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不好”时如何处理

时间:2024-09-27 03:42:08 偲颖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孩子说“不好”时如何处理

  处理,汉语词语,意思是处置、安排、加工,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泛指低价出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孩子说“不好”时如何处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孩子说“不好”时如何处理

  引言:

  午餐前,老师问孩子:“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本以为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好”,谁知一个孩子表示了异议--“不好”,还引来了其他几个孩子的应声附和,当孩子说“不好”时。

  你碰到过这类尴尬的情景吗?当孩子与您的意见不一致,对您说“不好”时,您如何面对?

  总结:

  我们不能用简单化的方式对待幼儿说“不好”的情境,我们要努力思考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力求准确把握可能生成的教育机会,使其有益于幼儿的发展。

  让我们再进一步往下思考:如果老师真的想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也就能坦然面对幼儿说“不好”的情境,如果老师的“好不好”真的是征询孩子的意见,那么幼儿回答“不好”便应该是在考虑了自己真实的意愿之后的理性选择,而不应是随口应付、故意“唱反调”“起哄”或“哗众取宠”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年纪大一些的幼儿园教师都会清楚地记得:从前,老师也喜欢问“好不好”,但那时的幼儿似乎都能理解并认可这只是一种师幼进行情感呼应的形式,所以那时几乎从不会出现“不好”这样让人尴尬的回应。这几年,幼儿说“不好”的情境越来越多,不知道这是否与现代教育中出现的“无原则尊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误解尊重个性理论后的另一种放任和溺爱)有着某种密切的内在联系,幼教之友《当孩子说“不好”时》。

  最后,我们还是应该重新回到“放眼未来”的立场上,来看一看这一事件本身可能引起的更多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会有哪些。如:

  1、进行饭前卫生知识教育——和幼儿一起讨论饭前进行哪些类型的活动可能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2、进行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在保证幼儿理解自己所选活动不影响健康也不影响他人活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从事自选的有益活动。

  3、进行“建设性”人格教育——和幼儿一起讨论:如果感觉老师的建议不是最好,那么怎样的建议更好并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

  4、进行融入集体的意识和技能教育——理解“少数服从多数”的态度和行为对集体和个体发展的积极意义。体验并理解:如果经常无正当理由与大多数人“唱反调”,可能会遭受被集体排斥的难堪。

  5、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幼儿逐步发现:虽然有时自己可能真的不太喜欢参与某种活动,但一旦随和地参与进去了,总能获得各种原先意想不到的乐趣。

  总之,如果您真的认为您准备讲的这个故事确实“好极了”,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许多有意义的东西,您完全可以不问“好不好”;如果您真的认为需要征求幼儿的意见,您就要做好准备,帮助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您出于老习惯,一不小心随意问了句“好不好”,您现在也知道即便幼儿回答“不好”也会给您来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机会了吧?

  原因:

  01.孩子自身原因

  ◆宝宝大脑发育尚不完全

  当你发现宝宝在某个阶段不仅爱说“不”,而且喜欢“一不到底”,就是不论你说什么他都拒绝!先别急着训斥宝宝,这并不是什么叛逆,有可能是宝宝大脑前额叶没有发展成熟,面对这些指令时,宝宝还不懂得如何应对,就只能通过“不”来表达。

  ◆“不”字太顺口,不经过大脑的脱口而出

  宝宝习惯用“不”来表达自己有主见、有意识、有想法,也因为这个“不”字太顺口了,不仅容易说,而且似乎能解答“所有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宝宝说“不”的时候根本就没经过大脑思考,等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说错啦!

  ◆宝宝太小,很多事情不能理解

  宝宝真的太小了,他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所以当你试图打断他的乐趣时,宝宝自然就要说“不”啦!

  ◆第一反抗期到来

  为什么我们的宝贝爱上了说“不”呢?儿童心理学上将这种反抗的行为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往往发生在幼儿时期,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行动的自由,儿童与母亲的距离逐渐拉开,他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而且他们为自己发挥自立的能力感到满足和高兴;继而,对周围的事情都想要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萌芽发展,开始区分你、我,也越来越喜欢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对于家长安排的事情喜欢说“不”。

  02.家长等外部因素

  ◆多而繁杂的要求,容易造成厌烦心理

  有时候,家长提出许多“不要(看电视、吃太多零食)……”,孩子不听,矛盾产生,恶性循环。

  ◆过度溺爱,以致缺乏同理心

  家庭成员对孩子过于宠爱,以致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不能感受到成人提出要求和规则的初衷。

  ◆家里人经常说“不”

  宝宝想做什么都被拒绝,再加上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听多了也就自然而然也喜欢说“不”了。

  如何处理?

  01.家长应摆正心态

  喜欢说“不”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个正常反应,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也是孩子的一种成长,跟孩子长个子、身体发育等都是一样的。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不要因为孩子的状态而觉得焦虑,觉得孩子变坏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孩子到了两三岁,喜欢跟父母说"不",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此时的父母对他们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02.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对于意识启蒙期的孩子来说,自我很重要,可以在一些事务上让孩子自己来做选择,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件,让孩子体会到自我的重要性,充分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在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说话算话,尽力去完成给孩子的承诺。如果实在是有事情去不了,请给孩子一个真诚的解释和道歉,不要因为不可以实现了就不了了之,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此外,也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要求也不是事事必应,需要有一定的原则,涉及到孩子安全和原则性问题,坚决抵制。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03.培养健全人格

  对于“不”宝宝来说,他们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不”的含义,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宣泄情绪的工具,对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李玫瑾教授曾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孩子人格的形成,越早干预,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0-6岁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身体,以及卓越的智力。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也更容易取得成功,成就自我,收获幸福的人生。

【当孩子说“不好”时如何处理】相关文章:

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情绪12-12

如何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08-02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如何反思01-17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01-16

孩子人际交往障碍如何处理05-08

如何处理孩子开口骂父母的问题05-13

孩子唱歌吐字不清该如何处理11-17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读书笔记03-10

家有逆反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处理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