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5-07 00:44:4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保姆帮我改变了女儿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说起找保姆,不少妈妈会不约而同地说:“太难找了!”有的说要找年龄小一些的,有活力,能带孩子玩;有的说要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验;有的换了好几个也没找到合适的。下面两位妈妈的一些体会,也许会对您有些帮助。

  女儿五岁时,我请来了一位乡下保姆,姓赵,30岁,结婚五年没生孩子,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女儿看到刚来的阿姨土气就对我说:“我不喜欢这个阿姨。”我问:“为什么?”“她的牙黄。”我笑了,向女儿解释,牙黄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生病吃药造成的,并不是她不讲卫生,可女儿还是不愿和她玩。我想这只是小赵刚来的缘故,过几天就会好的。

  对这位刚来的保姆,我教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她怎样做菜,教她怎样收拾房间,她虚心地学,认真地做,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有些土气的她。可女儿依然不接受她,老是对她不礼貌,吃饭不愿挨着小赵坐,玩具不要小赵碰,洗脸不要小赵洗,什么事都要我来帮她,这让小赵很尴尬,我看得出来小赵在处处努力讨好女儿,可女儿就是不领情,这让我很无奈。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看到家里没人,就急忙打电话问小赵怎么回事,她说她正带女儿在邻居小雨家吃饭,做好的饭菜在锅里,让我先吃。我一听就不高兴了,心想女儿本来吃饭就不好,再去别人家吃,会吃得好吗?一会儿小赵带女儿回来了,我刚想说小赵几句,可看到女儿兴高采烈的样子,便欲言又止。这时小赵说:“大姐,兰兰在小雨家吃饭可乖了,也不乱跑,吃得可多了。”我说:“真的吗?”女儿抢着说:“真的,妈妈,我吃了两大碗面条。”小赵又说:“姐,我觉得兰兰的交往太少了,我小时候邻里之间经常串门,互相吃饭,有时我还睡在邻居家呢。回头咱请小雨到咱家吃饭吧。”女儿高兴地说:“好,明天就请。”看到女儿和小赵脸上兴奋的表情,我同意了。

  第二天小雨被我邀请来吃饭,两个小孩年龄相仿,比着吃饭,抢着吃菜,一点也不要大人劝,这顿饭吃得太顺利了。饭后小赵和两个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小赵一次又一次爬到床下藏起来,像个孩子似的玩得很投入。女儿高兴地说:“小赵阿姨真棒,我要妈妈藏在床下,她都不肯。”看到小赵脸上因钻到床下弄得一头灰,我心中有一些感动。

  女儿很怕小虫子,有天小赵却抓来一条蚯蚓,吓得女儿大叫,我也很恶心那种东西,可小赵却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玩弄,还说她小时候在家经常捉来蚯蚓和她爸爸去河边钓鱼。听说能钓鱼,女儿来了精神,非要缠着小赵带她马上就去。小赵说:“那你得先摸它一下。”女儿只好硬着头皮摸了一下,发现这东西并不咬人,就不再害怕,一会儿工夫也把蚯蚓缠在手上当手链,还到花园里向别的小朋友显示她的勇敢。

  小赵很能干,几十斤的大米,扛在肩膀上就上楼,女儿跟在她身后拿着青菜,俩人比赛谁上得快。晚上回家,小赵教女儿把饭菜摆好放在桌上等我们回来。她对女儿说,她小时候,农忙时,她在家就做好饭等爸妈回来,女儿深受教育。

  现在女儿一会儿也离不开她的小赵阿姨了。都说保姆得教,我说我得向保姆学习,因为保姆改变了我的女儿。

  家庭心理医生:恐高症

  情况描述:她,青春靓丽的大二学生,今年二十岁,宿舍住在六楼,也是顶层,但她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到楼顶晒衣服。她解释说“只要一到高的地方,我的脑子就想像着好像已经掉了下去。”不仅如此,她还不敢睡上铺,一乘坐透明电梯就觉得心慌,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手也抖得厉害。

  病情分析:这是典型的恐高症状,常见的表现是心慌、手抖、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眩晕、恶心、食欲不振等。“恐高”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英国调查资料显示,现代都市人中,百分之九十一的人出现过恐高,主要是由于缺乏安全感,担心坠落和失控的情况发生。但这种感觉如果被无限放大,甚至感到被恐惧淹没,则是病态的反应了。

  家庭心理医生:恐高常与自我暗示有关。即还没达到高处,就预期到可能会出现恐惧,因而惴惴不安,出现了期待性焦虑。此时,患者需要进行很正面的积极的内心自我对话。在接近高处之前,先告诉自己,我要到的地方很安全,别人都没事,我也不会发生危险,并提醒自己在高处的时间不会太长。这样想,会让恐高感显得从容不迫,从而获得自主感。在到达高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透明电梯里升降时,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减少视觉信息的刺激。同时进行均匀的呼吸,以降低紧张焦虑的感觉。如果进行了这些努力都不奏效,就应找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了,有些抗焦虑药物可起到不错的效果。

