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教案

时间:2024-10-23 07:23:31 寓言故事 我要投稿

寓言故事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故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故事教案(必备)

  寓言故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

  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二)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三)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1、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探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3)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五)难点讲解

  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本文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学习此文,我们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如何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提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哲学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寓言故事教案 篇2

  参赛人:陈燕

  参赛作品: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相机进行偷盗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揭题,引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寓言。

  2、说说什么是寓言?

  3、揭示课题,齐读。说说你对“亡”和“牢”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抽读字词,正音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如:“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2、 交流、汇报,相机引导。

  四、悟理

  1、默读,想一想: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是在什么情况下丢的?

  2、交流:

  (1)、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2)、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3)、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1)、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五、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3、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2)、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3)、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4、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六、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相机进行偷盗法制教育,交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防偷盗方法。)

  寓言故事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故事教案 篇4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点拨)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一)、说一说

  《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文章,同学们,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拉一把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思考: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4)小组成员四人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语气和感情。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寓言故事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a.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

  例:1胸有成竹。

  2现代人弹钢琴。

  3学习外语。

  4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

  A.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1.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B.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

  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

  五读

  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略)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2、充短文片断,了解庄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列近名,为恶无近利。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养亲,可以尽年。

  3、你读《庖丁解牛》的感受。(课外作业)

  三、总结:(略)

  (见四读、五读)

  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哲理散文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踦、 (动词)

  砉、騞(似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

  二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寓言故事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妈妈们"的热情和关怀。

  2、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和各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3、学习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学习包书;各种"妈妈们"的头饰、小青蛙的头饰;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边出示画面边配乐朗读全文,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幼儿复述人物对话,要启发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表表现妈妈们的不同形象。

  3、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可边拿手中的小图画书边讨论):

  (1)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对话时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2)动物妈妈们的外形特征各有哪些不同?

  (3)小青蛙的生长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可让幼儿边找材料边求得答案。)

  (4)最后请各组派一人来分别回答这些问题。

  4、引导幼儿自由组合成几个表演组,自己创设场景表演故事情节,教师当"妈妈"的角色,参与表演,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表演。

  5、让幼儿自己选择故事某个情节的画面作画。展示幼儿的画,让幼儿画好的作品与其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言活动,讲了一则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内容简单,容易让幼儿理解,易懂,采用的是鼓励,引导学习方式。

  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基本上理解了故事内容,并很积极的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10、展示大图书第十页:可在农夫家没多久丑小鸭就跑了出来,不久春天到了,它看到几只白天鹅优雅地在水里游着。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一直住在农夫家吗?春天来了,它看到了什么?

  1、展示大图书第十一页:丑小鸭很羡慕它们,当丑小鸭低下头时从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喜欢白天鹅吗?可当他低下头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什么?它是从那儿发现自己变成天鹅的?

  2、展示大图书第十二页:大天鹅热情的欢迎它的到来,几个孩子发现了,高兴得大叫:"看呀!那只美丽的小天鹅,它是新来的'!"请幼儿说一说天鹅欢迎丑小鸭变成的小天鹅吗?人们喜欢它吗?它高兴吗?请小朋友做一个既开心又幸福的表情。

  通过大图书的层层展示,让幼儿边看图片边理解图片内容,同时联想故事的下一环节,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兴趣。让幼儿跟着故事内容的展开,深入理解丑小鸭历经苦难时的伤心,用它的悲惨遭遇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保护弱小的美好情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让幼儿感受丑小鸭的快乐心情。

  3、 听故事、看图书

  1、 发给幼儿每人一本丑小鸭小图画书,幼儿边看边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丑小鸭"的故事。

  2、 提问:丑小鸭为什么么被别人叫丑小鸭?开始它生活的快乐吗?后来丑小鸭经历了那些危险?"丑小鸭"有什么梦想?它的梦想实现了吗?如果你看到一只"丑小鸭"会怎样做?

