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

时间:2022-06-01 02:36:15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

  一两岁的孩子逐渐具备了基本的自我意识。他们通过说“不”和“我自己来”表现自我。他们希望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得到想要的东西,支配其他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加强了,但仍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指点。比如,一些动作的完成或游戏的进行,都需要家长的鼓励、示范和辅助。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帮孩子达到目标,孩子常常会失败。过多的失败会导致孩子感到羞怯,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经验是积极的,孩子的信心和意志力会得到加强,并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影响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对事物的摸索和对环境的探究。一个对母亲有安全性依赖的18个月的孩子,能够更勇敢地在新世界里摸爬滚打。对父母的依赖对孩子的将来也会产生影响,科学研究发现:对父母形成安全性依赖的1岁孩子在以后的几年中比别的孩子更好奇和好学,更能积极主动、信心百倍地去解决新问题。当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不是因焦躁采取攻击性行为。安全性依赖的孩子也更外向,讨人喜欢;更能同情别人,友好地与人相处。相反,则不利于孩子自信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家长的恰当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和维持安全性依赖。首先,家长必须在孩子身边,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回应,创造一个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兴趣和探索欲望的环境。其次,家长成为孩子的安全保证,用表情、语言、手势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愿望和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家长的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四,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调节支持和引导的力度。明智的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能力水平,对孩子的要求只是略高一步。当孩子遇到障碍,缺少足够的技能自己克服时,家长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让孩子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搭脚手架”,在孩子自己攀登的途中,适时地提供一根支柱,让他借助力量,继续前进。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抱上一个新高度,或者完全袖手旁观。最后,家长要能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殊需要调整教养的方式。比如,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家长就不需要给予太多的刺激和指令,由孩子自己控制活动。而对于不活跃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多给予鼓励和刺激,让孩子活动起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身体接触、手把手地教、亲身示范渐渐被语言指令和反馈所替代。家长更多地用语言表扬孩子做得正确的事,跟他们讲道理。父母成了孩子与环境之间的媒介,父母对待人和事的方式成了孩子的榜样。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行动的干预比较多,尤其是男孩子。一项研究发现,2岁孩子的母亲平均每6~8分钟就要阻止某个行为或发布一个命令。研究还发现,预防性的措施有助于孩子服从父母的指令。而体罚往往事与愿违。也就是,尽量避免引发孩子的不当行为,而不要等到事后去训斥和惩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