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

时间:2022-12-06 09:16: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起跑线观后感11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起跑线观后感11篇

起跑线观后感1

  昨晚在影院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很赞~还是一如既往地反思、批判,印度探讨教育的优秀电影,之前便有经典如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本片选取的视角与我国当下中小学的择校热如出一辙,女主希望幼女将来成为精英贵族,于是为了进入当地一流小学名校,逼迫有钱而俗气(与所谓的有文化有阶层的精英相对)的丈夫,想方设法,诸如~买学区房、彻夜排队、报培训班、六处找关系,均告失败后,不惜混特困户指标而搬去棚户区做假穷人,历经挫折与磨难,最终幸运中签,但影片并非仅为了展现国人所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印度优秀电影的立意之深,毫不夸张地说~甩中国电影好几条街。

  本片男主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却一直迁就妻子的想法,一再妥协,为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努力改变自己~那是对妻子和女儿的爱。男女主为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标,装作穷人移居棚户区遭遇种种困难,邻居的贱民夫妇不顾旁人非议,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真诚的帮助,贱男还坚决不许男主在银行柜员机取钱(男主哄说是迫不得已偷钱),却不惜在马路上故意被撞~讹人车主钱财给这假穷人小孩凑学费,这正直而善良的穷邻居让人深受感动。男主为幸运中签却也挤掉穷邻居小孩名额而深感愧疚,本打算私下资助读渣校的穷邻小娃,见现状之差而改变主意,决定赞助整个学校提高软硬件教育质量,穷父见娃进步明显而欲感谢渣校的慈善赞助者,终于发现富人邻居的为富不仁(作假,挤占自己穷人指标),准备举报,但看到女娃和赶来劝阻的男女主,却又心软放弃了~他理解父母的爱,却不耻于、不原谅男主欺骗的`行为,男主幡然醒悟,在女儿名校礼堂的节目带领渣校学生精彩表演,展示了教育的平等,并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实,决定将女儿从这家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所谓名校,转学到自己资助的那家所谓的渣校,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小孩~要成为有爱心、讲平等、懂分享、正直善良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这男主,在同样出自平民阶层的名校女校长的眼里,简直是人性猖狂。男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妻子心悦诚服,为女儿的教育,做出了绝佳的榜样。

  人家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当有一天我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而不是整天什么战狗、厉害了那啥之类的时候,我也会去买票看国产电影并在深夜用手机敲上千字影评。

起跑线观后感2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起跑线观后感3

  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电影历来故事简单,但是总能针砭时弊,笑中带泪,打动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很扎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中产阶级暴发户,妻子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为此不吝啬金钱和时间,在想尽一切办法都行不通后,他们伪装成穷人骗取底层孩子升学福利名额。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乔装成穷人到贫民区后发生很多感人故事。后来主人公良心发现,放弃私立学校名额。

  印度电影从来不遮遮隐隐,很多时候把印度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摆在观众面前,像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主人公问男二,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没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爷爷、我爸爸、我都是穷人。在穷人眼中,喝一瓶矿泉水都是奢侈,会说一句英语都不是这个阶层的表现。他们无力抗争,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贫穷。

  看完印度电影,感觉我们生活在中国还是幸运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国,虽然贫富差距巨大,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够勤劳是可以脱贫的,比如万千大军的快递小哥,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但是温饱不愁,也许将来还有更大的打拼空间。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个中国妈妈,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为孩子选择学校动用一切关系。我也是这样的妈妈,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当年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级也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高中更多是凭考试成绩,也是前面选择的结果),中间也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插曲。

  假设当年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会考入名校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学容易,考名校是绝对需要拼教育资源的。高考对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全民族都这么重视择校,因为教育资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个对比,都是省重点高中,当年我身边有一部分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现在生活无忧。女儿读高中时,身边没有农村孩子,几乎都是城市的。最后全班同学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学后,更是如此。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英语,没有机会学习奥赛,拓宽理科的思路,没有机会学习各种课外班,没有机会享受最好的师资,他们想跳出那个山村,只能是成年后出来打工,做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据说京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操作,未来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击的便是这些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哎,长叹一声,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起跑线观后感4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起跑线观后感5

  写下题目,就有一种念书的时候被要求看完电影写读后感的感觉。这几天感觉都很悃,中午强迫自己走了1个多小时,晚上健身房30分钟之后实在感觉不行,庆幸自己做了看电影的决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后都不会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看印度电影《起跑线》,谈不上有多大的期许,只是觉得在健身房再多运动一会,估计就倒下了,还是休息一下比较适合我今天的精神状态。电影院里面也真的是只有小猫三二个了,有时候感觉可以和陌生人一起为某些笑点大笑几声也是好的状态。

  谈不上有多大的惊喜,只是有一些估计全人类都很有共鸣的东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里面。教育这件事情,从来都谈不上绝对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里面,富有的有权力的人永远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从机会本身来讲,是的,他们在教育权力的认知和选择上都更优先。电影的话只是一个投射,不是说贫穷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没有人文关怀,在我的认知里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享有同样的层次不齐的面貌和人格。

