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时间:2023-11-16 12:19:52 管理 我要投稿

管理信息系统集锦[15篇]

管理信息系统1

  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改进,使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让ISO9000标准具体落实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具体教学管理上,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找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和关键流程。文章对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开发理念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长久以来学校的各种管理工作大多都是以手工方式完成。由于手工操作的限制,基本上无法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及方法,进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伴随着学院进一步的发展,学院加大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建设力度,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可行、可靠的系统平台和网络环境,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日益完善。由此,对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尤其重要。

  1系统开发理念

  在ISO9000标准中,规定了组织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了一个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数据模型的建立,从而完成信息系统的构建。质量文件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信息的载体,其通常的出现和存在形式是质量报告、质量报表、质量记录等。因此,从特定的方面看来进行分析,可以将组织的质量管理过程当作一系列横向流程化管理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了质量文件、质量数据等方面的内容。将这一开发理念为基础,在分析系统的时候,会形成质量文件、信息数据、过程这三个相关的管理对象。

  2系统过程分析

  2.1识别

  产品实现、资源管理、测量分析改进、管理职责等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直接过程通常包括了相关的测量和监视以及有关于产品服务实现的过程,在系统中,这些过程都是较为重要的主过程。所以在其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撑过程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看待。直接实现增值价值,主要是在主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在支持过程中,这种直接的增值方式却不能直接实现。不过,它却能够通过管理支持、资源保证等的提供,间接地在增值活动中进行参与,因此其在通常情况下都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建立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主过程和支持过程之间的关系,还应当进一步对过程进行分解和分析,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2.2分解

  在主过程和支持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子过程,那么展开和认识这些子过程,就能够对相应的具体活动信息进行获取。在具体进行分解过程的时候,应当基于几个主要的过程,分别对各个体系过程进行识别,然后再对其进行分解,从而得到相应的活动和子过程。根据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管理方式与特点,在过程分解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不能够无限制地对过程进行分解,如果将其分解到单一的活动,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同时,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对于这些问题,在对其进行看待的过程中,可以对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加以利用,然后在上一个层次的过程中,其进行归入。同时,要将其原有的单独过程的地位进行取消。对过程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的组织程序文件进行充分的参考和结合。具体来说,这些程序文件主要是基于ISO9000标准,并针对组织自身需求制定的。在分解过程中,要以此程序文件为基础,对标准要求进行兼顾,从而确保合理地进行分解。此外,在进行活动或子过程的分解中,应当良好地掌握分解程度,确保分解之后的活动或子过程具有实际意义。

  2.3优化

  在分解和识别过程之后,应当结合信息系统开发的实际需求,来优化组织原有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运行效率都得到良好的提升,同时还能够确保组织流程、信息系统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过程优化中,可以结合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来优化和再造过程。此外,还可以结合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求,来优化和组合活动与过程。在过程优化中,基于管理思想,不能直接产生产值,也没有能够合并与削减的'增值过程。同时,可以适当地合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转化操作、输入输出过程。对于事后检验过程,也应当尽量减少,从而使预防控制过程的能力进行提高。此外,应当转变工作过程,将职能管理中心更改为过程方法中心。另外,可以分解组合活动,从而达到基本信息分析单位。在开发系统中,系统分析和管理需要少量精简的输入输出过程。

  3信息数据分析

  3.1系统的基本单元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信息处理单元、信息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通信网络主要是对数据库、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加以利用,结合必须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数据通信网络的构建。通过通信网络来传递信息,从而串联信息处理单元和信息源,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质量信息处理单元是较为基础性的单位,能够处理输入信息,输出相应的质量信息。在质量信息中,主要包括了输入、处理、约束、存储、输出等部分。产生信息的源泉就是质量信息源,在整个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中,是一种输入性质的存在。组织中的最终信息源,通常是基层质量管理单位,或是一线工作岗位,亦或是过程初始阶段。而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对信息源进行确认和区分,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3.2信息数据的分析

  基于一定的控制和约束,对输入进行转化,使之成为输出,这一过程的操作称为活动。在活动输入形式方面,主要包括实物、信息等。无论是何种输入形式,都会有信息随之发生流动和转移。因此,基于信息流通的角度,利用加工处理对一组输入信息进行转变,使之成为一组输出信息的过程,即为活动。在信息处理单元中,活动具有较为基本的性质和意义。在输入和输出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输入和输出信息处理单元的过程。而转化活动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加工信息处理单元的过程。所以,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分析了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和确定了信息处理单元,就能够分析和确定活动中的信息管理。在系统开发的时候,组织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主要是由过程模型所提供的,而对于系统功能构架来说,过程模型是重要的基础。在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信息、查询信息、存储信息等管理活动,对其进行分析,就能够形成基于过程的信息分析。

  3.3质量文件的管理

  信息及其载体通常是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它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记录表、照片、计算机硬盘、光盘、纸张、图纸等。而质量文件是质量信息的基本载体,作为管理对象来说,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最为直接的位置。在组织实际运作中,大多都是通过管理质量文件,来实现管理质量信息的目的。针对基层工作中的过程来说,通常使对原始的质量数据进行输入,而对相应的质量记录进行输出。在这一过程中,处理信息的流程主要就是统计和记录信息。在质量管理中,通常会分析和统计相关的质量记录,并且对质量报告和质量报表等进行制作,为高层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在高层中,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从而通过相应指令的发布对组织质量工作管理进行指导。

  4系统构建

  基于建立数据模型和过程分析,能够对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进行构建。在开发和设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基于过程分析来进行,对过程模型进行建立,然后分析相关的过程信息。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系统功能模块开发、通信网络建设、数据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系统中,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在应用层中,对模块化开发方式进行应用,以不同的管理和过程对象,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在各个模块之间,相互保持着独立的关系,系统资源则是通过数据库进行调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各个子模块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使系统的操作性得到提升,从而更加方便于系统的二次开发。在过程中,一系列的活动以及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息,与该系列信息质量文件相对应。基于过程分析,对信息数据模式、过程模型等进行建立。同时,对管理方法、管理文件等进行辨别,从而实现控制和管理质量文件的和过程。在设计系统访问模式的过程中,由于B/S结构和C/S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用了混合的方式进行。在组织内部,系统对C/S结构进行了应用将客户端PC处理能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供了更多的操作功能给用户,这样就能够使系统的访问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对于远程用户来说,则对B/S结构进行了应用,通过登录浏览器系统,能够有效地确保系统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从而使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5结语

  在当前社会中,为了确保企业和产品的质量,在其进入市场之前,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严格、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而在这一领域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权威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应当基于ISO9000进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从而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2

  一、实验题目

  小型自选商场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二、实验目的

  1.能够正确运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模拟课题,复习、巩固、提高数据库方案设计、论证和分析方法。

  2.熟悉关系数据库规范化设计理论,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正确建立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正确理解数据库设计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根据上述系统功能需求,使用E-R图描述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

  2.完成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总体设计方案,明确数据库中表的结构,各表中关键字的设置,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3.说明提交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满足第几范式,说明设计理由。

  4.根据系统功能需求,以SQL语句的形式分类列出系统应涉及的数据操作。

  5.选用熟悉的数据库工具Access、MySQL等,根据设计方案正确建立数据库,并成功实现上述数据操作

  6.独立完成上述内容,并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大论文

  [系统描述]

  小型自选商场综合管理系统应具备进货、销售、库存等基本管理功能,具体要求如下:

  (1)能记录每一笔进货,查询商品的进货记录,并能按月进行统计。

  (2)能记录每一笔售货,查询商品的销售情况,并能进行日盘存、月盘存。

  (3)能按月统计某个员工的销售业绩。

  (4)在记录进货及售货的同时,必须动态刷新库存。

  (5)能打印库存清单,查询某种商品的库存情况。

  (6)能查询某个厂商或供应商的信息。

  (7)能查询某个员工的基本信息。

  (8)收银台操作中,能根据输入的商品编号、数量,显示某顾客所购商品的清单,并显示收付款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3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经济新常态是每个行政部门需承担的重要任务,而在这一目标要求下,相关人员只有改变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此,本文立足于产品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实践,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总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xx(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xx(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xx(9).

