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时间:2024-06-08 06:17:00 晓凤 教育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是各学科当中最不好拿高分的科目,原因就在于很多同学偏执地认为只要写了即可得分,实际上这样的主观答案是很难契合标准答案的,因此为了得高分呢,我们有必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1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

  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2

  典型题实战兵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来回答:"我觉得(认为)……"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各类题型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形题: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准确书写能力,要求平时就要认真规范书写,不出现错别字;不乱画涂改,不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等;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温馨提示:"以词断字"就是通过词义推断字形。

  2、字音题:平时要读准字音,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学会归纳那些形似字。此题和上题共六分,关键也是在平时读写的准确规范。如果考试把两题综合在一起考,可以采取"划线法",即把句子分成一个个的词语和短语,在每一个下面划线,能帮助我们发现字形和字音错误。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如"狙击"中的"狙",不能读声旁,而应读"jū";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如"气喘吁吁"的"吁"读"xū","呼吁"中的"吁"读"yù"

  特别提醒:"声韵调,三位一体",特别注重声母和韵母。必要时可以组词成句试读。根据破音异读的原则,意思不同的字,读音也往往不同。

  3、成语题:平时要有意识积累一些常见成语,特别是教材中的;做题时除了要清楚成语的意思外,还要清楚它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和对象;学会联系它所在的句子环境进行分析选择。

  高考成语命题时,往往从六个方面设置误点。

  第一,曲解词义,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误用褒贬,要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用错对象,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

  第四,自相矛盾(成语和语境的矛盾);

  第五,搭配不当;

  第六,用词重复(成语和语境的重复)。

  善意的提醒:生僻的成语可能是对的。

  4、实词选择题: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 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小心敬告: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组词法:如"权利、权力",差别就在一个字上,前者可以组词"利益",所以"权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意思;后者组词"力量",所以"权力"的意思是"权势力量"。联系语境分析法:词语所在的句子就是它存在的语言环境,仔细阅读,就能明白该句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词语。

  5、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 其次是理性分析。

  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

  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

  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

  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友情提醒: 最关键的是仔细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武断草率。

  6、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目,考生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 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 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特别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帮你理清句子结构:

  1、句子中的并列词语。

  2、句首有介词的句子。

  3、数量词定语可能造成的歧义。

  4、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一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两个宾语。

  5、指代性词语的意义

  6、理清主干找准搭配关系。

  7、注意主宾语关系。

  8、杂糅。 判断、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删减、添加、替换 、换位、重组;学会用语法去分析,特别是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平时多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9、语言连贯题 (包括选择句式)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另外,并列词语或者短语字数少的在前,字数多的在后。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 前后一致。

  特别提醒:排序题要结合句子内容,特别注意每句开头和结尾的词语,做到首尾相连。

  10、标点符号题--冒号:总提下文,总括上文;管到底一个句号。概数间不用顿号,层次比逗号要小。与"和"等连用,要放到最后一项。书名号和引号不要混淆。顿号逗号分号的层次。

  使用分号,上句或下句至少要有一句中有逗号。引号后的标点的内外。句内括号应紧贴被注释的部分。句外括号要在句末号的后边。问号的使用注意有没有疑问语气。选择问问号在最后一项。反问、设问、疑问都是问。倒装句式的标点,尤其是疑问句和感叹句。删节号不能和等等并用,破折号不能和"即"等解释性词语并用。表示列举未尽应在列举三项以上才能用删节号。

  敬请注意:标点符号也要从句义和句子结构入手。

  二、自然科学文的阅读

  --注重整体阅读,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特别注意标出选择项中的关键词!

  1、词语理解题--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3、信息筛选题--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择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找出推断的根据。

  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注意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关键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三、大阅读文章的阅读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体裁中最便于命题考查的作品体裁便是散文。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直考散文的原因。所选散文,皆为现代中外的经典散文,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考生做大阅读题的总体原则是:

  (一)先看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大概的推测。标题往往包含着文章的感情、主要对象等。

  (二)再看文章后边命题人设计的问题,由此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向,使接下来的阅读有针对性。

  (三)读原文。要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标出一些关键的词语,包括副词性的定语。注意总括性的词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等),序数性的词语(其一、首先等),然否性词语,解释性词语。还有冒号、分号、破折号等。找准题限。从总体上把握文义时,可以撇开具体的事例,只抓住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这样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四)对应试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就能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

  特别告诫: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层次。答案一定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整合。

