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制度

时间:2024-09-04 18:03:05 管理 我要投稿

风险管理制度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拟定制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险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1

  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预防事故的发生。这一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危险源识别:确定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等级。

  3、风险控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4、监控与评审:持续监控风险控制效果,定期评审风险评估结果,以适应企业变化。

  5、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6、应急预案:建立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机制。

  内容概述:

  1、法规遵从性:确保所有的评估和管理活动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法规。

  2、技术标准:参照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

  3、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4、信息记录: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保存危险源信息、风险评估报告和控制措施等。

  5、沟通协调:保证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畅通,如与供应商、承包商及监管部门的协调。

  6、持续改进: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风险管理制度2

  1目的

  建立、实施、保持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以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危险源、隐患,确定危险源、隐患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危险源的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价。

  3定议

  3.1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4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5隐患

  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0xx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6重大隐患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总局16号令: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身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7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第一类危险源。

  3.8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4职责

  4.1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批准重大职业健康风险、重大隐患控制措施。

  4.2安环部具体负责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评价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3各部门参与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隐患排查工作。

  5控制程序

  5.1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范围

  本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危险源、隐患;所有进入本公司作业场所的外来人员(包括合同方和访问者)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外单位借用)使用所产生的危险源、隐患。

  5.2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应考虑的方面:

  5.2.1 危险源识别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5.2.2 隐患排查应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

  5.3危险源、隐患特性的确定: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确定危险源、隐患特性。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部门按此标准确定相应特性。

  5.4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方法:

  5.4.1 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实行三级管理,分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5.4.2 班组级采用工作危险分析(jha)。

  5.4.3 部门级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5.4.5 重大危险源辨识按gb18218-20xx标准确定。

  5.4.5 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班长组织,班组按岗位由全体员工辨识并讨论评审后提交部门确认;部门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部门负责人组织,挑选部门各类人员,对班组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确定部门的危险源及隐患;公司级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由安环部组织,人员由安环部、制造部、总务室组成,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进行公司级的安全隐患排查。

  5.5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频率:

  5.5.1危险源辨识通常每年末或年初系统组织一次;班组级隐患排查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排查,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次;部门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2次;公司级隐患排查每月组织不少于1次。

  5.5.2 公司级的隐患排查安环部应排出年度计划,根据年度计划,排出月度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排查实际工艺与工艺设计的一致性、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控制方法上的缺陷。

  5.6危险源、隐患台帐

  5.6.1班组(岗位)、部门、公司(安环部)分别建立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危险源清单未详尽到隐患的,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及时更新危险源台帐或清单。

  5.6.2 班组、部门、公司对隐患排查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

  5.6.3 公司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5.7危险源的更新

  班组、部门、公司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7.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7.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5.7.3 技术改造项目;

  5.7.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7.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风险评价

  5.8.1评价准备:危险源、隐患台帐(或清单),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相关材料。

  5.8.2 风险评价方法

  5.8.2.1对一类危险源采用定性评价法

  公司一类危险源主要为:列入危化品目录的危化品为公司一般职业健康风险。

  5.8.2.2对二类危险源采用lec法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灾难,数人死亡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严重,重伤

  3重大,致残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危险性分值

  d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5

  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

  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3

  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

  <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

  5.8.3 风险评价人员构成

  公司级的风险评价由安环部组织,从各部门抽出较熟悉生产的员工3-5名组成风险评价小组,分别对危险源进行lec法进行打分,安环部汇总,得出总分及平均分。

  5.8.4一般风险、重大风险的确定:

  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上的(含3级)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经lec法或风险度评价确定3级以下的为一般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5.8.5 安环部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评价结果,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和一般危险源清单。;

  5.8.6 安环部应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报公司生产总经理批准。

  5.9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9.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分类

  5.9.1.1 根除危害的措施;

  5.9.1.2 降低或减少后果的措施;

  5.9.1.3 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到可以容忍或可忽略的水平。

  5.9.2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5.9.2.1 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5.9.2.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5.9.3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控制措施应报公司生产副经理批准。