  [4]贾晓燕,杨晓英.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xx(5).

  [5]沈维蕾,赵韩,何志成.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模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xx(1).

管理信息系统4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在我国不仅已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积极推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以及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MIS(管理信息系统) 在各个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许多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也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企业信息化是目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浪潮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经济、市场和社会环境。一个企业的成功固然与其生产技术息息相关,然而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良好的技术只有与优秀的管理思想相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对于一个大规模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依赖于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其中BPR(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它是在重新分析、诊断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或重新改造企业运营流程的信息系统。

  一、业务流程再造背景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我们说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要实现信息化和全球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和完善的数据库。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MIS从地域上划分已逐渐由局域范围走向广域范围。从而,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相对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而言,国外已经处于相对领先水平,BPR的广泛应用优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了流程绩效,提高对顾客的反应速度,提升顾客服务价值,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外实施现状

  企业流程再造实践在全世界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并形成了一种主流趋势。据一些部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75%~80%的美国大公司已经开始再造,今后几年会进一步致力于再造。由于企业流程再造需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需要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发展前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企业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各种管理模式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对全体员工有一个深入的培训和相当规模的费用。因此,实行业务流程再造的企业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并志在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企业。

  (二)国内实施现状

  在我国,业务流程再造也是企业界非常流行的话题。联想、海尔、海信等著名企业已成功的完成了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绩效的改进。一些中小企业也都进入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筹划阶段。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对其进行再设计,以“流程导向”代替原有的“职能导向”,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

  BRP是一种以改进、变革、创新为特征的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为企业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还是彻底检验限制企业竞争效率和效能的企业流程和组织架构。

  BPR的目标是重新设计主旨经营流程,是新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内容最小化,由此获得经营绩效的跃进。这种做法有普遍实用性,它既实用于一个单独的流程,也是用于整个组织。

  BPR的基本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服务顾客的价值增值流程的再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的只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有效地业务流程,最终达到企业在动态状况下适应加剧的竞争和变化的环境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在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流程的重大改进和创新,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

  三、业务流程再造工程的整体框架和步骤

  (一) 总工程及其组成部分

  BPR的整体步骤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1)构思与项目启动阶段:营造再造的环境与氛围;

  (2)设计BPR的核心阶段:分析、诊断与重新设计流程;

  (3)实行BPR设计阶段:重构组织、流程重建;

  (4)BPR试点与全面推广阶段—BPR的实施;

  (5)全面推广对BPR的监测评估与事项其战略的阶段。

  (二)五大阶段的相互关系

  从总体上讲,业务流程再造必须一次顺序地通过五个大的步骤。这五个大步骤实际上代表了BPR工程的五个阶段及其相关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是退化BPR的必要准备;

  第二阶段,要完成设计BPR的核心人物;

  第三阶段,着手配置BPR的必要条件;

  第四阶段,是BPR设计全面实施的阶段;

  第五阶段,是BPR受到世纪绩效的阶段。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并不一定非要按此顺序进行,在各个阶段中发生的活动是甚至可以同时进行,有些活动可以交叉进行。

  (三)营造变革的气氛与环境

  这是BPR总工程的初始阶段,即启动阶段。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启动BPR总工程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室营造气氛,目的是使企业全体员工和领导层对企业现有的运行状态有危机意识,并时刻关注企业周围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应在变革的气氛关键在于领导。

  企业高层领导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树立企业愿景目标

  这一工作通常需要高层领导如首席执行官来负责。企业愿景目标一般包括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向、企业流程如何产生产品和服务、建立怎样的供应链系统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建立什么样的客户关系等。

  (2)企业变革要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实施BPR项目不一定都是高层领导者、管理者发起,但BPR的成功必须得到高岑管理者的大力支持。之余获得哪些领导者的支持取决于再造流程的规模和范围。

  (3)制定再造计划和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

  再造计划要安排合理,保证整个过程衔接紧密、通畅,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安排进展计划。有些程序或技术对于员工难度大火陌生就要及时进行培训,确保BPR项目顺利进行。

  (4)找出核心流程

  找出核心流程很重要,是后面进行流程再造的主要参照框架。

  (5)建立再造团队

  再造团队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有不同专长的人组成的小组。具有高度自治、分工协作的特点。一般由4~12人组成。

  (6)沟通企业变革信息

  主要是再造团队与董事会、企业的其他成员沟通远景目标、再造计划安排;在员工内也要进行必要的宣传,让企业所有人都对BPR有所了解:未来远景、企业和员工在变革中获得的好处、为何进行变革、本企业应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等。

  (四)流程重建,重构组织

  从顺序上说,流程重建、重构组织,是BPR总工程的第三部,它是在分析、诊断和重新设计企业BPR之后,为实施BPR总工程所要准备的客观条件。流程重建,是指BPR设计的现实展开;重构组织,则是指从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技能能力,到重新构架新技术基础的工作。

  对人力资源的评估意味着要重建再造团队。而重建再造团队则要求人们放弃以前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为展现BPR流程。再造团队包括再造领导人、流程负责人、再造工程智指挥团、流程分析师以及流程再造顾问。由于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和彻底改造,所以它一旦成功就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绩效。

  四、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一)BPR的实施必须以企业信息化为条件

  从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容,及对业务流程情况的描述、识别、判断及再造的'全部过程看,BPR既是企业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中,有些流程是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是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彻底完成流程再造,从而带来绩效的巨大改进的。例如意大利的班尼顿服装公司,将传统流程中的染布后制衣的作业顺序调整为先制衣后染布,最终带来了绩效的巨大改进,公司产品上市周期大大缩短,从而获得很大成果。信息化对流程再造起了关键作用。业务流程再造也是企业信息化必须实施的领域。企业的价值就是有流程创造出来的,要提升价值首先要优化流程,而优化流程就必须实行信息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二)BPR的实施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更多的企业在流程再造中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即便是班尼顿公司,在流程再造后还是要应用信息系统才能使再造的成果持续扩大化。由此可见,在信息化告诉发展的今天,企业是离不开信息系统的,企业流程再造更依赖于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信息系统在流程再造中具有决定性,也是企业在日益积累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流程再造必须与信息化共同发展。

  五、国内企业实行管理信息化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应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前提下,设定合适的BPR目标。绝大多数BPR不仅仅是改变业务流程,而是伴随着组织体制、业务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的变革。因此首先要设定恰当的目标,量力而行,进行适合自己的改造,而不是为了让ERP软件运行起来而盲目地改变企业的流程。

  其次,应全面调查企业当前的所有业务流程,并将它们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仔细推敲它们的合理性。特别是跨部门、跨企业的业务,更要讨论清楚。草率的流程调查往往会引起后遗症,等到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才发现问题就难以修正了。 而且,以管理战略和CSF为基础,针对现有的业务流程,找到通过信息化后可能改变的流程。必须从成本、时间、附加值等方面考虑,设计出确实能够对企业战略产生正面影响的流程。