  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人手一册小图书的使用,使幼儿通过欣赏图书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通过图书上丑小鸭的表情感受丑小鸭的心理变化。同时,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更加关注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人们依然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丑小鸭那种不屈不折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给予了人们太多的人生感悟。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它给我们很多启迪: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今天的“丑小鸭”,也许明天就能变成白天鹅;“丑小鸭”不该受到歧视,他有着与白天鹅一样的爱美之心。在教学时我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平台,充分“会文”

  首先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充分地去读书,去发现,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学生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潜心地构成了阅读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如果你的伙伴也欺负你,你会怎么想?以真实情感带动阅读,真正地拔动了自己的心弦。

  如在学生感受丑小鸭的悲惨生活处,创设情境,铺陈丑小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让学生的心与丑小鸭的命运紧紧地相连。

  二、个性解读,多元感悟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人物进行深层的对话,对文本内容作出个性化创造性的反应,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批判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创造,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自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为终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样,文本的意义与学生的生命不可分割,共同存在。而本课中的教师角色,是引导者,是鼓励者。始终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成为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

  寓言故事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寓言故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言故事表达的感情;

  2、反复揣摩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及身份特点,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教学方法

  1、观摩视频,感悟体会

  2、以练为主,边练边议;

  3、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新课:

  前两天我们刚刚学完《陶罐和铁罐》这课文,你们喜欢它吗?这是一十分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知道寓言的特点吗?

  出示: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今天,我们的朗读材料《伊索寓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狼和小羊》,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怎样能把它读好呢?(多媒体出示全文)

  二、学生练读,指导点拨:

  1、学生练读,巡视发现问题

  2、指导点拨:

  寓言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没有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对狼和小羊这两个形象语言、心理咨询的把握不准确,而且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没有做到应有的冷静、严肃,没有让人回味的特点。

  三、视频引路,感悟体会

  认真倾听视频朗读,体会朗读者是如何揣摩角色的心理咨询,从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三、指导“叙述性语言”的指导

  多媒体出示: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1、听录音示范读

  2、指导朗读此段的整体语气:因为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是在给我们叙述这个故事,所以语气尽量做到自然、平静,“碰巧”“非常”稍稍重读一些。

  3、学生练读

  4、指名朗读

  四、指导“角色对话部分”的指导

  1、先来体会这两个角色的特点

  狼是无理、蛮横、凶恶的;小羊是礼貌、弱小、可怜的

  2、指导: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狼认为小溪是他的)指名读

  3、指导: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抓住“温和”一词,体会温和的语气)指名读

  4、指导:"就算这样吧!"(读出狼的不情愿承认又有些恶狠狠)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此句语气上扬)

  "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 (此句语气上扬、音重且急促)(抓住“喊道”一词,体会可怜的小羊要为自己争辩)

  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声音大而急促)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5、自由练读

  6、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五、指导“阐明道理”部分的朗读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交换角色朗读,学生。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寓言故事教案 篇9

  目标

  1.理解故事,进一步了解作品中动物的特点。

  2.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点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

  准备

  猴子、狗熊、大象、鳄鱼、蚂蚁卡片5―6套。

  过程

  1.说说这些动物。

  ――教师出示猴子卡片,请幼儿说一说喜不喜欢猴子,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把准备的动物卡片分别发给每一个小组,请他们讨论:喜不喜欢这些动物,为什么?

  ――每组幼儿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2.听听动物夸自己。

  ――刚才你们说了自己喜欢这些动物的哪些地方,动物们也知道自己的.优点。我们听一听它们是怎么夸自己的。

  ――讲述故事,并按故事情节中的先后次序将动物呈现在黑板上。

  ――这些动物夸自己有什么特点?它们看别人呢?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夸自己的优点是对的,但是夸自己时不能把别人说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别人。

  ――请幼儿夸夸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夸夸别人的优点。

  建议

  最后一个环节可根据幼儿自信与不自信的情况,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学会了跳绳,XX小朋友也学会了,我们跳得很好。”或“XX小朋友会讲故事,我也会讲故事。”要注意鼓励那些不自信的幼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

