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打骂不是挫折教育的方式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都觉得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为此,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显然,这些家长都错误理解了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并不是打骂教育。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其实,挫折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孩子来说,一味的受挫并非好事。凡事都有一个度,挫折教育中,孩子面对的挫折也应该有一个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健康和快乐都是很重要的,不能让孩子整天在愁眉苦脸中度过,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真正对孩子合理的挫折教育,应该是在保证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孩子适当面对挫折,并从挫折中锻炼抗挫折的能力。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如果从小打骂孩子,让孩子承受太多的折磨,对孩子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打击,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能吃苦,但缺少应有的人生乐趣,看问题也很容易走向极端。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事情,虽然比较全面,但也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如果对孩子打骂过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
世界各国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体验挫折、困难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并提升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无疑是激烈的,要想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不但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奋斗过程中,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因而抗挫折的能力必不可少。
国外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美国: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岁的詹尼佛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虽然她也可以选择在家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2、加拿大:从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晨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从小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本领,即使是送报纸这种小事也需要长久坚持的信念和艰苦的努力。
3、英国: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
在英国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要靠干家务来赚取零花钱,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4、德国: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做的事德国的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简单来说,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会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5、法国:素质教育更重要
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是不上课的,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他们可以去踢个足球,玩会儿篮球,或是去读书馆看会儿书,中小学校经常组织整个班级学生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法国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6、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至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抗挫折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吃一些苦头,对孩子未来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是很有帮助的。
用体育锻炼来减少挫折心理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越来越高,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很理想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出来的,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更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受到挫折的学生进行及时、正确地引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的时候,当面对失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狠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的精神压力,这种情绪状态就是挫折的表现。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使得挫折和顺利永远并存在体育活动中。在挫折刺激的情况下,往往导致行为反常和过激。因此,重视和研究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如何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克服挫折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挫折的表现后,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法,以便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和竞赛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减少挫折的产生。
(二)稳定学生的情绪,积极引导做好转化工作
克服挫折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的引导,无论如何教学或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要靠自己不断的去努力才能达到的。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在体育活动中只想到快乐和顺利,要有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提高对挫折的预见性,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要把挫折当作是一种难得的磨练,把思想、感情、肉体上的压力转变为精神上的动力。
【打骂不是挫折教育的方式】相关文章:
打骂是失败的教育方式05-30
比打骂更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鼓励04-30
关于取代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05-30
打骂教育摧残孩子的身心05-06
严厉教育并不是唯一爱孩子的方式05-30
如何用教育孩子来代替打骂04-27
教育方式05-30
女孩的教育方式04-03
孩子的教育方式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