  1、语言理解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B、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C、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D、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操作规则】词语:找出词语解释的相对应的内容,用相对应的语句替代原词,使上下文保持一致,相对应的语句就是答案。 词语的含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虑词语的表面意思,体味其内涵。 词语的比喻义:找到词语的比喻本体,结合语境。 代词意义:在上句寻找释义。 句子: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2、分析综合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请简析本文中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B、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哪几类人的命运。

  C、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D、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的什么?请依照原文意思概括。

  E、这篇文章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 【操作规则】 分析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答题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或清理段落层次,提取要点整合答案,或者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理清结构,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归纳作答。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则要求从全篇考虑,弄清层次和层次关系,或摘录或提取或综合,准确全面的整合答案。

  3、技巧鉴赏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从全文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B、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回答。

  C、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D、作者是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联系到一起的?

  E、本文以××为线索?可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F、文中的那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操作规则】 明确文中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A、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B、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渲染、类比、悬念。

  C、布局谋篇: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主次、详略。

  D、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E、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 深情提示:分析表达方法,一定要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并阐明收到的效果。

  4、形象鉴赏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B、简要分析文中景物特征 【操作规则】 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以及形象意义。 景物:景物特征、季节特征、情调特征。

  亲切提示:注意人物景物分析,要认真体悟作者等创作意图,揭示人物和主题表达的关系,景物描写在表达中心上的作用。

  友情提示:认真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答案尽可能紧扣问题(像政治考试中回答问题一样)。

  特别提醒:如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有字数限定的,不要多、少字数。没有字数限定的,尽可能详尽些,尽可能分点答题。 【主观阐述题】 这是一种最容易得分的题,认准题干要求阐述的中心,结合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加上个人自己的阐述论证。

  一定牢记:注意字数要求;不限制字数的时候,尽可能的详尽些。要求注意论述结构,可以按"总-分-总"的方式展开,开头的一句话,一定是观点。必要时可以分条作答。

  必须注意:不得更改题号,不得挪动题号的位置!

  四、名句名篇题:要关注新教材的古代名家诗文;

  二是可能在古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散文中选择三句默写;

  三是每道题目填写的内容不止囿于上下句,往往须填上两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

  特别警告:做题时,要仔细认真,一个字也不能写错。

  五、语言运用题: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温馨提醒:仿写的三个条件:内容相关 、句式一致 、修辞方法相同。重组句子要注意理清句间关系。

  3、缩句: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长句变短句:提出主干,修饰限制语分别变为分句,按顺序排列句子。短句变长句:选出一个短句做主干句,将其余的短句按顺序分别变为修饰语,插入主干句的相应位置。

  简单提示:审清题干,分析句间关系,弄清陈述对象。

  5、语句扩展题--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

  重点提示:填充成分、增设语境、重点描写、增加理由、添加论据。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3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 ,意思是“窥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 糸 ”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绡:丝织品)

  以“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练习:

  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

  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 请你解释“文” 。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饰”是“掩饰之意”,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请你解释“责” 。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请你解释“倨” 。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题: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4、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

  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攻取)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全,不周到)

  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村落)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4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此时“肃穆静谧的气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情节类题型】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5

  1.明确概念:

  新闻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2.文体分类:

  1.消息(狭义新闻):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其特点是真,短,快。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结构上一般为”倒金字塔”式

  标题: 消息的眼睛。传达消息最主要的实践事实等关注点。常有引题(背景烘托),正题(主要事实)和副题(补充)

  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段),用简洁鲜明的文字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 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全面具体的阐述,展开事实。

  背景: 烘托补充,或交代起因,或强调新闻的价值,或强调事件的重要。

  结语: 紧扣主题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2. 通讯: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和事,要有新闻价值,必须真实,不能艺术虚构。

  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道详略不同: 消息概括,一般只注重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具体,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进行全面挖掘。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答题技巧精选

  (2)写作手法不同: 消息注重讲清事实本身,语言平实,文学性弱; 通讯的常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

  (3)结构方式不同: 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可以为纵式,横式等其它文学性结构样式。

  (4)时效性不同: 消息时效性强,时效性相对较弱时效性时效性

  通讯按内容分,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中语文新闻类文章答题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考试中就加以训练,这样我们在高考中就会比较从容了,祝大家成功。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6

  一、抓两面对一面一般来说,句子前后的内容应是对应的。

  例一:加快本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前面是" 建设好""搞好""办好" ,后面是" 能否" ,搭配不当,应当把" 能否" 去掉。

  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例二:能否考上大学与个人的勤奋程度有关。

  其中,前面用了" 能否" 而后面并没有表示两面的词语,因为" 勤奋程度"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所以说,这种表述也是正确的。

  二、抓介词

  (一)、句首出现介词,应考虑是否因此而湮没了主语。例一、从大量的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察。

  (应把" 从""中" 删去。)

  (二)在……上 在……下 中间插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用谓词性短语。

  如: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为" 为了改善……条件" )

  在……中,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三)介词的误用如: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嫌疑,照样差你没商量。(" 对" 应改为" 在" )

  (四)有些介词是成套使用的。如: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来自埃及和东方。(介词" 当" 应改为" 当……时".)