  附:夸自己

  有一天,一位医生来到森林里。他让动物们说说自己的长相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可以帮助动物们变得漂亮起来。

  医生让猴子先说。猴子说:“我对自己的长相很满意呀。我和人一模一样,有四肢、有五官。我还比人多一条漂亮的尾巴呢。你们瞧,狗熊的长相才不好看呢。他长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

  狗熊说:“什么呀,我的长相一点都不难看。我比猴子长得壮,我的力气也大呀。大象才难看呢!你们瞧瞧,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他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像长了一条猪尾巴,大象的耳朵那么大,鼻子也长得不像样子。”

  大象听了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我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长得很好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请我去当滑梯呢。要说身体吗,鲸鱼才是长得太大太蠢呢。”

  鲸鱼也生气了,他喷出一股水,高高地冲上天空。他说:“我是海里最大的动物。最厉害的鲨鱼看到我都逃得远远的。没有那么大的身体,鲨鱼会怕我吗?你们瞧,蚂蚁才长得不好看呢。蚂蚁长得那么小,让人看不清楚,一脚就把他踩扁了。”

  蚂蚁虽然长得小,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长得难看。蚂蚁说:“谁说我长得不好看呀。猴子才真的难看呢。猴子说他和人长得一样,人的身上可没有那么长的毛呀,还有那么难看的红屁股,人也没有呀。”

  动物们夸了一通自己,批评了一通别人,很开心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医生没什么事可干,也回家去了。(根据拉封丹同名寓言改编)

  寓言故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 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

  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 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 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 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

  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寓言故事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

  1、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2、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

  2、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读?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4、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5、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十分焦急、筋疲力尽、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三、互相交流,师生对话。(改革亮点之一)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2、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3、 “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你快替这位庄稼人出出主意,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快些呢?

  四、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图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寓焦批疲勃

  第二课时

  一、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寓言故事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解释了“实事求是”一词,请同学们明确一下。提问学生:“实事”指“求”指“是”指。师:客观事物之间,总是有规律可寻,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求”,怎样去“求”。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庖丁解牛》一文,再次感受一下“庖丁”的成功之道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技盖至此乎?见其难为。行为迟肯綮大軱怵然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1.文字疏通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议的散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学生作答这件事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又是怎样写的?怎样议的'呢?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寓言故事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坊”“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

  (一)看题质疑

  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

  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

  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课文大家读完了,文中有几个难认的生字词不知大家掌握得怎样?请看大屏幕:窟窿街坊羊圈

  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街坊指谁呢?(邻居)“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2.文章写到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

  a你看写第一次丢羊的这一段,教师相机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谁来读读?想想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哪个词最能提示写丢羊原因的?(原来),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都是窟窿惹的'祸呀!

  b那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出示大屏幕: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他们是怎么劝的?谁来劝劝那位牧羊人?(语气有些担心、着急等)。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可是那位牧羊人呢?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用了。”一句话:不用修羊圈了,反正羊已经丢了。看出养羊人对修羊圈不以为然。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小结:由此可见,第二次丢羊,主要原因是不听劝告、不修羊圈。这正是有错不改,损失连连!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一部分:共三段,依次女生、男生、一齐读。

  3.牧羊人一看这连续丢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又有什么表现呢?读一读,出示大屏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知错就改)说说你的理由。

  你从哪儿看出知错了?(想法-----“后悔”,“不该不”,“还不晚”等)

  你又从哪儿看出他改错了?(做法----“赶快堵上”,说明改得快;“结结实实”,说明改得彻底;结果-----羊再也没丢过。)

  小结:可见知错就改,还不晚。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体会。

  4.同学们,有一天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去放羊,碰到了街坊们,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吧,我是牧羊人,你们是我的街坊,你会对我说什么?教师相机答话(我真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多亏了你的劝告,要不我的羊还不知再丢多少呢!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哪!你们真是我的好街坊,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错就改还不晚哪!)

