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观后感1
一周一部纪录片。本周《读书的力量》。
“读书的力量“或者可以说成书籍的力量。该纪录片由书籍形成之始,沿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伸向现在,伸向未来。
第一集《文明根脉》第二集《精神底色》第三集《历史之轮》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探究书籍之于人类的`力量,它是文明的根脉,是精神的底色,也是历史的车轮。牛顿曾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就是书籍,历史的发展也藉由书籍的启迪而发展。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书籍是修齐治平最好的捷径。于个人来说,是激励个人追逐梦想,追求理想的绝佳工具;于家族来说,传承家族文脉,延续家族基业,唯读书不可,正如(翁同倫)翁氏祠堂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更明显的是《要略》中关于读书的描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第四集《书写人生》便是书写此。
第五集《全民阅读》。书籍是全人类的财富,在近现代之前书籍是“锁在木盒里的金子“(藏书阁)是属于权贵人物的宝物而非面向普通大众。如今,书籍成为现代社会中最普及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它带来的智慧。如武汉书香地铁,农家书屋,深圳书城。
有一点小小的思考:
书籍如此普及,我们也熟知书籍的力量,可身边的读书人并没有多少,爱读书的,能够从书籍中获得智慧的还是那一小拨人。不过书籍的普及让成为这一小拨人的筛选范围变大了。
读书观后感2
沈石溪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他写的动物小说很出名,但他其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叫《菩萨看得见的》,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
这篇文章是写沈石溪小时候的一故事,里面写了他奶奶很信佛,只要他一想做坏事儿,奶奶就说,菩萨是看得见的。上了小学以后,他到了四年级认识了一个留级生朋友,这个朋友外号叫长豇豆,他学习很差,家里也很穷,他爸爸因为偷东西被抓进公安局,到最后也没见放出来,因为抄沈石溪的作业,他俩成了好兄弟。后来沈石溪知道他是个“三只手”,劝他不要再做小偷了,可是他不听,最后也被便衣警察抓到了,进的少年管教所,沈石溪相信了奶奶的那句口头禅,菩萨是看得见的。
文章中写到了沈石溪想看看菩萨到底是看得见看不见,他便拿来自己用过的作业封皮纸,撕了两小块儿,封皮纸比较厚,不会透光,涂上胶水,牢牢的粘在观音菩萨的眼睛之后,他干了一件坏事,往爸爸的中药碗里尿了尿,结果爸爸把中药全给喝光了,而且什么事也没发生,他从这件事上证明了菩萨是看不见的,可见幼年时期的沈石溪多么幼稚又聪明。
文章中写到当时他想干坏事时和奶奶的语言描写如:“你又不是我肚皮里的'蛔虫,怎么会知道我的心事?我没”。我咆哮道,“你有你肯定有”。奶奶说,“你两只眼睛贼亮贼亮的,就像一双猫眼,野猫想要溜到别人家里偷吃鱼时就是这副眼神”。我想说:奶奶真是一个活菩萨火眼金睛,当人们干坏事时菩萨看得见,当作者要干坏事还没干时,奶奶就已经把它看穿了,说明奶奶的眼睛比菩萨的眼更厉害。
“我不信佛,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菩萨,但我依然相信,菩萨是看得见的”。这个结尾别出心裁,寥寥几笔写出了沈石溪最想告诉大家的话,看完后我心头一热,不禁想起了曹文轩的一篇《雪柿子》。一个老人种了一颗雪柿子树,可他搬走了,树上结满了一树红红的柿子。那年灾荒,青黄不接,家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一个孩子出来找吃的,发现了这棵雪柿子树,后来他又叫同村的一群孩子,来看这棵柿子树,他们忍着无比的饥饿,没有一个人去吃柿子,只是饱一饱眼福。沈石溪写的,每人心中都会有一尊菩萨时时刻刻在盯着我们,他们宁可饿死,也不丢气节,不拿别人一分一毫,让我不由生起敬佩之情。
记得去年秋天有一个电视新闻,有一个人去山西旅游,到了一个景区,那个景区到处都是苹果园,他看四处没人,就偷摘起苹果来,把车的后备箱装的满满的,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最后还是被人发现了,赔偿了几千块钱,这可真是丢人现眼,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我们在做坏事的时,一定要像沈石溪写的菩萨是看得见的,并且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尊看得见的菩萨。
我相信,当一个人心中想着菩萨是看得见的时,它一定是越来越自律,越来越优秀!
