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1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还有《铁道游击队》等等爱国教育片。现在他们都是这类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后天》,那时候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流浪地球》比《后天》还震撼,画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说中国为什么前几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不可否认有借鉴参考的因素,但从零到一是创新,从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创新,《流浪地球》就属于后者,而且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坚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类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相信我们不能没有希望,如果放弃希望就是一种犯罪。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没有放弃希望,在最后关头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氢气层引爆空间站所携带的30万吨燃料;剧中的刘启以及他们的救援团队没有放弃希望,在大家都纷纷撤离的过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转向动力中心去重启动力;剧中其他各国救援执行人员在感召下没有放弃希望,最终他们返回基地协助救援。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之下,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使得地球逃离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驶轨道上来。
电影的场面再加上3D的效果会给观影的我们视觉的冲击。有北京、上海冰凌的地面,还有被寒冷冰寒封住的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有地震带来的地壳运动导致建筑物的再次轰然倒塌的压顶;有木星大气波冲击带来的从天而降的火球冲击地面,这些场面的刻画丝毫不输国外大片。情感的叙述也是细腻周到,有父子感情的冲撞,有兄弟之情的磨合,有朋友之情的肝胆相照,所有情感的描述在大环境,大背景的烘托下都恰到好处,直润人心。以致电影结束影院的灯亮起,座位上的人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仍旧沉浸在电影带来的那种氛围之中。
网上有人说《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将开启中国科幻大片的元年,我非专业人士不敢妄评,我只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是一部好电影,并愿意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也愿意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它,正如现在正在干的事。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2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作品的改编电影,影片故事设定在20xx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已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对于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精致又宏大的特效了,完全脱离中国电影“五毛钱特效”的设定,经费爆炸的特效实在很让人惊叹堪称“好莱坞水平”,将未来地球真实地呈现,末世场景整体比较流畅,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从地下城到空间站,每个环境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科技感十足,没有任何细节会让人出戏,比如货车的球形方向盘、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发动机的入口、给重元素聚变发动机挖掘原料的矿区、全世界的救援队大出动。大场面如被冰封的世界,被炙烤的家园,在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下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这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了。
所谓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我认为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拍出了好莱坞质感的科幻片,恰恰相反是因为中国第一次拍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中国式科幻片。解除地球危机可谓是科幻片里老生常谈的主题,试想《流浪地球》里的危机发生在欧美,那又会怎么样?欧美普遍的解决方法是放弃地球,开飞船出去宏大的宇宙探索新的家园。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园的深情,让他们牺牲再大,痛苦再多也要带着地球一起逃命。其次,欧美主要宣扬个人主义,他们拯救世界的英雄往往只是一个人,而《流浪地球》中,拯救世界的是全人类,每个人都是英雄。最后就是感性与理性之差了,欧美科幻信奉理性,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冷静克制,所以欧美不会使地球“流浪”,更不会有不会有刘培强炸毁空间站这个结局。作者刘慈欣也说,理性上,他会选择飞船派,但“流浪地球”的.概念更具美感。正是中国人这种更在乎家园和亲人的感性,成就了《流浪地球》的浪漫,所以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幻片。
作为一部被吹捧得很厉害的科幻片,制作团队历时四年完成。但这毕竟是中国科幻的第一部作品,也有一些不成熟。大到前期过于冗长的剧情陈述,小到英文字幕中错误用词和拼写都或多或少的让人有些失望。比如空间站休眠系统看似高级,但休眠很简单,苏醒也随意。主角刘启提出木星表面的氢气和氦气引发爆炸,利用其推力,脱离木星的这个方法本因为moss的计算结果而直接否定不尝试了那又为何因为一个小孩的想法动辄联合国呢?而且理性且冷静的联合国居然因为一个父亲的感情而同意执行那样危险的尝试,是不是有点草率了?还有女主韩朵朵最后的“强行煽情”也完全没跟当时紧迫的节奏挂钩。人物没有特点,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台词没有经过细细打磨,剧情缺乏铺垫,较为仓促,立意深度不够,无法引起共鸣和灵魂叩问。综其看来国产科幻片还是有待提高。毕竟《流浪地球》只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航之作,不是巅峰之作,不是封神之作,所以我认为褒是要大于贬的。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3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未来某一天,太阳的寿命到了极限,再不久就要产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拿出所有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个推进器,给地球提供能量,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这个计划的时间是2500年,刚看到这个时间的时候,我想:这个计划得几百代人的努力啊!任重而道远。还有太阳真的会爆炸嘛?