  5.10班组、部门、安全部应定期组织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

  5相关文件和记录

  5.1危险源识别表

  5.2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5.3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清单

  5.4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清单

  5.5合规性评价记录表

  5.6作业活动清单

  附二种分析方法

  1、工作危险分析(jha)

  第一步:选定作业活动

  第二步:分解工作步骤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用几个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班组集体讨论。

  第三步: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和后果

  识别思路:

  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

  伤害的后果是什么

  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危险)

  第四步: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安全设施

  第五步:进行风险评价

  第六步: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工艺技术及流程

  操作技术、防护用品

  监督检查、人员培训

  第七步:定期评审。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是一份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它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分析表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为防止遗漏,在制定安全检查表时,通常要把检查对象分割为若干子系统,按子系统的特征逐个编制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程序

  确定人员。要编制一个符合客观实际,能全面识别系统危险性的安全检查表,首先要建立一个编制小组,其成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

  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判别危险源。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列出安全检查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列出表格。

  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

  部门:

  区域/工艺过程:装置/设备/设施:

  分析人员:日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后果

  现在安全控制措施

  l

  s

  r

  建议改进措施

  本文件修改记录

  序号

  生效日期

  修订内容说明

  修订人

  批准人

  备注

风险管理制度3

  一、编制目的

  为了使岗位职工知道岗位操作过程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熟悉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明确相关应急预案及避灾原则和路线,减少违章行为的产生,大力提高我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质量,特制定《******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教育培训制度》。

  二、编制依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2、《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煤安监行管[2017]5号)(试行);

  3、《四川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的通知(川安办[2017]25号)。

  三、主题内容

  1、按照企业制定的教育培训制度切实认真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的教育培训工作。

  2、每一年的企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必须安排有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专门计划或课时和内容。

  3、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增加专门针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培训教育。

  4、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年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等。

  5、每年度至少组织参与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

  6、各分管部门做好课件、资料、考勤、考试等相关记录并存档备查。

  四、实施日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五、解释权属

  本制度由xxx煤矿安全生产部门负责解释并监督施行。

  六、其他说明

  本制度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条文若有与相关法规、规范、规程等相抵触的,参照相关法规、规范、规程等的要求执行。

风险管理制度4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前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因素。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包括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生产、供应链等多个领域。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定期审计、数据分析和员工反馈,确定潜在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3、风险策略:制定应对策略,如风险转移、风险减轻或风险接受。

  4、风险监控:持续跟踪风险状况,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并理解风险政策和程序。

  6、应急计划:预先规划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方案。

风险管理制度5

  风险辨识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并评估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潜在风险,以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识别程序:确定可能的风险来源,包括内部流程、外部环境、市场变动等因素。

  2、风险评估机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分析,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分类与优先级设定:将风险按性质、严重性进行分类,并确定处理的优先级。

  4、风险监控与报告:建立持续监控风险的机制,定期向管理层报告风险状况。

  5、应急计划与风险管理策略:针对高风险事件制定应急措施,实施风险缓解和控制策略。

  内容概述:

  风险辨识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风险:如市场波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2、操作风险:涉及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3、法律与合规风险:关注法规遵从性、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

  4。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需求变化、竞争态势、客户满意度等。

  5、技术风险:新技术应用、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

  6、环境与社会风险:如环保法规、社会责任、社区关系等。

风险管理制度6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至关重要。它能:

  1. 保障资产安全:通过严格的信贷管理,减少不良贷款,保护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

  2. 维护市场信誉:遵循公平、透明的信贷政策,提升客户信任,维护机构声誉。

  3. 遵守法规:确保信贷活动符合监管要求,避免法律风险。

  4. 促进业务发展:科学的'风险管理促进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风险管理制度7

  风险作业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运营的安全和效率,通过对高风险作业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不受损失。它涵盖了作业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作业许可、安全措施制定、作业过程监控、应急响应以及后期的总结与改进等多个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物质、高空作业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作业许可:设立作业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进行高风险作业。

