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观后感

时间:2024-06-20 10:47: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镜子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镜子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1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镜子观后感2

  影片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国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3

  20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孕育出诸多学术流派,其体系多样,理论纷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理论运动”局面。塔可夫斯基则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形象塑造,节奏,视听中,创造了新的电影语言。

  诗歌语言的精炼程度越高,含义就越模糊,给各种信息的存在和寄托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样,在电影中也能看到,当故事或者情感发展到极致时会有无端事件的插入,正如影片开头,陌生医生与女主人公邂逅的场景,作者通过两个视点表述自己的感情: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外部视点体现在空间特征描写层面上,描述者淡出画外,但通过画外音突出描述者的存在,作者在此只用了一个推镜,但空间与空间的转换非常明显:树林——篱笆——平原,而坐在篱笆墙上的母亲成为了场景之间的过渡,沟口健二说过:“人就是场面调度。”的确,在沟口健二的电影中确实可以看见原本工整的线条在人物的运动下变得变幻莫测,但母亲却是静态的,与沟口所说的“动态”相对,但不变的是两者都是作为场景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配合镜头运动的节奏,传达出复杂的信息。内部视点体现在话语层面上,如果说外部视点是自然语言,那么内部视点就是文本语言,相比于自然语言,文本语言更强调文学手法和人物关系以及情感,那分别是诗歌的结构与思想,思想通过适当的结构表现出来,思想与结构并存,思想不能独立于结构之外。作者在此用带有绝对性的判断语言交代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而这场意外事件(母亲与医生的邂逅)在叙述者之外对父子关系进行了深入。

  在母亲在场的场景交代父子关系体现出了意识形态层面与话语层面和空间层面的不一致,但联系影片的时间顺序,父亲的完整形象仅仅留在过去时,而母亲的完整形象贯穿整部影片。诗歌语言有一种“因上下文而异的复杂性”,作者在影片中抓住了这种复杂性,以时间及突出事件(时间的具体表现)作为过渡,展现出了上文和下文,即现在时与过去时。影片中,突出事件以水和火两种对立的事物概括,艺术文本意义的构成并非基于特定的“艺术材料”,作为节律学—语义学结构,它的实现依据对比关系,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采用水和火了。火的光亮与瞬时,水的轻柔与凉爽,以及两者之间的吞噬能力都给予了尚年幼的作者强烈的感官冲击,为梦境与回忆的呈现提供线索。为了突出水和火的特点,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描述方法包括关联与抽空。事物之间的关联体现出的视觉冲击较强,比如,透过指缝的火光,清洗长发的母亲以及被水腐蚀的房屋等,而抽空,则是抓住了水和火的特点进行放大,比如,在穿插战争片段时,作者仅仅保留水的声音,但观众依旧可以体会到水的'冰冷与战争的残酷,还有则是主人公照镜子时忽暗忽明的灯光,穿过树林的风,也抓住了水的特点。这些景物并没有特定的象征意,只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划分时间的标志。而火与水之所以充当如此重要的成分,则是因为它们与重要事件相关联,比如,草料场着火时,父亲离开了家人。同样,重要事件也包括历史事件。诗歌语言是“历时态”的,不仅包括自己时代的语言内容,而且包括其他时代诗歌语言的一些内容。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出对历史涵义的思考,仅仅只是作者的经历,而表现这种思考的则是影片中普希金的视点。

  声效方面,作者消除了音乐与自然音的界限,而找出界限的方法则是运用诗歌叠句的重复性再配合节奏感。在印刷厂的戏中,作者通过慢镜头,还有声效取舍,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声音,作者意识与他者意识共存,且都具有未完成性,毕竟所有人物都不代表客观。

  艺术不总是并且几乎不属于“逼真”,较之外部世界,艺术作品中模式化的更是作者的内心世界。(ps:真不愧是坡神,腰神,羊神的十佳之一)

镜子观后感4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将孩子送纽特教育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俞敏洪亲力推荐:这部影片值得中国家长一看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镜子观后感5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 " 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 " 问题 ",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 " 或是 " 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 爱 " 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观后感6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镜子观后感7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题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近日,央视这组纪录片《镜子》火了,总共3集,90分钟,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击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这部纪录片让所谓的“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历经10年策划、两年摄制,纪录片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亲子教育专家张国维博士曾说过同样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

  在这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镜子观后感8

  看了电影《魔镜子奇缘3》后,我觉得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宝贵品质。

  《魔镜子奇缘3》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罗拉公主和布莱尔的故事。罗拉是白雪王的女儿,布莱尔是熔岩魔的儿子。熔岩魔有一面魔镜,魔镜里面住着一个魔鬼,魔鬼想要做国王,于是欺骗熔岩魔说白雪王国将要进攻熔岩王国,熔岩王国会被消灭,如果不想被消灭的话就要主动出击,消灭白雪王国。熔岩魔相信了魔鬼的`话,谎言迷惑了熔岩魔。

  魔镜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让熔岩魔派自己的儿子布莱尔化成人去暗杀罗拉。布莱尔来到了白雪王国,认识了善良的罗拉,被罗拉的善良打动了。布莱尔没有杀害罗拉,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魔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求布莱尔把罗拉带到雪山。罗拉在雪山中经历万难,在布莱尔的帮助下取得至宝,最终识破魔镜的阴谋。诚信让罗拉和布莱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罗拉返回白雪王国城堡,成功劝退了熔岩魔的进攻,化解了误会。从此两个王国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如果一个人撒谎了,将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盖,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欺骗和伤害。我们学会以诚信对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友谊。

镜子观后感9

  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片子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片子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片子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应因孩子的个性付出爱,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馈,是让父母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付出爱的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和关注的事业,而不是日常里苍白无力地嘴里念叨几句:爸妈很爱你,你该去做功课了之类的句子。爱,也是需要滋养和成长。

