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几大注意事项

时间:2022-05-07 00:51:5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教育的几大注意事项

  满足了需要,孩子就不逆反

  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开始变得不听话了,真不可理喻!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你让他做,他偏不做。老是反着来,对着干。很多妈妈为此很头疼。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孩子的需要,你会发现他其实“造反有理”。那么,小小人儿会有哪些需要呢?

孩子教育的几大注意事项

  1、秩序需要

  蒙台梭利理论认为,2~4岁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发展认知,因为环境的有序会给他带来稳定、安全的感觉。如果成人打破了这种秩序,他就会哭闹、反抗,直到恢复原来的秩序为止。这使孩子看起来显得非常执拗、固执、不听话。

  【案例一】

  非非(2岁半)的妈妈每次吃饭前通常把一家人的碗筷分发在桌子上,再依次给孩子的奶奶、爸爸和他盛饭。某天吃饭前,非非哭了起来。妈妈莫名其妙,就问她怎么啦。非非指着桌子说:“爸爸没饭,爸爸没饭。”原来,这天爸爸出差不在家,桌上就少了一个碗。奶奶一听,就夸奖她说:“非非真棒,心里有爸爸。”没想到非非一直喊:“我心里没爸爸!我心里没爸爸!”弄得奶奶一脸尴尬。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爸爸的碗没放上来,不对;妈妈没给爸爸的碗盛饭,不对!

  【逆反解读】如果大人懂得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就会理解孩子的言行了。孩子并不是心里有爸爸,而是觉得妈妈每天那样摆碗筷、盛饭是一种秩序——按顺序发碗筷,然后盛饭。打破这个秩序,他心理就不舒服。在他眼里,似乎“世界变了”,他需要维持“不变”,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安定。

  【逆反化解】妈妈不管爸爸在不在,都依然象以前那样操作就行了。可能妈妈会觉得多此一举,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认识事物、感知空间、感受秩序的需要。既然不会妨碍什么,又不会太麻烦,为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呢?

  2、探索需要

  当小脚迈出第一步,孩子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了。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好奇新鲜的,可爱有趣的,什么也想动一动,摸一摸。而大人总是悬着颗心,怕他碰倒这个,弄坏那个。然而如果大人过于保护孩子和环境,压制孩子,使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那一定非常沮丧和愤怒,于是,逆反成了他唯一可以维护自己探索权利的方式。

  【案例二】

  晓春看到妈妈在从米袋里舀米做饭,他也拿了个小碗要舀米,结果不少米粒洒在了地上。爷爷看见了,生气地训斥:“米都洒地上了,你捣什么乱!”说着要把晓春拉开。晓春死活不肯离开厨房,嘴里喊:“就不,就不!”于是爷爷猛打他的小屁股。晓春不服气,拼命打爷爷,又咬又踢。爷孙俩的“战争”让妈妈心烦,索性把晓春抱开,关到洗手间作为惩罚。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这很好玩,我也要玩,你别干涉我,阻拦我!

  【逆反解读】在孩子的眼里没有“捣乱”一词,只有需要——我想探索,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想尝试——因为我从来没体验过;我想玩——这么好玩的事,大人为什么不让我玩?

  【逆反化解】大人不要分得太清,哪些是孩子能玩的,哪些不是玩的,那是成人的思维。在孩子的眼里,这些都是好玩的“玩具”,有趣的“游戏”。孩子有玩的需要,在玩中探索、学习,在玩中体验、思考,在玩中想象、创造,智力和能力就是在不断尝试和操作中提升的。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没危险的,大人应该让孩子玩,并鼓励孩子玩,甚至陪着孩子玩。满足了孩子玩的需要,他还会反抗吗?

  3、自主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2~4岁幼儿的任务就是发展自主性。随着机体的成熟,他们学会了用腿走或跑、用手操作物品。再加上自我意识的萌生,知道了自己是有别于妈妈的'独立个体,便产生了一种渴望独立活动、显示自己力量的独立自主需要。他们喜欢说“我自己来……”、“我要……”等,不希望大人干涉他,拒绝大人的建议和帮助,以此显示自己的自主性,证明“我能行”“我能干”“我了不起”。

  【案例三】

  妈妈奶带小江到卫生间洗澡,正要给他脱袜子,他却说:“我来我来!”结果一只袜子掉在了水澡盆里。趁妈妈出去晾袜子的时候,小江把沐浴露瓶子里的沐浴露拼命往手上倒,学着上次妈妈给他洗澡的样子往身上涂。妈妈进来一看,说:“天哪,都快被你倒完一半了!”正要训他,他却笑嘻嘻地对妈妈说:“我不要你给我洗,我要自己洗!”“你洗不干净的!”“就能洗干净!”“你别任性了好不好!”“就要任性!”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我做事要自己来,我不要你管,我会做!

