了中美教育之争,“虎妈”蔡美儿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却教出了有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很有情商,中国妈妈开始心动了,是不是只有做“虎妈”才能把孩子教好?
紧接着上海的猫爸又登场了,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女儿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翘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去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那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成功”。
教育方式
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父母孩子之间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是在不断转化的。中国教育传统强调“因材施教”,不同个体教育方式不同,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教育方式也不同。常帅10岁之前,“猫爸”和“虎妈”教育方式差不多,因为孩子独立完整人格还没有养成,父母的教育是一辈子成长的基础。
到了10岁以后,也就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毕业,父母子女间要有一个互动,她这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父母要给她的是自己成长的意识和本领,需要做一些引导,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
这个阶段孩子生活学习内容多了,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希望有一些自主的空间,硬性规定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玩,几点钟看书效果也不好。
自主权
“猫爸”跟常帅进行过一次谈话,告诉她:是自己愿意去遵守一些游戏规则的,能分清轻重缓急的,比如学习是第一位的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学习很自觉,就让你自主决定一些事。如果给了你自主权你用得很好,可以给你更大的一些。
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她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信任的,所以对自己也会有要求,而且自己是能处理好一些事情的,能担当的,所以也会自信。自信的孩子自立要求也更强,要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就会要求自己做到更好。这个阶段是有游戏规则的,但不是清规戒律。
社交
女儿的同学来家里玩“猫爸”都很欢迎,也会在家里开生日派对,她偶尔也会在同学家过夜,同学的爸爸会给孩子们念一些英语小短文,讲一些小故事。“猫爸”认为这个阶段品德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学习可以持续很长的过程。一个孩子是不是自信,是不是善良,是不是诚实,走出家庭在一个团队中能不能自立,这对孩子来说是第一重要的。
兴趣爱好
常帅学舞蹈是自己选择的。每周要去三四次,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常帅坐公交车去少年宫,有时在公交车上抱着杆子就睡着了。高二出国交流时她也参加舞蹈社团,现在在美国上学,每周跳三次现代舞。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东西会非常坚持。
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孩子进入了逆反期,“猫爸”和孩子的沟通遇到很大障碍,这时要按照孩子的游戏规则出牌。孩子有种倾向,不愿意跟家长交流,觉得你未必了解我的所思所想,孩子自主意识增加,要按着你们所要求的去做,她就有一种冷战、软抗拒、非暴力不合作。你说什么她也在听,但你很难知道她听不听得进去。
这时要有意识跟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和她一起去听柏林交响乐团音乐会,不过她看“五月天”、艾薇儿的演唱会就恕不奉陪了。为了找共同话题,“猫爸”经常拿时尚杂志给她看,陪她去买衣服,这个时候她最愿意和你在一起,她也会听听爸爸的意见,该怎么搭配,这也是一种感情交流。
妈妈育儿心得: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很多朋友都说我家易寒看上去比一般小孩懂事,遇到问题也能轻松处理,哭闹的现象很少出现,活泼开朗,基本属于讨人喜欢的类型。其实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也没有花什么特别的心思,只是走对了路吧。
巧虎,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大概三岁不到的时候易寒第一次接触了《巧虎》,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看《巧虎》基本成了必修课。从吃饭上厕所,到学汉字说英文,再到交往礼仪,易寒从中学到了很多。慢慢地,巧虎成了易寒的榜样,更成了她效仿的对象。每一次宝宝不乖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她“巧虎是怎么做的?”她立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改正。有时候还能像模像样地去教育别人。有一次去玩滑滑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插队,她立马挺身而出,一脸严肃地对着那个大哥哥说:“要轮流玩!”
当然有时候也会让爸爸妈妈很抓狂。宝宝偷懒的时候会向爸爸妈妈求助:“请帮忙!巧虎说了有事要说请帮忙!”爸爸妈妈有时也会学她偷一下懒:“妹妹,请帮忙!”她怎么回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巧虎说的!”昏特!
参与孩子的活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如果孩子让你跳舞,你会陪她跳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一些我们看起来很无聊的行为,只要孩子要求,我也会参与。易寒刚上幼托的时候,老师教了歌舞《找朋友》。放学回家,她要求我们陪她跳。当时我们住在奶奶开的店里,人来人往,确实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们真的站起来,她唱我们跳。来买东西的人禁不住夸她唱的好。受到陌生人的夸奖后,她本性中的“人来疯”从此开始暴露无遗。
参与孩子的活动,我个人觉得家长首先要有“娱乐精神”,不要怕出丑,孩子开心了,家长还能不开心吗?其次我觉得家长要有“敬业精神”,一定要投入,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在敷衍自己。对于孩子的可笑行为,家长可不能去打击,孩子嘛!