读书观后感3
如果我们得不到,就毅然选择放弃,即使不放弃,也应该努力去做,即使放弃了,也应该让放弃的有价值。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另一只鞋》的视频。这篇故事讲了: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小男孩儿坐在墙角,对着自己那双破旧的鞋发愁。他这发着呆,不经意的抬眼间,意外发现人群里着过来一双闪亮的黑皮鞋,那是富人家的小男孩,正边走路边擦皮鞋,那个小男孩儿的眼里充满了羡慕,渴望的眼神,在这时候,富人家的火车开动了,爸爸拉着他拼命往前走,结果一只鞋被挤下来了,可车子已经启动,不能回去捡了,那个小男孩捡起来往前跑,想把东西物归原主,跟着火车跑了好久,已经累的虚脱,而车子也渐渐快了起来,富人家的男孩儿努力伸手去够,可就是够不到,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富人家的孩子把脚上的'另一只也脱下来扔给了那个小男孩儿。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如果不是我的,我会把我得到的还给你,如果我无法得到,我会把我有的送给你。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只有互相帮助才能使世界充满美好,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所有人,使世界充满快乐和美好。
读书观后感4
有一只小母鸡,她叫卡梅拉,她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鸡。别的小鸡都在学下蛋,她却想去看海,她就告诉母鸡们:“我想去看海。”爸爸生气地把她拉进窝里,让她睡觉。卡梅拉等大家睡着后,偷偷走向大海的方向。
她走啊走,终于走到了大海边。卡梅拉很高兴,她就在海浪里玩滑板。天黑时,她想回家,就哭了起来。她不小心被海浪打到哥伦布的船板上,为了不被杀掉吃了,她请求每天给哥伦布下蛋吃。
最后她逃到了陆地上,并跟另一个鸡群中的小公鸡皮迪克结了婚,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鸡宝宝。小宝宝叫卡梅利多,她和她妈妈一样,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鸡,她的梦想是:想要一颗星星。
我喜欢与众不同的小鸡,因为他们很有想象力,并努力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我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鸡”,因为我属鸡,我也很有想象力。昨天我在画画班画马赛克的时候,我画的小的太小,大的太大,老师说我很有创意,我也要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
读书观后感5
“当兵”是大部分青年人的愿望,特别是男性,在我看来,一个男人一辈子没有当过兵,没有真正穿过军装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有不完美的一角。
前两天晚上,我小在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烈火男儿了不起的消防兵》故事中完美地表现了我对军队生活的向往,和战友的恋恋情谊,这份情谊让人变得坚强,让人变得勇敢。
脑海中还能记得电影中的场景,当李明亮和龙大川等其他二人检查火场是否安全时,李明亮感觉到不对劲,硬让龙大川等人先下去,他却坦然地面对死亡。
正如周队的`悼念词中所说的:“李明亮一定知道这场危机的到来,他选择留下就是选择死亡!因此,他的伟大!他是一名真正的英雄,因为他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而龙大川化工厂事件后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再继续做一名消防兵,想要申请退伍,很多战友都讽刺他说他不坚强胆小鬼,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毕竟,李班长他也付出了很大的,龙大川也对李班长产生了爱慕,因此,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英雄终归是英雄,不会一直趴在地上!所以龙大川看过那些被他救下的人们写给他的励志信后,他又站了起来,他要铭记李班长死前的告诉话语:“你一定要好好的当一名消防战士!活下去,去拯救更多的人!”他得对的起那面“了不起的消防兵”锦旗,他醒悟了,他发誓,他要像李班长一样,成为一名把“责任和希望”带在身上,并用自己的责任带给他人希望的救世主。
在这部电影中,我获得了最珍贵的东西—责任,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像李明亮一样的英雄,责任财富将会伴随我一路成长,影响我的一生。
读书观后感6
