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园班级秩序如何建立
秩序意思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班级秩序如何建立,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班级秩序如何建立
一、保教人员工作秩序――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现在的幼儿园一般配备二教一保,即二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三个人负责班级里的一切事务,他们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在班级中的一份责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配合默契,形成一定的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紊乱而导致工作的无序。这个秩序关系着幼儿在园的安全,关系着幼儿受教育的质量。
如在晨锻时间,保教人员如果各自为政,或者忙着交谈,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放任自流的现象。所以,幼儿在班的每一个时间段,班级里的三位保教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秩序,才能默契地配合,我班上午每个时间段工作的详细分工:(见表1)
这样,每位保教人员在每个时间段自己该做些什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也确保了每个方位、每个时间段都有保教人员在引领着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
二、幼儿活动秩序――自由自主,活泼有序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是人,它包括老师、保育员和幼儿。班级管理时,要将幼儿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而不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当幼儿开始走进并熟悉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帮助他们感受到秩序的存在,通过让幼儿理解基本规则来主动形成班级良好的秩序。
1借助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
幼儿一进入班级,我们就有意识地手把手教给幼儿一些规则,如开学第一天,我们在毛巾、杯子、床上都事先贴好各种小动物图标,让家长引领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标,然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贴有这个图标的个人物品:床、杯、毛巾等物,包括站立、坐的位置上也有这个图标,一天下来,幼儿很快就在新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物品和位置,为正常开展各项活动奠定了基础。
有些秩序我们以上课的形式来练习,有的则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进出活动室时,幼儿常会被主题墙上的图画吸引,并伸出小手去摸一摸,而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常常在小手温柔的抚摸下逐渐变得残缺不全,如何让幼儿养成只看不动的习惯呢?
我们在口头上要求幼儿“只看不动”的同时在走廊地面中间贴了一条线,教育幼儿走路要走在线上,这样手离墙就有一段距离了,客观上控制了幼儿去摸的冲动。我们还通过故事、谈话等方式让幼儿理解“为什么不能摸”,注重孩子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常规。
2明确规则帮助幼儿建立学习秩序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有一些如随便离座、随便讲话等不良习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幼儿学习秩序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就用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明确学习规则,并反复强调,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学习秩序的重要性,幼儿在整齐有序的活动中感受到了秩序带来的好处后,在老师的强调中自然而然地就建立了学习秩序。如我们的幼儿会在发言时举手、离座时不发出声音、有废纸等物品时会把它们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良好的学习秩序帮助我们顺利地开展着各种活动。
3自主制定常规帮助幼儿建立游戏秩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如何帮助幼儿建立游戏秩序却是一个难题,如整理材料、合作等都有一定的秩序,我们就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常规,并由老师和同伴一起来做常规的监督人,幼儿才能自觉地遵守常规。
只有被幼儿认定为合理的规则,并感受到规则带给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便利,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起秩序,幼儿才能主动遵守并维护秩序,如:不干扰别人,一个接着一个走,玩具大家玩、轮流玩等,当幼儿对外部环境建立了秩序感的时候,心灵内部的秩序感也会相应地建立起来,幼儿就从“他律”走向了“自律”,才能在班级里享受到自由自主,才能活泼地生活、学习。
三、时间秩序――环节明确,持续有效
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要求秩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往往是由园长室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幼儿园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管理时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此安排。
1.明确活动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时间秩序。
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落实到班级管理中,要让幼儿明确早上来开展什么活动,接下来是什么活动等,只有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才会主动去感知它的存在,才能熟悉此活动安排顺序,并进而内化为时间秩序。
我们常安排幼儿来园时做桌面游戏,然后是晨锻、牛奶点心、蒙氏工作、集体活动等,往往用“下面我们要做××”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的活动,并和幼儿一起期待着下一活动的开展。时间一长,幼儿会主动从物质、精神方面做好下一活动的准备。如喝完牛奶后,幼儿自觉把椅子分散到蒙氏工作的各个小桌子边,然后一边走线一边等待其余小朋友喝牛奶,等大家都来到线上后就安心等待老师。
2.持之以恒地要求,帮助幼儿巩固时间秩序。
秩序的建立对幼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执行,长时间的坚持,让幼儿始终感觉到这个秩序的存在,才能内化为幼儿的内在秩序,一旦建立了这个时间秩序后他们就会自主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过渡环节中无需教师多作解释、多提醒,他们就会自觉知道、自觉去做。
如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以常规练习为主,因此,园部没播放晨锻音乐,但在8:20时,就有幼儿来提醒我了,“王老师,晨锻时间到了,我们去楼上玩吧!”于是,幼儿都来围着我了,很快我们就开着“小火车”到了楼顶上。这一切是那么自然,时间秩序一经形成就成了幼儿的内在秩序,轻易不能改变,活动安排如果朝令夕改,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的。
四、空间秩序――因地制宜,利于活动
所谓空间,在班级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活动室里物品摆放所形成的空间,相对时间而言,空间秩序就属于静态的范畴了,它要求我们把物品放在一定的位置,有条理、有规则、不紊乱,从而表现出活动室空间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班级物品摆放得当,能给幼儿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同时也方便教师的使用。
1.物品摆放高度与幼儿身高匹配
我们在摆放物品时注意位置和高度恰当好处,需要幼儿自己取放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与幼儿的身高相匹配,并且放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安全的地方。我们班所有幼儿需要用到的材料都有专门的材料柜,材料柜的高度是经过设计人员根据幼儿的身高特意订做的,确保幼儿取放方便。
2.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摆放材料柜
我们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来摆放各个材料,利于幼儿的自主活动,以减少混乱。例如生活区选在靠近水源的入门处,以方便幼儿取水;科学区放在通走廊的另一个门口,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又延伸出足够的空间;
感官区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角,需要的空间最大,我们就把它设置在活动室的中间,幼儿可以围绕着材料柜活动,有足够大的场地;数学区按照蒙氏教育精神选择在离感官区最近的地方,这样许多工作由感官区延伸到了数学区;靠窗的角落我们设置的是语文区,这里有阳光,有角落,又比较安静,并用一些遮挡物为幼儿留出个人空间,温馨、舒适,适合幼儿阅读与交流。
3.活动材料的放置注重整齐有序
我们的材料非常干净,晶莹剔透,精致美观,幼儿于无形中萌发了爱护玩具的情感。我们在每份材料放置的地方贴上材料的照片,这样利于幼儿按照片找到材料放置的地方,并用柜上的“小红旗”和材料盆上的“小红旗”对齐来帮助幼儿轻而易举地把材料放整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秩序的建立,让幼儿学习做班级的主人、学习自我管理,让幼儿在班级中自由自主、快乐活泼地学习、生活。
如何建立班级常规?