  【逆反解读】还有什么比愿意主动做事情更能体现其生命的力量和一个人的意志力呢?这应该被积极鼓励的,虽然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操作起来不熟练(比如手眼不协调,肌肉力量弱小等),但人总是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我们需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条件。

  【逆反化解】孩子做过的事如果不妥也不要再责怪他,因为责备只能平添双方的不快,不如当作一次教训,下次避免就是了。比如妈妈不想让孩子自己倒沐浴露,那就事先把瓶子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而眼下,妈妈还要先赞许他:“啊,我家宝宝原来这么能干啊!”“宝宝会自己洗澡了!”接着再边教他边给他适当的帮助,比如教他给具体的操作步骤,告诉他怎么洗才能洗得干净,或者,和孩子商量好,他完成哪几步骤,妈妈又来帮助他完成哪几步骤。

  4、 娱乐需要

  有时候孩子逆反纯粹是为逆反而逆反,而且大人越关注他越来劲。大人其实不必如此烦躁和紧张,只要不妨碍什么,不妨当作一种他自己喜欢的行为方式。此时如果大人不和他对抗,不给予关注,他自然觉得没“对手”,没意思了,过段时间就放弃了,不逆反了。

  【案例四】

  昭昭妈常说昭昭是个“小讨厌”。因为昭昭确实让人“讨厌 ”。比如,妈妈叫他不要再玩钥匙了,他偏玩;妈妈说“把玩具捡起来”,他偏不捡,或故意捡起来又扔下去;有一天还从幼儿园学来一句骂人的话:“你个××”,这让妈妈又羞又气:“不许再说!再说这句看我不揍你!”可昭昭却嬉皮笑脸的,继续骂个不停。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嘿,这很好玩!

  【逆反解读】孩子其实把它当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一种娱乐。大人说往东我偏往西,这是玩行为游戏;大人不让说的我偏说,这是在玩语言游戏。如果我们越关注,越制止,孩子可能越觉得有趣,越要反着来,对着干。

  【逆反化解】如果孩子和我们反着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们不妨顺其自然,这次让他逆反好了,下次做好预防工作——不让他玩的东西比如钥匙就收起来,要他做的事用游戏的方式来说——“宝贝,我看玩具躺在地板上好冷哟,我们让他玩具箱这个家里吧!”而对于孩子骂人,我们只需冷处理,不关注,孩子自然觉得没趣,以后不再说了。反而是我们的过度关注钻了孩子的圈套——不知不觉中在陪孩子玩“游戏”呢!

  逆反,也不是不可理喻,他只是要满足某种需要,大人满足了他,“逆反”就没有市场;逆反,也不必看成是多大的问题,只要不妨碍什么,不违背大原则,不妨顺势而为。因为,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注:所用案例来自:案例二是朋友孩子的事例,案例一和四是自家孩子事例,案例三是一位家长提供的案例。都用的化名。

  怎样判断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我们都说要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那么,什么才是成功的孩子,什么程度上,父母才是成功的父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世上多数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努力去作一个成功的家长。但是什么是成功的家长?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什么?是子女考入最高学府?是他们毕业后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还是他们的功成名就? 我认为,上面列举的那些可以是某种检验,但都不是最终的检验。那么最终的检验是什么?

  我说,最终的检验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他们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是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否带给他们身心的满足。显然,我把婚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我想,我不是持这种观点的唯一的.人。据说当比尔盖茨被问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的答案不是微软,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他的妻子Melinda。

  一个和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和第一选择,你懂的。可能有的网友要问了,那你作为一个家长,到底想怎么为孩子负责呢?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儿子,我准备怎么去让他为未来的家庭幸福做准备呢?这个答案我确实可以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保有孩子与生俱来的上进心,提醒他去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