  再次,要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注意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实现效益才是目的。例如,一家食品集团企业,过去和它的业务伙伴(一些连锁零售店)进行交易时,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食品批发,结果经常出现回款滞期,甚至零售店消失的情况。通过上ERP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连锁店在当天必须将回款汇到总部,否则系统便自动下指令,让配送中心停止送货。通过ERP系统,不仅提高了业务活动的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和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商业交易方式。

  最后,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领导班子成员参与BPR,不要让不懂业务的IT人员闭门造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重新设计的业务流程、组织体制和企业文化的变革。

管理信息系统5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应用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企业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内容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发展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企业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网络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分析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方法,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6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进行,社会保险机构的业务量将大大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业务需要。为了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实现对医保业务高效、准确、快速的管理,提高医保业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必要将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到医疗保险的管理中,建立起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该系统是作者根据我国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开发的一个适合我国医保制度的通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文中首先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然后分阶段地介绍了具体的开发过程。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进行,社会保险机构的业务量将大大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业务需要。为了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实现对医保业务高效、准确、快速的管理,提高医保业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必要将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到医疗保险的.管理中,建立起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该系统是作者根据我国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开发的一个适合我国医保制度的通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文中首先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然后分阶段地介绍了具体的开发过程。该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守软件工程的要求,文档规范完善,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采用快速原型法进行开发,首先通过对医保政策、医保业务要素、医保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建立了系统的逻辑模型;接着针对该模型进行系统设计,包括了对系统的网络平台、开发工具、数据库、编码、软件模块、系统安全及用户界面等方面的设计:然后在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系统原型;通过对原型的评价和改进,使原型最终成为实际产品。

管理信息系统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酒店成为人们出行的居住选择,而酒店的管理也成为酒店运行的重要项目。酒店的管理并不简单,其中涉及许多的环节和各方面的协调,本文通过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一、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酒店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出行的休息地点,而酒店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主要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于九十年代就已经研发出多个应用于酒店管理的信息软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酒店的信息管理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只是其中仍有很多的不足。

  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好处

  (一)满足客户的要求

  酒店的管理应用信息化系统主要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的网络科技之下,酒店的管理都会应用到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由于入住酒店的顾客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酒店中一般有大床房、双人间、单人标准间和总统套房等不同的房型,不同的客户会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房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选择具体房型时,客户只需通过上网自行预定或者是到店选择即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优化酒店的管理结构,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供应,尽量满足顾客的消费标准。

  (二)实际操作简单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娱乐餐饮和酒店经济的发展,利用信息管理服务可以很快地对顾客的信息进行管理,而国家也有明确的规定,每一家酒店必须配备信息网络的'管理技术。现如今,酒店的管理已经和信息技术完全地融合到了一起,住宿餐饮和娱乐都可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而且这种信息管理的应用操作简单,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提升酒店的运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酒店的信息管理主要采用供电专网的方式,不仅可以保持运行的畅通,还可以保障系统可持续运作,对于较大的信息量的数据处理速度很快。

  (三)管理效率提升

  酒店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酒店在选择管理模式时一定会选择让自己获取利益最大的一种,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正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信息化的管理相较于人工化的管理更高效,可以节省人力所花费的成本,酒店的物流和资金都可以应用信息化管理,服务的档次自然会有所提升,可以吸引许多顾客。在预定功能方面,对于房间闲置和重复订房的现象可以实行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房屋的入住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掌握酒店结算时的额度,在查找资料方面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酒店管理的效率。

  三、信息系统中的问题

  现今酒店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这样可以使操作简便,基本的结构由宣传模块、预定模块和功能模块构成。顾客进入页面进行浏览时就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目标,网络上预定的客户只需要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登录自己的账号即可。虽然现在的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便捷,但是在系统之中缺少一定的多媒体元素,通过加入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就可以展现酒店的全貌,还可以将附近地域的信息融入其中,让顾客对周边的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更能满足顾客的个性需要。但酒店的计算机信息的保护系统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很容易暴露顾客的网上信息,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应该严加管理。

  四、酒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软件设计

  1.数据库

  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就是数据库的建立,在整个信息系统当中,数据库的建立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数据库可以对数据的存储和应用进行管理,利用各类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数据库建立顾客的管理信息,简单的存储就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信息系统当中,数据库的设计实现需要运用多功能的技术手段,不同的酒店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对顾客的入住情况进行记录,可以通过数据库对具体的使用娱乐设施的次数和对酒店的相关服务的评价信息进行存储和整理,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2.设计的流程

  第一个流程就是处理阶段,信息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检查,然后结合数据进行计算,进而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步就是针对前台的服务系统进行设计,酒店的前台接待办理的是顾客的主要入住和结账清算的业务,对顾客的接待和相关手续的办理都要通过酒店的前台,这一重要位置的信息系统设计比较重要;第三步就是设计酒店内部信息系统,针对酒店的内部花费和整体的成本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核算。

  (二)系统的功能实现

  系统的功能可以具体分为管理员的管理、系统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和服务管理。管理员密码和账号管理的功能实现是设计中的重点,在系统管理功能中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数据文件的清算,企业管理功能是对酒店的历程和相关介绍进行管理,对于服务功能主要是针对客户的,包括具体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的添加和删减。

  五、结论

  综上所述,酒店的管理水平关系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也就直接影响着酒店的竞争能力,通过酒店系统的设计可以逐步的完善酒店的服务,促进酒店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作者:范广彬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黄福伟.浅谈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288.

  [3]夏上.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商贸,2014,(23):104-105.

管理信息系统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基层图书资料室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替代。面对日益完善的网络阅读,基层图书资料室要加强资料室的现代化建设,从资料的资源来源、储存整理到查找服务等方面都要进行现代化改革。本文对当前网络以及网络技术大发展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的现状与变革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网络;基层图书资料室;建设;服务

  0.引言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对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冲击。而由于先前旧的文化体制的制约下,基层图书资料室有着经费、场地、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当前形势下对图书管理的要求迫使过去的传统型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必须发生转变,所以,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1.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现状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基层图书资料室存在着馆舍老化、资金不足、设备稀缺等问题。近年来,网络技术兴起,无疑是对传统基层图书资料室管理的巨大冲击。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占用时间少、图书储备量丰富,成为大众对图书阅读方式的优先选择,更促使了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改革。因此,改变传统的基层图书资料室为现代化的管理刻不容缓。

  2. 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改变

  2.1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来源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来源要由购入型变为输入型。过去的资料来源以购入型为主,也就是图书储藏量基于资金的提供。将购入型变为输入型,用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来增加图书的储藏量,这种改变对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极大的支持了图书资料的建设与服务。

  2.2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储存形态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储存形态由静态变为动态。过去传统的资料储存是以实物进行储存,静态的'摆放在书架上以便于查找与阅览。但网络技术被投入使用后,可变这种静态的储存为动态,也就是由网上输入所获取的资料是动态的。图书资料的储存不再以实体书籍资料作为储存的标准,通过网络获得的资料也包括在内,所以是动态的。

  2.3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整理方式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整理方式由手动操作变为电脑智能操作。由工作人员进行的手动整理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冗杂,而且人工的整理还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错,效率低下。然而利用计算机对网络所输入的资料进行网络控制与操作,整理资料就变得简便而快捷,比如,对于输入书籍或资料的登记、分类与查询都由计算机进行,工作效率十分高,节省工作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

