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1
张艺谋1999年上映的《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能够让人崔然落泪的故事,讲述了一对青涩男女的爱情故事,一份坚守的爱情。导演用倒叙的方式,以两人儿子——生子,这一独特视角向我们展开了那份纯净的爱情。以一条崎岖的山路为引索追溯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导演以平缓自然的手法将那段温情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整个电影中画面用的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这样一反常态的色彩安配,黑白的现实开场,父亲去世,儿子归来,母亲却固执的要用人力将丈夫从那条山路抬回来,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回忆为彩色,现实为黑白,鲜明的对比是母亲的心境。她的坚持让儿子想起父亲母亲的往事。然后由儿子的讲述开始了回忆,进入了正式的故事,落后的山区来了位教书先生,招娣儿是山区里最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因招娣儿的执着而开始延续了这份感情。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整个故事都在相对安静而又平和中进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悠扬的音乐,淳朴的感情,真个画面看起来很唯美,北方的四季不断的轮回而那不断变化的色彩与女主角的心情不断的交织,简单干净的情节和同样简单干净的画面,配上柔美悠扬的音乐女主角为了制造邂逅,那种不断的等待,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心思都显现的真实存在,细腻的描绘,其中女主角为了寻找男主角送的发卡,在十几里的山路上不断的行走,还有在给男主角做东西吃的时候显示的那般细致和充满感情,甚至在说话时的那份羞涩和暧昧不清都静静的让人们为之动容。每个细节都说不上多么的有意义,但都饱含纯粹的美好。这种与我们身处现代充斥着种。种利益复杂的感情让人充满深思回味。
整个片子的很大部分都集中在由章子怡饰演的女主角上,通过的是那些不断积累的细致行为,通过了女性的视角来阐述这段深刻的爱的感觉,来表达出那种顽强甚至倔强的爱,在如画的秋季色彩,还有那条望不到尽头的山路,给予女主角各种特写笑靥如花,那扬起的嘴角,红红的脸颊,清澈的眼眸,红色棉袄还有扎着的麻花辫,为了倾慕的人做的种。种在不在理智中又合乎情理的事情。穿上新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试图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只为了让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馅饺子;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整个电影的画面是相当值得谈的,回忆的彩色现实的黑白,在配上那音乐,最后的在白雪中的行走人群抬棺材的接力,浩荡的黑色人流行走在皑皑白雪中的场景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肃穆,还有背景的诉说,那些以前父亲的学生不远千里来抬棺材,黑白的色彩,把白雪覆盖的画面显的更加朴素,犹如国画般无尽的留白,让人深思。
对于爱情,我们或许忘了其原始的状态,张艺谋的这部《我的父亲母亲》的朴实,贫困的山村,旧旧的校舍,还有那些纯正自然的风景,而简单的故事就犹如一片秋季自然凋谢的落叶,没有花儿的那般鲜艳,但是有过色彩。没有山盟海誓,有的只是那读书声。让我们现代人更多的思考了,那份纯粹而又难道的爱需要我们的坚守。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2
着眼中国婚恋观念的转变,年代剧依然魅力不减。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再到离婚风潮崛起以及小三概念的泛滥成灾,中国人眼里的婚恋不是知音体能够诠释清楚,一批批年代电视剧让观众了解到中国式的婚恋,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的变革。爱情是浪漫的主题,而婚姻却是现实的围城。
最近上映的《我的父亲母亲》以主人公儿子口述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共患难的夫妇是如何经营爱情与婚姻,如何在历经世事的变迁终于放手“面子”婚姻,让各自寻回适合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其实捆绑式的婚姻在七八十年代可谓成千上万,真正自由恋爱组成家庭的可以说非常之少,先结婚后恋爱并不是构筑幸福的理由,因为有些人是无法到达彼此的内心世界。婚姻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利益关系的联姻,是一种成全别人的牺牲,但这样的爱情一点也不幸福。
