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王守仁的生平
王守仁,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人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可以说他是文官掌管兵符,他出兵时度力、拘神捕将,他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可惜遭人罗织陷害,唯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志业。从贵州龙场驿的开门授徒到绍兴、余姚书院的重建,他的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的归程中病逝。
二、阳明先生的心学教育思想
王守仁与程朱理学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并视理为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依据。而他又不同意朱熹的理在心外,“性即理”说,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从“心即理”出发,他进一步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教育者从他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体认天理。换言之,心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这种认识过程的完成并不需要外界的中间桥梁。
他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有了良知便能先验的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一切人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都可能成为圣人。”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蒙蔽,为此,人就有受教育的必要。
王守仁从唯道德主义价值观出发,推衍出他对教材价值的认识。他虽然同前人一样把儒家经典视为最有价值的教材,但不同的是,他认为六经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是圣人而作,而是因为六经都是关于“心学”和“致良知”之学的标准典籍。而且在对经书解释方面,还极力鼓励人们打破权威意识,主张按“吾心”、“良知”的要求来理解和运用经典,学问不能成为孔子、朱熹的私学。
三、对王守仁先生教育论的理解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对王守仁的心学教育思想的理解
根据心即理与致良知的学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故修养主要是向内“反求诸心”,做“内省”的工夫,这其实与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主张是一致的。在他的学说里,审查就是要完全扫除意识之中的利欲之心,使良知得以恢复。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的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实践中磨炼,要言行一致,要表里一致。应该看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主张,比他的前贤们有所进步。他将“吾心之良知”作为“知”,将“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作为“行”,而以“心即理”为前提,以“知行合一”为旨归,从而达到体认良知的目的。这种认识论,就其解剖自身以推求万事万物之理的认识方法来看,内中蕴含有“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辩证因素。由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因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为宋明理学增添了一个新的范畴,为认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的唯物论知行观的建立,有启发作用。
(二)对现代教育及教师教育的影响
1、王守仁教育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成分对教育的意义。
“和谐”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的认知理念与实践追求。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上,王守仁将其“心学”理论,尤其是“良知说”推及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他的“心物一体”的思想与我们正在实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战略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其无疑有助于现代生态建设、生态教育、乃至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构建。
2、阳明教育思想对教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积极启示。
教育文化是社会行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教育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教育要赋有文化,要赋有理念的精神,而优秀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应是教育的必要内涵,应与教育教学的过程相伴随,与培养人才相始终。教育文化的目标则是通过教育文化化、文化教育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性美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提升人性,文化育人又重在情感与精神的培养,文化育人重视技能到人格的提升,文化育人有利于恢复教育的品德和荣誉。之于以上认识,反思阳明教育思想中的学必立志、德育为先、“修德”以“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勤学”、“改过”、“责善”、“知行合一”、“鼎革创新”、“教书”与“育人”重以及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观点和主张无疑给我们以厚重的启示,教育必须以“树人”为本,教师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培养的人才应是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德、智、体、美、劳都是“做人”不可或缺的,不可偏废。
总而言之,当下教育文化呈现出现象上的短视与浮躁、方法上的机械盲目、内容上的同质单一、创新意识上的萎缩和思想上的急功近利现象,都令人们忧思反彻。具体例如现在通行的应试教育,就使教育的功能被大为缩小,因而使得很多弊端百出,矛盾丛生。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与文化上的有机结合,改变教育与文化的脱轨,需要我们有警醒意义的深思、把脉和引导,而在其过程中,阳明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有益成分应不为人们所忽视。正确的态度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下总结过去、反思实践、放眼未来,不断予教育文化以时代的声音而体现其内在的理念、精神与价值。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相关文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04-28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03-04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01-08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影响03-25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03-03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12-28
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04-28
终身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05-29
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