  儿童心理扭曲的征兆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

  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谨防暑期孩子养成坏习惯

  假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家长们却多少还是有些小焦虑的。因为在假期时间,孩子很容易生出一些坏习惯,这着实令父母头痛。与其等假期过后再费老大的劲儿纠正,倒不如现在就防患于未然。

  坏习惯第1名:整天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专家支招: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坏习惯第2名:“狂”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放假期间,父母对此也比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这时候会生气,饭桌就变成了“战场”。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进食,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据说进食过量,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经负担,使相邻的控制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的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就很难产生兴趣。

  专家支招:跟睡懒觉的问题一样,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坏习惯第3名:“宅”在家

  看太多电视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热着了,稍微热一点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实是不对的。专家支招: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坏习惯第4名:“沉迷”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说现在的孩子贪恋电视,更多是因为没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罢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专家支招: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啦、会变笨啦、坐太久活动不够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我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当然这些话可能孩子听得都腻了,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能够比较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

  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简单说吧,换了是你整天被人管着,你烦不烦,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呢。

  孩子焦虑不利长高需减压

  由于受到学习、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也会很压抑焦虑。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对儿童进行研究表明:如果整天生活在焦虑当中,孩子成年后要比具有稳定情绪的同龄人矮小。可见,孩子焦虑不易长高。

  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和他的同事对716个从9岁到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感觉紧张的女孩子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子矮5.08厘米。由于这些具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女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身材矮小,因此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很可能抑制了掌管身高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

  女孩较男孩更容易焦虑

  专家分析认为,诸如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抑制了某种专门掌管身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正常分泌。而这一研究则发现,这一现象在女孩身上更为常见,对于男孩则影响不大。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与男女之间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另一些研究显示:面对同样强度的精神压力,男孩能更好地予以“调适”,相反女孩却往往处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的“控制”下难以自拔。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两种紧张焦虑情绪与身高生长有直接关系。其一主要来自家庭,被称为“分离紧张”,这种情绪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女孩因为分离恐惧而不愿意与父母分离,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她们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别睡在不同的房间,或者哭闹、装病不愿意去学校。

  心理学家派思指出,至少有5%的美国女孩是这些影响身高的焦虑情绪的受害者。他认为,学龄前、后的女孩已有许多足以引起精神压力的事,其中包括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的容貌、学习能力、交际水平以及言谈举止等,如果不能善加处理,可能会形成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

  孩子健康成长要注意心理“减压”

  矮小专科病门诊今年暑假期间接待了不少前来求诊的儿童和家长,因身材矮小来就诊的儿童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等成长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令人惋惜的是,将近20%的儿童因延误了时机而无法治疗。

  心理专家指出,学龄期的儿童所面临的焦虑往往与学业有关。专家认为,平时成绩很好的或是把成绩看得很重的孩子身上,这种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孩通常会比男孩更加早慧,因此也更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因考试或学习而产生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把分数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期望过高。一旦出现这种焦虑,女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大。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就容易让她们缺乏自信、苦闷自卑,从而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恐惧的状态中。这时候家长要摆正态度,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预期,应鼓励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就好,不强求分数。”在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尽量帮她们放松情绪。严重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师。

  另外,女孩在人际关系上容易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或不敢与人交往,她们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往往比男孩严重得多。家长应重视女孩的人际交往问题,家长应鼓励孩子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遇到问题时,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并让她自己去解决,但同时应不断关注其进程。

  而家长或者不了解孩子,或者没有耐心,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紧张焦虑,进而患上焦虑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指出,轻度焦虑症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协助转归,但是严重焦虑症危害较大,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诱发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甩掉情绪包袱家长是关键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家长身上。专家认为,一方面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另一方面,父母应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应给予理解,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平时应仔细留意孩子的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专家称,儿童心理问题防重于治,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孩子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很不相称的地方。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轻度的焦虑是可以纠正的。专家指出,首先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容易紧张、焦虑、缺乏自信等焦虑人格的,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即使有难以处理的事情,在孩子面前也应表现得自信、冷静,避免大惊小怪。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家长应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心理支撑,她们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而家长的干预也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家长也应调整心理状态,因为儿童成长障碍成因较复杂,这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大的精神压力,以免加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他们正常成长,更有可能错过了孩子恢复身高的最佳年龄。

  孩子过大的压力不利于长高,同时易引起心理问题,儿童健康成长就要保证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该注意给孩子进行心理减压。

  孩子需要的是家人的理解和包容

  很多人都想问,有没有一种每个家庭都适用、好操作的简单异行方法?教无定法,每个家庭不同,中小学生不同,但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家庭教育的法则是相通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的最行之有效的简单可行的教育方法。

  诀窍一:沟通

  随着现在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有位母亲,在孩子念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头脑不太聪明,反应比较慢,要注意。她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弱智,后来竟送到弱智学校。孩子读到六年级,参加全地区弱智学生统一考试,得了第一名。