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忘记疼痛
孩子在平时的活动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撞痛撞伤。而哭闹也属正常现象。但每天都撞每天都哭,烦哪!于是我就这样处理:
“哇!”易寒捂着小脑袋大哭起来。
“撞哪了?”小家伙也算配合,没说撞脑袋,而是指着房门。
我没去管她,而是走到门边,盯着门夸张地看着。嘴里也开始大叫:“妹妹,你别哭,门好像在哭呀!你来听听!”易寒一下子停止了哭泣,跑过来和我一起倾听门的哭泣。
“咦?我怎么听不见门在哭呀!”易寒瞪着双眼问我。
“门好乖啊,哭了两声就停了。奖它一朵小红花吧。”说着,我拿大拇指在门上按了一下。
“妈妈,我也不哭了,你也给我一朵小红花吧。”
现在如果易寒再有个什么伤痛,她肯定拉我过去听听被她撞上的桌椅,一起聆听它们是否哭了。而易寒的眼泪也越来越少了。
孩子学会说谎家长值得深思
大多数家长,特别是一些隔代养育的老人,对学龄前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全权包办,以自己为主,对孩子充满了不信任。对孩子的不信任包含二个方面,一是不信任孩子说的话,认为孩子小不值得信任;二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就拿我们家孩子来说,从今年升中班开始,炜炜有时会对家长的话提出质疑:“你是在骗我吧?”、“真的吗?”。虽然次数不多,但让我们感到孩子已经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百分之百信任了。这可能是我们经常不信任孩子,反问孩子的结果。比如,有一次早上洗漱,炜炜很快就刷完了牙,洗完了脸,当然洗脸的确粗糙了点,像小猫洗脸一样,往脸上撒点水,然后用干毛巾擦干,所以洗完之后,脸和毛巾都是干干的。奶奶根据干毛巾,干脸的线索断定炜炜没洗脸,并说炜炜骗人,还好有妈妈做证,才让炜炜没被冤枉。
又如: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并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中班开始老师组织孩子们讲新闻。我们都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每天都很有兴致的给炜炜准备新闻。一个周五晚上,爸爸下班回家后问炜炜有没有讲新闻。炜炜说:讲了,同学们都很高兴,都拍手了。我们都很高兴,夸奖炜炜能干,表现不错。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还在睡觉。炜炜就跑过来对我们说,其实昨天他没有讲新闻,他是开玩笑呢。我们听了有些失落和惊讶,但还是表扬了炜炜说实话。
很庆幸炜炜最终说了真话。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编了个谎言。所以我们家长要信任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体验失败和成功,自由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勇敢自信的人。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孩子天生不会撒谎。若撒谎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模仿大人,家长可能经常使用欺骗的手法对付孩子,说了话不去履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孩子。
二是大人误解了孩子,认为孩子撒谎,当面批评孩子,经常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学会了或者说是被迫学会了撒谎,这就是所属的心理暗示。
三是孩子为了获得家长的称赞或奖励,或迫于压力而撒谎。
对于第一点大人要做好榜样,特别是对孩子要诚信。不要笑,是的,对孩子也要讲诚信;对第二点,家长一定要信任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以大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孩子的行为常常会误解孩子;有时候孩子因为小而分不清事实和想象,就说一些想象的话,这时大人也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撒谎。对最后一点也不要过分紧张和追究,平时做到不过分表扬就可以了。
大多数孩子都会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只要你让孩子去动手尝试,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并做得很好,赢得你的信任并给你惊喜。
如何合理教育孩子
低声教育到底对于家庭来说有啥好处?
1.低声教育能让自己平复情绪
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达的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2.防止孩子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威慑可能当时会把孩子震住,产生暂时的效果,这种家庭教育,孩子心里肯定不服,只是屈从,长远来讲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气用在讲清道理上,这样孩子能听进去,不反感,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
3.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声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隐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说了一遍,你就记住了,并按照我说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尊重家长。
低声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威信。一个动不动就朝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的家长,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为拿他没办法。以后孩子不但会越来越不听话,还可能变得不尊重家长、顶撞家长。
如何做到低声教育?