故事以淳朴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年代的婚姻悲喜剧,陈志和张翠花,马庆升和叶秀萝,这两对婚姻的不幸,和那样的时代脱不了干系,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学会放弃和隐忍。生活不是一盘棋,没有更多自己命运的掌控权。故事聚焦这样的两对婚姻,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告诉我们,捆绑的婚姻没有幸福,嫁接的爱情并不会白头偕老。张翠花用自己的热情和无限的折腾换回了自省,爱一个人死心塌地,但这个人其实并不爱你,所以她最终选择了一个爱自己的人唐志良,也可说她最终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伴侣。当婚姻掺杂太多目的,这样的婚姻不是生活,而只能是交易。同样叶秀萝也没得选择,为了生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和马庆升的结合其实就是一种错误,无非这种错误一直在寻找一个无果的答案。现实的阴差阳错,将纯美的爱情扼杀在摇篮里。张翠花的放手成就了陈志和叶秀萝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梦想,同时她也是拯救了自我,也只有唐志良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该剧其实也是一场婚姻的保卫战,张翠花一家对陈志的好,让陈志无法独立自己的婚恋观,只有容忍和迁就,或者是更多的回报,才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马庆升也是和张翠花具有一样的秉性,就是通过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去绑架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张翠花的动机更多是一种盲目的爱和付出,而马庆升的付出更多是一种投机,当然他们的结果都不幸福,因为他们的婚恋观有误,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有多少爱情是自由的。该剧同时还植入了一个“小三”角色,其实像陈志对爱情忠贞对家庭负责任,而马庆升却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的双手埋葬自己的婚姻,所以他认为自己的付出必须有所回报,当回报无望时,他只有将感情寄托在“小三”小田那儿,可小三的欲望并不是那么简单。欲海沉浮,婚姻的本质变得多元而复杂。
从《中国式离婚》到《金婚》再到《娘要嫁人》和现在的《我的父亲母亲》,年代剧曾经吸引大批的观众,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不幸的婚姻很多,幸福的婚姻很少。而《我的父亲母亲》聚焦的城乡爱情婚姻的观念,固然不是诸如现代版的《婚姻保卫战》之崭新矛盾,它俨然就是一本活的婚姻教科书,珍惜美好的爱情,播种幸福的婚姻,不能因为更多客观的条件而将婚姻作为一种交易或是赌注。真正的幸福快乐,就是和对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没有过多的渴求,没有更多的奢望,这似乎是理想的婚恋观念,但植根现实却又那么不堪一击。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3
1999年,张艺谋拍摄了那部帮他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回最佳影片银熊奖的《我的父亲母亲》,十多年后,又一部同名电视剧在北京卫视播出,虽然电影和电视剧的时代背景相差了20年(电影为上世纪50年代,电视剧为上世纪70年代),但两部作品叙事口吻相似,男女主角性格定位相似,核心故事讲得都是乡村姑娘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以及爱情在蒙昧主义下所散发的本质气息。
在第一集的故事里,《我的父亲母亲》就急匆匆地塑造了“母亲”张翠花的形象,她在乡村小道上拦住了下乡知青陈志,心直口快地问“我喜欢你,你喜欢我不?咱俩好吧……”,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姑娘也太生猛了些,在提完问题后,紧接着送上了强吻以及定情信物鞋垫,三分钟不用完成了她的爱情攻势,陈志像那个时代的一些老实青年一样,就这样被“爱情”打动了心思。
不得不说,开始几集的剧情进展的有些快,在没有任何篇幅描述张翠花与陈志的爱情生活的时候,陈志受张翠花的父亲即村支书的鼓励,去大学里“致青春”了,随即出现的`文艺女青年叶秀萝牵动了他的关注,于是,校园里纯真懵懂浪漫的爱情,遭遇到了乡村单纯勇敢朴素的爱情……这类电视剧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肯定是乡村爱情走到了最后,那么,作为电视剧,狠劲地在剧情里表现城市爱情的细腻唯美生动,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折磨么?