  但经过医生检查,这孩子不是弱智,智力正常,成绩作废。这是一个多么糊涂的家长!但类似的例子还少吗?有的家长怀疑孩子有不当行为,就盯梢,偷看孩子日记,不允许孩子和别人接触,甚至怕孩子出事星期天就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你理解孩子的感受没有?我们都知道关起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需要接触自然,需要接触社会。

  有个女孩从小很争气,成绩一直优秀,最后居然通过了托福考试,成功的出国留学(微博)。出国前的晚上妈妈抛开一切事务准备和女儿好好谈谈,但女儿说的话令她大吃一惊。女儿泪流满面把十几年来的所有委屈全部倾诉出来,什么时候妈妈冤枉了她,什么时候伤害了她的心,什么时候妈妈做得不对,女儿都记得清清楚楚。谁能想到一向乖巧听话的的女儿心中居然有这么大的委屈?

  父母和孩子必须沟通。有的家长说,我们沟通的时候也不少呀,每天回家就教育他,吃饭时也教育他。沟通不是父母讲孩子听,沟通是双向的。父母说的多了,孩子说得就少了。高明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说,让孩子说,不是让自己说。少用陈述句,多用疑问句。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孩子思考,让孩子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办。

  比如这次考差了。有的家长一看到分数不高,就大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有的成年人工作不如意,就情绪低落,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个好成绩,孩子没有考好心里已经够痛苦的了,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安慰,不是责骂。高明的家长会亲切地和孩子交流,微笑地鼓励,考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要总结经验。

  语文哪些题目做得好,哪些答错了,为什么错,下次怎么办,让孩子自己说出来。通过总结,孩子得到了教育,学习也有了希望。

  孩子犯了错,心里肯定很内疚,如果父母粗暴地痛斥,孩子就不再内疚,由内疚变为愤怒,由愤怒变为叛逆。犯错的孩子回家,没有一个准备与家长吵架。但由于家长怒骂和痛打,孩子负气出走,再也不回来了。

  家里读初二的女儿晚上十一点才回家,家长怎么办?孩子敲门的时候不要立即开门,等一会再开。女儿回来了,什么也不说,让她看看表是几点钟,让她赶快休息。第二天父亲让她跟母亲说,母亲为你担心一夜没睡好。

  母亲让她跟父亲说,父亲为你找遍了大街小巷,急得高血压又犯了。女儿心里很内疚,到父母跟前痛哭流涕,下定决心按时回家。父亲说这不大好改吧?你能改得了吗?女儿立刻说,我改给你看,一定不让父母担心。家庭是讲感情的地方,用人间最温暖的亲情感化孩子,让孩子内心主动改变。如果家长没有一套方法,很难教育好孩子。

  诀窍二:闭嘴

  为什么孩子一到家就躲进房间?孩子怕什么?怕家长的唠叨。如果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夫在旁边唠叨,要放盐,要放油,火太大了,菜要洗干净,妻子会不会嫌烦?如果你工作时,同事一会说你要这样,一会告诉你要那样,你会不会嫌烦?有家长说,每次我都对孩子讲道理,他就是不听,我该怎么办?我要问,你讲道理有没有效果?如果医生治疗时没有效果会不会重新选择一种方法?同样,你唠叨不休,孩子一听就烦,你有没有想到过要换一种方法?

  有一位母亲咽喉长了结节,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必须噤声一个月。孩子考试没考好,回来告诉妈妈,如果是以前,她一定会大声批评孩子,并唠叨不休。但这一次她不能说话,只好搂住孩子,用手抚摸着孩子。孩子第一次发现妈妈没有唠叨,而且还很亲切,一下子觉得非常幸福。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妈妈没有抱怨孩子一句,孩子成绩居然直线上升。所以有人说一个家庭如果妈妈闭嘴的话,家里将有两个人得到解脱: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孩子。

  诀窍三:赏识

  这是一个万能的教育方法。有人采访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原因到底是什么。他说我要感谢我的母亲,然后讲了发生在童年时的一件小事。他说,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瓶,牛奶洒了一地。

  妈妈走过来,蹲下身子抚摸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你能帮妈妈做事了,你长大了,马上要变成一个男子汉了。为了奖励你,我们一起来叠纸船玩,精致的纸船在洁白的牛奶上飘来飘去,玩得很开心。然后妈妈教我怎样擦干地板,怎样拿牛奶瓶。他说从此我学会了两点经验:把没有用的东西变为有价值的;不要害怕失败。这两点对我从事科学事业有着巨大的帮助。

  孩子为什么成绩差,归根到底是因为信心不够。面对剧烈的学习竞争,孩子需要身后有人无条件地爱他支持他鼓励他。为了推动孩子学习,每个家长可以不顾一切,但是方法错了,方向错了,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孩子真诚的鼓励,让孩子看到希望,拥有信心,这才是家长要做的、应该做的。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心得02-25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06-02

孩子教育的心得03-21

关于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07-27

如何教育孩子当老大的励志教育06-03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1-08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3-23

心理健康的教育教案03-24

心理健康心得教育12-19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