不管在技术上是否能实现,故事的发展总是有曲折,吴京主演,自从上一次看过吴京拍的《战狼2》后,很久都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远离了太阳,地表温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所以把人类搬迁到了地下层生活,只是看不到星星。
地球表面零下80多度的时候,风雪飘摇,曾经繁华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真的是没法想象:在外面不超过一分钟可能就会冻死了,必须得携带氧气和做好保暖措施。
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受到木星强烈的吸引力,地球的流浪之旅的轨道受到了影响,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块出现断层和推移,岩浆淹没了杭州地下层。
在最关键的时候,大家想到了点燃木星计划,因为木星上90%都是氢气,利用最强烈的冲击波,把地球推开,从而避免地木相撞。
牺牲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吴京主演的孩子的父亲,估计很多人当场都要掉眼泪了。
关于人类物种继续延续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太阳确实会在五十亿年后爆炸,木星可能会吸收宇宙更多的质量,成为新的恒星,散发光和热,吸引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围绕起其转动。
当然所有的一切只是推测,木星是否会在太阳陨落之前变成新的恒星发光发热,中间的时间又是多少?
还有地球它的寿命,科学家推测也就是个五十亿年,当然前提是在我们保护自然,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种条件下,那么太阳也是五十亿年的寿命,地球是否会随着太阳一起发生爆炸或者陨落,使得整个的流浪计划出现问题呢?到时候不仅仅是地球的“流浪”,应该是全人类换一个星球了呢?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对于五十亿年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瞬间,至于我的后辈子孙如何,我也不知道,整个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肯定是越来越好,向着可持续发现前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发展。
自然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浩瀚的宇宙更是如此,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还是回归当下,努力地生活好每一天,不管是追逐明天,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是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努力的结果。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4
春节的时候为了特地去看了这部片子,出来以后就一个感受: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经有了好莱坞,但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电影、电影工业的原因。
关于选材,Get中国问导演为什么选择《流浪地球》?郭帆导演说大刘的书我每部都看过。当时有三部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可以选择拍成科幻,当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如果三部选一部就一定是《流浪地球》,后来仔细的想了下也只能是《流浪地球》。因为这个故事是可以被装入近未来的,而且我觉得《流浪地球》有一个很酷的形式感,虽然我当时也说不清为什么它很酷,我只是觉得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真的很酷,但觉得它酷的原因我不知道。那个原因是我后来去了美国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东西在美国人看来不光是酷,而且是很奇特的,原来它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内核,就是我们对土地、对家园的深厚情感,才会导致我们连逃离的时候都要带着家。所谓的家并不是说物理上我们呈现的地球,是一堆石头,房子的六面墙壁这样的物理空间。这个房子当你买的时候代表了你的家庭,老婆,孩子甚至还有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它绝对不是一个物理空间。当我们把地球推离的那一刻,我们推离的绝不是一个物理的一块石头,它推离的.是我们的家,我们所有的情感载体。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别中国的。原来它酷的来源是我们文化给我们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是特别奇特的。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中国科幻,中国科幻的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至少在这个影片中是它。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道路。这是一部致敬、借鉴各路好莱坞大片,但是内核非常反好莱坞的片子。真实观影之后确实也有同样感想,这部片子屡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莱坞灾难片科幻片得到的认知。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为什么有了好莱坞,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电影工业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舆论阵地,我们应该去争取。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史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英雄史观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少了某个主角,人类就会灭亡?不会,少了主角,还会有另一拨主角成为主角,继续着推动历史或者拯救人类的进程。而主角之所以作为主角,很可能仅仅是他是一个亲历者、见证者。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5