  还有一些如" 以……为……""从……上""自……以来" 等,都是成套使用的。

  (五)介词的位置。如:" 关于" 组成的介词短语不能出现在主谓之间作状语。

  三、否定句要注意否定的层次

  (一)多重否定不当。

  如: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渺茫的。

  (错误使用了三重否定)

  (二)反问句本身就是一重否定。

  如: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反问句中又使用了双重否定,所表达的意思就与原意相反了。)

  (三)有些词语本身就表示否定,例如" 禁止""防止""忌" 等。

  四、句中出现" 、" 以及" 和""与""跟" 等词语时要注意句子前后的顺序、搭配及种属关系

  (一)如果句中出现顿号,就应该考虑其前后的对应关系、顺序和种属关系是否存在问题。例一:归纳整理是学好语文的方法之一。通过归纳整理,可以把零星的、肤浅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

  改为" 系统的、深刻的'、理性的认识".)

  例二:长江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我国实施的一项具有发电、航运、环保、防洪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 防洪" 应该放到" 发电" 的前面,因为" 防洪" 是最主要的。)

  例三: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俗民情、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了再创造。

  (" 文化娱乐" 包括" 歌舞曲艺、风俗民情" 等,犯了种属概念并列,应改为" 等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方面的节目" )

  (二)" 和""与""跟" 既可以做连词,也可以是介词,使用时如果不注意就会产生歧义。例一: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句中" 和" 词性不确定,造成了句子的歧义。)

  (三)如果句中出现了" 和""与""跟" 等词语,还要注意它所组成的联合短语与前后文的搭配关系。例一:70多年前发掘并发现的城子崖遗址,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发掘并发现" 应为" 发现并发掘" )

  例二:艺术家们过去一贯遭白眼,现在却受到人们青睐,在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改" 温暖" 为" 冷暖".)

  例三:人人都要为" 希望工程" 贡献自己的爱心和义务,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排忧解难。

  (" 贡献" 和" 义务" 搭配不当。)

  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 提高和造就" 与" 专业技术人才" 不搭配。)

  例四: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可以加快速度,但不能加快规模。)

  五、抓代词如果句中出现代词,有可能会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

  例一: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 他" 指代不明,可以是嘉宾,也可以是别人)

  例二:对科学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由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 这样" 一词指代不明)

  六、句子太长时,应注意是否漏掉了成分。

  例一:中外文学大师的杰出创造无不以其对传统的广博和深刻的把握为基础的。

  (" 无不" 之后缺少谓语动词" 是".)

  例二: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畜牧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的侵略性质,是全体中国人民决不能允许的。

  (漏掉了缺宾语的中心词" 的行径" )

  例三: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 加以明确" 之后加上" 的制度" )

  例四:反病毒专家发现,代号为" 犹大" 大计算机病毒发作是由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路径侵袭硬盘系统感染的。

  (" 硬盘系统感染" 之后应加上" 而造成".)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7

  现象: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

  据说,有这么一份作文试卷,由于开头写得非常漂亮,两位改卷老师都十分满意,都没往下看,不约而同就给打了50多分。后来,卷子传到组长处,才被发现,该卷的作文其实只是写了两三百字。高考改卷,由于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寻找捷径。据说,有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出彩,也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

  现象: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挤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挤。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现象: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现象: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现象: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近于机械的扫描造成。

  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在评卷过程中,有评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总分的影响,当考生得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检查又检查,反之则易于草率。这就是评卷人“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

  对策:只能依赖平时努力。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8

  1.背字典。不是在开玩笑,本人10年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

  3.多看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

  5.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了);

  6.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成语接龙等的游戏;

  7.每天早上起来,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8.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9.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网络语言;

  10.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词汇;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9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10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⑶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⑸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⑹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⑼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

  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六、分析构思( 结构思路) 型

  1.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06-29

高中散文答题技巧02-12

中考答题技巧分享05-26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05-15

写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0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03-26

高考生物答题技巧04-24

高考理综答题技巧10-23

高考小阅读答题技巧01-08

猜谜语的答题技巧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