在纪录片《读书致贫》中,民办大学讲师王振祥向我们讲述了大学背后的真相。他是一个奔走于不同地方,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农村孩子和家长讲述私立大学优势的普通讲师,美好的前程,先进的教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是超低的入学门槛,是他对学生和家长讲的最多的话。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王振祥表示,宣讲课件中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网络,并非民办大学的真是情况,其中课件中所用的图片都是从网上搜来的,私立学校的师资队伍照片也是由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凑数的。他的责任就是负责“忽悠”学生入学。为了更好的忽悠家长,在宣讲课堂上,他反反复复的重复着同样一个犹太人学习知识的故事:犹太人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圣经上擦上蜂蜜,然后让孩子去舔书本,让他们相信书是甜的,读书是快乐的。
纪录片的第二个例子就是,万超毕业于武汉一所民办高校,刚刚毕业的它对未来充满信心,很快就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虽然工资是低了点,他很快的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但是进入公司之后,他发现别人半个下士可以完成的任务,自己却要一天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于是领导对他很不满意,很快,他有失业了。在求职的道路上,他处处碰壁,自信先也被这个现实的社会消磨殆尽。在中国,和万超一样的求职者还很多,每年都有将近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这样的打击。
故事的最后一个例子说的是,王盼是家住湖北农村的一名准考生,父母都是搬运工,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之后,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不让父母再辛苦受累,她依然坚信只有读书才是最终的出路,为了让她有个好的前程,妈妈决定让孩子选择好的民办学校,四处张罗借钱。在送女儿上火车的时候,她的妈妈唱出了自己的身世。或许,是为了完成自己儿时的读书梦,父母不惜背债将孩子送入孩子梦寐以求的大学,其实,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农村的一个缩影。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一个现象,“教育脱贫”的观念在中国家庭根深蒂固,致使无数的贫困家庭,不洗一切的供养孩子读民办大学,陷入读书致贫的漩涡。
其实在中国,很多的乖乖儿乖乖女,从小就是读书的还材料。但是由于大家一直想往上读,所以等到念完那么多书出来找工作之后,才发现工资也不是那么高,再看看那些小学初中就辍学的同学,经过几年的打拼,都有车有房有孩子,日子过那叫一个潇洒。而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除了有个学历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不仅生活赶不上以前的'同学,还浪费了那么多美好的青春,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致贫了。难怪总有人在喊读书没有用,当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有知识有文化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只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当下的中国,读书已成了我们无法承受的痛苦,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正常的态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学费的高昂,这让很多农村家庭感到焦虑和无奈。如今又出现了读书致贫的现象,在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改善一下教育环境,正视一下当前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所用!最终扭转读书致贫的这种不良局面。
读书观后感7
落霞与诗文齐飞,经典共长天一色。——题记
初春的早晨,朝霞与一瓣云一样清淡,如梦般轻轻地缓缓地出现,放大的春意弥漫过来。我整理好衣冠,踏上这条铺满鸟语与花香的小径。也许已经很久很久,我未曾有此般纯粹、透明、醉人的感悟了。每迈一步,眼前似乎就多出一段动人的文字,萦绕在心头,久久不去。走着,走着,红日当头,明媚的阳光被树叶割成一片一片,透过破碎的阳光,我望见历史正向我悠悠走来。左氏的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让我了解到春秋时诸侯国中最高统治者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冲突与斗争,在他们的勾心斗角中,历史展现了它的复杂与残酷。
