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模式

时间:2024-09-26 16:45:26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书馆管理模式

图书馆管理模式1

  一、前言

图书馆管理模式

  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管理模式是决定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基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及公共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具体从重点做好读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读者。但是考虑到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体成分复杂的特点,不同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有着不同的诉求,导致了公共图书馆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模式创新中,应重点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确了解读者的需求。鉴于公共图书馆读者诉求不同的特点,只有正确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对读者进行分类,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掌握读者的需求信息,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获得有力支持。

  2. 根据读者的需求建立服务响应机制。了解完读者的需求之后,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种类以及具体需求,建立读者服务响应机制,更好的满足读者得实际需求,使读者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为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提供重要帮助。因此,建立服务响应机制十分重要。

  3. 在服务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考虑到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及服务属性,公共图书馆在建立了服务响应机制之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上,使读者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质量。

  三、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手段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参考。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实际需要,以及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积极应用现代化惯例手段,是公共图书馆惯例模式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积极应用网络管理技术。考虑到公共图书馆的特点,以及管理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积极应用网络管理技术,构建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并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对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构建完善的电子管理系统。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中,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难度,实现管理成本得持续降低,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就要构建完善得电子管理系统,并对电子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合理设定和补充完善,使电子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公共图书馆服务。

  3. 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具体的管理模式创新中,利用网络技术全面优化管理流程,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是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质量。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优化管理流程,对公共图书馆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

  结合公共图书馆管理得实际需求,以及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只有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才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为此,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把握实效性原则。为了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英把握实效性原则,并根据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现实需要选择有利的创新手段,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因此,把握实效性原则,是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

  2.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把握针对性原则。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作用,以及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在管理创新中,只有把握针对性原则,并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针对性,才能保证管理模式创新取得实效,进而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应把握全面性原则。在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将管理模式创新与图书馆的制度建立结合在一起,使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把握全面性原则,是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基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及公共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具体从重点做好读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对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满足公共图书馆管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掌握正确的创新原则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芹 . 现代图书馆平等服务理念探析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xx 年 30 期 .

  [2] 王学熙 .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xx 年 02 期 .

  [3] 丁夷 . 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模式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xx 年 04 期 .

  [4] 王丽敏 , 王淑阁 . 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模式探析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xx 年 04 期 .

  [5] 周爱丽 . 开放性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模式研究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xx 年 04 期 .

  [6] 李立群 .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xx 年 23 期 .

图书馆管理模式2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概念及技术组合,进一步颠覆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移动互联网覆盖度的提升、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APP软件的层出不穷,就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最真实反映[1]。同时,新媒体环境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其强大的运行服务体系使得信息化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在校师生的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职能部门,其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如何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并以此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得广大在校师生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2]。

  1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oremark提出,其核心概念可以总结为:“运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通讯传播渠道等,配合家用PC设备、移动电话、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面向无特定用户提供各种类型信息服务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在信息化大潮中形成的新的别具一格的媒体形式,如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数字化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移动网络、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主要以数字技术形式出现,传播过程中常常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介质之间、地域之间、受众之间的界限[3]。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4个典型特征。

  1.1信息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

  信息传播内容的层出不穷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对于用户而言,新媒体门槛较低,具有基础性知识的人均能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用户使用新媒体时会产生更多独特的内容。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借助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相应地创作内容就比较新颖和前卫。此外,有些人希望自己创作的内容具有个性,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期待成为某一方面的公众人物。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主播行为就是最好的反映。

  1.2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受众只能是无指定的社会大众。同时,信息受众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然而,新媒体却能够有效地将信息传播受众按照传播的目的进行精细化划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4]。另一方面,信息受众也可以采用新媒体途径实现自身所需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在新媒体条件下更加精确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1.3信息的多途径流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定义,新媒体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受众。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筛选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用户也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体,面向其他用户或群体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构成信息的多途径流动[5]。

  1.4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从传统媒体发布作品的方式来看,往往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保证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避免由于时间因素而延迟内容的上传和展示,然而这样一来,信息的传递往往要受到设定计划的限制,而缺乏实时性和实效性。相比之下,使用新媒体技术发布信息,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效果。

  2新媒体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传播的节点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环境及其基本特征的影响,其信息化管理模式更是首当其冲。

