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管理时间

时间:2022-06-04 09:04:56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教孩子管理时间

  导语:常常听家长埋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抓紧时间。仔细推敲一下,怎样才算有时间观念呢?我们自己有吗?就我的观察,有一部分人的时间管理的确很到位,大多数人的时间观念是模糊的。

如何教孩子管理时间

  你也许不同意这种说法,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计划?这些安排是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能精确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时间,也只能空洞地说教孩子。于是“抓紧时间”就成了最正确的废话。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样才能“抓紧”。就算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怎样将自己的方法教给孩子,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时间观念”,按照三分法来分,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与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在此略过。而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是主观的。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非总是重合,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笑话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小时。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让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冲突,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回忆我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二者的冲突是那样激烈——上课时,时间像个蜗牛;走神时,时光却快如闪电。回过神来总是懊悔不已。那时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恼,却解释不了这个矛盾。

  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理时间像个自由散漫的孩子,喜欢跟着感觉走,在喜欢、高兴、愉悦的时刻,它过得飞快;在排斥、沮丧和烦恼的时刻,却漫长得要死。

  如此说来,我们所谓的培养时间观念,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孩子对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感觉。关于怎样培养,我来说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改变心理时间。

  通常,人们做喜欢的事情时,心理时间过得最快,内心感觉也最愉悦。人物传记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许多天才人物,像玩儿一样,就在事业上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羡慕这些人既享受了过程,又收获了结果。他们为什么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赋和勤奋等因素以外,兴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这时心理时间自然是很快的。在我们眼里千难万难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样,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他就很容易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再次印证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度重视培养兴趣的原因。

  兴趣不但关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是,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质量。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内心充实而愉悦,这样的生命历程自然洋溢着幸福感。

  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厌恶的事情,心理时间便被人为拉长,做事的过程会让人备感煎熬。经历这样痛苦的过程,就算最后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胜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改变心理时间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养兴趣。

  此外,心理预期也是影响心理时间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着下课,越感觉时间过得慢。家长也容易陷入这个误区,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结果总是发现慢的证据。我曾在另一本书中写过一篇文章《催出来的慢性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有时候,越急躁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慢性子的孩子。

  其实,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一方面这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受到大人心理状态的干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双方都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太急躁。

  我们越希望快,相比之下,心理时间就越慢,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心理预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判断,有的家长给我写信说孩子做事很慢,问我应该怎么办。我问慢到什么程度,家长的描述并不具体,我就让家长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各项事务所用时间。看到记录,许多家长才忽然醒悟,其实孩子并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觉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

  情绪也在心理时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这时我们便会认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孩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面对这种状况,家长最容易产生挫败感并责骂孩子。家长运用说教、责备、打骂、恐吓等手段,短时间内取得了些许效果,但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时间,增加了孩子的心理阻力。

  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孩子与大人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有些孩子的心理时间已经很慢,比如一让他做作业便度日如年,这时候继续运用责骂的方法只会继续拉长孩子的心理时间。我们不妨重新寻找对策,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这个方法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绝对可以春风化雨,慢慢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遇到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其次,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我们不那么热爱的时候,就需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我开始认真探索这个问题是在考研的时候。当时离考试还有100天,需要看的书摞在一起有一尺高。

  在极度焦虑中,我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好每一分钟。我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时间,并且记下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学》,共27页”,一天下来,所有的时间安排都一目了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真正对自己的时间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我监测出,最开始看一页书需要3分钟,后来只需要一分钟多一点儿,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赛跑。这个方法成就了我人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次跨越。现在我依然每天记录自己做事的起始时间和工作内容。如果哪天不记,就会效率低下,稀里糊涂地过一天,根本不知道时间浪费到哪里去了。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不要过度苛责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对日常行为所用时间,往往也缺乏觉察。不信,你不妨写出自己写一页字、做一顿饭、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时间。如果写不出,不妨估计一下然后再核对,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未必准确。

  我也常常建议家长用这个方法悄无声息地帮孩子记录。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会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

  这个观察也会修正我们的判断,孩子的许多问题不是因为态度不端正,而是因为能力不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示孩子早点儿开始做,为难题多留出一些时间,而且,关于提前多长时间,这个记录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

  另外还可以监测孩子的单项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页练习需要多少时间,最快是多长时间。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慢慢过渡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分析,这样便可使孩子逐渐养成高效的习惯。当然,我们希望用这个方法帮助孩子,而不是苛责孩子,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千万不要把记录当作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

  再次,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欢一鼓作气,比如连续两三个小时做作业,中间不休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专注高效,一口气做完,孩子心里也会有成就感,不过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来看,我不赞同这样的方法。

  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的时候,做事效率很高,渐渐地,就有了疲惫的感觉,只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这种硬撑着的状态肯定会让效率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也会人为拉长心理时间。

  考研的时候,我始终保持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的节奏,这样频繁休息似乎很麻烦,但效率非常高。因为学习的单位时间短,我可以保持高度专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内心能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对于孩子,我一般建议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始终保持这个节奏,孩子不会有特别疲惫的感觉。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节奏的休息会让孩子感到有盼头,比如到27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还有3分钟,便可自我激励,坚持到底。如果孩子觉得一小时内都没机会休息,他便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

  时间仿佛是有重量的,时间越长,给人的心理压力越大。当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在言语和肢体动作方面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心不在焉、情绪低落。有的家长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开始会出现效率进一步降低的情况:孩子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继续偷懒,对10分钟的休息却坚决不放过。

  有位妈妈面对这样的情况感到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我劝她继续坚持,如果孩子偷懒,等一会儿仍然没有改变,就简单提醒一下,比如轻轻敲敲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不用多说什么,更不用批评。如果孩子做得好,则及时给予肯定。一段时间过后,孩子30分钟内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高。

  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惊,从前剑拔弩张都没解决的问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主动满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们就没必要偷偷给自己“放假”了。因为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便逼着孩子“连轴转”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有的孩子喜欢在写作业过程中问还有几分钟可以休息,多数家长都会将其理解为心浮气躁、光想着玩。在我看来,浮躁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证自己完成某项作业所用时间。所以我总是建议家长,如果孩子问得不是特别频繁(比如2分钟问一次),那就告诉孩子。不管孩子问时间的目的是什么,都将收获一个结果:孩子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如何教孩子管理时间】相关文章:

如何教孩子下棋08-09

如何教孩子礼仪05-31

如何教孩子合理花钱10-21

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08-23

如何教孩子克服胆怯02-02

如何教孩子抵制诱惑04-20

教你如何有效管理时间02-10

学生如何管理时间04-22

家长如何教孩子懂礼貌05-12

如何教孩子学会唱歌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