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1
1、善于引发孩子的倾诉
孩子的情感直接而外露,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家长不应不理不睬或急于哄他开心,而应引导他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如:“告诉我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你开心不开心?为什么?”要让孩子感到,凡是不能憋在心里,而应告诉爸爸妈妈,这样心里才会舒服些。同时,也要让孩子心里明白,爸爸妈妈是在关心他的,也是会帮助他的。
2、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不要表露出不耐烦或敷衍的神情。孩子对此十分敏感,一旦发现你很勉强,他就会中止对你的倾诉,并对你失去信心。为了表示你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你可在孩子倾诉的同时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
3、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鸣
共鸣意味着你和孩子有同感,你是理解他的,你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如孩子告诉你他得了一朵小红花,你可以设身处地地说:“噢,真棒,你一定很高兴。”当孩子告诉你他不愿上幼儿园时,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不愿去是因为你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当孩子觉得家长能够理解他的感受时,他会感到你很亲切,并且很乐意接受你进一步的建议和帮助。
4、明确地告知自己的态度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向你倾诉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并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成人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切不可不了了之,而因该诚恳、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要使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可含糊不清,这才会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对于孩子的过激言行,成人应保持理智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加以疏导,切不可火上加油,也不可粗暴地呵斥。如当孩子告诉你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说:“听起来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但你不能这样做。告诉老师,她会帮助你的.。”
另外,为了养成孩子向你倾诉的好习惯,你还应注意在平时发展你和孩子的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有时甚至可以向孩子透露一些你的需要及情绪。因为一方的自我暴露会导致另一方的回报,适当地暴露你的内心思想会激起孩子进一步倾诉的愿望。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2
一、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四、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五、奖励诚实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六、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你永远在他们身边。
七、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八、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及时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3
1、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单亲教育,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亲家庭的宝宝多半会出现自闭、孤僻、偏激、逆反、不爱与人交流、悲观等性格。如果家长们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消极情绪,就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努力让孩子由消极情绪转为积极情绪,快乐起来。
2、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单亲教育,父母们在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活动之后,就要开始给孩子创造一种愉快欢乐的家庭氛围,即便是孩子只在爸爸身边或者是只在妈妈身边,父母都要陪孩子乐观快乐地生活,让孩子觉得即便是只有爸爸或只有妈妈陪着我,也是开心的'。这样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
3、帮助孩子与同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害怕受到同学朋友的嘲笑。别人的一些话,会让他们心里特别不舒服。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与同龄的同学和朋友,更好地建立其关系来,这样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够解决了。若哪个同学说一些对孩子刺激的话,家长们可以找那位同学聊一聊,或者是找班主任反映一下,来让孩子消除心理芥蒂。单亲教育,家长们更要上心,争取将孩子所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4
1、认知型。
这种孩子是完美主义者,做事会比较细,比较规矩,古板,听话,偏内向,上课盯着老师,是老师最喜欢的类型。这样的孩子要以赞美、鼓励为主,不能有压力太大,否则会变自卑,失去信心。
2、开放型。
这样的孩子个性活泼、好动,不守纪律,对家长、老师的要求,一般是当耳边风,但接受知识的方式多是听觉型的,别看满场跑,但知识听得进去,问问还真会,也就是常说的那种顽皮但聪明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别多唠叨,唠叨也没用,他不会听的。关键是要先提要求,如“你要先做作业,做完可以看电视等喜欢的活动”,如果他不听,也别再说了,等他要看电视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妥协。即使哭闹也要坚持住,时间长了他就能自觉养成好习惯了。
3、模仿性。
这样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常常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别人的动作举止。这类孩子跟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就爱学习,跟爱玩的一起就爱玩,所以家长要常关注他跟谁在一起。这类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你老打麻将,他肯定也学。“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
4、逆思型。
这类孩子最难带,最容易心思不健康,一定得细心呵护。这类孩子不合群,孤独,性格逆反,什么都要跟别人反着来,爱跟老师、家长唱反调,开口就是“我才不呢……之类”。老师最头疼,不喜欢,特别是与不懂孩子心理和个性的人,更容易产生尖锐冲突。有这类孩子的家长一定得跟他多沟通,对他多用逆向、反向激励法。
你了解孩子吗?还是只是对他一知半解呢?下面我们帮你列出一参考项,让你对孩子的个性有更好的理解。
