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教育孩子

时间:2022-04-30 08:23:3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合理教育孩子

  低声教育到底对于家庭来说有啥好处?

如何合理教育孩子

  1.低声教育能让自己平复情绪

  家长在被激怒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低声教育实际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态度,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教育孩子是为了转变孩子,但孩子能否转变,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不在于其表达的声音高低,而在于有没有道理,能否为孩子所接受。

  2.防止孩子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威慑可能当时会把孩子震住,产生暂时的效果,这种家庭教育,孩子心里肯定不服,只是屈从,长远来讲未必有效。最好把力气用在讲清道理上,这样孩子能听进去,不反感,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

  3.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放低声音,不怒自威,本身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隐藏的信息是我跟你说了一遍,你就记住了,并按照我说的去做。"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尊重家长。

  低声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威信。一个动不动就朝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的家长,在孩子眼里,多半是因为拿他没办法。以后孩子不但会越来越不听话,还可能变得不尊重家长、顶撞家长。

  如何做到低声教育?

  1.家长应加强修养,遇事不慌

  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可能每件事都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难免出现偏差,家长要有心理准备。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遇事不着急,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

  2.养成跟孩子商量、提建议的习惯,而不是下命令

  平时遇到事情或分歧,最好不要强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理解,他理解了就会去做。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交流,对他要有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多鼓励,这比单纯的命令效果要好。孩子暂时不理解的、没做到的,家长可以适当让步,适当等待,给些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去消化。教育是为了改变孩子,不能寸步不让,不可能说到就让孩子做到。

  3.开口时把音量降低几度,语速放慢一半

  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会犯错,不听话。所以,对孩子不要真生气,小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犯错或屡教不改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脾气前,尽量控制住自己的音量,放慢语速,这样自然就会压住怒火。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值得生气。

  4.想批评孩子,先以正面的语言开头

  孩子虽然犯了错,但绝非不可饶恕,更不能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怒气,就对他全盘否定。所以,先说几句正面的话,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开心,很喜欢在屋里跑来跑去,但是妈妈刚才告诉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先肯定孩子主流的方面,再批评,既能帮家长降下怒火,也不伤害孩子的自信。上来就批评,孩子会觉得委屈,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很容易会轻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把姿态放低,俯下身子或蹲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家长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很容易就会控制不住大发脾气,而跟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有助于压下怒气。俯下身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才是出于爱的教育,也能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父母,自然不愿意让对方生气,做事前会揣摩家长的要求,按要求去做,取悦家长。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教育不是哄着孩子、无限度包容和放任他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他改正。

  教育方法那么多,为何对自己孩子不管用

  第一、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父母本身

  一个读初中的女孩,经常在考试前失眠,不过,每次的成绩还是不错。在咨询孩子失眠问题时,女孩的妈妈表现得很焦虑,还一个劲地说:“我从没有给过女儿学习上的压力,总是对她说,考不考第一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试结果不重要,不知道她为什么还会这样压力大?”她的话刚说完,没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一下子哭了,大声说:“妈妈,如果我哪次考的不好,你看到卷子时,都是很生气的样子,吓得我好几天都不敢说话!”妈妈怔住了,不好意思地对女儿说:“妈妈没有吧,我怎么不记得了”,而孩子哭得更凶厉害了!

  咱们很多家长都是心口不一,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成绩,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却表现得很是愤怒和生气,让孩子无所适从!还有刚才那位妈妈“只要你努力了”的话,看起来要求不高,其实弹性很大!什么叫努力?努力的标准是什么?和谁去比较呢?因为不明确,所以家长可以任意去说话。只要家长觉得不满意,就会训斥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努力了,因为和他自己比较,这段时间确实付出很多!这些情况家长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听听老师对你孩子的评价,这样比较客观!

  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做一个温柔有爱、循循善诱、尽心尽力的家长,而事实上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孩子的一些问题时,表现的却是悲伤、生气和愤怒,身体的姿态很僵硬,说话的语气很伤人!

  有些家长很爱学习,读了很多教育书籍,学了很多育儿经。然而,如果缺少对自己的反思和觉察,只想着教育孩子却忘记了自我成长,学习了方法,却没有真正学会使用,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倒会起到反作用。

  第二、教育方法只有和孩子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如果只是读了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没有真正内化为家长自己内心的一部分,那么应用时一定会有分裂的表现。孩子觉察到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会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妈妈呢?妈妈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孩子会选择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妈妈所说的信息。很显然,应用久会失效。

  另外,很有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因为孩子看到了内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难以真正信任父母。如果信任关系受到损坏,那么教育和引导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家长把教育方法被当作万能药,直接拿来使用时,很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看到了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反复地思考,如果用在孩子身上会怎么样?他会不会接受呢?孩子是不是适合这个方法呢?如果用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个方法的使用前提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教育和孩子匹配时,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要善于从孩子身上反观自身

  我们做父母的,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和未发现的部分。然而,越是未发现的部分往往对孩子影响越大,因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为也浑然不知。这恰恰是养育孩子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难就难在自知并不容易。

  孩子有时候会突然冒出的一句让我们家长诧异的话,当我们条件反射式地想要表达反对时,又意识到那句话很熟悉,不就是从家长这里学到的吗?孩子说话的口气,生气时的表情,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自己呢?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最应该改变的那一部分,却被孩子真实完整地表现出来。

  所以,是孩子促使我们反观自身并获得成长。做了父母,真切地体验到和孩子的真实互动中,激起了我们一些强烈的正面情感,也激起了一些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我们期望呈现给孩子的和实际呈现的往往并不一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是用整个人在影响孩子,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往往通过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或异常表现,倒逼父母开始反观自身,从而得以开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这是孩子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接收到并珍惜这个发现自己的机会,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第四、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教子之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自我觉察的时刻,真正明白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的教子之道。所以,拥有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并不代表养育的孩子就一定多么优秀和卓越。父母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除了帮助自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虽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面对,就可能一步步获得成长。然而,如果父母拒绝看自己的内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是无解的。

  因此,提高自我觉察力,意味着要对自己开放,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放,放下对自己一些固执的僵化的自以为是的认识。

  我们要抛弃下面这些僵化的想法:我从不表里不一;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一个好妈妈;我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我是完美的;我很懂孩子;我学习很多先进的教育专业知识,我不可能错;我很坚强;我是一个特别不在乎成绩的父母。只有这样,父母才有可能去接触到那个不一样的部分,得以扩展自己的丰富性,变得灵活、有趣味。否则,这样的机会即使无数次出现,也不会有任何发现。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