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

时间:2023-06-24 06:33:5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1

  第一个误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有一项调查显示,16%的家长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平时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经常听到家长表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不牵扯孩子,并且要最充分的、竭尽全力的后勤保障和供应。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之一,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学会处事、学会合作、学会健体。

  第二个误区;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面对来自社会的升学及就业压力,不少家长急于求成。忽视早期教育,孩子出了问题非打即骂;一味责怪孩子过错,从来不知反思自己;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课外又给孩子布置大量作业与习题;重视学校教育,忽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等。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结果是事与愿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么个家长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的学习方案和培养计划并不符合自己孩子和家长的实际,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个误区: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曾经有一位家长,用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的表哥、表姐为榜样,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教育孩子,结果孩子的一句话把家长气得半死:“他们很优秀,但是不跟你叫爸爸。”此后,很长时间父子相互不说话、不见面。

  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随意干涉孩子的隐私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了。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第四个误区: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尤其是在农村,有的孩子是背负着家庭中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大学梦想,使孩子不堪重负,并且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有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学生的父母

  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而是坚持让孩子在初中复读,但最终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只好选择孩子喜欢的职业高中。孩子到了职高后变得积极开朗,学习如鱼得水,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孩子表示将来要做“高级蓝领”。

  第五个误区: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是通过考多少分、排名多少来确认的。考分高、名次好家长就高兴,甚至给予过分的物质奖励,烤得不好就进行指责、挖苦,对孩子学习的一些细节问题、学习习惯问题却一无所知。家长只要对孩子平时表现多留意一些,就基本上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并要及时地和各科老师进行沟通,平时注意了解孩子对待作业和错题的态度。例如对于孩子的偏科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在家里引导孩子,帮他在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把舵。

  第六个误区: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也有的家长就像随风草,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第七个误区:赏识教育缺乏科学依据

  “赏识教育”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文学的语言而非学术的语言。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是“哄小孩”,这种教育只适用于那些弱势群体、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人群。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的赵教授的看法是,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在于提高孩子的实力。“赏识教育”是要有条件的,那种不分年龄段、不讲实际情况、一味夸大“赏识”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八个误区:作秀文化侵蚀家庭教育。

  一度出现的“教育创新之举”———“洗脚作业”,这是教育简单化、模式化的典型做法,是一种教育作秀。孝敬父母完全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但像布置作业一样,让每个学生按照统一的“洗脚”模式来“孝敬父母”,而且只洗一次,一洗即孝,这就不可取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的赵教授说:“我也曾给我80多岁的老母亲洗过脚,老人身体不太行了,后辈帮忙做这些事情是完全应该的。但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洗脚’的照片就觉得很别扭、很刺眼,母亲的模样还很年轻、漂亮,给她端洗脚水的是她上中学的儿子——个身材魁梧的大小伙子,整个画面显得很不协调、很不自然。”

  家庭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孩子未来的幸福。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精神的培养,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坚定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这些精神品格的孩子永远也不会输。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2

  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提出了你认为不合理的要求,你是怎么应对的?答应他还是拒绝他?一位家长的烦恼

  我的儿子9岁,读小学三年级。孩子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没满足他就大发脾气,一直吵个不停,会让你无法做其他事情,比如到书店要买书,我没给他买,就把我的摩托车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游戏,我好好和他说再等会,妈妈还有一点事没有处理完,他就是不听,要立即坐在电脑跟前.平时答应他的事情你也必须马上兑现,迟一点部闹得你无法安心,甚至连我生病时都不放过。

  了解家庭教育背景

  经了解,孩子2岁半前是父母带,2岁半后到5岁之间由外公外婆带,妈妈不在身边。5岁时要上一年级才接回自己身边生活。老人很宠爱孙子,只要能满足的都满足。比如在店里要买玩具,不给他买他就不走,最后老人还是妥协给他买了。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最后老人一律满足。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于隔辈亲,养育方式往往是宠爱有加,过度满足。特别是孩子两三岁时,不知道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不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的。而老人的轻易满足,妥协迁就,让孩子觉得原来很多东西可以“心想事成。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发现大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无所不能,并不能事事都能满足的愿望,这时便有了一种挫折感,由于受挫,情绪自然不好,会发脾气、会生气、哭闹。而大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妥协了,让步了。在这场“战争中,孩子最终赢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本来的原则(比如,这个玩具家里有了不能再买),没有遵守:本来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哭,但你不能打人)没有坚守:本来的权威(比如要有一点畏惧大人)不再存在。其后果是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只要我想要的,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闹了,我就可以胜利。因而养成了凡要什么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发脾气、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习惯。导致孩子有恃无恐、任性霸道、蛮横无理的个性。

