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观后感

时间:2025-02-01 18:55:34 丽薇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行知观后感(精选8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观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观后感(精选8篇)

  陶行知观后感 1

  对行知先生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大学老师给他的评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他教育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教师,一定要具备奉献精神,对学生充满爱。

  5月21日,在学校领导带队下,怀揣着对陶行知先生的敬重来到石化工人影剧院观看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话剧舞台向我展示了先生伟大的一生,在观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真正领会到行知先生不愧为教师的楷模,也怪不得宋庆龄称陶行知为“万世之表”!

  在观看话剧的时候,有几个片段深深感动了我。在育才学校的创办初期,学校的经费非常困难,孩子抵不住饿,就去偷小毛桃吃,结果被抓到了。面对一脸愧疚的`孩子,行知先生没有急着狠狠责备,而是将责任归于自己,并许诺等桃子长大了亲自买给学生吃。更为感动的是,面对来告状的老师,行知先生说:“不要用‘偷’去形容学生,要用更中性一点的词,如‘摘’、‘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似乎被触动了,这不正是陶先生在时刻为孩子着想,保护着孩子内心的善良啊?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学校仓库里仅剩下孩子们两天喝粥的粮食,好友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这不正是先生对学校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吗?

  正因为行之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的桥梁。故而越南河内国立音乐学院教授胡慕罗在回忆陶行知与育才的时候说“我一直引以为豪,曾经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我曾经多次跟朋友讲起,我在育才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告诉他们,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里,中国民主人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培养幼苗的故事,他的为人、道德、品格,甚至名字的意义,……这是我对陶行知的敬仰、爱慕,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念念不忘的恩情。”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先生的这种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课余时间多关心学生、联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观后感 2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观后感 3

  随着幕布徐徐地拉开,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场景。全剧以陶行知回国开展平民教育为切入点,以他在南京、重庆、上海进行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故事串缀而成,艺术地再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精神世界和“万世师表”的师德风范。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语言逼真生动,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位大师,深刻地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价值。其中有几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场景一:有位学生偷桃吃,老师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自责到校长没有为学生着想,体现了陶先生爱学生的崇高境界。场景二:陶先生在码头遇到了曾经的恩人,他宁愿自己喝汤,请他人吃面,体现了先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场景三:时局动荡之际,他写了感情挚真的书信给爱人,体现了他心中有祖国、心中有教育、心中有人民的无私境界。以前只是从书面材料、讲座培训中了解先生的教育理念,这次却是真真切切地走进他,从点滴中体验他的人格魅力、远大理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不能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辅之教与学,必须为中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

  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微笑,一记掌声和一句鼓励,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无穷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我们高举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精神旗帜,“热爱,奉献,实践”,与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共同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 4

  怀揣着一颗感动的心,观看了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去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以此歌颂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画面中出现了一艘游轮,两个人的对话拉开了话剧的序幕。整部话剧分别从陶先生留美回国投身教育开始,主要讲述了他三个阶段的故事。第一章“晓庄的钟声”,讲述了陶行知先生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投身乡村师范学校的教育,建立起没有围墙的学校晓庄师范。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以及小先生制的形成。第二章“古圣寺的春意”,讲述了即使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陶行知先生依然坚持办学,同时这章也穿插了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四颗糖的故事。先生对学生的博爱精神,与教育理念,充分的'让我体会到校门口的那四个大字“爱满天下”的真谛。第三章“上海滩的晚霞”,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先生依然坚持办学,奔走各国,宣传救国思想,他不惧危险,争取和平曙光。

  在观看话剧的同时,我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震动,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始终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使我更认真的思考我的职业。他认为 “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我也同样的赞同陶行知这一名言,教育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教育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生活与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好生活”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优越生活,应该是正确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观念下的生活,涉及到人的衣食住行。在这些生活环节中,时时渗透着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

  古往今来,教师这个被誉为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一直是备受称颂,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一定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颗饱满的爱心,“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教育的雨露滋润每一朵小花。

  陶行知观后感 5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老先生的经典名言,在学生时代已熟知,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再回首老人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仍然具有前瞻性,在新课程理念实行的今天,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一、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生为本,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大胆鼓励,积极引导,最大限度的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二、营造快乐课堂氛为,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学知识,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享受教学快乐改变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在教学中,我们能做到多用鼓励,区别对待,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行!”、“请再接再厉”、“有进步,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微笑,一记掌声和一句鼓励,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我们高举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精神旗帜,“热爱,奉献,实践”,让我们在名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收获越来越多!

