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导语: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减少不健康行为和心理异常的发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对于涉世不深、面临基础性发展任务的小学儿童而言尤其如此。小学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发展,构成了小学儿童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儿童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他们也会现实地遇到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应激,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退缩,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异常,需要外界的及时帮助和有效干预。此外,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危机期的出现,种种冲突和不平衡客观上需要调适。如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早期(4~7岁)主要面对主动性与退缩内疚的发展任务,学龄初期(7~12岁)主要面对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任务。如何处理这些发展任务是儿童客观面临的抉择,也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竞争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效面对种种压力和烦扰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专门的辅导和帮助。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社会经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虽然他的着眼点是5岁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入学后的个体在成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学校紧密相关,学校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他们的发展发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系统性、专门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儿童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在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发挥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个人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也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如儿童的消极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准确性、深刻性等都将带来干扰;儿童学习效果不突出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发展低下,而是由于动力不足;一些儿童难以体验到成功,是由于他们意志薄弱,很难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部分儿童遇到困难则一蹶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儿童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
八、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08-04
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01-03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11-07
谈谈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08-09
父母对孩子如何进行金钱教育11-15
如何对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教育03-23
如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02-22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03-11
如何为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08-13
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