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时间:2022-11-12 12:51:3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

  对这部电影的接触很有偶然性,当时我去租碟,老板和我不错向推荐了这部,当时没当回事,回家后一看我就惊呆了。不用说那就是开头奥马哈海滩登陆战,那时的我对电影还处在无知阶段,看电影只是打发时间而已,战争电影更了解甚少。以前也只是看看《地雷战》《地道战》,看后很欢乐,的确很欢乐。这部电影一改我对战争电影的观念,因为太真实了,看得我热血澎湃。

  至于这部影片主题大家一直褒贬不一,瑞恩到底值不值得救,有人说这是一种英雄主义宣传,我说这是对的,要不然拍这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说实话我小时候对战争还抱有一种欢迎态度,以为战争不过就像影视剧中那么简单,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脑残。奥马哈海滩登陆战让我见识了战争,一段二十五分钟的血腥纪录片。在那一刻我如梦方醒,这就是战争,我还那么期待吗?

  关于米勒上尉我一直很纠结,诺曼底登陆战中他一直想减少伤亡,可能那种情况下只是无能为力,在奥马哈海滩德军对美军简直是一场屠杀,据史料记载那一战伤亡高达2500多人,被称为“血腥奥马哈”。在战役反击阶段美军也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这里没有俘虏也不会接受投降。而米勒却无视了一切,他也只能这样。他是一个恶人吗?不是。他是一个好人吗?也不是。这种纠结一直继续下去,接到救出瑞恩命令的时候,其实米勒也和其他人一样表示怀疑,可是这就是命令,你只能服从。随着剧情的推进,米勒本人的特点也显示出来,不管是攻克机枪堡还是放回德军俘虏,都显示了他坚定善良的一面,也许放走德军俘虏是错误的,在后面的剧情也说明了这点,但就像米勒说的',他还是愿意做一个好人。

  关于厄本这个角色,很多人只记住了最后保卫战中的畏战行为,这的确印象深刻。可是这恰恰反映出真实的一面,你难道不害怕吗?厄本这个人身上的特点早在影片一开始就显露出来,怯懦天真。但这些只能靠血的经历去慢慢改变,所以不要去嘲笑他,他比任何人都要强,因为他活到了最后。他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天真的好人,当他击毙被米勒曾经放走的那个德军的时候,也许他明白了,战争就是战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八个人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我认为是值得的,从个人利益来讲这是得不偿失。从大局利益讲,这是美军的一次最好的宣传,他们是最重视人道主义的军队,他们是一支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并且战无不胜的部队。这种英雄主义一直延续到现在,它不可能被消亡,在危机时刻英雄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2

  20世纪是一个可以令人惊愕的时代,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年代有过如此多的危机、灾难和战争。许多事情都发展得那样极致。

  “人”是相当复杂的动物,他可以不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但足人却无法忘记时代所带给自己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在那个大背景下,“人”是渺小的,但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下,时代的一切也同样显得那么脆弱无力。

  看《拯救大兵瑞沪恩》时,“泰坦尼克号”刚刚驶过,观众们的情感在那漆黑的电影院里迅速地做着转换。

  和许多战争影片一样,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有着同样恢弘的战争场面,同样的厮杀和毁灭,八位青年为了保护那位老兵毋亲的最后一个儿子—瑞恩,而奔赴战场做了一次生与死的牵赌。

  有人不禁要问:“八比一”值吗?实际上那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那八位青年同样也有母亲,同样也有着尽孝的责任。但是,“战争”是什么?难道那仅仅是“人性”的极致,是生与死最直接的交锋吗?同时它还是一个民族的立场,一个国家自我得卫的方式。在那个以战争为武器谋求幸福,以“死”换取“生”的时代,“人”没有单纯的生命。瑞恩就是这样,在人们眼中,他是无数母亲心中的象征,心中的牵挂。看到瑞恩,母亲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了便感到了彼此的存在。而那位母亲也一样,她是身在战场的无数战士们的.母亲,是那些在战火梢烟中用血肉杭争的儿子们的生存寄托。于是那八位青年所守护的其实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梦,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概念。