  电影好看,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多金、爱老婆、爱孩子然后傻到说我要揭穿你这个虚伪的假面,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这里上学,所以才会觉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泪也觉得蛮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许那些朴实的夫妻之间的爱、人际间的关心、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才是让我们觉得唏嘘和珍重的点。影片的最后,只有那个一直说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不惜所有代价的老婆给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实这个就是返璞归真了。而我们穷其一生,无非是在所有的金钱权力幸福的追寻中,最终找到这样最简单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绕一个大圈子,回到最简单的命题。

  什么是最可贵的?是不论在贫穷还是富裕的情况下面,还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为“生意人”,男主当然不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爱的地方,是无论怎样的改变,都没有背离“爱”这个字眼,是对家人的爱,是对别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让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阶层”人士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独立的个体,改变阶层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说只有“爱”才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让你打败别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够多的“爱”。当对方看到男主可爱的女儿选择了原谅,当男主站在舞台的中央说出了全部的事实,其实不过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来年最重要的秘密,“爱”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线观后感6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决定升学与否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沙阿介绍,“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主课有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孟买,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录取率相当低,只为成绩绝对优异的学生准备,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相当现实:考一所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家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

  男生马南就读“普通”私校学者中学。他的母亲说:“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家马南喜欢板球,想成为板球运动员。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对孩子的未来不显得特别焦虑。

  印度家长们真这么“知足”?

  “学校即阶层”

  影片中文译名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既无法挤进“上流”、也不愿融入“下层”的尴尬。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一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孩子费心“择校”,不惜“扮土豪”到“装穷”,片中“母亲”一句台词显露这种“焦虑”的背后动机:“学校就是阶级”。

  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求学的'路能走多远。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十分困难,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主人公夫妇“扮土豪”或“装穷”都行不通,即使穷人家孩子借助“贫困生名额”进私立名校,也会因消费水平等种种隔阂无法融入所谓“上流”圈子。

  既然“焦虑”改变不了现实,不少印度家长无奈之余,似乎“乐天安命”。

  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得意忘言”,意思明了,不必明说。电影语言亦如此。这部印度《起跑线》中不仅显现“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冲突和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线”难以改变贫富分化“终点”的社会现实。

起跑线观后感7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就资助了公立学校。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时候她很喜欢Taylor swift,很喜欢听歌,而到了大学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忆起那段可笑又可怜的回忆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女生在大三下学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学的门槛,结果又没考上。我朋友和我讲真的不是找借口,其中一门专业课的分数不可能这么低的。我只能说是差一点运气,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地调剂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说这么多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不会选择考那个重点高中,但是她不会改变考研所选的一志愿。

起跑线观后感8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

  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起跑线观后感9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也许心灵的震撼就是一种感动。话剧《人生起跑线》带给我的虽然不只是感动,但是让我体会最深的却是感动……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安小花来城里读书的故事。小花与苏老师来到大城市,准备来这儿上预备班,可是,苏老师却因为积劳成疾而晕倒了,手足无措的小花只得去当钟点工。而苏老师并不知道小花在当钟点工。在这期间,小花认识了许多好朋友,他们都帮助小花瞒住苏老师她并没有去上学这件事。可是有一天,苏老师还是知道了真相,刚开始苏老师很生气,可当她知道小花是为了自己住院的医疗费而去当钟点工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最后,小花住的乡村寄来了苏老师的住院费,小花也在大城市里上学了。

  人穷志不穷,这是安小花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仅鼓励穷孩子应该奋发图强,并且还告诉了那些以为钱是万能,看不起穷孩子、山里娃的人。家境穷没关系,自己没有志向,那才是最可怕的;相反,人穷志不短的人,将来也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像剧中的孙发发。他爸爸那么惯着他,使他变得目中无人。幸亏在安小花的帮助下,使他改变了错误的想法。

  安小花,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为了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花那么多的`周折,大老远的到城里来。她为了给苏老师治病而放弃学业。她要忍受城里人的歧视,又要打工挣钱交住院费,还要顾上自己的学习,那是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的,可见安小花是多么的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困难重重,但安小花不向命运低头。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的。

  看看安小花,再对照我自己,我不禁脸红了。安小花在这种环境下,不怕困难,可我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我看见毛笔,便觉得很新奇,便想学习。回家后我便请求妈妈。妈妈想想便同意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以后我努力的学书法。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练习书法。我回家后开始练,可没过多久手就酸了,非常麻,从那时起,我对写书法产生了反感。上课心不在焉,回家不好好练习。我跟妈妈说了以后,妈妈摇摇头,帮我辞掉了。现在想起来可真后悔呀!