活动量: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力分散程度:他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很快以玩具、电视节目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是即使唱歌、抚摸都不能安抚他的情绪。
孩子是父母基因遗传的产物(天性),毫无疑问,他们会受到周围环境和意见的影响(后天培养)。最近调查显示,基因与内在个性特点担当了人们之前从未想到过的重要角色,但是我们依然不了解两者之间准确的比例。或许我们应该更力口着重了解,孩子是由天性和后天培养两者结合所造就的产物,而且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质:他们的精神和个性。这些因素融合了为生存和发展所做的个人决定,由此形成了他们的`个性。大部分人都会讨论孩子的天性和后天培养过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基于阅历所做的个人决定的影响,而这个因素却至关重要,当我们带领大家走进孩子的世界时,必须要多次回顾这些因素。
你是否注意过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尽管有同样的父母和同一个家,却有着惊人的不同特点?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基于自己对世界不同的认识,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某个孩子可能会说——“我喜欢安全”,而另一个孩子会说——“我感到经受了挫折”。父母便需要花时间去准确了解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且还要学会接受现状。
家长们请时刻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5
观察孩子是第一步
您有一颗细腻的心观察孩子,这就是正确的第一步。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别,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去试探孩子。在情绪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管理不是去学很多理论,而是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爱这个孩子。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您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您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您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基础,并且获得成功的快乐。
父母应专注与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我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训练他大小便,保姆每次带他去厕所,都会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使他培养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时会解出来,或者是放水龙头时,他就会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并学开灯、开门,让孩子感觉是在玩。切记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责骂他,而是让他从愉快中学会上厕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专注与用心。
如何用对方法教养孩子
例如,当孩子会爬时,我会担心他容易受伤,于是我就围了一个区域,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可是他长大后就会把东西顶开,即使后来我加强围堵,没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险的动作。我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就把插座盖子盖上,或是把东西收起来,使他不再那么容易产生好奇;还有他对做饭很好奇,我怕他受伤便把他放到娃娃车里,没想到他的态度变得很急躁,于是我就抱他去参观爸爸做菜,或是给他玩具锅铲让他获得参与感。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制、禁止、命令能控制的,而是要了解他对什么好奇,只要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让他不再好奇。但他对危险事物也很好奇怎么办?我绝不鼓励去惊吓孩子,比方说让他去接触热水,因为当他还小时,父母要避免让他接触危险,所以好的.教导是去营造一个好的空间,而不是吓他。
时间观暴露性格:爱迟到的人都挺固执
“我堵在路上了”、“我出门晚了”……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迟到的借口。事实上,一个人的时间观影响着他的行为,也暴露着他的性格特点。
有的人不仅从来不迟到,而且总是提前一点到达约会地点。这样的人对生活抱有敬畏、尊重的态度。爱惜自己的时间,也尊重别人的时间,宁愿自己等,也不愿让大家等。他们做起事情来小心谨慎、计划性强。还有一些人则习惯踩着点到达,他们习惯严格掌控自己的生活,喜欢有条不紊的完成事情,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生活一旦发生突发状况,会显得有些焦虑不安。
另有一些人,则是大家眼中的“迟到大王”,没有几次能按点出现的。在心理学家皮埃尔·温特看来,这实际上表达出一种强烈渴望关注的态度,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成为人群焦点。生活中,这类人通常比较自我,就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有些任性固执,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
还有一部分人,不喜欢迟到,但也不会为了守时拼命赶时间。这样的人通常生活比较随意,喜欢自由自在,不轻易勉强自己。为人坦诚,不擅伪装。另有一些人,喜欢一边等人、一边不停地看时间。这类人不仅时间观念强,而且对他人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做事希望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多
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统计,在2000年至2006年间,医院收治的心理疾病患者每年都在成倍数增长,在这些患者中有60%的人因为患上了心理疾病被迫退学、下岗、退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他们患病的原因则以家庭、社会影响和心理暗示为主。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多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专家张一介绍,这项研究以哈市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绪稳定程度、情绪紧张程度、恐惧情绪程度、敌意情绪程度、羞怯情绪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为快乐、自由的情绪和行为;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拘谨的情绪和行为。