  4、安全措施:制定详尽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作业流程、应急预案等。

  5、作业监控:实施现场监控,确保作业过程中遵守安全规定。

  6、应急响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

  7、 总结与改进:对每次风险作业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制度8

  施工风险是影响施工项目目标实现的障碍。施工风险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风险的存在性;二是风险因素发生的不确定性;三是风险后果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可按风险的类别,预计风险事件,做到有备无患。

  施工风险管理是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制定、选择、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目标得以控制。

  1、风险识别

  立足于数据搜集、分析和预测,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从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出发,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和实验论证等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

  2、风险分析评价

  将风险的不确定性予以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包括的内容是: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具体如经济损失量、工期延迟量);确定项目总周期内对风险事件实际发生的经验、预测力及发生后的处理能力;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3、施工项目风险控制对策的规划

  风险管理对策的目的在于减少项目风险潜在损失,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

  风险控制对策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从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具体讲来,其一是风险回避方法,例如:为禁止某项会引致风险产生的活动而颁发规定等;其二是损失控制方法,通过损失预防和损失减少的手段来控制损失,诸如制订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重复检查工程建设计划,评估及监控有关系统及安全装置等。

  风险自留对策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有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类型,对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应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工作,尽量避免。

  风险转移对策是指工程保险这样的方法,将施工中的风险尽可能的转移出去。通过保险合同投保,将项目风险转移给专业的保险机构,以获得最优的工程保费和最理想的施工保障。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步骤,制订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对策。

  4、实施决策

  制定安全计划,损失控制计划,应急计划,确定保险内容,保险额,保险费,免赔额和赔偿限额等,并签定保险合同。

  5、检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查以上四个步骤的执行情况,对照实践效果评价决策效果;确定在条件发生变化时的风险处理方案;检查有无遗漏的风险项目;新发现的风险项目及时提出对策。

风险管理制度9

  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企业各个层面,旨在预防、识别和应对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因素。

  内容概述:

  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识别: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识别潜在的业务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2. 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风险策略:制定应对各种风险的策略,如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接受等。

  4. 风险监控:建立监控机制,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效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5. 风险文化: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形成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

风险管理制度10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制度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生产、供应链、项目管理等领域。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内部流程缺陷等。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策略制定:针对每个风险,制定预防、缓解或转移的策略。

  4、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态,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5、应急响应计划:预先设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保证快速恢复运营。

  6、沟通与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提升风险意识。

  7、制度完善:根据风险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预控措施。

风险管理制度11

  风险考核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稳健运营,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管理。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活动,确定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源,如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市场变化、供应链稳定性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确定其潜在影响和可能性,以确定优先级。

  3、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针对各类风险的应对计划,包括避免、转移、减轻和接受策略。

  4、风险监控:设立风险指标体系,持续监测风险的变化,并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5、风险报告:定期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汇报风险状况,确保决策层对风险有清晰的'认知。

  6、风险文化培育: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的一部分。

风险管理制度12

  内容有哪些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一种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它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包括哪些方面

  1、风险识别: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分类与分级:将风险依据其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于管理。

  4、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态,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便决策。

  5、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预防措施、应急计划和风险转移策略,降低风险影响。

  6、风险沟通与培训:确保全体员工理解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意识。

  7、制度修订与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风险评价机制。

  重要性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企业安全: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减少因意外事件导致的.损失。

  2、促进战略决策: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制定稳健的战略规划。

  3、提升经营效率:识别并消除潜在的运营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4。维护企业声誉:有效处理风险事件,防止对企业形象的损害。

  5、符合法规要求:满足法律法规对风险管理的合规性要求。

  方案

  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风险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专业性和准确性。

  2、制定风险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责任分配,形成书面文件。

  3、实施风险评估流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及时发现新风险。

  4、建立风险数据库:记录风险信息,便于历史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

  5、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6、设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警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7、开展内部审计:定期审查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稳健发展。