刘邦的一篇《高帝求贤诏》,让我感受到汉朝明君们的求贤若渴,在他们的诚意与急切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智慧与质朴。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让我认识到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情与怀才不遇的失落,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中,历史展现了它的无奈与伤悲。宋濂的一篇《阅江楼记》,让我领悟到明代学者顺应奉承,却仍委婉规劝,在“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中,历史展现了它的陈旧与高深。不仅是人之史,还有文之史让我如痴如醉。春秋战国时期叙述翔实、语言简练,魏晋南北朝词藻华丽、音韵和谐,唐宋时焕然一新、意蕴深远,而明清二代又可与秦汉时期的辉煌相媲美。正当我望得出神,历史仿佛对我和蔼一笑:“只有在文字中,你们才能认识到真实而多变的我。”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走着,走着,日已黄昏,残阳如血,苍山如海,溪流似花,水声似语。我的目光停驻在苏轼的《赤壁赋》上。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洒脱。然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苦短,哀叹在悲凉的秋风中回荡。不过,“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变与不变,文人还是如此豁达乐观。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肃杀的秋景中,免不了有几分伤感,《赤壁赋》不过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自古文人几多愁,即使对人生抱有希望,也终被社会的大浪吞没,而早期史学家亦不敢出一言以复君,不过这未能阻挡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他们用文字,各式各样风格的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刻在这条古道上。我信步前行,感慨于他们细腻的心思。走着,走着,月色悄悄吸走最后一丝余晖,夜已深,万籁俱寂,古道宁谧淡定。我坐在小径旁的草丛中歇息。文字如画般浮现在眼前,乳白色的月光下,更平添几分朦胧之美。语言的`魅力,这一刻在我面前展露无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传》中的《阴饴甥对秦伯》。
秦王威风凛凛地坐在大殿中央,轻蔑而咄咄逼人道:“晋国和乎?”多么奸诈老辣的国君!此刻若说“和”,便是虚张声势;若说“不和”,又无疑是在揭自己的短。这样危急的时刻,我不禁皱紧眉头,为阴饴甥捏一把汗。想不到阴饴甥毫不胆怯地说“不和”,并以小人君子论说服了秦伯。作为战败方巧于应对、不卑不亢的外交辞令让我深深折服。忽然画面一转,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缓缓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已是《丰乐亭记》。在《醉翁亭记》中,我已感受过他写作的字字玑珠、音韵优美,而在此文中,我更能领会到他的用字精简——“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15字,就描绘出游客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受,让人拍案叫绝。月色下,小径上,我沉醉在文字的精妙中……由古道折返时天空已露出鱼肚白,我朝着前方深深作揖——在古道上,我显得如此渺小,而信步古道带来的感受,甚至无法用语言述尽。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漫漫古道兮。
读书观后感8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
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读书观后感9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文诗词不计其数。但现代人的快节奏,让很多人喜欢上了鸡汤文、快餐文,或者偶尔背背古诗词,对古朴悠远的散文等则敬而远之了。我也属于此列。书架上买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基本还是原包装。大抵看书也跟吃肉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直接上大块头的,会让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选择了《古文观止》看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于康熙年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鲁迅先生评价此书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我购买的是中华书局的`上下两册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评述和近代的白话文翻译,如果要学习古文,那这本作为入门书还是相当推荐。