  2.1馆藏资源主体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查阅书籍时普遍使用的是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中使用纸质文献向用户提供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引入图书馆,将纸质图书通过格式转换形成电子资源存储在光盘、储存器等介质中,这些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声、图、像的全方位展示,构建成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用户可以使用新媒体设备对所需资源进行检索,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查阅到资料,而且形式多样,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阅读的生动性。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在基础运行方式、服务形式以及工作重心等角度进行了全新的架构。

  2.2信息服务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就是将很多纸质图书收纳到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并进行合理的整序排列,在特定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使用。但是,对于使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电子图书资源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随时查阅图书资源,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读者使用提供便利。

  2.3馆员工作方向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员的任务就是将采集的纸质书籍通过加工整序排列上架,以方便读者检索利用扮演着一个被动的信息存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将相应的电子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查阅速度和效率。由此来看,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责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由被动储存者和管理者变为主动的传播者和服务者,并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及时向用户推荐相应的图书资源,达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2.4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评价方式的改变

  以往在对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进行评价时,其中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以纸质图书量为核心,包括图书馆库藏多少、使用量多少以及新增图书多少等要素。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这一评价方式和指标已不完全适用,应当增加电子资源存储量、电子资源质量、用户需求量以及用户实际利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电子技术可以实时记录相应的数字变化,进一步提升评价的效率。

  3融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优势

  3.1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满足。由传统纸质图书向电子化、网络化资源进行转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寻求创新的结果。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为了满足更多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不断的添加和更新,以保证图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注重网络平台的维护和及时更新,只有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进行实时更新,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提供知识资源的职能。

  3.2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微博、QQ等信息传递工具可以拉近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带来各种最新媒体功能的实现,如视频聊天、在线图片传输等,更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生活,而且使情感表达更具信息基础。用户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在交流中表达自我感受,并与他人分享自身收藏的信息化知识和知识积累的经验。出于用户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使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一种时尚追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可以使面向用户的信息推介和服务更具时尚之感,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尤其为在校大学生及青年教师所认可[7]。

  3.3信息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体系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保证资源的共享,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创新,建立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将本校图书馆内资源进行电子化转化,也要和其他学校电子阅读平台进行有效关联,建立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数字教学平台。信息化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但便于高校师生及时有效获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也便于师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互动交流,知识共享。

  3.4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效果进一步凸显

  信息化图书资源平台的建立能够将馆藏资源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实时传输、查阅和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校信息化服务体系中搭建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实现不同性质不同区域图书资源的传输和使用。同时,数字资源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图书馆藏书资源在不同教学相关部门之间的平行分配,对于不同教学相关部门的建设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新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就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数字综合化服务环境和服务平台。就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向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引进[8]。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避免信息决策的冗余、重复和不对称,从而降低和减少决策的风险,可更为直接地满足读者即时即地的需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体现服务的技术人文化特点。另一方面,鉴于当下国内图书馆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的设计漏洞以及平台模块过于松散的现状,必须加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内部资源模块在操作使用方面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各个模块在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便于读者使用,进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利用率。

  4.2推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智库”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依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和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而聚集在一起,构建了专业化的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在这一“智库圈”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地对当今社会的各领域、各学科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了信息的进一步集散和传播。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动向,引导式地组织开展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的建设,从而推动超越传统媒体、智库的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的发展[9]。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自媒体智库”来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共时性”信息需求,从而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媒体智库”的信息汇集优势,开展专题化讨论,从而丰富馆藏学术资源的内容。

  4.3实现信息推动的个性化体现和实效反馈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立之后,要着力于实现对丰富资源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用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推介。首先,高校图书馆在推送信息资源时要以灵活的、时尚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以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风格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搜集用户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用户的阅读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定向推送,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有的放矢。最后,要注重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工具的统计功能,对用户的使用量进行统计和阶段性分析,及时更新信息推送的内容和方式。

  4.4注重读者的参与体验

  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读者往往是以被服务对象的身份参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流。而现实情况是,更多的读者更加期盼能够参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仅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10]。原因在于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参与高校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与满足。高校图书馆基于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推出的大部分服务功能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是否能够加入读者体验元素非常重要。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页设置“我的书斋”服务功能,读者不仅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文献资料上传至数字资源库,而且还可以对其他用户所上传的文献资源进行评价和标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来源渠道,而且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使得读者在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

  5结语

  从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来看,评价其管理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信息化服务条件,进一步拓展信息传播的空间及实质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关注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发展动向,充分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扩大信息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范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逐步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阵地。

图书馆管理模式3

  [摘 要]