  于是,“值”与“不值”在那生死的一瞬间表露无疑:

  在人类的诸多危机中,生存危机似乎是一个永远倍受关注的主题,走过了战争的人们似乎更能深刻地了解“活着”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人类是战争的主导者,但为什么历史会发展,用战争来控制人。这样的“本末倒置”似乎并不仅仅是在讥刺这种解决问题的武力手段,同时也在向世人揭示一种“人性”,一种可以面无表情地面对死亡的“人性”。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和平。这种本能甚至可以瓦解民族仇恨、政治立场,可是却无法逃脱人们求生的渴望。战争让这个世界变得混乱不堪,让身在其中的人们被迫去做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残酷选择。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3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20_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4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中的故事:美军三军参谋长马歇尔亲自下令, 派一个八人小分队深入敌后,将已在二战中死了三个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国。为了一个而可能牺牲八个, 值得么?不仅中国人会发出这种疑问,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莱宾也说:谁都有母亲,凭什么瑞恩妈妈的丧子之痛要比我妈重要?

  影片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回答了莱宾的问题:为了一个空降师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飞机上焊了一块钢板, 飞机严重超载,降落时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丧生, 驾驶员悲痛地说“为了他一个”

  同样都是“为了一个”, 这“一个”是列兵, 那“一个”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斯皮尔伯格已经毫不犹豫地将天平倾斜到列兵瑞恩一边。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 那么请看“泰坦尼克号”将要沉没时,妇女、老人、儿童优先上船, 没有人对此发出疑问,难道绅士的生命不如妇孺重要?

  与之相对的, 新疆某地一个剧院突发火灾, 有人高呼:“让首长先走!”为什么?因为首长对革命贡献大啊!这口号似乎天经地义。

  两种价值观, 对照如此鲜明,西方国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义,而我们从小接受的却是集体主义思想,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永远要遵循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是,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这其实和老师让我们做的铁轨的选择相类似,虽然我也是从小接受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选择应该是什么都不做,不转向,也不直行,任其前进,也许在这一小段时间里还会出现转机呢。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论幸福还是苦难的.生活着,我们都是平等的,我无权决定任何人的生死,也无权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因为不是我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既然不是我给予的,那我怎么能剥夺呢?

  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关注,中国人需要的是平民惫识, 是最一般的做人准则, 而非既大且空的口号。在西方, 同一个“人”字,并不以种族、肤色、地位高低、金钱多少来衡量其价值。在我国, 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贵君轻”,程朱理学也鼓吹“人人可以为圣贤”。高呼“让首长先走”的人、对和列兵谁有价值产生疑问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么就需要补课。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补上人道主义这门课。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一个力作,影片最大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一种纪录片的拍摄风格,让二战那段沉痛的历史更加真实的展示在我们眼前。每一次枪响,都是一条生命的逝去;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导演使用大量的摇摆镜头来展现战争的混乱与激烈。战争的伤害,让人揪心。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了无数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最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这部片子有点想象的意味,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很喜欢影片一些片段的无声处理,在最残酷的地方表现得最脆弱。当金色的农场上,远处慢慢驶来一辆汽车,瑞恩母亲也慢慢的抬起头注视着那辆驶来的'汽车,似乎明白了,步履蹒跚的走到门口,最终跌落在门廊上。一片寂静,没有台词,镜头从背后慢慢注视着母亲抽泣的背影,还有一张四兄弟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段无声处理。一次爆炸过后,米勒上尉用自己的意志,无力地一枪又一枪的打着坦克,他的脑海已经陷入一片嗡嗡声的空白,世界里再也没有炮火连天的声响,然而这画面的震撼力,却表现的更加悲壮轰烈。

  世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就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一场战争让她损失了两个儿子,导演借这部片子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期望,以及他的想法,这部影片,给了人们一种警醒,一种传达。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相关文章:

拯救大兵瑞恩的英文影评(精选11篇)10-26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04-21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12篇12-03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7篇11-26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9篇11-16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0篇04-07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3篇04-10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通用24篇)08-23

《瑞恩的井》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