  陶行知观后感 6

  “抱一颗心,不带半根草”是我看完《走近陶行知》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赞扬,其实也是陶行知一生的真实写照。此时此刻,我想到“春天的蚕会织到死,每晚蜡烛会哭泣,灯芯会消失。”

  这是老师!他们无私的奉献真的让我感动。

  陶行知的所作所为令人钦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故事里:陶行知和新安小学的师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放在第二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学习。尤其是陶行知,越努力越幸福,越努力!我想:如果我看到这里连饭都吃不饱,我早就溜了,去一个能填饱肚子的地方工作了。但是陶行知没有。他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有更令人钦佩的行为!陶行知老母亲去世后,“陶行知毅然将老母亲的500元人寿保险金全部交给王校长,帮助学校以优惠价购买了一台筛选机。”我觉得陶行知真的很棒。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事业。我觉得,现在的老师虽然有事业心,但是能拿出家里的钱来办学的老师可能不多。这就是陶行知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也是教师中的楷模,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师生。

  看着陶行知感人的.故事,我也想起了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虽然没有陶行知伟大,但也有陶行知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得从小到大,父母心里只有学校,只有学生。每天早上,当我醒来时,他们都去工作。每当他们吃晚饭时,他们都不回家。我奶奶负责往返学校的交通,尤其是我父母是班主任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要十点回家。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一天晚上,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两三点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后来才知道,我妈寄宿班的一个学生病了。我妈连夜送他去医院,给他挂号,联系他父母。父母来了,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以前我会怪父母不关心我,有时候会羡慕地说:“你只需要学生。”看了《走进陶行知》,越来越理解他们了。这是教师的天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陶行知不愧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抱一颗心,不带半根草”,不仅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生活。无论做什么,无论与人相处,只要付出真心,不求回报,人生就有意义。

  陶行知观后感 7

  《陶行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贡献的追述,向观众展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真实形象和卓越成就。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陶行知的教育观和为人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的“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在纪录片中,陶行知先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讲述了他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导。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的理念。他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机器。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对教师的要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榜样,应该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纪录片中,陶行知举例说明了与自己亲密无间的一位学生关系的建立,通过倾听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爱心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教育者的指引和引领。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是通过实践得到了验证。他不满足于传统教育的束缚,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提倡学生参与农村劳动和社会实践。陶行知认为通过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坚信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品德,让他们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我深受陶行知的实践教育观的启发,认识到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我的教学实践中。

  除了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为人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淳朴、真诚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人们,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纪录片中的陶行知不论是与学生还是与同事,都以诚挚的心态对待,与他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以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敬爱。陶行知先生的为人方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着我要始终保持积极、真诚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卓越成就和教育理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教育理念和为人方式令人感动和敬佩。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会不断学习并应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努力奋斗。

  总之,《陶行知》这部纪录片通过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真实生活和教育事迹的记录和追述,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为人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方式令人叹为观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和模仿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我相信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陶行知观后感 8

  10月15号的《中学教育概论》这门课,我们参观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全国有三处陶先生的纪念馆,我们所参观的纪念馆位于南京晓庄劳山脚下。我认真的听取了馆内讲解员对陶先生一生伟大事迹的讲述,对于陶先生的一些事迹,已经耳熟能详。在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还去了陶先生的墓前进行拜谒。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黄潭源村,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陶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现在南京的晓庄师范就是陶先生创办的。

  陶先生对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很深,我想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应该是有一定深度的。陶先生的涵养足够深厚,所以他会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创办学校,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又将自己的理念与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起来,以便教学的实施与推广。那时的旧社会,农民居多,陶先生认识到在农民种普及教育的重要,于是他走进乡村,在农村开展教育。陶先生创办了很多乡村学校,使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也注重让大人识字,他亲自编写了识字的教材,让自己的母亲使用教材认字,结果一个月后,他的母亲就能读懂他的家书了。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陶先生也利用自己留学时学到的科学,为农民传授了科学农作的技术,更加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陶先生在推广教育这方面,真的很用心,这也更能体现陶先生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是在用他的真心,致力于推广教育。

  陶先生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件事情。1936年7月,发生了著名的“七君子”被捕事件,陶先生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爱因斯坦,泰戈尔,杜威,巴金,这些都是何等著名的人物,我想,陶行知先生认识了这么多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人士,他的好友是何等的多。也正是由于有这么多知名好友的支持帮助,陶先生才能请他们来中国推广教育、深入到民间教学,又或者是在危急关头救人一命。陶先生有着自己伟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加上他自身良好的素养,使得身边的朋友都很支持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为人处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陶先生怎样教育孩子的事迹,流传很广的就是四颗糖的故事。我从这个故事感受最深的就是陶先生用爱教育的理念。陶先生的爱,在教育中体现,他在当学生犯错误时,用他独特的“四颗糖”感染了学生,教育了学生,使之自己认识到错误,努力改正。我想,我们应学习陶先生,随时随地用“四颗糖”,即尊重和理解之糖、信任和支持之糖、赏识和鼓励之糖、宽容和体贴之糖去呵护、教育学生,最终唤醒他们的良知和动力,使他们抬起头来重新上路,并茁壮成长。

  此行令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在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时,我必当以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对待学生,学习陶先生的亲力亲为,用心的对待和解决在教育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陶行知观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学习心得05-10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7-11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01-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9-14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08-21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12-14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1-04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09-20

(实用)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10-03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