  2.4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检索形态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检索形态由卡片型变为数据型。过去读者查找所需要的书籍资料都通过索引卡片进行查找,若不知道所查找的资料的准确名称便无法进行查找,十分繁琐。但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检索式数据型的,无论是不知道准确名称的资料还是某一方面相关的资料,只要知道与此资料相关的一个要素或是关键词就可以查找到所有与之相关的资料,这对于读者与工作人员都是相当便利的。

  2.5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效能的改变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效能由独享型变为共享型。基层图书资料室虽然是公共的,但是当一本书被借走时,在此期间其他人都无法阅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传统的资料室的资料效能是独享的。网络条件下的资料在网络上是共享的,在同一时间可以供一人或多人阅览,不会因他人的阅览或下载影响到自己的阅览,更不会发生损坏或折旧。在这一点上,比传统实体的图书资料室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在资料来源、资料储存、资料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享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资料室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服务范围与方式上都向着综合性发展。但基层图书资料室并不是可以完全被替代。

  3.1基层图书资料室有着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不同的图书资料室有着不同的专业性资料,可以根据科研需要,对资料室的资料进行多次资料搜集,查找这些资料的科研人员可以在整理与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并且掌握最新的消息及动态。而同一资料室的读者专业往往相同或是兴趣相近,资料室恰好可以成为一个可以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增加学术氛围,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学术交流中心。而资料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科研人员对资料的需求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于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资料室所有的实体藏书有着专业针对性、书籍质量高、拒借率低的特点,这些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阅读需求。而这些优点,是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

  3.2基层图书资料室作为资料资源共享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图书资料的网络共享,但无法消去不同对象对资料需求的差异。资源共享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的将全部的图书资料几种在一个地方供读者查阅。譬如综合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于各个专业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具备某一专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在进行专业性的服务时难以达到读者的要求水平。虽然综合性图书馆的藏书量是基层图书资料室难以企及的,但对于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却不如基层图书资料室。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所能提供的专业性的周到的服务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所做不到的,但如果让读者自己去查找资料又背离了方便快捷这一初衷,反而不利于科研工作。

  3.3基层图书资料室设有自筹资金的支持

  一般来说,综合性图书馆这类大型图书馆在进行图书资料的引进时,要依据整体情况作为参照制定购买计划,而对于较小的课题或较冷门的方面缺乏针对性。基层图书资料室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重点,对不同的需求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从这一点来说。正因为综合性图书馆过于综合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就不如基层图书资料室细致入微,可以说,基层图书资料室自筹资金选购书籍资料就是一种对这种情况的补充。

  4.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要顾及到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以满足对图书资料的不同需求。

  4.1专业性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必须要具有专业性,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才是基层图书资料室所需要的。对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精选来挑出最具代表性、专业性、质量高的资料,这样才能使读者及时的了解情况、提升自身的水平。

  4.2适应时代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实体书的阅读,在众多信息资料面前更倾向于在网络上搜集各种资料。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应该延伸到最新的信息领域,这些资料往往能体现一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信息量更大,使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处于最新的位置,更好的为读者进行服务。

  5.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服务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服务无论在方式还是手段都要变为现代化的服务。要求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网络条件下,不同专题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内容增加,要求工作人员对这些专题的服务内容也要有针对性,这对于前来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读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的,要运用以往经验对不同需要的读者进行周到的服务,已发挥资料的最大作用;在对这一专业或课题知识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可以对读者进行的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使读者对所处的水平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还可以在读者遇到问题时,提出较为可观的建议或解决方法,进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6.结语

  从当前网络发展形势来看,网络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的改革是必须的,需要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系资料室工作之我见[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2):3~4

  [2]论网络环境下的期刊资源利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3):8~9

  [3]关于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资源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06):10~11

  [4]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建设问题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3):18~19

管理信息系统9

  一、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

  为大幅度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使信息系统在高速、高效的条件下运行,研究人员尝试将云计算技术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时刻监控企业的信息管理,并根据企业管理的不同需要分析其信息系统的不同应用负载,按照规范标准对企业其进行分类,判定哪一个企业能够享受云计算信息管理的服务。在确定服务企业之后根据其具体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云计算流程。另外应用负载能够在规划、分类后再次重组,这一特点的表现形式会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设计人员要根据应用负载的特点判定某企业适合的云计算类型。

  通常情况下,某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十分繁杂,其需要使用的云计算类型也很多,例如财务或者经营方面的管理需要使用私有云,而宣传方面的管理则需要使用公有云。如果某个企业想要创建独有的云计算平台,就需要设计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整理、分类、总结其原有的内部信息的技术资源,开辟-个新的数据库,并以企业的`应用负载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虚拟化的应对策略。最后设计人员应该创设一个新的业务板,将需要分配和管理的任务发布在业务板上,将业务的变化信息实时公布,实际上这一计算、运行、整理的过程就是云计算在基础设施层发挥作用的过程。

  二、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设计

  和以往的计算模式相比,云计算的优势十分明显,它具有优化、自动、共享、集中等特点,其资源管理模式和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不同,它包含的3个基本层分别为:应用层、平台层、基础设施层。

  1应用层设计

  所谓应用层就是在云平台运行的所有应用的集合。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各种企业管理的系统例如决策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企业站、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销售系统、材料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的应用软件都是分布在云计算的应用层上。在设计应用层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适当地在系统内加入址分类管理插件,保证应用层的条理性。

  2平台层设计

  云计算的平台层主要功能是将运营环境、运行环境、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提供给用户,为企业管理信息的云计算提供合适的平台。开发测试环境主要包括开发程序时需要的编程语言、系统运行时需要的元数据体系、内容充实的代码库和各种应用打包时需要的格式。通常情况下软件的开发者能够在云计算的平台层中或者两种类型的开发测试环境:在线环境和离线环境。在线开发测试环境能够将所有需要开发测试的任务在服务器内完成,而不需要开发人员准备专门的软件;离线开发测试环境,它的集成性高,这一测试环境主要依靠软件开发者利用本地软件完成测试任务,如果开发测试工作结束,开发者就应该将应用上传到线上有云平台接收。最后云平台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设计的应用程序进行配置并激活该应用。

  3基础设施层设计

  所谓基础实施层就是将云计算的硬件作为核心,包括网络、存储、计算等资料,利用一定的虚拟化技术将云计算的硬件转化抽象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管理整合,实现资源的管理优化。

  一般在设计云计算基础设施层之前,要对企业的管理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并在数据库内安装大量利用网络连接在一起的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设计人员应该根据企业要求确定虚拟化方案,这此硬件设备虚拟化,并搭建-个虚拟化的平台将这此虚拟化的一硬件设备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虚拟资源库,从而为建立高层次上的资源管理计算逻辑奠定基础,通过虚拟集成管理设备实现安全管理、资源布置、负载管理、资源控制、数据管理等多个功能。

  三、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云计算企业管理技术会逐渐走向服务化、技术虚拟化和智能化。就目前来说,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已经将其作为产品进行售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变更,该系统的需求量会愈来愈大,其功能也会随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云计算本来就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幅降低数据存储运行的成本,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近几年随着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云技术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会越来越受欢迎。智能化是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句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不同,分类上出现厂细小的偏差,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管理信息也会发生变化,对该系统的适应性提出厂挑战。提高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结束语:

  云计算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带来厂新的生机,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将原来的信息资源整合,将其提供给本企业或者其他的企业共享。云计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它的普遍应用一定能给我国的信息技术带来一场变革。