书里收录了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每一本文集,收录的篇幅中肯定夹杂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说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觏的《袁州州学记》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网扫尽全部佳文,但总体来说,入选篇文基本上网罗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时间排序,入选最多的为周、汉和唐宋时期的文章,魏晋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没。《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选最多的。
因为都是选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远越晦涩,考虑从易到难会更简单点,我选择了从近代的先看。三月开始看,断断续续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间,能品味古人的高风亮节,忠、信、仁、义、孝一脉相承。看到屈原、贾谊空怀万字平戎策,却怀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叹;翻到诸葛孔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寡不敌众被俘,苟活于戎狄之间,让人长叹不已;王羲之于兰亭茂林修竹间,集众贤流觞曲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欣然忘食,艳羡之意油然而生;一介书生王勃,在滕王阁上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通武达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令人心旷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东坡居士,师徒俩宠辱不惊令人钦佩。
看完本书,没有了看原文初始时的晦涩艰难,其实文言文也没有那么繁琐,关键还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书中,多学学古人之长处,想想现在生活条件之美好,不断修文、修德、修身养性,努力为国、为家、为民服务。
读书观后感10
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迹有感
明代 吴伟业
先生头白发垂耳,博士无官家万里。讲席漂零笠泽云,乡心断绝昆明水。
南来道者为苍公,说经如虎诗如龙。大渡河头洗白足,一枝椰栗栖中峰。
与君相见砉然笑,石床对语羁愁空。故园西境接身毒,雪山照耀流沙通。
神僧大儒却并出,雕题久矣渐华风。呜呼铜鼓鸣,庄蹻起。
青草湖边筑营垒,金马碧鸡怅已矣。人言尧幽囚,或言舜野死,目断苍梧泪不止。
吾州城南祠仙子,窈窕丹青映图史。玉棺上天人不见,遗骨千年蜕于此。
先生结茅居其傍,归不归兮思故乡。尽道长沙军,已得滇池王。
伏波南下开夜郎,乌爨孤城犹屈强。青蛉绝塞终微茫。
忽得山中书,苍公早化去。支遁经台树陨花,文翁书屋风飘絮。
噫嘻乎悲哉!香象归何处,杜宇啼偏哀。月明梦落桄榔台。
丈夫行年已七十,天涯戎马知何日。点苍青,洱海白,道路虽开亦无及。
读书观后感11
在鼓楼区古文班学习时,高林生老先生向我们每位学员推荐了《古文观止》这本书。暑假终于到了,我也终于可以细细地读一读这本书了。
《古文观止》不像《论语》记述孔子的言行,不像《老子》记录老子的文章,也不像《菜根谭》是对人生的领悟。这本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古文观止》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明代刘伯温、归有光,所选222篇文章皆为千古名作,历来为学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古文的经典书、必备书。美者皆集,缺者无不备,讹者无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也就是说只要学习这222篇古文,其他的古书都可以不看了。
这本书中我们熟悉的文章很多,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看起来耳熟能详,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选篇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
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风格却不同台。王勃才华横溢,唐初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
这本书中篇篇经典,事事蕴含着真理,给后人以很好的启发和警示。
读书观后感12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句话出自记者柴静纪实性自传体《看见》。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职业道路所见到的人和事:有在校园中连续服毒的五个少年;为逃避责任而犯下大错的钢琴师;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或亲人的村民......每一个普通人平凡的故事,都启心锐志、撼动人心。
