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

时间:2023-12-22 17:40:3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十二怒汉》观后感

  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二怒汉》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1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十二位陪审员在一间会议室里争论一个人的有罪与无罪的过程。随着论证情节的推进,把十二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角色戴维斯冷静自制,尊重真相,敬畏生命。他又有怀疑的精神,抓住细节的`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这是他能说服另外十一个人的关键。最后被说服的也就是最激动的那位先生,他只会从片面上看,没有深入原因,加上个人的情绪,让人较为厌烦,没有说服力,但他坚持己见这点比较好。自认为最喜欢那位长者,最后是他提出了那个不可攻破的论证,因为他时刻保持着理性和尊严,懂得换位思考,沉着冷静,有自己的思考,查漏补缺。

  影片从表面上看,只是讨论有罪无罪,更深层次的是关于人性、道德和法制……体现的是要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敬畏,不能仅仅从外表、出身来看待善与恶。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像社会上学的“平等对待他人”,这是一种素质修养,是相互的。影片中为何有那么多次的争执与吵架,没有尊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十二怒汉》观后感2

  一个会议可以判决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是这个会议的成员,会怎么表现?

  《十二怒汉》是一部场景非常简单的电影,不过传达了很多内容。一个18岁的少年被认为杀害了他的父亲,所有出现的证据对这个孩子都很不利的时候,这场会议可以决定少年的生命,每个人在这场会议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但美国法律让大家聚在一起,要如何发挥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会议中,有理性负责的人,有只关注个人私事对会议结果无所谓的人,有只想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但也有负责任的人,这些负责任的人会试着把会议引导到好的方向。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细节很重要,如果拼凑出足够多的`细节,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事实,但可以推翻不符合事实的猜测。细节有很多,人的言谈举止,外表特征,语气,行为,更深一层可能是一个人的环境等,观察的越仔细,我们可能得到的越多。

  此外,我还明白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仅仅听一个人说了什么。人是会自我欺骗的,可能我们会说服自己相信某事,然后我们就信以为真的拿出来说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事求是,语言是廉价的,要学会用脑子。

  简单不一定不深刻,不是非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做的好,有资源可以做的更好,但资源不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说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甚至有不同目的的人,最终怎么讨论出事情结果。十二怒汉,因为大家性格不同,不容易相处,暂时在一起,容易让各自生气吧。

《十二怒汉》观后感3

  电影主要围绕一位男孩被指控为杀死其生父的案件而展开——在法院里,在听完证人的证词之后,陪审团的十二位成员根据已知的线索展开讨论。而男孩是否犯罪,会不会坐上电椅的决定权也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尽管一开始各种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那位男孩,但戴维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他是第一个站出来为男孩发声的人,面对十一位认为男孩有罪的人,戴维自始至终的坚持以及他充分的论词,投票从1比11到3对9......直至最后的十二个人一致认为男孩是无罪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情景再现、模拟、推测......各种的方式来论证自己所持有的观点。这是智慧的抗衡,也是感性与理性的决斗。而故事的结尾,是充分的证据促使理性成功击破感性的言论。

  看完整部影片,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学会用事实去说话,更要用事实去解决问题,有时候真理并不是大多数人的认为,他更可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它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来自公民的责任——十二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孩,本可以执意说男孩有罪,然后草草了事。但他们没有,而是在各种的证词和证据之间来回揣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甚至为此产生激烈争吵......只是不想让一条无辜的生命因为他们无所谓的判断与抉择而停步在电椅上。

  电影中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传递给我的是:在生命面前,人不分贵贱;在事件面前,我们要明白真理的可贵。

《十二怒汉》观后感4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黑白电影,虽说它没有斑斓色彩,却深深让我震撼。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电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看守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没有句剩余的废话,只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衣,汗流浃背的男人,当一部杰出的电影只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台词了。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了。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其中的是一个人心里,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证据确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正是因为有了反对者,这个小男孩才会有重生的机会。

  每个人都享有发言的权利,而且有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

《十二怒汉》观后感5

  精妙绝伦的辩论,针锋相对的立场,仅仅一张桌子,一打的人,短短2小时的对话,没有浮夸的特效,炫技的表演,只有对话。12个个性不一的人,从一开始的一面到,到最后的彻底反转,12个陌生人对一个陌生的男孩完成了世俗与良知的'战斗。

  一开始他们是被激进的有罪派带着走的,有想法却不坚定,这和我们很多人很像,太容易走入人云亦云的误区,没有自己的立场,受少数人控制。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言,大声得说出他们的想法,开始反驳那些咄咄逼人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重归理性是困难的,但至少,是可行的。

  抛开偏见和其他不说,就说群体性表现。最近在研究网络暴力,看了《乌合之众》,也看了哈佛的公正公开课,对群体性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民群众该不该被捧上神坛?自由平等主义是不是绝对真理?社会思潮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太多争论,不表

  就个人来说,保持自己精神个性的独立,在强势面前不卑不亢,才是最应该的。

《十二怒汉》观后感6

  一个出生于贫民窟的18岁少年被指控杀害其父,他的最终生死取决于十二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人的决定。影片一开始提出的一票否决制让我稍感意外,此前我以为像陪审制的最后结果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所以这种必须所有人意见达成一致才可做出最后裁决的方式确实在我意料之外。

  影片开始进入主体部分之前是对男孩的特写,他的大眼睛充满对自己生死未知的恐惧,虽说法庭上的各种证人证词无一不表明男孩就是谋杀父亲者,但男孩无助的眼神却仿佛在哭诉着自己的无辜,让人不禁心起同情。

  十二位陪审者的讨论本几乎不会发生,只因一位力求通过铁证来做决定的.绅士在第一次投票时投了no guity。这种勇气着实令人钦佩:当别人无一例外凭借一些事实上仍有争议的论据,或被自己的某些偏见左右,抑或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去断定某些事情时,我们是否能坚持用事实说话?是否能执着于追求正义?特别当那些人一致对我们的坚持表示出不理解,不耐烦甚至强硬的抗拒时,我们是否仍能像戴维斯一样始终保持冷静、坚守内心的原则,并且不倦地通过各种方式去说服感化他们?在从众之风盛行及原则丧失现象普遍的当下,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十二怒汉》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二怒汉》观后感04-14

十二怒汉观后感06-15

《十二怒汉》观后感500字06-18

十二怒汉观后感5篇11-13

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11-24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24篇)03-28

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12-05

十二怒汉观后感9篇12-04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