  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坚持

  “坚定你的信念,脚下的路自己去走,人生之路,没有过不去的坎。”“‘有理想的人会有明天,没有理想的人只有今天’一句台词,让我们扬起了理想的风帆。”“站在人生起跑线上,凝视前方,珍惜每一个机会,书写美好人生。”

起跑线观后感10

  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当时的很混乱的,感觉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之前也阅读过一些培养的书籍。但当你用心去阅读后,其实发现它的本质理念是一样的。本文始终围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而周弘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样的,他只是吸取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切合中国的整个状态,为中国人研制了一套教育理念,而本文中的哈佛男孩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无不在呼吁那些最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所谓的伯乐还没有出来。而那成自我定位伴随的是他的一生,在这一切当中那些软教育是达到人格和道德的最好法宝。这里我把它等同于周弘老师所描述到的“爱”。在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慎重的提及到,身体健康是第一重要的。突然意识到一点,为什么中国人说身心健康时把“身”放在“心”之前。而作者的成长永远是顺着这自然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后,而之后的自信培养,具备的体育精神等都是在身心完善的前提下培养的。而对于性这一块,在国外只是直面的,顺其自然,当唯一认识的到的是一个界限。正是这样的理念,才没有那么多的担心和焦虑,不用提防,认识到“性”是美好的,只不过需等到他成熟的`时候,所以你需要更努力让自己长大成熟。而在中国却截然相反。也许,我们会抱怨我们的环境不允许,我们的父母以他们的能力哪会想到这么多,当大多数的家长都在为孩子成绩而发愁,作者的家长却不然。放弃孩子的兴趣爱好的时候,也许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你也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之后,作者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人们意识到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不在于你有多富有,也不在于你有多有能力,或是外表多么的漂亮。而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发觉自我,认识自我,人的一身中无不总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呢?选择一条适合你的道路是最重要的。当你失恋了,你会发现其实你之前有这么多的缺点,在然后你去改变,豁然间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当你工作上遇到挫折了,你会去总结,你会去寻找最好的方法!所以,自我定位是相当重要的,而选择远远大于努力。认识自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之后,才能够好的去了解别人!

  亲爱的朋友么,也许你也像我一样刚踏入社会不久,也许还有一些社会久了迷失自我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去看看那中国2500年前的那些古迹,那些先人留下的最纯真,最本质的东西!

起跑线观后感11

  《起跑线》这个片子其实比较尴尬。虽然是主角是为了女儿Pia各种折腾,但印度电影的喜剧风格又冲淡了这些折腾的严肃性。片子似乎在探讨社会阶层固化、教育、人生而平等之类,但叙事上很戏剧化,结尾又很鸡汤正能量,所以基本没法指望深刻的讨论。另外,这个片子与《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的老少咸宜不同,孩子们因为叙事上的浮夸更是不可能进入到片子里关于教育的讨论的,反正我们家孩子是看不下去的。

  说点因为片子而引发的题外话。首先谈谈阶层固化。所有的阶层固化是因为阶层固化存在必然性,就像燕雀之类,只是啄食相戏,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人类互换阶层,所以,固有的阶层有一部分是自我甘心的选择。另外,对于社会这个庞然大物的操控,只有少数人能够站上操控台,即便有商鞅变法来改变阶层,最终可能也是黑洞在吞噬文明,所以,阶层的固化有可能是现阶段社会的最佳选择。第三,不论什么阶层,最终都是由人构成的,如果我们能相信周围的一切人等都是好人,那么推论开去,所有阶层的所有人等也都是好人,于是,最终结论就是并不存在阶层固化。这么看来,好人文化才是文明平等的王道。至于贫穷富裕,在所有的好人眼里,大概只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必然分配吧。

  接着聊聊孩子的教育。孩子一出生是没有分别心的,片子里的男孩因为印地语而与Pia绝交,包括Pia后来跟西亚姆学会的游戏,都只能说明,孩子本身是无辜的,如果孩子出现了异化,那可能是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异化了。再谈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最大的好处是保证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基本的文明,而私立教育么,是因为目前的公立教育还给不了一些东西。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希望公立教育最终能给到那些目前还缺少的东西,尽管这确实很难,因为私立教育其实类似于家庭教育,而保证家庭教育的那几个人是文明人,还是相对容易的。最后谈谈通过教育跨越阶层,有哈佛6人组对多个国家的孩子学习生态进行了调查,结论是以色列的.教育最靠谱,为人类贡献了最多的知识文明,再到最近的MIT/Harvord的中国面试生全军覆没。结论似乎很清楚,我们的教育如果是为了跨越所谓的阶层,那么很可能就罔顾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向前发展,毕竟,目标盯着的是贫富钱权,自然管不了身后的浑水滔滔了。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都还要随风奔跑,只是祝福都别被邪风带歪了。

【起跑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起跑线观后感11-03

《起跑线》观后感05-01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1-07

《起跑线》观后感(15篇)11-29

起跑线观后感9篇11-29

起跑线观后感12篇11-29

起跑线观后感18篇11-14

起跑线观后感15篇11-14

起跑线观后感(10篇)11-23

《起跑线》观后感(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