看书之前,我听说的xx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二代”、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我看到的“虐猫女”是一个无视生命的“冷血动物”;我以为的奥运会是一个充斥着荣誉与奖杯、掌声与喝彩的世界赛事、一个只属于成功者的舞台……
读书之后,我知道了xx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压力与恐惧下的抑郁症患者;我了解了“虐猫女”是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满心压抑与烦闷的精神病人;我所看到的奥运会是一个交杂着爱与恨、坚持与放弃、成功与失败的“小世界”……
这些真实,让我照见自己。
书中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回忆当初“听说”书中提到的xx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时,我翻看的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与批判,双眼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于是我的思想也陷入了不假思索的蒙昧中,从而随波逐流般地妄下论断、谩骂不止。
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抛开网络上的那些批判与渲染,真正理智地去关注事件本身、关注真相,也从未想过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去思考……然后,作者的很多言语,启迪我思考、面对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我无法将自己置身于这个看似混乱不堪、荒诞不羁的世界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真正关注起那些经过我生命的人和事,学会用心去认识、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然后在每个事物的本质中挖掘出一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并让其进驻内心成为一座无坚不摧的城堡。
读书观后感13
清晨看到一蓬乱草的《陌生的忧伤——我看雪个的短篇小说》,因此写下《我的小说》。
昨天偶然看到许多一蓬乱草的留言,许多是关于我小说的,彼此共鸣,并写了相关文章,彼此探讨交流。对我来说,这是很感谢的,感谢一种理解和支持。应该说,陌生的人之间,彼此都是在思考和写文章的人之间,有这样的一种理解和支持是感到欣慰的。——题记
一蓬乱草文集里有这样的留言:我,一蓬乱草,漂在北京。昆德拉有言:“作家应该隐藏在他的作品后面。”博尔赫斯却说:“画家最终都会发现,他一辈子画的只是他自己的脸。所有的艺术家也许都这样。”果真如此,我,以及我的脸,也无非是一张白纸。生活,是一蓬乱草。迷误与信念并存,荒谬与真诚同行;人生,是一蓬乱草。没有宏伟的蓝图,只有顽强地求生;写作,是一蓬乱草。在肆虐的挣扎中,叩问永恒的归宿;我,是一蓬乱草。在荆棘丛生的野地,煞有介事地活着。——我也是理解。
其一,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自己,“目前,漂泊。”而漂的滋味,也只有漂泊的人才知道,而人生何尝不是在漂,“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其二,昆德拉、博尔赫斯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并影响过我。昆德拉已经说的很多了。这里说说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作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他的作品犹如未发掘的宝库,深邃、难懂,却充盈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精神,一个真正的作家立足他的世界,人类的世界,对人自身的思索,对世界的思索,对人命运的思索,对人生存状态的思索……这才是一个作家。社会的功用、读者、评论界、外界的障碍、甚至写作的手法、孤独的心态等等,均挡不住他的笔杆和心路。我个人断言:一个不知道孤独,不能品味孤独的作者,受制于评论界,社会流俗的作者,是不能写出真正的作品的,他们作品只是文字商品而已,犹如流行歌曲,一兴而过。因此,独孤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杯苦涩的良药,无奈,痛苦却也是必然,坚韧,不得不如此。想来闲暇无事,世态世故的人,又何必文学呢?同时,无论是先锋、魔幻、意识流、存在主义还是传统小说,堪称经典的,能够流传千古的何尝不是对自身、世界、生存、状态、命运的一种思索,这样的小说无非是写人生的,只是写作技巧不同而已。而他们的作者往往孤独,却沉湎于孤独,大有“入佛道易,入魔道难”的味道。其实,博尔赫斯的孤独是一种精神,而这精神是所有立志为文的人,所该具备的,然而,当今时世为文的人却少有如此……