  这种行为模式一直延缓到现在,同样是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什么,否则就会折腾个不停,直到你答应我为止。

  了解家长应对方式

  那么,孩子到了妈妈身边,妈妈是怎么应对孩子这种情况呢?

  妈妈说“他要什么我没答应时,有时我会讲道理,有时骗他哄他一有时狠狠打他,但他心里不服气,以后还是老样子。比如他要买玩具,因为上周才买过一个,我就没给买,他很不高兴,回家后就乱摔东西。我气得骂他、打他。他的报复心理也很强。有一次,他和他奶奶一起睡时抢被子盖,我好好说他,他不听,我就打他,他则用手指着我狠狠地说:‘哼,你等着,看我怎么对付你!’我感觉我好失败!

  不良教育方式后果

  孩子在妈妈身边的处事模式是小时候在老人身边生活时的延续。孩子的心理还是像两三岁时的心理一样不成熟、幼稚。如果这种行为模式带到学校里和社会上,一定会受挫。

  当他想要什么而没有得到时,就会仇恨在心,攻击对方,报复他人,破坏人际关系,或是怨天尤人,虐待自己,不能正确认知,易形成人格障碍。所以,如果继续漠视或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幼儿阶段,孩子一般是遵从权威的,但可惜这个案例中的大人(外公外婆)没有运用或放弃权威:中学阶段,也即进入青春期阶段后,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根本不听父母的话,我行我素,想怎样就怎样,不合我的意我可以离家出走,甚至打父母,这说明父母完全丧失了权威。而小学阶段,往往是向父母挑战权威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保住权威,坚持原则,那么,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会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束手无策、万般无奈的艰难境地。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权威,它往往是用在针对孩子不合理需求时需要坚持的原则,需要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不守住权威,不坚持原则,任由孩子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或者说,我们在这个时候败阵下来,那么,输掉的不仅仅是权威,更是孩子的未来。

  教育指导建议

  我们假设孩子向妈妈要钱买饮料喝,而妈妈觉得饮料不卫生、不同意买为例。妈妈开始讲道理,说路边饮料没有营养,属于三无产品;可孩子听不进去,还在闹,妈妈被他闹烦了,于是开始责备他;孩子还是不听,妈妈最后动手打了孩子。孩子不服气,开始摔东西,甚至打妈妈。也就是说,妈妈的应对方式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点起了孩子的怒火,使孩子更加嚣张。

  其实在这里,妈妈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也没有用恰当的方法来应对。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肯定孩子的需求是一种需要

  如果孩子自身的'角度想,他所有的需求都应该是正当的。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买,他只是需要满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说他虽明白也不去理睬这些道理,他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在这里成为暂时的快乐。

  妈妈可以平静而不带情绪地和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喝这种饮料,但是这种饮料不卫生。然后问问孩子,是否可换成吃别的东西。如果孩子同意,则满足他;如果孩子坚持要那种饮料,则进入下一步——

  坚持原则和底线,绝不让步

  道理给孩子讲了,如果还是不听,又哭又闹,还摔东西,妈妈就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认为这饮料不能买就是不能买。不管你怎么闹都是没有用的。说完这话就走开,去做自己的事。说的时候口气要平静,要坚决,让孩子感受到这里面的力量。这是冷应对。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坚持闹,就是因为知道了闹有效果——你要是不满足我,我就摔东西,我就撒野,我就捣乱l父母千万不要上他的圈套,因为你一让步他就赢了,下次得寸进尺。一旦形成这种互动模式最终会让孩子下次如法炮制。如果这一次你坚守住了,那么教育也有了效果。下次孩子就明白了:这样的事妈妈不会让步的,我怎么闹也没用的。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3