1.家长应加强修养,遇事不慌
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难免出现偏差,家长要有心理准备。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遇事不着急,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
2.养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议的习惯,而不是下命令
平时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强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会去做。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交流,对他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励,这比单纯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暂时不理解的、没做到的,家长可以适当让步,适当等待,给些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寸步不让,不可能说到就让孩子做到。
3.开口时把音量降低几度,语速放慢一半
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会犯错,不听话。所以,对孩子不要真生气,小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犯错或屡教不改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脾气前,尽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语速,这样自然就会压住怒火。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值得生气。
4.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上来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取悦家长。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教育方法那么多,为何对自己孩子不管用
第一、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父母本身
一个读初中的女孩,经常在考试前失眠,不过,每次的成绩还是不错。在咨询孩子失眠问题时,女孩的妈妈表现得很焦虑,还一个劲地说:“我从没有给过女儿学习上的压力,总是对她说,考不考第一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试结果不重要,不知道她为什么还会这样压力大?”她的话刚说完,没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一下子哭了,大声说:“妈妈,如果我哪次考的不好,你看到卷子时,都是很生气的样子,吓得我好几天都不敢说话!”妈妈怔住了,不好意思地对女儿说:“妈妈没有吧,我怎么不记得了”,而孩子哭得更凶厉害了!
咱们很多家长都是心口不一,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成绩,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却表现得很是愤怒和生气,让孩子无所适从!还有刚才那位妈妈“只要你努力了”的话,看起来要求不高,其实弹性很大!什么叫努力?努力的标准是什么?和谁去比较呢?因为不明确,所以家长可以任意去说话。只要家长觉得不满意,就会训斥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努力了,因为和他自己比较,这段时间确实付出很多!这些情况家长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听听老师对你孩子的评价,这样比较客观!
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做一个温柔有爱、循循善诱、尽心尽力的家长,而事实上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孩子的一些问题时,表现的却是悲伤、生气和愤怒,身体的姿态很僵硬,说话的语气很伤人!
有些家长很爱学习,读了很多教育书籍,学了很多育儿经。然而,如果缺少对自己的反思和觉察,只想着教育孩子却忘记了自我成长,学习了方法,却没有真正学会使用,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倒会起到反作用。
第二、教育方法只有和孩子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如果只是读了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没有真正内化为家长自己内心的一部分,那么应用时一定会有分裂的表现。孩子觉察到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会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妈妈呢?妈妈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孩子会选择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妈妈所说的信息。很显然,应用久会失效。
另外,很有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因为孩子看到了内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难以真正信任父母。如果信任关系受到损坏,那么教育和引导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家长把教育方法被当作万能药,直接拿来使用时,很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看到了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反复地思考,如果用在孩子身上会怎么样?他会不会接受呢?孩子是不是适合这个方法呢?如果用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个方法的使用前提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教育和孩子匹配时,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要善于从孩子身上反观自身
我们做父母的,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和未发现的部分。然而,越是未发现的部分往往对孩子影响越大,因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为也浑然不知。这恰恰是养育孩子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难就难在自知并不容易。
孩子有时候会突然冒出的一句让我们家长诧异的话,当我们条件反射式地想要表达反对时,又意识到那句话很熟悉,不就是从家长这里学到的吗?孩子说话的口气,生气时的表情,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自己呢?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最应该改变的那一部分,却被孩子真实完整地表现出来。
所以,是孩子促使我们反观自身并获得成长。做了父母,真切地体验到和孩子的真实互动中,激起了我们一些强烈的正面情感,也激起了一些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我们期望呈现给孩子的和实际呈现的往往并不一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是用整个人在影响孩子,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往往通过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或异常表现,倒逼父母开始反观自身,从而得以开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这是孩子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接收到并珍惜这个发现自己的机会,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第四、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教子之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自我觉察的时刻,真正明白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的教子之道。所以,拥有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并不代表养育的孩子就一定多么优秀和卓越。父母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除了帮助自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虽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面对,就可能一步步获得成长。然而,如果父母拒绝看自己的内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是无解的。
因此,提高自我觉察力,意味着要对自己开放,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放,放下对自己一些固执的僵化的自以为是的认识。
我们要抛弃下面这些僵化的想法:我从不表里不一;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一个好妈妈;我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我是完美的;我很懂孩子;我学习很多先进的教育专业知识,我不可能错;我很坚强;我是一个特别不在乎成绩的父母。只有这样,父母才有可能去接触到那个不一样的部分,得以扩展自己的丰富性,变得灵活、有趣味。否则,这样的机会即使无数次出现,也不会有任何发现。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吧!