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一股庞大的力量正在缓缓的运作,这就是——人类。
多年后,太阳在慢慢膨胀,过不了多久便会爆炸。联合政府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便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所以人类只能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星空中所有的恒星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氦元素就会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
整个计划被分为五。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前流浪时代,后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在电影中进行第二步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木星在不断的接近地球,如果两者相撞,那么就会出现地球被摧毁,木星将地球整个吞没。男主人公最后想到了小时候他爸爸跟他说的话,便利用了这一点挽救了地球上的所有人。
在这部电影中,人们把七情六欲给抛弃了,大家关心的只有生死、逃亡。他们甚至会对爱情、友情这样的事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求生的欲望战胜了一切……而正是因为这样,人们脑海中只有两个字——“希望”。只有希望人们才能逃离,只有希望人们才能生存,只有希望……
从电影院出来,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些话语,还有《流浪地球》让人震撼,却又不得不让人沉思的场面。回家路上看着那些繁华的街道,我不断问自己,地球真的会变成那样吗?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未来太阳迅速衰老,极度膨胀,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倾其所有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寻找新家园。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
电影里的地球表面漫天飞雪,气温直达零下84度,所以人们居住在地下城里,当他们开车走过x市,指着一座隐约能看到电线和路牌的冰山,说这就是自己的家时,我的眼泪便流了出来,是啊,多年以来的地球已荒唐的辨认不出来了,若辨了出来,却也只能是重温和回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欢欢快快的领着行李包,住进去了,这所谓的地球,又何尝不是人类自身的流浪呢?又何尝不是原先的家回不了,精神没了寄托呢?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
人们把家这个词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才会选择带着地球这个家园去流浪,真希望以后我们人类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个灾难发生。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希望,什么叫牺牲所值,什么叫家。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6
今天,我在作文班看了一部电影——《流浪地球》。
影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发现,太阳一天天的老化、膨胀,要吞没整个太阳系,我们居住的地球也遭到了灾难。因此,全球的人们联合起来造了一万台推行发动机,推动地球偏离轨道,寻找新的家园。可是在行驶的过程中,又差一点和木星撞到了一起,为了脱离木星,主人公刘启开着爷爷的车输送燃料,可是点燃发射后,还差五千公里没有发射到木星。
后来,刘启的爸爸刘培强用太空站剩下的燃料燃爆了木星,就这样地球终于离开了木星。但刘培强却壮烈牺牲了!好感动啊!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赞叹!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篇
前几天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场面恢弘,剧情引人入胜,特效媲美好莱坞。之前关注过这部电影,但某些原因一直未看,随着该片的热度上升和口碑发酵,吸引我走进影院,看完确实印象深刻。
故事改编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地球因为太阳的持续膨胀危在旦夕,这促使人类倾其所有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走向流浪之旅。靠近木星时,地球意外被木星强大引力吸附即将碰撞,最终一群人智勇团结,化险为夷,拯救了地球。
剧情主线从一个家庭展开,父亲刘培强告别儿子刘启和岳父韩子昂,去空间站做领航员,这也换取了家人免抽签住进地下城的机会。十七年后,刘培强期满准备回家团聚,而此时长大的刘启因为母亲的离世对父亲误解和怀恨,在父亲回家之前带着妹妹韩朵朵从地下城逃到地面,并偷开走姥爷的救援车。此刻因木星引力原因,行星发动机停转,刘启开的'救援车被救援队征用运送火石。救援过程中大家从对立到和解,再到并肩救援,最后大家依靠刘启的闪念拯救了地球。
影片有燃点有泪点,一些场景令我震撼和触动。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前进的壮观;深达5公里的地下城;重工业机械的挖矿场面;救援过程的惊心动魄。北京上海被冰封后的荒凉沉寂;姥爷韩子昂穿过家乡上海发出的感慨;韩朵朵的希望发言,唤醒了大家的掉头驰援;韩朵朵坠落后,哥哥刘启义无反顾的跳下施救的兄妹情;最后一刻父亲驾驶空间站撞向木星的悲壮。
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是希望和团结。人类在宇宙面前渺小、无奈,但希望给了人类智慧和胆量去实施这宏伟计划。妹妹之前对希望不屑,到后来相信希望,并最后带给大家希望。救援过程中,大家选择相信希望、团结合作,最终成功脱险。
影片也有一些不足,部分剧情转换比较突然,人物变化的铺垫和交待不足,部分演员的演技有点生硬。还有救援过程中,一些设定的巧合和刻意。但这些都可以忽略,不影响观影体验。
影片背后拍摄也是波折不断,资金,经验,技术实现,但这些难关都被导演团队一一攻克,最终为我们呈现了这部硬核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