  太多的父母忙着上班,忙着应酬,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从小就给孩子一部手机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乐场或别人家中,他们用自已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动时间。父母极少与孩子分享爱,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终,孩子也如“镜子”一般,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孩子与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断裂,绝不是三个月的特殊学校生活和心理咨询能够挽回的,亲子关系断裂的心灵创伤也许伴随孩子一辈子,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后代,并扩大影响到社会。

  90分钟的片子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老师所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成果的同时,精神的构建是滞后了。确实,特别是家庭关系的精神构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历悉尼市,当地的友人告诉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须购买一张家庭票,家长可以携带儿童乘坐当天的各类交通工具,这项举措分明就是鼓励家庭的周日活动。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会有类似的`举措呢?从片子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小数据,进入特殊学校生活的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从教育角度来看,父亲在孩子特别是儿子的

  教育

  中的榜样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职或父代母职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爱,需要真实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会的支持、鼓励和正面宣传。孩子们需要在父母身上学习爱的能力,了解爱也需要滋养和成长,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传播爱,并在付出爱的时候获得幸福感。

  临睡前,我与女儿讨论着片中的各种细节,说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妈妈从来没有拒绝过她养小宠物,但是,妈妈一直都有言在先,要养一只小宠物,你要同时承担照顾狗狗的责任,喂养、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证实你自已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不会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愿望。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养她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没太看懂这个纪录片,对于她来说,问题少年们经常玩游戏、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一场电影、一次滑雪或她喜爱的各类活动。我也很庆幸,在陪伴她成长的时候,我收获了她对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镜子观后感10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放弃一切,对孩子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是学会感恩。同时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到教育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习读书,变书呆子,哪里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将命令变成启发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有担当。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镜子观后感11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镜子观后感12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

  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观后感13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NT”,想说爱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前几天听了一个英国心理学家的讲五岁以下孩子的心智化发展的讲座中就明确提出,父母要有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安全的个体,并且在孩子的不同阶段展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爱他们。你爱你的孩子,毋庸置疑,但爱的方式并不是孩子所接受的。

  12岁的小姑娘彤彤说:“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我们不是感染了病毒,我们是有了自己的感觉。”

  感觉是什么?感觉通常是一个形容词,表达内心感受的,高兴,兴奋,难过,沮丧,厌倦,失望,喜悦。

  请从接纳孩子的喜怒哀乐开始吧。

  煽情的眼泪流过了,懊恼也悔恨过了,现实是81+6天以后的现实如何?张同学回到家里参加高考了,但放弃录取正在准备今年的高考;泽清继续不上学,父亲上了央视的另一档节目寻求帮助;家明养了一条狗也不管了,继续打游戏,最终还是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背包客生活,但他的父亲感到生活没有乐趣,妈妈说要离婚。。。

  生活还在原来的轨道上前进着,那些曾经的81+6天,也只能只是曾经。。。“NT”好象也有用,但我怎么对他爱不起来。

  总是想到最初的孩子的叫嚣,哭泣,那被束缚在小人儿身上的对自由的向往,听着<私奔>

  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

  为了这个美梦我们付出着代价

  把爱情留给我身边最真心的姑娘

  你陪我歌唱你陪我流浪

  陪我两败俱伤

  一直到现在才突然明白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

  在欲望的城市里,我们是孩子最后的依靠

  做一首洁白如喜乐的光芒,将孩子的心照亮,让他们看到希望

  希望是什么?是此刻就开始的自我成长。

镜子观后感14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镜子观后感15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一直接连不断。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干净之物。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到底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积极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容易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为了把观众吓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边,影片选择了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镜中鬼。以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见到鬼为缘起,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连环鬼杀案。

  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镜头,诡异变化层出不穷,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中大量的灵异、恐怖、凶杀、血腥、暴力等画面元素,保持了整体暗色系的统一,营造出极强的“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发生”的紧张气氛。在配乐上,影片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恐怖音乐,更大胆使用了琵琶作为背景音乐,与故事民国背景贴切的同时,惊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剧情推进太快,人物性格与关系交代不够明晰,需要观众大量去脑补。譬如飞烟与表兄的暧昧,飞烟与野妹的百合爱,表兄与表嫂的貌合神离等等。是怎样的原因,让镜鬼盯上了这家人,故意营造出密室杀人现场,将他们依次杀害;是怎样的不满,让他产生了杀害她的动机;谁又是最终的幕后黑手,谁会在这场死亡游戏中胜出。

  与《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员依旧是大量俊男靓女的组合。在导演看来,观影应该是一场美的.享受,所以演员漂亮很重要。影片中大量“胸气十足”的镜头和劲爆的床戏成为男女观众观看的要点之一,而当看着一张张漂亮的脸蛋血迹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发凉,倒吸两口冷气。

  作为惊悚恐怖题材的类型片,《半夜不要照镜子》国民时期的设定,仿佛为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反正人不是死在现代,所以多死几个没有关系。就算死得再惊悚些也可以接受。不知神奇的审片室是否报着同样的态度,至少从整体该片死亡报告来看,再不是那种担心审核难通过,畏畏缩缩小心谨慎拍片之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产恐怖片也算是进步的。当然,据导演透露,在审核上他还是多了多重考虑,很多镜头都是拍了多遍,有幸这次点正用的都是最“极限”的画面。

【镜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与镜子10-11

镜子观后感05-31

《镜子》观后感11-08

有趣的镜子教案02-08

对镜子拍照的技巧06-05

生活中的镜子07-03

[优选]镜子观后感05-16

镜子观后感(5篇)02-24

《镜子》观后感(9篇)11-28

《镜子》观后感(精选27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