  有人可能又要挑战我了,事业成功有定义吗?这里先给大家讲个案例吧。有位朋友,他的儿子不思进取,挺聪明一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学习。现在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这个问题十几年来还是没有解决,他能考上的大学和他的智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即便是在这样的大学里他也不努力学习。所以朋友想让我帮助他教育孩子。我对他说:“帮助可以,但是你能先告诉我事业成功的定义吗?”家长坚决地说:“事业成功哪里有定义,生活本身就是随遇而安。”我说:“好了,你的孩子我管不了,因为我们对事业成功、随遇而安的理解不一样。”

  如果家长都不认为事业成功有定义,我们拿什么给孩子定目标?连目标都没有,可不就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吗?学习是一种快乐,但它是一种高门槛的快乐。而我们人都有惰性,吃喝玩乐多轻松啊,这种快乐的门槛多低啊,他怎么可能会想努力学习呢?他怎么可能坐得住、学得进去呢?事业成功当然是有定义的啊,这个定义不是最多的名利或者最轻松的工作,而是尽最大努力发挥了你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不同。

  家长又说,我真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很棒的女孩子,激发他进步,带着他进步。哈,优秀的女孩子看上这个不思进取的男孩子的概率有多高呢?

  我的那篇博文主要是谈父母之爱的。我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同时相关地提了一句男女之爱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所谓的最高境界,是两人通过一生的努力所达到的亲情的境界,可不是他们最初互相吸引时的境界。男女之间最初的选择当然是有条件的了。不要笼统地说这个人怎么样,他的心怎么样。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放到一起都能彼此相爱吗?彼此相爱需要两人都在大众中脱颖而出,让彼此看到对方的突出优点。一个努力进取的女孩子怎么能够轻易看上一个不求上进的男孩子?他靠什么在善良的大众中脱颖而出?

  反过来,难道男孩子对女孩子就没有要求没有条件吗?当然有。首先,外貌上就有。过去大家说“美貌”,现在大家讲“性感”。无论是“美貌”还是“性感”,都是特别综合的一个词,也是特别有难度的一个词,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完全一样。其实这个标准所体现的就是男孩子的品味。

  有的男孩子看到一张比例合适的脸,或者一双修长的腿,就能从最初的心动很快发展到坠入爱河,最后甚至不可自拔。可是有的男孩子就不同,他们不是不识好歹,他们也看得到漂亮的脸和腿,也会因此而心动,但是他们不会仅仅因此而坠入爱河,因为他们的标准里有很多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很多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气质、谈吐、思想。这个标准,这个品味,岂是在见到某个女孩子时突然形成的?当然不是,这是他们在那之前至少十几年来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他们从小读的书,接触的大自然,欣赏的音乐、文学、舞蹈、电影还有艺术品等等长期熏陶的结果。你能说这个品味和家庭教育没有多少关系?当然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的三大误区

  心理问题并不止存在于成年人中,成长中的孩子们也会遭遇各种心理疾病,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心理的健康问题与生活中家长的教育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不当的教育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误区之一:只有一个孩子,给他最好的

  分析: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

  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侍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误区之二:“吓一下,小孩就听话”

  分析:恐吓教育,孩子易焦虑

  今年8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假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误区之三:“不打不成才?”

  分析:以打代教,孩子“爱说谎”

  6岁的花花很喜欢说话,坐着几分钟就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妈妈在看电视,身边的她仍然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今年开始,花花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考了100分。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

  心理专家有话说:

  家长期望“过高”“过低”都不当

  “成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是在童年引起的,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重视”。“造成儿童压力引起心理疾病的情况主要是由家庭原因决定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种情况存在于放纵型家庭,家人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习惯索取,不懂得奉献。一旦进入学习氛围,在学校严格的教育方式下,容易形成焦虑、偏执、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制型家庭,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回避的性格,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当下生活中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除了遗传和生活环境外,父母的日常教育缺失也是导致的因素之一,所以,每位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一些如何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知识。

  不用烦恼,其实孩子生日可以这么过

  在中小学生中盛行的生日宴会,在欢声笑语过后,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深思,到底该怎么过生日才更有意义呢?

  送贺卡表祝福

  中小学生过生日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主张到饭店里做宴席。做一个生日卡送给同学,能够表示祝福就可以了。

  同学生日送个生日卡,正面的积极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增进友情,学会合作。学会和同学打交道,处理人际关系。大人还过生日,何况是小孩呢?