管理信息系统10

  引言

  在远离城市的施工现场,施工企业自建搅拌站仍然是

  混凝土供应的主力军。与商混站相比,自建站设备不统一,网络环境不理想,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生产组织手段落后,质量和成本控制手段缺乏,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自建搅拌站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1系统架构与实现技术

  系统由搅拌站和企业两个子系统组成多级服务器体系。搅拌站子系统的服务器设置在搅拌站现场,负责与搅拌站工控系统和电子汽车衡连接,处理搅拌站和项目部日常生产管理业务。企业子系统的服务器设置在企业总部,接收搅拌站子系统数据,管理所有项目混凝土施工,生成企业级报表。技术架构上以B/S为主,.net三层体系结构。开发工具采用C#.net,用户界面采用ASP+Ajax技术设计客户端支持 IE8及后续版本浏览器。

  2功能模块设计

  ①基础设置:由企业服务器定义统一的混凝土标号、材料库、数据字典等基础数据,供各搅拌站服务器同步。

  ②系统管理:管理组织机构、用户,角色、模块、流程,进行日常管理,同步、备份、日志。 ③物料管理:维护原材料供应商和采购合同,进行原材料验收和盘点、料仓监控,分批次原材料委托检验,原料追溯等。原材料的验收要考虑正常过磅验收、收方验收及异常情况下的收料补录及监控。

  ④工程管理:录入工程分解结构,定期收方、收混凝土,查看工号明细。

  ⑤生产管理:维护外购混凝土加工合同,下达生产任务,接收施工配合比,调度运输车辆,下达搅拌指令,监控搅拌生产和车辆运输状态,查询生产记录和投料误差。

  ⑥机楼管理:维护拌机等主要生产设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与硬件设备的软件接口。

  ⑦试验管理:录入原材料检验结果,管理理论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关联生产任务和施工配合比。

  ⑧劳务管理:维护劳务队伍和劳务合同,以便对劳务队伍进行混凝土节超核算。

  ⑨核算管理:自动生成原材料及混凝土核算报表,并在两级服务器间同步。

  ⑩对账管理:定期生成原材料采购、混凝土加工、劳务队伍混凝土消耗节超的统计对账单,辅助结算。

  3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与硬件设备的数据通讯

  与信息系统连接的主要是两类设备,一类是混凝土生产设备,主要是与搅拌楼工控系统通讯,一类是电子汽车衡等称量设备。由于搅拌站工控系统和电子汽车衡的数据接口种类繁多,格式不统一,系统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B/S架构下,由于客户端为浏览器,借助浏览器插件将各类接口统一后进行通讯。经过研究分析各类搅拌站工控系统的特点和通讯机制,采用统一简便的方法实现通讯接口。电子汽车衡是搅拌站现场普遍配置的计量设备,其控制核心是称重仪表。目前的称重仪表均配置了相应的接口,在B/S架构下,采用浏览器插件的形式实现数据的接收、转换和实时显示。

  3.2物资核算体系设计

  建立多级服务器环境下的自建搅拌站信息化核算体系,设计满足以下要求:

  ①将复杂的工程部位分解为构筑物、分部、分项、浇筑部位四级,同时考虑连续性工号及大批量预制工号的设置问题。从应用实践来看,已经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②核算基础数据包括损耗指标体系、材料库、配比库、任务库等,经过仔细斟酌确定数据结构和精度,既要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要考虑数据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能。基础数据、核算口径和时间段在系统内保持一致,满足数据汇总的需要。为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核算基础数据要从生产过程和物料验收过程中采集,核算数据的生成过程清晰、环环相扣。

  ③系统在日常生产、收料、盘点、核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核算过程也涉及大量集中的数据运算,如设计不得当,将造成性能下降。因而,对数据库进行精细设计,避免多重嵌套,使用存储过程完成重复性的运算,优化服务器性能。

  ④为了避免手工核算时物资部门大包大揽的弊端,需要对核算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造,建立各业务部门各负其责的核算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计算工作完全由计算机承担,简化了人工操作并易于培训。

  ⑤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核算体系,实现自拌混凝土和外购商品混凝土的统一管理和核算。 ⑥建立一套同步机制,实现报表数据在多级服务器体系下的上传同步和基础数据的下行同步,其关键是做好状态控制,避免报表在上下级服务器间传送、审核、退回修改过程中出现不一致。

  3.3信息化质量控制技术

  主要从原材料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面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

  ①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原材料进料时记录每车原材料的批次号,通过统计每批进料数量避免原材料检验的延误。将试验委托单与进料车次挂钩,自动按照进料车次数量计算每批次原材料代表数量。改变原有的手工委托检验为通过网络传递委托单及试验结果并记录在案。

  对于检验合格的原材料建立物资追溯表,利用生产系统中的浇筑令、配合比追溯原材料投入使用的混凝土浇筑部位。物资追溯能够从原材料数量验收、委托试验、质量检验到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实时显示原材料批号及质量检验状况,避免不合格的原材料投入生产。

  ②在生产过程控制方面,一是记录搅拌机料秤的校秤记录,保证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校称。二是监控每盘生产数据,服务器实时接收搅拌站工控系统的每盘生产记录和投料误差,误差超标时报警,实现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

  4应用与展望

  4.1应用情况

  该系统已在中铁上海工程局一公司当涂九山大桥、成贵铁路等项目得到应用,商混核算管理模块已在中铁上海工程局一公司全面推广应用。通过实践发现,使用该系统项目部能够有效管理和监控搅拌站日常生产、进料、核算等各项业务工作,企业能够即时监控各项目施工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和成本节超,实现了后台管控和精细化管理。

  4.2前景

  近几年来,国家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信息化必然在施工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系统的设计开发在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信息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满足建设方的进度、质量、效益、创新的建设管理需求,符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导向,顺应了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市场前景广阔。

  5结语

  本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采用软件和网络技术加快混凝土工程施工组织流程,提升企业施工管理水平。

  ②系统通过对混凝土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控制环节的信息化技术研究,达到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的作用。

  ③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企业对项目部成本的集中管控。

  ④为施工企业基层信息化做出有益尝试,为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走出一条新路。

管理信息系统11

  0引言

  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基于互联网为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已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高校各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管理系统。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而言,各系统相互孤立,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1]。如何将这些异构的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是当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难点。异构数据库技术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难题。

  1异构数据库定义

  异构数据库是将各个已经存在的、自治的及异构的数据库系统集合在一起。异构数据库继承和发展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由多个结构相同的子数据库组成,在物理上可以分布在各地,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数据库系统为其服务,提供统一的查询与更新;而异构数据库则是以多个结构不同、运行独立的数据库系统为基础,通过统一的规则集成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简言之异构数据库系统,就是通过统一的表示、存储和管理集成存在的异构的且独立的数据库,使用户感觉获取到的数据都具有单一的模式且存储在单个数据库中。

