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时间:2024-10-31 13:36:46 偲颖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13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13篇)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2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看完之后我感慨良多。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则,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凝望最早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宙的某个地。人在潜意识里永远没有放弃对故土的追求,包括那个“不死的容颜”。

  背朝尘埃,山河依旧我感怀。6000多年的时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的信仰,凝望着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3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透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4

  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仿佛让我回到那个大汉国富民强的时代,仿佛让我看到那个少年骑在马上,挥斥方遒,挥动着长矛的身影,脸上写满了坚毅,写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假期我从纪录片里学到的不仅仅有古代的历史文化,更有华夏文明传承不衰的秘密。

  谢谢每一个国宝教给我的思想,教给我的温度,教给我的少年气。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5

  课堂上,我们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

  人头壶,是远古时代最初的仰望。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这是人类第一次由无到有的实验创造。

  它的嘴唇,微微翘起,像儿童纯真的笑容。宽大浑圆的'腹,隐喻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背后有一个圆形管道,是内注水的。当水从眼睛流出时,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从此开始了对自己的凝望。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国家慢慢变强,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愿后代人可以让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玄灵大陆!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6

  看完之后,被国宝的魅力深深震撼住了。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有“质量保证”,文案精致优美,故事悠远动人。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了8000年的历史,在短短5分钟内,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国宝》中的文案非常精彩,尤其是《青州龙兴寺佛像》片尾的那句话“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成为本季流行的解说词,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别看文案“文绉绉”的,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形式灵活多变,科普也不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国宝第三季,结合前两季的优势和补充动画、情节动画、声音塑造等待,让每一件文物都动起来。

  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萌点”,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呈现是本季的亮点,堪称金字招牌!

  虽然国宝不会说话,但由于它的出现,它的存在仍然让我们震惊,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那段历史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7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8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就被开篇的洛神赋图给震撼了。原本以为只有文字才能穿越古今,没想到画作艺术的魅力也一样可以。

  这卷洛神赋图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朝摹临,它的一笔一墨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在艺术的渲染之下,画中的洛神似乎有了一丝丝灵动。特别是纪录片里抑扬顿挫的讲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楚动人的洛神,她那娇羞的脸庞,以及飘动着的'长发,不禁让人心生情愫。

  难怪对岸的曹植会被眼前的洛神给深深迷住,正如他所形容,“偏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与洛神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画作正是还原了曹植所写的《洛神赋》。

  如果没有唯美文字的解读,或许这卷洛神赋图只能静静地观赏。但因为有了这部大型纪录片独特的解读方式,让这幅佳作名画生动活现起来了。

  随着画卷的一点点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站在岸边的曹植,他的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虽与洛神有盟誓,但因人神殊途,曹植却陷入犹豫与狐疑。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而曹植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最后只能踏上归途。

  看到这里,既为曹植与洛神的凄婉爱情叹息,不禁又感叹文字与画作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国宝也能说话,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多画作背后的奥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9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作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

  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0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武。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武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是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五分钟的视频里。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车、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览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是“是充电五分钟,穿越8000年”。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1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2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近年来,央视出品了系列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其诗意的文案、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拉近了国宝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我们与国宝的“对话”。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人头壶

  当我们抬头仰望浩瀚的星海,目光跨越千年,与那尊陶俑隔空相望,她抬头与我们仰望同一片星海,思考宇宙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大大的肚子里装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许多在那时困扰着她的问题,于今天有了答案,而现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未来某刻也终会得到解答,这是属于历史的魅力。

  九千年前的声音是怎样的?“那时风动,此刻心动”——贾湖骨笛

  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将翅骨留在了原始部落,人们用它制成骨笛,耳边仿佛响起了群鹤的悲鸣,文明的先声由此响起。直到今天,我们演奏的竹质笛箫,身上都有着它的影子。当两种乐器同时奏响,一场跨时空的音乐会由此完成,从声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稚嫩的音符,一步一步成长,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音乐,这是属于传承的`魅力。

  “胖妹的春天”——唐代仕女俑

  今天,我们部分人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完美人物”,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唐,这个“小胖妹”表示有话说:“无需在意他人的眼光,想以胖为美就以胖为美,不用投他人所好成为自己。”这是自由选择的美,也是繁荣的唐朝给予她的底气。几百年后,我们同样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选择成为自己眼中的“完美人物”。

  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自身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演化、文明的传承。世事更迭,故土不在,但精神文明的延续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终点。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13

  人头壶笑起来像孩子,笑得像个6000岁的孩子,十分逗趣。央视爸爸画风突变,妙趣横生的解说词、惟妙惟肖的动画制作,文物是要活起来的节奏。

  来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多年前,作为一件盛水器,人头壶见证了人类最初的创造力,他或者她参照人类自身形象捏塑,然而却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撅起的嘴角、抬起的头颅完成了人类最初的凝望。

  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距今4000到9000年前诞生,一路走到今天,都拥有十分坎坷的人生。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镜头里,它们活了起来,见证华夏文明的崛起与变迁,承载先人智慧,踏过岁月的波澜,早已荣辱不惊。可以看出,在片中制片方使用了不同的.形式去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紧凑的剪辑、大气的文案、激燃的bgm,都让这部纪录片离观众更近了一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物馆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社会公众通过有温度、有生命的文物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建立起了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相关文章:

如果国宝会说观后感04-12

《国宝熊猫》教案02-04

宝宝不想说话会导致心理障碍吗04-19

说话的礼仪11-28

如果可以这样爱观后感11-29

职场的说话技巧10-28

与同事的说话技巧02-23

说话礼仪常识03-06

职场说话礼仪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