  二、是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写上“祝你生日快乐”、“友谊地久天长”之类的贺词,能够起到鼓励的作用。

  三、是学会关心他人,为别人之乐而乐。孩子从小要学会关心别人,为别人之乐而乐。关心别人,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情商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小不知道关心别人,长大了到社会上就不受欢迎,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关心社会。

  四、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别人过生日,送他一个生日卡,就是对同学的尊重,而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对别人快乐的事,不能漠然视之。总之,同学过生日,还是相互祝贺一下好。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日

  低年级学生过生日,喜欢把蛋糕带到学校来,分给学生吃。高年级同学过生日,互相送礼物,邀请同学到饭店吃饭,甚至有的还搞大规模的生日派对,过次生日要花四五百元。看起来很热闹,有些小学生却暗自较劲儿、互相攀比,还有可能引来小摩擦。

  某学校校长就在学校里立了一个规矩,即:哪位同学过生日了,学校就把他的姓名和班级列出来,把“全校师生祝你生日快乐!”之类祝福的话,写在一个展览牌上,放在学校大门口。

  此外,过生日的同学还能得到一张有校长签名的生日贺卡,还要戴上“值日班长”的袖标,在生日当天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这一做法,过生日同学开心,同学们高兴,家长支持,效果很好。

  全家人同做生日文章

  家长张女士:孩子为自己的生日写一篇作文,父母也可为孩子的生日合作或分别写一篇文章,全家都互相读一下文章。如果每年都写这么一篇,十几年的集中到一起,今年读今年的文章,又去欣赏去年、前年、十几年前的文章,这样的生日,精神生活一定十分丰富。每年的生日文章由家长保存,到孩子18岁成人的时候,装订成一个册子交由孩子保存,孩子继续积累今后的生日作文该多好。

  表率作用很重要

  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出现人情消费,值得警惕和深思。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身心都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过早介入人情消费,不利于学业,也会对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误导,甚至让孩子走偏人生之路。家长淡化物质享受,孩子才会从物质享受的怪圈里走出来。但是,也不是说孩子们正常的一些交往就不能进行,关键是适度。

  从根本上看,未成年人身上折射的有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社会上请客送礼现象司空见惯,人情消费严重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都可能给孩子们造成消极影响。面对人情消费,孩子累,家长也累。可是,有些家长对此过度宽容,甚至乐此不疲,事实上,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承载着父母美好的期望。家长在给孩子过生日时,都想把最好的呈给孩子,为孩子的童年带来更多欢乐和纪念,却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给予其实比物质上的给予更为重要。如今,全社会都在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家庭也一样,我们不妨抛开单纯的物质追求,送上简单而真诚的`祝福,赋予孩子生日更多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意义。

  心理解读:给孩子过生日的原则:首先,家长要改变给孩子过生日就是吃吃喝喝、热热闹闹,满足孩子所有要求的观念,而应该着重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又长了一岁,让孩子对过去的一岁进行总结,比对未来的一岁进行规划,让孩子渐渐独立起来。不论帮孩子过生日的形式为何,都应该秉持朴素、勤俭节约和理智消费三大原则,让孩子知道,即便不花大钱,过生日也可以很快乐。

  愿你的人生,不多不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父女。

  他们在安检门前相拥。这位父亲应该有70多岁了,他对要离别的女儿说:“我爱你,祝你不多不少。”女儿也回应道:“爸爸,我会想您的,我也祝您不多不少。”

  一直等女儿进了登机口后,这位父亲才转身。也许我的'好奇写在了脸上,被这位父亲看见了,不过他似乎很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亲情,分享他们独特的沟通技巧。

  “请原谅我的好奇,”我说道,“你们分手时说“祝你不多不少”是什么意思呢?”

  他笑了起来。“这是我们家族好几代人一直沿用的祝福语了。”他停了一会儿,像是沉思,然后接着说道,“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人遍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以及克服心理障碍,每种滋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我不太懂,又问:“对待家人,难道不应该予以美好的祝福吗?比如,祝健康,祝幸福,祝顺利,为什么还要祝酸和苦呢?”