  2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

  一般来说,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主要有: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及中间件方式(Middleware)。上述两种集成方法根据数据是否在本地存储,又可分为实际存储方式和虚拟存储方式两种。“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具有时间特征的、稳定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这一概念是W.H.Inmon在其《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提出的,它是一个能够支持企业或组织进行决策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及时变性四个特征。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维护技术。它属于实际存储方式。数据仓库法是将数据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andload抽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定期从各个分散的`数据库中抽取出来,集中存储于一个存储数据的仓库,在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要统一数据格式,如字段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字段长度不一致等,另外需要进行数据的整合与计算以满足数据仓库的格式要求,经过必要的清洗加工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供用户查询。如上所述。前台数据查询服务和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是数据仓库法中主要的两种数据服务。前台数据查询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分析应用工具得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现给最终用户,如数据查询结果、生成的各类报表等;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的主要职责是实现数据由数据源数据到数据仓库数据的格式转换,使数据仓库能够以多维数据模型进行主题数据存储。抽取、转换和加载是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的三种重要数据操作。抽取是从数据源抽取所需数据;转换是对抽取出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其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格式一致;加载是将转换后的数据记录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法会生成一个全新的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仓库,仓库所有数据都从各数据源中抽取,形成一个全局模式。用户查询数据时,系统把查询所需数据预先提取存储到本地,用户直接访问本地数据[3]。中间件集成解决方案是虚拟存储方式,它也使用了全局数据模式。它不仅能够集成结构统一的数据源数据,还可以集成结构不同的数据源数据,如Web数据等。根据IDC对中间件的定义: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它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在底层操作系统包括底层通信协议和各分布式应用软件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在不同技术平台间的资源共享。

  3中间件方式实现异构数据库

  通过以上两种集成方法的介绍,笔者认为中间件方式是实现异构数据库最简便,代价最小的办法。中间件是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处于操作系统(包括底层通信协议)和应用软件之间。其作用是屏蔽底层分布式环境的复杂性和异构性,为不同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建立相互通信的操作机制,使各应用软件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交互与协同,从而提高软件的易移植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对于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而言,各子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及运行环境均不重要,中间件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交互接口,无论各子系统数据库及其运行环境如何更新,只要中间件对外接口定义不变,中间件程序做相应更新,上层应用软件几乎不用修改,这样就避免了“推倒重建”的巨大代价,降低了高校集成各异构数据库系统的成本。简言之,中间件就是一个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通过API的形式提供一组软件服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通信能力。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五层,分别是:①子系统数据库,即校内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它们可能位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且结构各不相同,各系系统独立运行相对自治。②客户端层,将各子系统数据库中共享的数据变化情况通过触发器实时记录到相应的表格中,通过JAVA定时器定期将变化的数据从表格中提取出来,并利用XML解析工具将其转换为XML消息。JMS客户端发送程序再将被包装成适合JMS传递的XML消息(即文本消息TextMessage)发送给JMS主题或队列。因为JMS中未定义XML消息,所以它在传递前还需要做转换,通常做法是将其作为一个TextMessage或一个DOM对象来对待,以此方式来实现XML消息的传递。这里所提出的模型是将XML消息转换为TextMessage进行传递,因为此方式传递效果最佳。③中间件层,实现中央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消息传递,该服务由应用服务器中间件配置的JMS来实现。该层的功能就是维护建立的消息主题或队列,完成消息的发送和接收任务,屏蔽复杂的底层通信。它是整个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消息通信的异步性、持久性和可靠性,是各个应用系统交换数据的平台。④中央数据库客户端层,该层的主要功能就是监听JMS服务器的消息队列或主题是否有消息到来。中央数据库客户端程序一直保持监听状态,若有消息到来,则进行相应的处理;若无消息则继续监听。若接收到消息,则将其由文本格式转换为XML格式,然后依据数据模式映射文件转换成对应于中央数据库系统的XML消息,最后中央数据库再将转换后的XML消息通过解析工具记录在案。⑤中央数据库,需要共享的数据都存储于此,它为数据共享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是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信息共享的基础。整个模型的业务流程是:共享数据在发生变化时被触发器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JAVA定时器定时提取表格中的变化数据,利用解析工具将其转换为XML消息;将转换后的XML消息封装打包成文本消息,发送到JMS服务器的主题或队列中;监听该主题或队列的服务器接收到文本消息后,则通过解析工具将其解析成XML消息;通过映射文件将得到的XML消息转换为对应于中央数据库系统数据的XML消息;最后再将XML消息通过解析工具还原成中央数据库的数据,以实现异构数据库的同步刷新和集成共享。

  4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服务”行动的不断深入,政府及各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系统整合需求也越来越大,以最小的代价整合现有的异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减少投资浪费势在必行。本文所提出的以中间件方式实现异构管理系统整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管理信息系统12

  【摘要】处于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建设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MIS建设面对的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合的问题,它需要透彻理解MIS建设特征、科学选择MIS建设方法、扎实做好MIS建设基础性工作、合理进行MIS建设的组织与控制。本文围绕MIS建设的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企业引入MIS提升其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建设;维护

  1、MIS概述

  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进而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以及基层运作。

  MIS的成功应用无疑会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基业常青。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准备投入高额资金、花大力气建立大规模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但MIS建设中却普遍存在着系统建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大量的投入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如何进行MIS建设,使得MIS建设预期目标变为现实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已经和即将进行MIS建设的企业提供参考。

  2、MIS建设特征探讨

  MIS有别于其他的计算机系统,它和企业管理密切相关,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市场意识有关,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MIS建设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管理性和系统性。

  2.1 管理性

  MIS建设要求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做得规范扎实,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企业业务流程。同时MIS建设也会反过来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MIS建设的管理性要求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为基础,深化需求分析,认真作好业务流程重组,扎实推进MIS建设,借力于MIS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2.2 系统性

  MIS建设系统性首先体现为它是一个数据系统。按照信息工程的原理,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具有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是MIS建设最本质的问题。客观上讲,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事企业管理,都存在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但这样一个“基础”并不是现成的,它深藏在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深藏在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之中,并和各种各样的业务活动交织在一起。

  MIS建设系统性又体现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特征。MIS覆盖全企业或至少覆盖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集成化开发各个子系统,子系统的划分应独立于当前的组织机构,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平台的作用,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满足管理提出的信息加工要求。

  3、MIS建设开发方法选择

  我们可采用原型法进行MIS的开发,所谓原型法就是在经过初步调研和分析获知用户的基本需求之后,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例如第4代语言)设计出一个初步的原型并在短期内实现,然后交用户试用;经过用户的试运行后,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意见,重新分析和确定需求并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扩充,然后再次交给用户试用,并根据试用后提出的意见,再次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扩充,如此反复这个过程,直到符合最终开发目标和内容,让用户感到完全满意为止。在系统开发前,用户本身对将要开发的新系统往往也仅有一个十分模糊的轮廓,而且由于开发人员掌握的知识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开发人员很难完全获得或不能彻底理解用户的需求。原型法通过对原型的反复使用、修改,给用户和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而产生新认识、提出新要求,该过程与人们的认识论相一致。原型法运用时的.特征同MIS开发的特点十分匹配,能够十分有效地进行MIS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平台的建设

  MIS中主要的稳定因素是数据。把分类组织到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数据平台,一般说来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尽可能多的功能。其实,MIS的硬件设备会由于设备的升级被更换,所开发的功能也会由于管理工作的变化而更换;而数据平台能随着数据库的升级而升级,只要基础数据不发生变化,就可以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数据平台才是系统建设的根本。

  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及其数据关系并不像图书馆中的数据那样规范、明确,常常是零乱的、隐蔽的数据,通过一次调研难以真正掌握再者,实际运行的数据平台还要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机制,使用户能及时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这都涉及了许多不明确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MIS建设难以像一般工程那样,先把问题分析清楚,通过有效的设计,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工作。