(一)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教师看到一幼儿在结构区将花片乱扔在地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不要乱扔花片,把花片捡起来!”如果教师采取另一种方式,比较温和但是坚决的方式,对他说:“××,这个篮子是花片的家,我们把地上的花片送回家。”如果幼儿同意的话,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二)利用环境隐含常规要求。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喝水处、洗手处等贴上小脚印;洗手处还可以贴上洗手的顺序图;班级内用图案标明各个活动区域。对于小年龄的幼儿,用标记告诉他们做早操的位置等。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
(三)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
1、同伴间的榜样。
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期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幼儿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幼儿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给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运用讲故事、情景表演、游戏等形式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1)故事讲述。如通过讲述《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2)情景表演。以表演形式把故事陈述出来,榜样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展示。如通过让幼儿观看木偶戏《森林动物园》,来使幼儿受到文明礼貌以及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
(四)运用儿歌、歌曲进行渗透教育。
儿歌短小精悍,而且琅琅上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的要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时我都要念儿歌:“乖宝宝,来洗手,先把袖子卷卷好,再把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一二三,甩三下,最后擦干手指头。”这样,使幼儿通过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洗手的要领,并且还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表演《我是好宝宝》的儿歌:“我是好宝宝,上课小手放得好,小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说话先举手,做个好宝宝。”孩子们在儿歌的氛围中慢慢掌握了上课的要求,都争先恐后地要做老师的好宝宝。“音乐指令法”以音乐为信号,提醒孩子怎样的音乐该做什么,让教室的氛围变得更亲切,这是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搬椅子的音乐、走到中间的音乐等)
(五)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如玩好了玩具要放回原处的规则,一位幼儿没把玩具收好,教师就让他走了,这时教师要和其他幼儿说清楚是因为这位幼儿身体不好,家长急着带他去看病。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幼儿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
(六)中大幼儿学习商讨班级常规,自主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步入中大班后,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明确的行为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提倡自主的管理模式。
案例1:如在玩拼插区时,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筐筐的玩具被倒出来,收拾时又乱放。对此,有的老师总是喜欢一遍遍地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孩子们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老师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利用一次餐后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插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几个人围在一起开始了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幼儿向全班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活动区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常规都由幼儿参与制定,如喝水时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怎么做、入厕后为什么洗手等,真正地让幼儿在一个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中快乐发展。
案例2:教师要求幼儿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活动,结果有两组幼儿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一组有五个人,而另一组只有三个人。五人那组的幼儿谁也不愿到另一组去,于是,三人组中的一个幼儿告诉教师说:“老师,我们这组只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都不愿意过来。”这位教师了解了情况后,只对这两组幼儿亲切地说了一句话:“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解决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解决。”最后,这两组幼儿在经过商量之后,决定还是一组五人和一组三人进行小组活动。在没有教师的干预和帮助下,问题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温馨提示
1、常规的建立和实施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和规则要切合幼儿实际。例如大班重点放在学习习惯、为他人服务(如:孩子如何做好值日生工作)、安全教育(如: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三个方面。
中班的建立良好的学习、游戏规则。如:上课发言先举手,上课时间尽量不去如厕,积极地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游戏时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遵守游戏规则。
小、托班老师“从小处着手”的常规管理策略。老师更加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如:用儿歌的方式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早操前引导孩子要排队下楼,午餐前可以让孩子边安静地欣赏儿歌、歌曲,边耐心地等待,等等。
2、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鼓励让孩子一起来商量并制定班级里的常规,尤其是中、大班的孩子,孩子们既然参与了规则的制定,那么他们一定更愿意去响应和维护这些规则。应该注重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化。
3、多经常采用“寓教于乐”的生活渗透法,并反复实践。
4、抓常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以及要求的一致性。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常规是不变的,例如餐前洗手、餐后正确使用毛巾等,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在提高,例如:小班上学期安静用餐,基本吃完自己的饭菜;小班下学期则要求吃完自己的饭菜,学习保持碗里、桌面的干净,到了中大班则要求保持桌面、碗里、地面、身上的干净等。
同一班级的老师、保育员要经常交流与沟通,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常规的内容还应与家长共同进行。
【幼儿园班级秩序如何建立】相关文章:
幼儿园班级如何保持秩序03-17
如何建立团队意识07-29
如何建立企业精神12-20
异地恋如何建立信任10-26
如何建立规章制度06-16
如何建立风险管控机制04-19
xp如何建立局域网08-10
如何建立婴儿的安全感08-17
幼儿园如何管理班级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