  目前,大量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育年龄,生下了第二代的独生子女。两代独生子女应该如何相处,成了目前很多“独一代”父母的关心问题。

  近年来,随着“4+2+1”家庭的出现,隔代抚养、过分溺爱、早期教育过度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忧虑。教育专家呼吁,独一代家长要改变对独二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避免走进误区。

  祖辈抚养:独二代较为普遍的生活模式

  每天早晨7时,现年54岁的王可欣坐公交车把小外孙送到幼儿园。下午4时,王可欣又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小外孙回家。“没办法呀,他们小两口工作忙,交给我这个当姥姥的带,总比交给保姆强吧。”王可欣对记者说。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简称独一代)已进入婚育年龄为人父母,由他们生育的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独一代的父母大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繁忙。“谁来带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祖辈们抚养第三代成为普遍现象。

  据《中国妇女》杂志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姥姥姥爷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的孩子仅有不到两成。

  沈阳市南宁幼儿园的幼师刘丽梅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日,130名小朋友里,只有不到三成是由父母陪同的,其余全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当天很多互动和游戏都不适合老年人参加,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切莫以保护的名义宠坏独二代

  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咏梅认为,在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种家庭模式的今天,祖辈们在照顾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较为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比如节俭、谦让、孝顺等。对比年轻父母,对孩子更宽容,更有耐心,使祖孙关系更加密切。

  “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是独二代成长中最大的问题。”周咏梅说。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育孙子、孙女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便会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孩子做错事时有时也会护短。“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推卸责任。”周咏梅说。

  家住沈阳市和平区的于海靓,向记者抱怨孩子的爷爷奶奶总爱和自己唱反调。“我不让她吃虾条、薯片之类的膨化食品,她就去找爷爷奶奶哭闹,老人一心软,就什么都答应。现在孩子特别任性,还养成了哭闹就能如愿的坏习惯。”

  周咏梅认为,独立性差和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娇养独二代所导致的。家长的过度爱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一位家长害怕孩子会摔跤,从小就不许他跑步,结果,沈阳市一名三年级学生何子雄至今连快走都不会。这对孩子自信心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有挫败感。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尝试的,他们会在尝试中得到快乐。同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利于孩子产生成就感、提升抗挫折能力。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周咏梅呼吁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

  重智轻德 过早教育适得其反

  “要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沈阳市民李斌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小区里就有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就近入托。但李斌把孩子送到私立国际双语幼儿园。一个月托儿费要6000元,再加上周末的补习班,每月开支不小。“我们大人吃点苦没啥,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差。”

  据了解,独一代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的知识灌输和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家长们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早教班之间。很多孩子不仅要学习英语、书法,还要学习钢琴、绘画等。动辄近万元的“高价早教”受到众多年轻父母的追捧,甚至连包着尿布的宝宝也出现在早教班里。

  与过度智力开发的现状相比,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重视不够。上海市妇联对1054名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时,有80%的家长首选“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高于“身体素质培养”的64%和“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的54%。

  周咏梅对于过早教育的现状表示忧虑,“0-6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在这个阶段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经常处于被指责的状态,对孩子内心的伤害非常大。”近年来,厌学青少年的比例在逐年增高,而且明显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甚至产生生理或心理问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周咏梅认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了解其个性特点,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专家建议,首先,独一代家长可以尝试转换角色,采取平等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要蹲下来,让孩子学习协助完成简单的家务等,而不是对孩子一味地迁就或责备。

  其次,家长可以联合几个家庭为孩子组成小型社交圈,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等儿童较多的场所,以增加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避免孩子出现性格孤僻和与同伴交往缺失等问题。

  早教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早教”这一词汇在现代家庭中早已不再陌生,更在家长们心中流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念。“早教”其实是指在孩子学龄前0—3岁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等方面的最佳年龄,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抓住早教阶段的教育学习时机十分重要。

  对于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问题,家长们可谓是尤为关注,希望能够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很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但也不乏许多家长是一味的跟风而根本不懂“早教”的概念和意义。