  优秀的MIS数据平台系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过去的企业管理部门每个月底才根据当月做出一些管理报表,这些报表能满足当时管理者的需求。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这些报表是不能也不可能预测和分析多年以后企业的需要。因此现在的MIS建设,应当重视把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基础的原始数据,用数据仓库保存起来,形成企业的主营业务数据,并相应建立本行业的行业数据与社会有关的综合数据,三者结合形成数据平台。当企业在今后运作的任何时刻,企业需要做经营决策时,数据分析师可以根据企业领导的思路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做出有关的分析图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不能把企业的MIS建设仅仅看成是减少劳动力、提高办事效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作为企业积累无形资产的过程。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可见数据平台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这是很有道理的。

  5、系统的运行维护

  5.1 保证系统数据安全

  应设计口令并周期更改用户口令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系统管理员必须依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执行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修改系统的图表、参数和中止监控程序运行时,应设置口令保护。人工删除历史数据记录操作设口令保护,只允许管理员操作。

  5.2 硬件系统的维护

  一种是进行硬件系统的更新;另一种是进行硬件系统的故障维修。系统硬件故障往往是突发性的,不可预见。应预留对UPS电源的监控接口,对于非常重要的应用系统,一般都采用并行服务器结构,避免在系统故障时出现应用中断或数据损失。

  5.3 软件系统的维护

  软件系统的维护包含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三部分内容。通过系统测试,应用软件的错误应该已经基本排除,但是并不能保证排除了全部的错误,也不能保证不出现新的错误。因此,在系统运行之后,仍然需要进行系统的正确性维护。

  5.4 各项运行指标

  应统计报表每月实用化率、计算机系统月平均运行率等指标,以减少维护人员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同时该功能也是对系统的自检,指标计算所需数据应以系统提供为主。

  6、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竞争力,使我国经济得到腾飞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10.

  [2]叶劲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现,中南大学,20xx.06.

  [3]刘满成,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商场现代化,20xx.04.

管理信息系统13

  摘要: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在保障我国人民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为我国经济化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但这也要求医疗保险要具有一定规范、高效的流程,且要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的相关技术,将医院、药店与社区进行有效连接,从而提升医疗保险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便利。

  关键词: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医疗管理

  1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目前,医疗保险的对象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人群,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在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按照传统方式方法来处理和落实医疗保险工作,是难以保证此项工作满足制度要求的,应当探究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提高医疗保险工作的有效性,使之能够高质、高效地为不同的参保人员的不同的费用结算等工作服务。因此,应将目光落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将其有效应用于医疗保险工作之中,对医疗保险各个方面予以有效管控,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工作质量和效率。

  1.1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管理更精细

  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应用中,能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对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予以优化和简化,确保医疗保险工作能够顺利、标准、有效进行,避免导致工作执行不佳的现象出现。此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作良好,能从管理的视角对医疗保险各个方面予以深入、详细分析,进而合理划分管理模块,比如基本档案管理、医保基金管理、零星结算管理、医疗管理等,从而有针对性地管控各个方面,保证医疗保险中心内部能够良好运行。所以,规范化、高效化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能使医疗保险各项管理更加精细。

  1.2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管理更公平

  高效、规范化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严格按照医疗保险相关的规范及标准,对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相关信息予以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进而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比如检测评价、费用结算、费用筹集、资格审查等方面的数据,以便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落实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医疗保险的标准性、有效性、公平性。

  2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准则

  2.1要具备实用性

  系统的实用性是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顺利运行的关键所在。对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的功能性较强,与业务需求相符合;②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力也较强;③需要系统具有一定的便利性,提高系统的使用率。

  2.2要具备扩充性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扩充性的原因为:在社会保险中,医疗保险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不断加入各种不同的新的险种。这就使得在设计系统中必须需要具有一定的扩充性,才能满足今后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和可能出现的大任务负载。

  2.3要具备先进性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得医疗保险信息与其用户信息保持一致,且在设计时加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使其在今后的使用中可以继续升级系统,而不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

  2.4要具备规范性

  在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被加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这就要求医疗保险必须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居民就医进行保障。

  3构建措施

  在现代化的今天,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应用于医疗保险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能消除以往医疗保险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差错,提高医疗保险工作的效率。因此,如何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效、规范地应用于医疗保险之中,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总结了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措施。

  3.1制订标准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

  在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化地落实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时,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作支撑。基于此,在构建高效、规范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注意制订标准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即对以往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实际情况予以分析,确定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而通过管理问题来分析和确定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标准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

  3.2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情况的了解,确定此系统是由3部分组成的,即医疗保险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交换及网络管理。

  3.2.1医疗保险中心管理信息系统

  从保证医疗保险中心良好运行、有效处理相关事务的角度考虑,在具体构建医疗保险中心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设置基本档案管理、医保基金管理、零星结算管理、医疗管理、IC卡(社会保障卡)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按照医疗保险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来约束以上管理模块,保证各个管理模块的良好运作,为支持和推进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创造条件。

  3.2.2定点医院收费管理系统

  定点医院收费管理子系统在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社区与医保中心机房之间建立了通信,从而使此系统能够对药店、医保中心等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药物销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综上所述,系统是否完善,体现的不只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要对流程进行有效规范。基于以往易出现错误,对管理信息采用机械进行分类,进行准确录入,再由人工进行核算,这样大大保证了公平公正性,提升了人员登记的准确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信息化不断提高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因此,将计算机与医疗保险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融合,这也是我国技术人员所要探究的。基于本文的分析,确定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医疗保险单位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使之辅助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工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武万鹏.建设规范高效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思[J].信息系统工程,20xx(05).

管理信息系统14

  一、文献选择:

  1、检索角度选择

  a、信息系统与组织创新有关的检索词,eg: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组织创新、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

  b、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商务(EC)、商务智能(BI)、虚拟企业(VE)、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政务等等具体领域信息系统的引入后对组织的影响。

  c、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理论,eg:商务系统规划(BSP)、关键成功因素(CSF)、组合规划(portfolio)、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对组织的影响。

  2、检索式

  利用以上1中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同时加上以下限定:

  a、时间约束,20xx-2004;

  b、期刊约束,核心期刊;

  c、学科分布,可以从学科中选择与本次主题相关的学科增强关联性,包括: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排除像金融、医学等专门学科文献的干扰;

  3、筛选文献方式:利用以上检索式检索的结果依旧很多,所以确定一下筛选文献方式。

  a、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的文献质量较高,有利于对整体方向的把握。

  b、核心机构,利用cnki的分析功能可以看到,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对此领域研究较深,所以优先选择。中国矿业大学虽然贡献也很大,但此单位的研究对象偏向于矿业所以不予考虑。

  c、利用cnki中的趋势分析法,可以看到20xx-2004年本领域文献属于快速增长期,也就意味着本领域的许多基本观点没有定论,这个时期各种应用系统中提出的观点比一般笼统的信息系统中提出的观点更有价值。

  4、优化检索策略,利用上面的检索后,发现符合规定的文献并不是很多。所以在搜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cnki中的关键词分析发现更多有用的关键词,重复上面的检索过程,使检索文献更有代表性。另外,通过参考文献发现相关文献。

  二、文献研究结果:

  1、组织结构(纵向研究)

  如上海交通大学林英晖等人在《电子商务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从当前电子商务对企业生存环境的影响,指出企业组织结构将在规模与边界、层级结构、决策权分配发生变革。汤汇道等人在《网络组织—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和变革要求的组织范式》中,根据电子商务的要求分析分析组织模式从泰罗的直线制、法约尔的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到目前的网络组织。南京商学院程刚等在《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变革研究》中提出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信息系统引入后,组织结构由纵向的直线型结构向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边界模糊化方向发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李士金等人在《基于电子上午的企业组织再造》中提出因直线型组织管理成本、效率、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缺陷进而提出钻石型组织模式。