两种爱情方式的同步进行,不可能不给观众带来揪心的冲突,一方面,观众期望看到痴心和孝心俱佳的张翠花能与陈志白发相守,另一方面,不可否认陈志与叶秀萝的爱情更接近于现代爱情价值观……编剧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这是个烫手山芋,它裹挟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的婚恋观念,包括:结发夫妻不可弃,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爱情是不能勉强的……当这些观念一股脑涌上来的时候,真的无法简单地评判这部剧里孰对孰错,只能感叹在时代与命运的手掌下,渺小的人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张翠花爱上陈志,严格地说更多地是爱上他“看书的样子都好看”,爱上他来自城里、有文化,陈志身上的一切,对这个姑娘而言,都是一种光芒,在各种爱情催化剂的发酵下,姑娘晕了,她无法把爱寄托在离她而去上大学的陈志身上,就把爱转移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在陈志眼里,漂亮好看的叶秀萝,父亲曾是副省长的叶秀萝,身上何曾又不是带着光芒呢?真正的爱情,是在光芒散去之后,仍能保持初心,《我的父亲母亲》描述的就是这种初心,陈志对张翠花的爱,带有感恩、责任,这是中国男人身上卸不下来的两座大山,让男人沉重,也让男人踏实,在情感抉择出现时,许多男人摆脱不了传统与惯性栓系在他们身上的重量。
在评价张艺谋版《我的父亲母亲》时,有人形容是“女性执着的胜利”,而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显得特别执着的原因,无非是爱情的蒙昧主义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原始的、本真的、纯朴的感情中,包括着可以击穿身份界别的仰慕,而仰慕是男女之情最为恒定的一种,它通常比浪漫之情更禁得起时间考验。不知道年轻观众喜不喜欢看现在的这部电视剧,父亲母亲的爱情在子女那里一向是神秘的、令人难解的,但他们的故事里,肯定有着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成分,那是一种深沉的、无法去用什么标尺来衡量的东西。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4
电影主要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主人公父亲母亲年轻时的一段岁月。
主人公父亲去世,他回到家乡。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把父亲从县城医院接回来安葬,然而村长很为难,主人公母亲坚定地要求村长派人去县城把父亲抬回来,但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主人公怎么劝也不行,母亲还要亲手用织布机织一块挡棺布,织布机都坏了,主人公说自己去镇上买一块吧,母亲怎么也不同意,主人公只好找村里老师傅把织布机修好,母亲连夜织了一块布,宁静的夜晚响着织布机哭噎的声音。
母亲是很固执,但固执得让人肃然起敬。
那年,母亲十八岁,三河屯村来了县城里的一位老师,即主人公的父亲,二十岁,可能是一见钟情,母亲的心再也不平静了。母亲为父亲所在工地送上最好吃的饭,并在远远看着,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亲手用心做的饭。母亲有意去父亲送路远学生回家的路上,期待能与父亲”偶然“相遇。母亲舍弃离家近的前井而去后井打水,只为经过父亲所在的学校听听他上课的声音。母亲会为了丢失的父亲送的发卡连续几天起早贪黑去村中的路上寻找。母亲会在大雪天站在冰冷的空气中等待着县城的父亲回来。母亲会因为县城的父亲没有按时回来独自走向通往县城的'路并昏倒在途中。
那条路承载了母亲最珍贵的岁月,她要把父亲抬回来,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
村中盖新房子都要栓一块红布在房梁上,这件事由村中最漂亮的姑娘做,落到了母亲的头上,因为是父亲的教室拴布,母亲织得又细又密,布里包含着纯洁的少女之爱。父亲后来告诉母亲,每当看到教室梁上的红布,心中有说不出的温暖。父亲去世了,母亲坚持要在那破旧的织布机上织一块挡棺布。
这块布是母亲对父亲最后的心意,父亲冰凉的身体上覆盖着炽热的温暖。
父亲与母亲相遇是在冬天,寒冷的冬天,然而那个冬天,父亲与母亲的心是滚烫的。他们的爱情轰动了整个村子,在那个自由恋爱还很新鲜的岁月,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为小小的三河屯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这个爱情泛滥的年代,我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岁月爱情惊人的力量。父亲和母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坠入爱河的父亲母亲因为上面定了父亲犯了”右倾“错误不得不分开。因为爱情,四年后父亲再次回到朝思暮想的三河屯村;因为爱情,父亲舍弃县城,坚定地在讲台上站了四十多年;因为爱情,母亲在教室外听了四十年父亲上课的声音。时代依旧在变,而爱情具有恒定的力量。
一个时代因为爱情而生动,一个人因为爱情而美丽,爱情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一个安闲的午后,坐在家门口,沐浴在阳光之中,看着厨房不停忙乱的老伴,回忆起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青春而羞涩,质朴而纯洁,那是一段生动的岁月。老人忽然感到,眼前的老伴是如此的美丽,容光焕发,宛如十七八岁的少女。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案09-11
《我的母亲》教案09-19
《我与母亲的那段日子》观后感04-24
《我和母亲的那段日子》观后感05-11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8-04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11-29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10
我的母亲的教学反思12-31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