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独立性是指一个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的一个性品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仅供参考。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
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己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
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己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能力。
6、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鼓励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并对孩子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让他自己做。说实在的,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己。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往往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一哭一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做手工时,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否会立即自己动手帮孩子直接将接口粘起来?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是透明胶呢?”或者是“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更好更快的能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又快又牢固呢?”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以后回更加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重视“听话”和“顺从”,孰不知家长只注意了“听话”却忽略了孩子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前,不要让他一个人去买衣服;在他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他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他们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他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作出最后的抉择。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8、珍惜幼儿自己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己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己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己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9、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己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己发展的机会。
10、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逐步提高
在让幼儿学会初步的生活自理的技巧之后,再对幼儿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学会的基础要求幼儿把事情做得更好。
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才能慢慢的开始生活自理,而对于幼儿在学习生活自理方法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或者是老师要对幼儿多加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幼儿生活自理的积极性,才能让幼儿更好的学会自理的技能。
学会自理
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成长中学会生活自理,而想要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就要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家长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让孩子慢慢的学会一些生活技能,这样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因材施教
想要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要有的放矢,不是每个小孩子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对于不同的孩子要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来进行个别的指导。幼儿之间是有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的学习能力层次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有所区别。
对于一些本来自理能力就比较好的幼儿,可以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以较高的水平做为标准;但对于自理能力相对差些的幼儿来说,就要相应的做出低一些的要求,不可以以强硬态度来强求他与别的幼儿的能力一致。
像在指导穿鞋的这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能力来分别要求,像是小班的幼儿能力差些,可以在把鞋穿起来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左右脚。但是对于大班的幼儿,就要学会正确的区分左右脚,并且还可以要求正确的系好鞋带。
而在指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每个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个别指导,像有的孩子对于系鞋带的能力比较弱,就可以在这一方面给予更加耐心细致的指导,着重于弱项的技巧学习。
寓教于乐
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玩,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同样可以通过游戏或者是其它的娱乐方法来完成,可以把生活自理的技巧设计成儿歌或者是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生活自理。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许多家庭对孩子关怀备至、悉心照料,特别是在一些隔代养育的家庭中,对孩子基本的动手操作处处代劳。
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慢,就干脆大人一勺勺喂;
孩子想自己捡掉落的玩具,大人已经手快地捡了起来;
邻居问孩子一句话,孩子正在思考该怎么回答,大人已经快言快语地替孩子说了……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吃多少”、“要不要吃”、“该玩什么”、“怎么玩”......都是被成人所制定的。
让孩子独立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给孩子爱与安全感,无论孩子成败都给予鼓励,让孩子探索环境、学习独立的最好支持。
著名的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在发表的儿童对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依恋理论”中指出,大部分的孩子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行为。
在陌生情境中,当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在身边时,孩子会对环境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愿意与陌生人互动。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孩子会感到难过、哭泣;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孩子会很快靠近照顾者并寻求安慰。
孩子对照顾者的安全依附感是孩子探索环境、学习新事物、发展自己概念的前提,对于其以后的社会能力、情感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懒散,自理能力特别差;不愿意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只会喊“妈!”;卧室乱糟糟的,每次帮他收拾好,不到一天又乱了!吃饭、洗澡、写作业都要催他十几遍才肯动!
孩子这些让父母苦恼的行为,殊不知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父母要想让孩子形成独立的能力,就要适当地放手。
就像蒙特梭利所说:在生命的最开始,孩子就需要自己做事情。
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以促进孩子不断的自己发展。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成人的想法如何,他都会自发的去追寻独立。
作为家长,我们要的并不是去教孩子独立。而是学会避免限制他的独立。
心理学者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说: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1、学会放手,做个“懒惰”的父母
当孩子的身心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就会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放开手脚,做个“懒”的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让他独立去做。父母可以悄悄给予指点,但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家长应该解放思想,放手让孩子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他遇到事情要冷静,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或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做得不那么恰当,但是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孩子才渐渐成熟起来。
3、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机会推给孩子。当爸爸妈妈不在旁边给不了任何意见,那么孩子就必须自己思考同时及时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孩子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将自信和独立化为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铠甲。
亲爱的家长,别再忙碌于为孩子遮风挡雨、包办一切,而应该给予孩子信任与鼓励,发现他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多尝试,不断挑战自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过分保护。
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给他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2.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家庭里最好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柜子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用品的习惯。例如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屈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比如可以让孩子帮擦桌子、洗碗筷等。当孩子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后,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你真能干!”既尊重孩子,又强化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4.有耐心。
有些父母因孩子的动作慢、草率了点,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5.对孩子的疑问不要急于给他完整的答案。
孩子对问题疑惑时,正是孩子智能活跃、独立思考的最佳机会,所以家长应好好利用。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切忌轻易和盘托出答案,只需给孩子一个“引子”,至于结论,让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去思考。
中国资深的幼教专家黄琬玲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应及时把握时机启蒙、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逐渐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如果不让孩子分担家事,所有的事都由父母代为打理,长此以往,就会使其养成好逸恶劳、无法承受压力的个性。
由此可见,现代父母应多了解这方面的教育知识,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简单地来说,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宝宝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宝宝从仰赖成人的帮助,到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食、衣、住、行等历程。对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培养孩子“自己做事”孩子在3岁时,就应该让他们逐渐养成“自己做事”的生活习惯,例如让他自己吃饭、穿衣服、整理玩具等。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今后依赖地父母的习惯。
培养思考的能力在孩子养成自己做事的生活习惯后,接下来就应该培养孩子“观察学习”及“思考”的能力,这样可以打下孩子内在人格独立的良好基础。
如告诉他们“筷子除了可以夹东西,还可以当叉子用”等问题,以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是非判断力在给孩子故事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孩子思考其对错,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独立性是指一个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的一个性品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未来社会。其实家长的认识和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
1、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3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叠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2、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3、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一开始学习吃饭,洗手等等,都是当作“玩”来对待的,家长应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同时,家长还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启发和直观形像的示范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么放更整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该怎么解决矛盾等等,帮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则要及进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作业努力。
比如:儿子在体操班上,有一位做”场外指导“的家长,第不发现孩子动作做得不对时(她总能随时发现),她就大声喝斥,纠正孩子的动作,有进还冲上场去调整,这样不断地打断老师的教学,令其他家长侧目,而她的儿子也就在这不断被纠正的双重教学压力下越跳越糟。我想,这样的家长是相当少见的,但从在场监督的不少家长紧张的脸上可以看出来。他们或多或少地不满孩子做错的动作。
这么要紧吗? 我问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见儿子高兴地来了,看见儿子跳得对的,跳得好的;错了有老师纠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当儿子回头年我时,都能看见我的笑脸,我的鼓掌,我认为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课后,儿子说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认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实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油画棒涂得不匀有什么关系?早上起来袜子叠得不平有什么关系?动动物园找熊猫走错路有什么关系?那都是儿子自己想的,自己做的,我宁愿要儿子自己做的一分,不要妈妈帮着做的十分。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更要。独立性的成长也是这样。只要孩子喜欢了,投入了,积极参与了,就不要太关注细节的好与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棒。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02-11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方法07-18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势07-14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独立性03-07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性09-11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策略12-07
如何培养孩子从小爱读书的方法02-16
培养孩子礼仪12-13
幼儿情商培养的方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