风险管理制度13

  风险源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风险因素,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健康发展。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如市场变化、技术更新、政策法规变动等。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3、风险控制:制定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转移、减轻和接受,以降低风险影响。

  4、风险监控:定期审查风险源,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调整管理策略。

  5、风险沟通:确保全体员工了解风险管理制度,参与风险管理和报告潜在风险事件。

  6、应急响应:建立应急计划,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减少损失。

风险管理制度14

  一、护士必须遵医嘱实施配血与输血工作。

  二、护士根据医生开具的血型检测/输血申请单,打印患者信息标签,分别贴在采血试管及血型检测/输血申请单右上角,要求双人核对信息准确后签名。

  三、护士采集受血者全血标本时,须到患者床边严格查对,首先核对医嘱本与输血申请单上床号、姓名,再用输血申请单分别与床号牌、采血试管标签,患者腕豆类核对科别、床号、姓名、ID号(住院号)、项目名称,三处信息完全相符后再次询问患者姓名。采血后,向试管内注入血液时再次核对试管信息,并询问患者姓名,查对患者腕带,请患者或家属确认。如遇危重、意识障碍的患者,请家属确认。有2人以上患者需同时配血时,应做到“一人一次一单一管”。

  四、由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五、护士按输血医嘱填写提血单并打印患者基本信息条形码,护士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查对提血单与配发血单、血液制品袋上的科别、姓名、年龄、ID号(住院号)、输血量、血袋编号、失效日期、血量、成分名称、血型及交叉配合试验结果并检查血液质量,核对信息完全相符合后签名,使用输血科专用提血箱运送。取多人份血液制品时分袋放置,拿取平稳,避免碰撞、剧烈震动,以免溶血。

  六、血液一旦从输血科发出后不得退回输血科。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或接收: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灰暗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八、输血前在治疗室双人核对配发血单与血制品袋标签上所有项目,确保无误。到患者床边双人共同核对配发血单与床号牌上受血者的科别、姓名、ID号、年龄、核对配发血单与血制品袋标签上、血袋编号、血型、成分名称、血量、交叉配合试验结果及血液质量,特别要询问患者姓名及血型、查对腕带并确保无误。手术室输血时,须与医生同时按上述要求核对输血单、血制品袋标签及病历。

  九、从输血科领回科室的血30分钟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一袋血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血液中不能随意加入其它药物。

  十、护士执行输血医嘱时,先2人正确执行输血的“三查十一对”制度,核对相关信息无误后,再2人同时携医嘱本、输血单和血到患者床边核对姓名、床号、住院号及血型、输血时做到一次一人一份。操作后操作者与核对者均应在医嘱本签全名。

  1、三查:查血液有效期;

  查输血装置是否符合标准、完整,在有效期之内;

  查血液质量。

  2、十一对: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急诊卡号、科室、血袋编号、血液剂量、血液成分、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血制品如:全血、血浆、血球、血小板均要执行输血三查十一对。

  十一、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每袋输血前应2人到床边核对。

  十二、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臭味相投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刻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4、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血液的输注,剩余血制品及输血用具均需交输血科进一步检验。

  5、积极配合医生或输血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各项检测。

  十三、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的患者,应在治疗室黑板、护理记录单、床头卡、病历夹上明确标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十四、从急诊科或手术室转往病室及转科的输血患者,护士必须仔细交接配发血单与血制品标签上的各类项目、剩余血量、取血时间及贮血条件。

  十五、在治疗定医疗废物存放处,设置标明“血袋”的专用容器存放血袋。血袋上注明丢弃时间,并在血袋处理记录单上填写相关内容。24小时后如无输血反应,血袋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风险管理制度15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能帮助银行预防重大损失,保障金融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银行可以提升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也是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影响着银行的信誉和市场份额。

【风险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12-01

风险作业管理制度12-15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05-06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09-04

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03-20

风险企业管理制度01-18

风险抵押管理制度06-19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07-20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精选20篇)08-18

(推荐)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