统计表明,再婚家庭中21。6%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儿童精神紧张,有56。8%的儿童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这是因为再婚家庭儿童在新组建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均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一定的距离或差异,使其内心产生出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不健康情绪。同样,单亲家庭儿童中有严重情绪忧虑的人数高达21。1%,这与他们经历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时受到的一定心理刺激有关。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既给这些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外,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在再婚家庭中格外重要,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张一说。
不要轻易在乎别人的评价
张一告诉记者,在青少年中有不少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好坏自己不能够做主,决定权交到了其他人手里。有很多孩子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百般挑剔,如:个子矮小、身材肥胖、眼睛不大、头发太短、太稀等。有的甚至责怪自己为什么生在了农村,怨家里太穷等等,他们妄自菲薄,陷入无尽的痛苦烦恼和孤独之中。这是典型的不接受自己、不接受父母的一种情绪体验。长此以往,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给自己设下种种障碍,不仅堵塞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且会严重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许多心理疾病来自暗示
可能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能使人的情感和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张一说。
据张一介绍,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相同。人从气质上来分,有胆液质、神经质、多血质和黏液质4种,大多数人又同时具备这4种气质类型中的几种类型。胆液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质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儿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心理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心理暗示虽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6
有些家长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怕孩子缺乏营养,各种补品是应有尽有,担心孩子的成绩,除了正常督促孩子和学习外,有的还请了家教。可是,有些家长却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个人情感。尤其是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他们不但要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诸如恐惧、困惑、自卑等各种消极的情绪。由于这些现象是在孩子内心深处,如果孩子不想表露出来的话,家长并不一定能及时地察觉有些性格外向一点的孩子还好些,他们能自己讲出来或在娱乐中发泄掉一部分,自我得到调节,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把事情总是搁在肚里,就很有可能一直处于严重的压抑和痛苦的情感状态之中。这就需要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生活,进行换位思考,注意体察孩子面临的问题,感受孩子波动的情绪,遇到挫折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困难、解决问题、克服消极情绪。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身体棒、学习好就“一好百好”了。
避开了解的误区:
1、自以为是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自以为是”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孩子吃饭的时候,认为孩子没有吃饱,总想让孩子多吃点;当孩子出门上学时,总想让孩子多穿点,生怕孩子冷,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当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往往会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不让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你不要说了,我就知道你会……”
2、一成不变
总是用一种沟通模式和孩子进行交流,总是用一种思维去看成长着的孩子,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用“哄骗、呵斥、命令”的模式达成自己的意愿,而不听从孩子想法,不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长大了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依然沿用错误的沟通模式就会出现问题,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还认为自己了解孩子,这种错误的认识本身就是问题。
3、表面现象
父母有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当做事实真相,殊不知,眼见未必就是事实真相,亲耳听到的事情也会有偏差。如果父母单方面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和分析,势必会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亲子之间的误会。父母的武断也会让孩子从心里“讨厌”父母,更多的是会伤害到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是不可信和不可理喻的。
4、自我满足
有些父母为了能够多了解孩子,采取种种“手段”,偷看孩子的日记,跟踪、监视,完全是“小偷”和“警察”的关系,以至于让孩子对父母有了反感之情,并且父母还会对自己的“行为”找个说法,那就是——为了孩子好,才不得已而为之。其实,父母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视野”,从而不能够控制孩子,有的父母以此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孩子都是错的。
大人与孩子之间通常不平等