  (三)由事悟理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再修补羊圈,还来得及,说明知错就改还不晚。)一开始同学们提出“亡”、“牢”的意思,现在知道了吧?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亡羊补牢”的事还是很多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我爱吃零食,后来长蛀牙了,我听了医生的话,补好牙,还很少吃零食了,从此,我的牙再也不痛了;我眼睛近视了,妈妈让我注意保护视力,我没当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厉害,我后悔极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现在不少地方出现沙尘暴,这是人类乱砍乱伐,造成生态失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正,环境会更加恶劣。----看来亡羊补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同学们,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

  4.你看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多大的启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好,老师给你一些提示,出示大屏幕:

  从前……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从此……

  你试着讲一讲!开始练练吧。指名当众把这则寓言讲一讲。

  三、学习《南辕北辙》

  (一)明确学习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题目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学寓言,也是有方法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亡羊补牢》的。(看题质疑---读文知事---由事悟理)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自己学习《南辕北辙》,遇到疑难问题自己想想办法去解决。生自由读课文。

  (二)交流学习成果

  1.看题质疑:看了题目你提出了什么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辕”和“辙”分别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辕”和“辙”都和车有关系,因为都带车子旁,你很会观察。)

  (“辕”,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利用工具书来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出示图画,形象感知“辕”和“辙”指的是什么?

  2.读文知事:

  a指导读文:要更好地理解故事,首先要把文章读好,你看这段对话,不知大家读得怎样?谁想起来读?这样吧,你先练习练习,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读对话关键要表现出什么?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b好,大家表演着练读一下吧!

  c我看大家练得很起劲,谁想读?都想读啊,老师也想读,这样吧,我们合作读,你们读朋友的话,我读乘车人的话,找位同学读解说,开始!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我读得怎样?(很好)

  谢谢夸奖,那谁能说说我哪儿读得好?表情动作好,语气好,什么语气?(无所谓、满不在乎、固执等),那乘车人的这种态度你主要从那儿看出来的?(三个“没关系”)

  请问你作为那个乘车人的朋友,你说话时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奇怪、疑惑、无奈等)

  d下面我们再来表演着读一读,这样吧,我读朋友的话,你们读乘车人的话。

  e你看那个乘车人老说没关系,因为他觉得----他的马快、车夫好、盘缠多,到楚国肯定没问题,那你说会吗?(不会)为什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话。出示大屏幕: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由事悟理:

  a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吗?

  (朋友,你错了,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车夫驾驶水平再高,也没用;还有盘缠多也帮不了什么忙;老兄,楚国明明在南边,你却要往北走。这样你哪年哪月才能到楚国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就想告诉他:他错了,错就错在目标和行动相反了。

  b同学们,学到这里“南辕北辙”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本来要去南方,却向北方走。比喻目标和行动相反。板:目标、行动)

  c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类似南辕北辙的事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为提高学习成绩,平时不爱动脑筋,抄写别人的作业,这样只能越来越差;有的同学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但是常常好吃懒做,不爱运动,这样体质就不行;)

  d小结:做任何事,要是目标和行动背道而驰,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四、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两个寓言故事,这就是《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你知道它们出自哪儿吗?看大屏幕!对,《战国策》,谁来读读这段话,看来寓言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寄托一个大道理,所以直到今天各种版本的寓言故事书都在广泛流传,你看够精彩的吧!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这是著名的希腊寓言《伊索寓言》,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到书店或网上去购买一本并能运用学寓言的方法去阅读,到时在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寓言多,受到的启示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寓言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故事教案04-24

寓言故事教案11-10

寓言故事教案(14篇)11-10

寓言故事教案(通用20篇)03-02

寓言故事教案汇编14篇11-10

寓言故事教案集合14篇05-30

精选寓言故事11-26

(精选)寓言故事07-24

经典寓言故事07-22

寓言故事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