该如何教育孩子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儿子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在这几年中,儿子成长迅速,进步明显,下面讲讲我的育儿心得:
一、多陪孩子“玩”。
我们常言:“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我发现他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小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散散步,做做游戏,在玩中增强体质,增长见识。记得我们刚开始和他玩飞行棋时,他输了就哭。为此,在后来的游戏中我们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遵守游戏规则,以此增强他的自信和坚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相信孩子能行。
儿子在刚上小班时,比较胆小,害羞,不爱与人接触。后来我和他制订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在幼儿园里一学期获得10个以上五角星就有奖励。然后,我慢慢将奖励扩大到其他方面,于是他自己也有了一个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回家向我们汇报。现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课堂发言有了明显的自信。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
我认为小孩的教育应该以他的生物成熟为前提。在他还小的时候,我从不强求他参加一些补习班,我尊重孩子,由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有爱好的进行学习,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进入大班后我发现,儿子对认字的欲望非常强烈,有时走在路上,他会突然对我说“妈妈,这是××字?”于是,我边走边教,往往事半功倍。我始终认为,某一技能的学习有他最佳的年龄,不做拔苗助长的事。
四、培养做好孩子。
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大班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好尊老爱幼的表率,懂得一起分享,及时同孩子沟通,认真听孩子讲话。让他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教给他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做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尽力而为这都是应该做的,非常感谢大一班全体老师的淳淳教导,辛勤付出。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有一本难念、难忘的育儿经,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们父母的殊荣,我们也想做称职的父母,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会正确教育孩子
让孩子学会“心中有爱”
曾听人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爱别人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心中有爱。
我的儿子今年已经五岁了,变得越来越懂事、会关心人了。记得有一天,丈夫忙于工作在单位加班,发着高烧的我无力地躺在床上,想想还要照看儿子、为儿子洗脚……,真有点支撑不了。不禁对儿子说:“妈妈现在发烧了,身体很不舒服,要是你爸爸在家该多好呀!”“妈妈,没事,有我呢!”儿子还拍着小胸脯骄傲地说:“我是男子汉。”看着他那神气的样子,真叫人好笑。“妈妈,你要多喝水,病就会好得快。”说着,他从饮水机中接满一杯水,端到我面前,让我喝,然后又搬来一把椅子并踩在上边吃力地从药柜中拿出一包药,用水沏好,颤颤悠悠地端到我面前。
从始至终,我一直在担心,怕他摔着、烫着……但我没有阻止他,算是给他一个爱的机会吧,从而也让他学会心中有爱。“儿子,你给妈妈冲的是什么药呀?” “就是我发烧时,你冲的那个。”“哦,是小儿热速清颗粒。”儿子关心地说:”妈妈,你赶快把药喝完了,再睡一觉,出点汗就好了。”然后又帮我把被子盖好,仍有些不放心地说:“妈妈,你快睡吧!我会自己玩,也会自己洗脚,睡觉……” 过了一段时间,看着儿子有板有眼的洗脚的样子,我好欣慰。他洗完脚后,又学着电视公益广告的样子吃力地端来一盆水,说:“妈妈,你也洗洗脚吧!”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一种幸福从心底油然而生——儿子知道爱妈妈了,被儿子关心,被儿子爱的感觉真好。
对于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然而,当今社会,有些父母忽略了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当孩子心中刚刚燃起爱的火花时,却被父母在无意中熄灭,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表达爱的能力,不再懂得去关心、爱别人了。因为他们得到的总是:“你不会,还是让妈妈(爸爸)来吧!”“去,别捣乱了,还是一边玩去吧!这不是小孩子干的事……”年轻的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些爱别人的机会吧。
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
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
而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他摇摇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学爬、会走的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西。
一位母亲,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旧想法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 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可以怎么做
舒尔说:“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前额脑区底 部,orbitofrontal cortex)与感情部位(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怎样批评宝宝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会让妈妈们非常头疼,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心理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孩子犯错其实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逆反心理。
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批评时的注意事项
专家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批评宝宝要讲究技巧,才能是宝宝乐于接受,更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怎么去教育孩子】相关文章:
孩子作弊怎么教育09-23
怎么平等的教育孩子11-11
父亲应该怎么教育孩子10-19
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04-06
孩子胆小怎么正确教育08-15
怎么教育爱炫耀的孩子03-26
小孩早恋怎么教育孩子08-17
孩子怎么样教育02-16
离婚家庭的孩子怎么教育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