其三,“生活,是一蓬乱草。迷误与信念并存,荒谬与真诚同行,”使我想到加缪和高行健,他们的作品影响过我。应该说自己的小说,在写作上偏向于西方现代派的风格。(派别只是研究者为了说明问题而已,其实对作者个人来说,没有派别可言。)而西方现代派的三大特色:意识流、存在主义、象征主义。个人喜欢意识流的随意自如,空间手法;喜欢存在主义的生存思索,人世即荒诞,仿佛叔本华的人世即悲剧(当然两者不同)。应该说,小说重在构思,于含蓄的故事、情节、叙事之中融入人生、生存状态、独立命运、人类命运……而存在主义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即叙述同哲理的结合,若有文采,如川端康成的《雪国》就更好了。而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是为了营造人世即荒诞的味道,可以平面叙述、冷的叙述、蒙太奇、象征等等。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杜拉斯的《情人》,写作手法上是开辟了一个新境界。而象征主义,如,卡夫卡。只是个人觉得自己的小说,象征手法还很肤浅,虽然从基斯洛夫斯基、金基德那里有所吸收,但还不够。
其四,“人生,是一蓬乱草。没有宏伟的蓝图,只有顽强地求生;写作,是一蓬乱草。在肆虐的挣扎中,叩问永恒的归宿;我,是一蓬乱草。在荆棘丛生的野地,煞有介事地活着。”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终极意义的思考。而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两个意象:
意象一:人生活在世上,往往无可奈何,又无话可说,仿佛独自在平静的荒原上走,四下是风吹动的竹叶和芦苇,你缓缓地前行,脚下是一片草地,露水溽湿了你的脚,而低头看到的只是走过来的脚印,一个个印在荆棘丛里,而身边偶尔飘落一片竹叶,你以为是一种悄然地失去,其实,那就是自己一个人在世界上被岁月流逝地失去,可前方依然深邃,四下旷远无声,你慢慢地倾听,望不到边际,此时你感到你的身边,荆棘,沼泽,芦苇,竹叶,荒原,还有宇宙,而你只是一个自己道路上唯一的独行者,在这个宇宙你又是一个局外人,自己生长和寂灭。
意象二:这是个有雾的夜,人迟迟醉卧于幽眠,如丝笼罩着昏暗,人在雾里,洗涤着冷雨,人在荒原,洗涤着荆棘。这个夜,人渐渐沉睡,悄悄地呼唤死亡,如雪融化在圬渠。人何时清醒,何时飞去,冲破这片无望的荒原?人生如水,分明如数,又如梦如忆,像花开明艳亦只是花开,像落红残雪亦只是落红残雪,艳、烈、空、寂,如此。夜缓缓地醒来,雾如水依旧舞漫,人走在大地上,一条昏暗的路,通向死亡的光。
这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终极意义的思考,而“在肆虐的挣扎中,叩问永恒的归宿”与冲破这片无望的荒原,“荆棘丛”是何等的相似……应该说,写文章者的理解和支持,是建立在彼此思索和思考人生终极价值之上的。不然,理解和支持也就虚无缥缈了。
应该说,一蓬乱草文章里对我小说的批评之处,是非常真挚的。他说“雪个的文章也有些遗憾。他的忧伤,稍微有点沉入过深,在情绪里难以自拔,而又没有能够在深入虎穴之后,成功脱身。这也就显示出,他还缺少古人所说的某种‘境界’,无法将生活予以某种艺术升华。我非常同意黄仕锋先生对雪个小说的留言评论——‘(雪个)更需要将自己的思维高度扩散而跟随一种源于生活又游离于生活之上的超脱意境。’雪个的小说,不够超脱,未臻洞彻,没有升华,这也就使他未能达到艺术的彼岸。”——我也理解和感谢。
对此我有自己的阐释,我觉得自己的小说,现在的基调就是荒诞,人、生活、生命、意义……一切的存在即是荒诞,没有出路可言,仿佛西西弗斯不停地把一块石头推到山上又滚下来。因此,小说里人、情感沉寂在荒诞和生存状态里,没有寻找出路,也没有超脱的境界。
而就个人而言,其实境界一词,豁达一词,讲得是很多的。老庄的“无为就无所不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我亦理解,但理解归理解,目前却无法完全做到,这也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大凡一个作家该有大决绝而后有大豁达。这里说到豁达,我很欣赏胡兰成,以及《金刚经集注》里“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的句子。我的寻求世界里,觉得豁达和真、善、美是对荒诞的一种超脱,自己亦是存乎于心,可以说,自己的为人和做事,真、善、美是从不违背的。而就小说而言,后现代是对现代派(人、情感沉寂在荒诞和生存状态里,没有寻找出路)的一种升华。那里(后现代)在调侃、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中有一种寻求和超脱。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后现代的作品,也尝试着去写,我一直支持,而自己却沉迷在荒诞里。可到如今,个人渐渐地倾向于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的作品,《边城》、《桥》、《竹林故事》、《受戒》能寻到一种对人生漫漫长夜的豁达。是对爱情寄于美好地淡然地生活,回归爱情,回归自然。这又回归到东方人的哲学,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事往往使人心乱,自然往往使人宁静,而现代人更多的是生活在人事里,使得自然渐渐被人事消磨,不存在。但是自然却永远也存在于自然之间,洗涤人的疲倦和尘俗。因此文学若给人绝望绝非文学,也不该有文学了。文学是寻求一种回归,心灵的生命的回归。
读书观后感14
读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我觉得毕淑敏这位母亲既想锻炼孩子又感到对孩子狠心,一点都不疼爱。但这位母亲毕竟是爱儿子的。
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与众不同,导致孩子无法接受。在这篇课文中的母亲想要锻炼孩子,便让孩子要学会看病。所以一直逼问着孩子,为的是能让他学会独立,学会自己面对生活,因为总有一天母亲要离孩子远去,所以,预先能帮助孩子的,就是需要锻炼他。