  老人家注视着我的眼睛,然后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了起来,像是吟诵一首诗:“我祝你沐浴阳光,不多不少,刚好会保持开朗的心态;我祝你遭受风雨,不多不少,刚好会懂得感谢阳光的温暖;我祝你喜逢人生乐事和人际关系,不多不少,刚好会让心灵获得健康的滋润;我祝你经受痛苦,不多不少,刚好能学会从生活的小事中找出人生的大快乐;我祝你有所获得,不多不少,刚好能让你获得成就感;我祝你有所失去,不多不少,刚好能让你学会珍惜拥有;我祝你与亲朋相聚,不多不少,刚好能让你经受住最后的告别。”

  熊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某个周日,我送女儿去学画画,在电梯里见识了一位奶奶对孙子的教育,让我眼界大开。奶奶问孙子:“等会上课要选哪个位子坐?”孙子“训练有素”地回答:“老师前面又不会正对老师的位子。”(他们的座位是类似U形排列,老师站在中间上课,孩子们坐哪个座位是随机的)。听了孙子的回答,奶奶很满意,接着追问孙子:“为什么不能坐在老师的正对面?”“会被老师的唾星喷到。”“哪两侧的位子为什么也不要选?”“看久了眼睛会斜视。”这时,刚好电梯到了,走出电梯的时候,奶奶还似乎很得意地回头瞥了我们一眼,或许是我比较敏感,我竟从这一瞥中读到了这样的信息:瞧,我家孩子有多聪明!

  又是一个周日,我陪女儿去参加一个由他们学校组织的征文活动的颁奖仪式,当被念到名字的孩子们上台领奖时,心情最激动的应该是孩子们的父母(自然也包括我)。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以便发朋友圈跟众人分享这何等难得的场面。这时候我却看到了令我目瞪口呆的一幕:一位穿着雪地靴的妈妈直接踩上座位高举单反相机在拍照,我当时心里还在想她等会下来时会不会擦一下座位,因为这座位就是在台上领奖的某个孩子刚才坐的。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不该“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这位妈妈从座位下来后直接走到前面去寻找别的最佳拍摄角度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尽管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女儿幼儿园所属系统组织文艺汇演,女儿被选上参加他们幼儿园的师生合作舞蹈表演,演出的那天晚上,当我坐在台下急切地等待女儿上场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大约六七岁的男孩子总是不停地踢我的座位的椅背。我N多次地回头态度友善地让他不要踢,每次小男孩总是停下来然后一脸无辜,但我一回身他马上又开始他的踢腿功,而且根本停不下来。而不可思议的是,小男孩的母亲和他只隔了二三个座位,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忍无可忍之下,我只能跑到剧院角落的一个空位坐。

  在第一个场景中,奶奶的教育无非就是教孩子如何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中抢占最有利的那一份。虽然有些人天生就能够享有最优越的资源和最有利的条件,但能被这彩蛋砸中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就只能从有限的资源分得“一杯羹”,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会有相应规则加以约束。但问题就在于,你不可能永远都抢得最好的那一份。而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他们能吃得半点亏吗?长大后会去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如果他们得不到他们想得到的,难保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但说句实话,如今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

  一些有识之士批评如今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重智育轻德育,但其实不只学校,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二个场景中的妈妈就是一个例子。在这样的场合妈妈的这种举动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漠视他人利益,缺少公德心的家长,就算再重视孩子的智育和学业,她(他)能在教养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吗?所谓言传身教,这样的身教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说在第一、二个场景中我还只是旁观者,那么在第三个场景中作为当事人我的感受自然更加强烈。在公共场所放任孩子的各种不文明、给他人造成不便的行为,这样的家长还真不少。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人怎么能跟小孩子较劲呢?但恰恰因为孩子不懂事,家长更有必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他们。更何况,换成是别家的熊孩子影响了你,家长不见得也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而容忍他们吧。说到底,还是因为自私、缺少公德心。近年来,大陆游客在各地、尤其是香港、国外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今天的家长如果放任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良行为,那么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明天那个令人侧目的游客。而令我心生一丝悲意的是,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里,我们的克制和容忍却成了弱点,成了自认倒霉的原因。

  绝大部分的家长包括我自己都非常非常爱我们的孩子,但如果爱使我们“一叶障目”,那这种爱就是狭隘、盲目的,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如果说爱都是自私的,那家长应该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不自私、有公德心的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和教育。

【孩子教育的几大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几大点是什么02-22

运动的几大注意事项06-02

培养孩子的几大好习惯06-01

孩子入幼儿园的几大状况介绍02-03

小升初后需培养孩子的几大好习惯06-01

孩子咳嗽饮食的注意事项05-31

春天孩子运动的注意事项06-04

暑假出游孩子的注意事项06-02

培养孩子成才的注意事项06-01

带孩子出游注意事项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