  早教其实就是指孩子所接受的学龄前教育,然而目前被所广泛熟知的是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新爱婴早教专家周汉民表示,婴幼儿这一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国家也对早教的实施给予了认可和支持,鼓励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进行智力开发和教育,从而大大推动了广大家长对早教的认知。从国家到家庭的重视 程度都能够充分了解早教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早教的课程选择上,家长也应遵循孩子的兴趣。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兴趣是很难把握的,但在一段时间后,孩子就慢慢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影像或者声音,家长就可以从这些细节上找到孩子的兴趣。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在采访参加早教的孩子家长时,张女士就说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音乐迷”,听到手机的铃音就跟着哼哼,观察到之后他们就给孩子报了音乐类的课程,孩子不仅注意力相对集中,还很开心的接受课程内容。

  新爱婴早教总裁周汉民建议家长,选择早教机构,首先要选品牌,品牌背后代表了教育品质和多年的经验,教育一定要依靠时间的累积和好的观念不断完善;同时也要看这个机构和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现在家长观念比较多元化,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在机构中都有,分类也细致;此外还要问问已经在上课的家长,看看他们的评价和口碑。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4

  一、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有时候,我们是不应该那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昨天,跟我十岁的儿子明明一起看某电视台模特大赛。看着一个个袅袅婷婷的美女,在时而优雅,时而欢快的曲调中,走着猫步在天桥上摆弄着各样撩人的姿态。回头看看儿子,倒是津津有味,几乎投入得都快忘了眨眼了。

  电视上,屏幕的灯光忽然间暗了,紧接着,模特们穿着三点式出现在屏幕上。此时,我已经有点坐不住了,十分后悔不该让儿子看这类节目。怎么我居然你忘了模特大赛里面还有“三点式”的表演呢?

  回头看看,我的孩子却看得十分起劲,一边看一边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些美女,真养眼。”几乎下意识地,我顺口问到:“怎么养眼呢?”问完我就后悔了,这不是在引着儿子走“下坡路”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这些魔鬼身材,能不养眼么?”

  孩子还知道魔鬼身材!?我索性继续问道:“什么叫魔鬼身材呀?”

  儿子说:“您看看她们,再瘦下去,就只剩下骨头了,这还不是魔鬼呀!”

  我的天,原来是这样的魔鬼身材,让我白紧张了半天。我赶紧接着说:“你可不要学她们,太瘦了会影响健康的。以后吃饭可不要挑食,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有问题。”

  后来,我常常想起这场虚惊,我们做家长的,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用成人的眼睛和思维看孩子。本来是自己想歪了,却担心孩子“学坏”。不少家长遇到这类问题,要么是把孩子的眼睛捂住,防范“视觉污染”,可没想到孩子透过指头的缝隙,还是看到了那些违禁的画面;要么大声呵斥,一听孩子说魔鬼身材甚或比这更危险的话,马上打断,然后教育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一般孩子的思维都很简单,更多的是模仿。某著名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就说过,幼儿园的孩子会娶模仿电影里的动作接吻拥抱,家长们不必少见多怪,更无需大发雷霆。因为孩子这些动作都只是出于好奇的简单模仿。有些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就会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卫生的,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所以,大人没必要对孩子太较真,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二、教育孩子的误区

  误区1、不以身作则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很多家长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专家表示,孩子是父母的.精神产品,13岁前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因此,父母与其要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传递正面能量。

  误区2、总想控制孩子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导致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摆出家长的威严态度,企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控制的结果往往引来对抗。专家表示,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却并不考虑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就会生气、发怒,这样的行为示范,也将让孩子习得,成为他性格的阻碍。

  误区3、看不得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的坏习惯或坏的行为,经常会包含好的因素在里面。”专家认为,孩子行为上的问题对于父母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之分。过于担心孩子的坏习惯或者行为,与对孩子放任自流、忽略孩子一样,都有可能使孩子的坏习惯趋于强化。

  那么,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呢?专家表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坏的行为背后好的因素,并善于利用这些好的因素,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体会多样的成功与自信,如此,一些所谓的坏习惯或坏行为就会化于无形。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相关文章:

喝柠檬水的八大误区09-29

孩子喝牛奶的误区有哪些09-28

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08-11

八大策略塑造孩子的好性格02-10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04-21

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有哪些09-29

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02-09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12-05

幼儿教育存在哪些误区11-10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