  总之,在这个阶段从企业纵向职能角度出发研究组织结构变化的文献非常多,大致都提出在信息系统的应用下,企业组织将会超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边界模糊化、网络型(双向互动的多对多方向)等方向发展。

  2、具体因素(横向研究)

  如大连理工大学陆牡丹等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组织文化变革管理》中,针对信息系统引入后组织文化发生的变革进行具体分析,其中对信息系统的引入采用六阶段理论(发起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接受阶段、常规化阶段、扩散阶段)。中山大学马芝蓓在《信息系统对组织中信息活动与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中,就信息系统的引入对组织中的信息活动与价值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得出信息系统只能围绕组织的价值链不断创新,才能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复旦大学赵卫东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组织流程研究》中,针对跨组织流程这一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变化。

  总之,就单方面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是很多。针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内容比较杂,没有统一的定论。

  3、综合研究

  如复旦大学曾学智等在《IT/IS对企业组织影响的框架研究》中提出的IT/IS对组织影响的多维模型,分别从范围(组织内部、外部)、深度(技术导向、绩效导向、社会与文化导向)、层次(运营层、知识层、管理层、战略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系统,eg:TPS、OA、KWS、MIS、DSS、IOS等分析。中科院夏昊翔等在《关于信息系统概念基础的一点思考》中,从 “基于事实”的信息系统模型的分析促使我们对信息系统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组织信息系统以及其五层结构理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王毅夫等人在《对企业组织中信息系统思考》中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概念、作用以及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桥梁作用。中山大学马芝蓓在《从Nolan模型到Synnott模型—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研究》中,阐释了Nolan模型从时间角度,Synnott模型则从空间角度出发提出信息系统选择方案,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并提出任何信息系统的选择时间维是其必要条件,空间维是其充分条件。

  总之,综合分析主要从信息系统与组织的概念或者对组织影响的多维因素出发。

  三、启发:

  1、筛选过程可以利用citespace分析出核心作者,高被引等文献会更专业,cnki只能进行粗略的分析且分析数量较少。

  2、从检索角度而言,仅用检索词检索不全面,浏览会有意外的收获,所以下次的检索策略将使用检索与浏览相结合的方式。

  3、关于交叉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过少,像对于跨组织流程等的研究无法深入理解。

管理信息系统15

  摘要:对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构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实现基本信息系统的功能,后期依托新技术进行功能拓展。研究结果为路政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使路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关键词:路政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

  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1.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

  ⑴基本建立了基础架构体系。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业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全省行政许可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了基础信息资源库,路政许可管理实现信息化,包括办理流程,相关统计报表、台账的信息化,实现与省厅网上审批平台的数据对接。

  ⑵规范了路政行政处罚管理业务。实现了对路政巡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巡查过程记录管理,相关统计报表的管理;实现了对路政人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维护、人员离任管理、人事报表管理;实现了对路政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交叉道口和安全信号灯)、路政装备、服装发放情况的管理。

  ⑶初步建立路政执法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固定治超站点执法现场的监控管理,惯用以电子地图为界面基础的集地图目标定位查询和目标属性数据查询、报表查询、图表查询和数据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查询。

  1.2问题分析

  虽然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此体系可以为现在及长远的路政信息化建设奠定发展思路及基础技术架构平台。所以在进行具体的路政信息化研究建设之前,首先需要依据全国和各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尽快确立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

  ⑴相关路政应用管理的空白亟需填补。目前大部分路政业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办事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⑵现有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基本处于“孤岛型”运作状况,各个运作实体与行业内的信息交换缺乏有机的纵横联系。

  ⑶外业管理因路政信息资源数据库不全在路政执法中暴露诸多问题,如路产不明晰、路政许可管理困难等等。

  ⑷路政人员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差距。虽然近几年,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执法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信息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部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电脑不会用、使用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2、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系统构建原理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可以分为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目前内业管理繁重又不系统,外业管理存在漏洞,有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引进并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改变传统的纸质管理,人力型管理,让内外业兼顾效率效能,让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驶上“快车道”,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⑴将繁杂的内业管理分门别类的存储于电脑中,随时方便查询。

  ⑵将路政巡逻中的路产、建筑控制区等建成电子地图和信息化档案系统,为路政外业管理升级奠定基础。

  ⑶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基于B/S模式,以平面地图为核心,实现路产、建筑控制区的显示、查询、统计功能。

  2.2 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日常处理、台帐管理、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公文处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功能拓展八个子系统。

  ⑴日常处理子系统主要进行路政日常业务的处理,包括路政许可、挖掘占用、违法建筑、其他路产损失、行政复议诉讼、超限运输查处、超限运输审批、公路施工路段、公路路政装备、公路技术、桥梁技术、路政执法人员、公务车管理、投诉举报、公路巡查、重要情况通报、交通安全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路政工作日记、路产损失赔补收据、路网调度等20多个功能模块。

  ⑵台帐管理子系统利用日常处理子系统的业务数据,自动生成各种路政台帐。包括路政许可台帐、违法建筑台帐、挖掘占用台帐、其他路产损失台帐、超限运输审批台帐、超限运输检查台帐、公路技术台帐、桥梁技术台帐、路政执法人员台帐、公务车管理台帐、路政投诉、举报台帐、路政综合台帐等。

  ⑶数据查询子系统提供对路政业务所有数据的在线查询。每种查询都支持多条件组合的'模糊查询。

  ⑷统计报表子系统能根据执法单位和时间段的设置,自动生成全部月报、季报、年报。包括路政管理统计月报、超限运输管理统计月报、路政执法统计季(年)报、交通安全设施统计年报、公路施工路段管理统计报表、公务车管理统计报表、路政人员结构统计年报、路产损失统计年报、路政装备统计年报等。

  ⑸公文处理子系统实现了网上通知下达、查阅通知、路政信息发布、路政信息查询、文件上传下载、公文原件影象查询等。

  ⑹基础数据子系统统一管理路政业务专用术语、规范词等,支持在线更新维护,使得系统的数据录入更加规范、便捷。

  ⑺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操作员管理、权限管理、操作日志审计、数据备份、系统初始化等功能,是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主要界面,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⑻功能拓展子系统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如目前的物联网技术、GIS“GPS“GPRS等技术,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提供更多的辅助手段,提高路政管理水平。

  3、结语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是公路外部行政管理的集中体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路政事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基础性统计,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间数据的交流,提高数据和报表的准确度。使路政管理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本系统预留了较大扩容的空间,预留空间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支撑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则考虑到各省局开发的其他系统的挂靠,以及以后管理系统的业务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建龙,金文瑞.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M].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xx.

  2、黄开元,王小中.安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J].技术与工程,20xx,(1):94-96.

  3、吴泉.试论以信息化推进路政管理[J].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20xx,6(14):34-35.

  4、张增科,孙进财,韩广华.浅谈公路路政管理[J].公路,1995,(1):18-20.

  5、杨琦,郗恩崇.基于基本属性的高速公路公共政策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xx,7(1):122-126.

  6、金艳.公路路政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焦点,20xx,(3):15-16.

【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文章:

管理信息系统11-14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心得03-24

管理信息系统实习总结03-16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05-03

管理信息系统15篇(热门)11-14

管理信息系统实习总结(精选7篇)05-31

管理信息系统实习总结2篇04-18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与流程05-06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心得范例[2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