而在孩子去看病期间,母亲开始后悔了。母亲想自己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觉得自己对儿子不够疼爱。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母亲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心疼痛的收缩成一团,总觉得对孩子缺少疼爱。
母亲想要锻炼孩子,但孩子走后,母亲又觉得自己一点也不疼爱孩子。这足以能够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去看病的`期间,母亲的心痛苦极了。不管怎样,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明显摆在眼前的事实。
孩子不能埋怨母亲在他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母亲要“与世长辞”,而孩子自己却要独自面对生活。这是天地之间含意最深的爱。
读书观后感15
生在文人墨客层出不穷的年代,回望封建的旧中国,那些被扼杀的思想,被扼杀的文学引我长叹,惹得我的热血在身体里奔腾......以封建,看今朝。
“人类唯一不能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得到任何东西。”当年明月如是说。
高家大公馆代表的是旧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黑暗的社会,文学得不到任何发展与创新的社会。中国人的思想被禁锢了。“八股”的格式,“八股”的思想自明初被篆刻在旧社会的中国人的思维里,它无形中禁锢的是渴望解放的思想,而那个社会所盛行的却是一种没有创新,早已染尽历史黄沙的思想。可是他们没有从那历史中吸取教训。
封建的人们释放思想,有人接受思想,高家大公子高觉新,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明明正值青春大好年华之时,成绩尚好,前途无量,他也渴望深造,去那繁华街头的上海,可他却只因一句“你年纪到了,该成家了”早早破碎了梦,不仅仅是梦啊,那更是他的青春——可是他接受了思想。
这很封建,但很现实。它是一个时代的首领,可以使一个时代有了自己的色彩,可以使那个时代注定不凡,更可以使今朝的人们听到它亡命的'哀嚎。我已经听到它的哀嚎了。
清醒的中国人民都听到了!它在吼了!但装睡的人,依然沉迷在自我之中!
任意去一所学校吧,后排的同学早已自暴自弃,各玩各的,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中排靠后的同学也跟来了,他们也逐渐放弃了自我。可是,在这个万事靠本事的现代,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又有什么让我们不努力?是后排同学的“引诱”吗?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思想呢?为什么要让我们正确思想从此消失呢!只因为自己是中下游水平吗?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学校强行退学的,他如果真的放弃了自己,为什么他现在却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呢?又要有人来说了:哦!他的母亲也很伟大啊!是的,他的母亲确实很伟大,可是爱因斯坦自身也有努力。
你知道吗?你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是你又要放弃,你自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你轻易否认自己。你难道想让未来成为下一个“封建社会”吗?对自身影响或许不大,但这影响我们的后代啊!这是全人类的后代啊!人类的文明,要在这不断接受无用的思想中泯灭吗?不!这不可以!
巴金先生写这本小说之时,他又想表达什么啊!或许你们没有读过,或许你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应该要从小做起吗?梁启超的话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少年强则国强。”可是,在这青春大好的年代,我们就早已放弃,接受无用的思想。国,又怎能富强?
以封建的社会,去看今天!民国时代是封建了的夕阳,但也是新中国的朝霞啊!阳光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是希望啊!在这黑暗的社会中,提着油灯,在行走的人们,他们以笔为枪,照亮了前途的无限黑暗,为我们开辟的,是一条光明的路啊!
我们不能接受退步的、消极的、躺平的思想,这是封建的思想!我们要化悲愤为动力,去看今朝、去建设今朝啊!
【读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观后感11-05
读书的观后感12-17
忆读书的观后感09-11
我要读书的观后感03-30
读书观后感15篇12-01
《我要读书》观后感(通用18篇)06-07
观《流浪地球》有感-观后感02-19
读《步行十八里》有感_观后感02-15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_读后感01-10
杨绛的书我们仨读后感 观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