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影响

时间:2022-04-27 14:57:42 教育 我要投稿

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教育改革的影响,欢迎大家参考!

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影响 篇1

  一、学生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素质教育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

  教育改革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其在教育改善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得到更全面顺利的发展,教育部门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社会人才的教育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应与社会实际相适应,若出现背离,教育就无法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就必须实行改革。我们可以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思想及教育理念等都只是为实现这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实行教育改革措施,首先要明确学生发展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事实,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这几年的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人认为教育改革就是调整和改变教育体制、方式、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等,做好了这些也就算实现了教育改革目标,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也就基本落实,这是片面的,很多地方教育部门正是在这样无法明确教育目标的错误改革指导方式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徘徊不前甚至是倒退。其次,要充分认识学生与素质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要将以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全面体现出来,将其作为鉴定和评价教育改革是否正确和有效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是成功的,而让学生处于发展困境甚至是倒退的改革就是失败的。因此,必须明确学生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确立教育目标,才能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素质教育改革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首次提出。杜威极力不提倡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倡导解放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做中学”。尽管杜威的倡导的这一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但其教学理论对当今教育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此外,学生因素是制定教育改革政策及方针的重要考虑因素。教育改革要完成的好,就必须以学生为导向来研究和采取决策。无数的教育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改革,其改革政策与方向才是科学的。教育改革要以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底线,一切有损于学生自身利益的.教育改革都不值得推广,改革不能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进行。这主要是由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核心思想所决定的,以学生为牺牲品的教育改革,没有存在和推行下去的必要。

  (三)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立足于学生,并通过学生来体现

  正确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遵循学生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满足学生更高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一目标所决定的。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措施也要通过学生来体现,事实上也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缺少哪方面的知识、哪种教学方式更适合自己学习、对什么课程比较感兴趣等,总的来说,教育改革措施如何选择,成功与否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只有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可以获得什么。倘若教育改革的措施解决不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的话,就算教育改革的政策制定的再完美,素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本质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样的素质教育改革措施也无法获得学生的高额满意度,总体来说,即使开展了也必将以失败告终。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发展及其利益,通过其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来科学评价改革措施的优良性,钻研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正确的改革举措,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四)素质教育改革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

  素质教育改革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必须要两者有效结合及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改革目的。首先,学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素质教育改革当作是一个整体,教育改革与学生是都是这一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改革要有效开展的话,离开其中哪个部分,其结局都是无效的。其次,教育改革所采用的措施必须作用于学生,能够推动学生未来发展,这样的素质教育改革才称得上是有效的。再者,学生的广泛参与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改革,注定是失败的。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的教育改革忽略了作为其主体的学生因素,教育部门对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了解不透彻。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根本都不会有参与的机会,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调查就凭主观去制定改革措施,忽略学生的意见,很多改革措施的执行得不到学生的及时反馈等,教育改革中应该有学生参与的地方都没有让其参与。这就导致教育改革和学生相对分离,教育改革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改革纯粹是为了改革自身,与学生脱离干系。无数实践表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改革是不可行的,这样的改革举措也必将以失败告终。

  二、结语

  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学生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听取其建议,使改革贴合学生实际,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

  教育改革的影响 篇2

  【摘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创新进程也在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媒介逐渐的出现在公共视野中,并逐渐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改革中逐渐的也出现了新媒介的身影,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其计算机的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而在其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推进作用的同时,许多的由此产生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可以说,新媒介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何做好新媒介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的成为了行业内的重点难题。

  【关键词

  新媒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

  伴随着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新媒介也渐渐地被应用到了各类教育中,为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进步,使用了新媒介展开教学,给计算机教育提供了便利以及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和挑战[1]。如何解决好这些相应的问题,合理地利用新媒介来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逐渐地成为了行业内的工作重点。本文将结合相关内容分展开相应的探究和分析,寻求如何做好新媒介介入的情况下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

  一、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较为落后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以至于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发展很难跟上技术的进步脚步,目前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的教育还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和计算机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艺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对于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为微弱,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单一,采用相对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探究,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是涉猎鲜少[2]。

  (二)学校教学内容不符合现代计算机人才需求

  由于现代信息化以及各类新媒介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进步飞速,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只要求学生对于书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是更多的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拓展能力。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书本的基础计算机知识上,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训。