对于孩子的人格,他们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这件事要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却又很难。有些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有些家长正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偏巧这时有朋友前来谈事情,你很有可能会立即转身接待朋友,而把孩子凉在一边,甚至连招呼也不和孩子打一个,就跟朋友聊了起来。这时孩子的心情可能就会很不高兴,尽管有时孩子并没有在脸上显现出睐,但也无意间制造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有时会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大的问题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容易采取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压制式、甚至棍棒式的方式,特别是意见不统一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结果是家长说了算,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导致孩子默默地承受,将消极和不快压制在心底。二是要么导致孩子受权采取逃避、反抗甚至作出过激的行为。有时候,这种不平等的因素会促使孩子无法把内心的一些想法、感受父母、与父母交流的因素,因为他们已经形成说了也白说,说了没用的概念。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除了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之外,在人格上应视孩子为平等独立的个体,他们一样应该与成人享受得到人格尊重的权利。只有在双方感情平等的基础上,家长与孩子才能在感情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才能得到充分地交流,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遭受挫折时的痛苦。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才能培养出积极主动、乐观负责、奋发进取、自强自信的良好品行。
如何真正的了解孩子
1、从细节上了解
有的家庭从孩子出生便给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言行,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和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各种情绪反应和生活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说教有据。
2、学会做比较
通过比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力、个性以及与伙伴相处情况。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点也不要发愁,在比较中,你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正是孩子内在本质和潜在优势的显现,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无言启示”。通过比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于制定合乎实际的教育计划。
3、和孩子做朋友
通过比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力、个性以及与伙伴相处情况。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点也不要发愁,在比较中,你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正是孩子内在本质和潜在优势的显现,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无言启示”。通过比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于制定合乎实际的教育计划。
4、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多方面获得孩子的资料可以避免对孩子认识的主观偏见,有助于发现被自己忽视的问题。研究表明:儿童最信赖的人是老师,最亲密的人是朋友。孩子与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谈。从孩子的朋友和老师那里获取信息是你最佳的选择。
如何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像朋友一样,只有人格平等,才有了解的可能。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7
孩子心理世界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去看他的眼神。
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这时,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确与否,父母应夸奖他,然后给予讲解。
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出做还是不做的决定。
孩子低着头,眼睛躲闪着,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那一定是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怕受批评。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表情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孩子承认错误后,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气,相信他能改正,并告诉他仍然爱他。
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
此时,父母不可压制孩子,应该反思究竟,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理服人。
孩子目光轻松,眉飞色舞,说明孩子高兴。
内向孩子的心理世界培育
让内向的孩子走出这种恶性循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那么,家长该怎样才能帮助内向型的孩子呢?
1、培养参与意识
家里有客人来了,不妨让孩子学着去接待客人,如帮客人拿拖鞋、端茶倒水等,让孩子在客人面前唱歌并表扬他,让孩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家长出去串门时,尽可能把孩子带上,可以让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从中学习社交礼仪和规矩。
2、创造交往机会
可以把别人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逐步发展到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刚开始时,最好先把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请到家里来,因为内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时,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会冷冷地在一旁观看,不积极参加游戏。因此,应等孩子和内向孩子的'交往产生愉快体验之后,再扩大交往范围,过渡到和外向孩子一起玩。
3、提供锻炼社交能力和表达技巧的机会
如利用孩子的生日,邀请朋友聚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拿手节目。
4、提早训练,延长准备时间
让孩子对幼儿园或学校的功课提前进行预习或练习,等到正式开始时,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5、培养自理能力
多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去邻居家借东西。家长应相信孩子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尽量让他独立解决,同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及早解决。
细心呵护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相关文章:
如何了解孩子个性08-08
如何更好的与孩子相处04-24
如何让孩子了解公平的含义11-28
家长如何了解自己孩子03-25
家长如何更了解自己孩子03-01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09-09
如何改善皮肤让皮肤更好08-04
如何了解员工满意度08-19
如何更好地和别人相处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