  (三)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处于偏低水平

  就我国的院校招生而言,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普遍录取条件相对于本科院校处于较为宽松的层次,所以造成学生的总体学习素质不高。基础能力水平比较薄弱,进步空间较大。在日常的知识教学中,会因为知识的储备不足或者学习的能力的限制导致学习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而计算机的知识和运用属于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若学生对此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基础的知识都不能理解掌握的情况,这对于文科类以及艺术类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二、借助新媒介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加强了教学内容上的完善和进步

  在时代的潮流中涌现了大批的新产物,新媒介作为时代产物中的佼佼者,也逐渐的.走进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潮流中,由此带来的计算机教学改变以及教学效果极为明显。首先是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而言,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使得更多书本外的教学知识走进了教学课堂,丰富课堂的同时也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二)教学模式上得到了进步和精简

  学校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质的转变,对于不同方面知识的讲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始借助新媒体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这对于文科类以及艺术类院校的理解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通过新媒体的演示和形象讲解,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三)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介的引入促进了学生在整个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介与学生一起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发现不足,并对于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结语

  新媒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共存,学校应做好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融合新媒介,保证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研究[J].才智,2015,23(25):85.

  [2]戴华秀.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思考[J].科技展望,2015,45(8):285-285.

  教育改革的影响 篇3

  一、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经济投入与学院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度不够,在经济投入上存在偏差。各地政府在高校经费投入上偏向本科教育,旨在建立重点本科,建立一流高校,对职业教育则投入较少,大部分为学院自筹。同时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仍属于事业单位,受政府调控,在政府经济投入少,企业未介入,社会资本、私人资金注入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张就会出现严重的经费不足,这必然制约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实训设备更新、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又对这些有着较高的要求,经费的短缺只能靠扩大招生来解决,招生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更多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毕业生质量,毕业生通不过企业的检验,学院砸的只能是自己的招牌。

  2.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身认识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确,偏离轨道。虽然办的是职业教育,但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办学观念,将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或者沿袭以前的中职管理教育模式,致使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学生培养、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盲目性,没有很好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为完成这个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学管理者承担着重要职责。而目前我国的公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着机械执行行政条文,走过场的现象;在教师激励上缺乏有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上。

  (3)“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讲师(以上)教师资格,又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原中职院校升格上来的教师,二是近几年毕业的高校生,大多为本科或硕士学历。前者经验陈旧,与高职培养目标不匹配,但由于年龄和家庭的原因,很多不愿意重新到企业去实践;后者是从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没有到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非师范类毕业的新教师既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占高职教师主体的这两类教师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而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受到事业编制的影响,不能从企业直接调入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用人机制受到限制,在职称评定、教师身份待遇等问题上存在困难,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建设。

  (4)生源数量、质量下降。

  有关数据表明,从2010年—202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是一个急剧下降区,将从一亿两千五百万下降到八千七百万,下降幅度非常大。另有资料表明,自2011年起,我国各级教育的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在未来10年,学龄人口的年均下降量为860万人,每年保持3.23%的下降速度。学龄人口下降的结果就是高校生源的锐减,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纷纷开始降低录取分数线,高职高专作为最后一批录取院校,分数更低,如2014年河南某高职院校就将补录的分数线降到了150分。高职院校还面向社会招收满18周岁以上的人读预科,这些学生在进校时理论基础非常薄弱,这必将影响进校后的理论教学,又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使高职理论、实践教学进入两难的境地。

  二、面向市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面向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和良好品牌形象。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向用人单位说自己有优质的教育质量,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合理定位,保证办学质量

  各地政府要把发展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合理专业结构体系,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果断退出,建立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高铁服务、高级管家专业;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办学质量。

  3.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要打破常规,根据学院规模、专业和需求选择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师梯队,构成合理的师生比。对于刚从高校直接分配过来的教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深入到企业中,提升实践技能。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汽车维修、软件开发等专业,可以直接从医院、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来充实队伍。如果为了降低成本,便于随专业而调整师资,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到科教并重,真正提升教师待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4.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市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点就在于实践能力强,因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强化对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培养出能经受住企业考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总结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不能再盲目扩张,应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刚开始走起来虽艰难,会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走内涵建设之路才是生存发展之路。

  教育改革的影响 篇4

  摘要:

  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关键词:

  会展行业;会展教育;改革

  引言

  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增长对会展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如何有效地开展会展教育以培养更多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会展教育共同关心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业对专业化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展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开展会展教育改革前景广阔而且迫在眉睫。

  1、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1.1会展数量增长快,收益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为全国之最;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

  1.2会展研究逐渐丰富,成果多多

  进入21世纪以来,会展理论开始越来越丰富。2002年1月,中国展览馆协会会同国际展览联盟等机构共同在我国现代展览业的策源地――广州举办了全国首次会展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展中展”,该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会展专业机构和最具代表性的会展职业经理人与专家教授,共同探讨了中外会展业发展的八大趋势与管理创新之路,并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该次高峰论坛暨“展中展”已成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这是我国会展业第一次的系统理论总结和会展业为社会所广泛认同。

  1.3逐渐重视会展教育,资格认证正在起步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多家高校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01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会展与广告专业,2002年,按浙江省高校招生计划录取87名学生。2003年3月4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成立会展管理系。此后,中国贸促会、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共同举办的“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中国贸促会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合作的“赴德国展览管理系列培训班(MesseCampus)”等人才培训工作以脱产、半脱产、利用业余时间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相继展开,培训内容包含了会展理论和实物操作等方面,取得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2008年9月,外经贸部对外贸易企业协会开始组织筹备国际商务会展等级考试,考试等级设,国际商务会展员、国际商务会展师、高级国际商务会展师等岗位考试。2010年前,只组织国际商务会展员专业培训考试。目前,中国会展业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兴起,会展人员资格培训认证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会展教育与会展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所谓会展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之为“会展业”。

  所谓会展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各类教学形式为会展经济培养合格的、行业需要的人才,既会展人才。会展业人才,大致可分成会展核心性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性人才,前两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展业人才,会展核心性人才中会展项目策划和会展营销人才尤其重要。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会展业也不例外。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往往会展教育发展的也较好。英国、美国、德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会展管理专业或会展教育并已形成会展教育体系,尤其是美国,已形成了硕士、学士、职业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方式培养的会展教育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会展管理知识输出国家之一。

  会展教育和会展经济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影响的。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给会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强烈,而且还能推动会展教育方式的更新,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变和会展教育发展的创新。

  3、会展行业发展对会展教育改革的影响

  3.1教学理念改革

  会展教育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不高,英语成绩一般都不够好,不少学生不但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连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形成,遇到难题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等等。为此,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难题。在教改过程中我们感到:基础会展教育的过分铺垫,不仅背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会使相当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为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并且赋予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求,为后续的职业技能课服务;同时,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注意将基本的思考方法、观察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备课、授课、课堂管理、作业、到考试(考查)方面着手,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根据实践性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现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3.2会展教育体系改革

  会展教育体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增设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训会展教育,并对一些会展教育的内容放在产学研改革上,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实训场所,并在校外不断开拓实习基地,加大了应用英语专业英语口语的课时量,推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3.3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英语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应用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为此,我们应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方式,避免“满堂灌”,实行“精讲多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具有相同兴趣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合理的搭配,以确保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在小组合作中,每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各展所长,特长互补。其次,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应用英语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会展项目的材料,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会展现场,让各组选派学生分角色扮演策划员和营销员进行模拟办会训练,最后,进行组间互评、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个人和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3.4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模拟会展,模拟前厅接待,模拟观展安排”等练习和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创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外,还应采取现场策划、开卷、会展设计与接待口试,实训等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实训课的考试方法也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种种机会进行素质培养。课堂训练采用分组法,在各组之间进行竞赛。在共同解决难题、共同面对对手的过程中,学会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发扬团队精神。紧密联系我省会展企业的实际业务,注重在会展服务中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综合应用。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会展教育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够大胆的特点授课,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对不同类型会展教育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理论中心型会展教育多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技术中心型会展教育和训练中心型会展教育则采用传授要点和大量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证书培训中心会展教育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与测试的方式。

  4、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会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会展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特点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应该由教育界和会展企业界共同去探索、寻找适合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蔚.论创业型和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2):91-92

  [2]陈天培,王东强.应用型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职教论坛.2012(18):68-69

  [3]范仲毅.会展行业呼唤专业人才[J].成才与就业.2011(12):36-37

【教育改革的影响】相关文章:

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影响11-01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12-07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心得12-14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12-21

深化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11-21

2023年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03-25

教育改革个人心得体会06-22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03-03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