  通过典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结合我国高校校情和学生的需求,分析现今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图书馆只是文献和书籍的收藏,以及给读者提供阅读。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图书馆是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机构,不仅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信息服务,还为求知欲强的学者提供知识宝库。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最后给读者提供方便使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基础建设情况不同,知识管理具有不同的做法和模式。

  一、典型的知识管理模式有:

  美国模式:采用“编码化”知识管理策略,强调对显性知识的编码、收集、分发、应用和测度,强调知识重用。

  欧洲/日本模式:采用“人际化”知识管理策略,强调专家技能,认为人是最关键的。结合人文背景来创造、传递、使用隐性知识,作为广阔的社会化流程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达到高水平的质量及提升生产率。

  中国模式:采用平衡“编码化”及“人际化”策略的中庸之道。中国组织实施知识管理非常强调“实用”,希望短期就能看到具体收益,所以很多组织喜欢投资于建设知识管理IT系统。但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传统,中国人一般喜欢非正式和隐寓式的交流形式,通过人际关系交流来传递知识,所以人们习惯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通过口头的方式来分享知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由传统管理理念转变为知识管理的思考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局限于书籍的收藏和堆积,是人们对书籍的种类进行的二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陈旧的传统观念,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的知识管理工作。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把单纯的文献管理改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渗透知识创新理念,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

  (二)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共享”的传递原则

  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它能够支持所有主要的知识管理与处理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分类与理解“编辑与检索”传递与共享等,使知识成为脱离个体而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软件系统。

  (三)理清层次的知识管理内容,实现“各取所需”的服务宗旨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创新管理: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2、知识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组织管理主要是制定知识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活动,且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整理,将隐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知识单元挖掘出来,使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使固化的知识得以活化,并建立易于被用户利用的.动态知识库体系。

  3、知识传播管理:高校图书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传播管理,为知识管理人员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利用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解决了人们需求和知识混乱无序的矛盾,使各类信息的利用者能方便地找到其需求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

  4、知识服务管理:所谓知识服务管理就是要求图书馆转变管理思维,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深层次服务。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知识管理,应充分重视馆员的自身特点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与变化性,运用权变管理方式来加强对不同馆员的管理,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知识或管理才能,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应建立正常的馆员培训制度,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充分挖掘人才,培养出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还需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动进行适当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管理者的潜能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对员工进行奖励,以促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隐性知识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

  三、结语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对象。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效益模式转变+其核心目标就是进行知识资源的开发,即挖掘和辨识所有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2]刘岩芳.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评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xx(4).

  [3]罗娟华.图书馆知识管理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xx,(5).

图书馆管理模式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为了适应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数字化已经进入了大众视野,针对高职院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其应用现状,随后提出了完善应用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

  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实现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样化媒介层出不穷,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行为面临考验。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当前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信息或图书的一种载体,在其存在过程中拥有大量的阅读者与图书资料,因此在信息数据统计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当前很多图书馆结合计算机技术对读者权限、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及借阅时间进行针对性管理,并且增加了数字检索功能,相较原始的人工而言,在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其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不足。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仍较为缺乏,部分知识虽实现计算机化,但与数字化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等方面内容的数字化研究。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建议

  (一)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数字化管理的观念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其工作人员的建设意识及关注度,唯有让工作人员足够重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才能够继续进行,可以说工作人员直接关系数字化管理模式最终是否成功。而提升图书馆人员数字化建设的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图书馆有关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理念,着重发展数字化建设,确保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执行,并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之中;第二,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数字化建设观念,可以定期进行针对性的讲座,从而确保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性或含义进行理解;第三,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确保其在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强化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加资金投入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落实与应用,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及专业性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所以提升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装备对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增加在科技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化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配置情况,完善有关附件配置,从而实现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共享,而对该方面的.完善行为,可以经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中心对其信息资源系统的维修及构建行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入侵等不良事故。

  (三)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服务范围

  从实际情况出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目的就是为所有学生及教师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其构建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善服务行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实施全开放式服务,为了促使师生阅读过程中更具便捷性,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的开放性查阅功能;第二,构建完善的沟通平台,使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交流;第三,强化科研支持力度,部分专业性资料可优先购买并尽早录入网络资源中,并且构建相应的目录,使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内容;第四,构建读者反馈论坛网站,安排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读者的有效建议,强化管理者与读者间的互动行为,为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文章以此为研究方向,针对有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出完善建议,希望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模式5

  一、引言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图书馆作为中职院校的信息储存中心,其本身具备信息量大、文献载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其实就可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质量。由此可见,探讨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量大、种类多

  图书馆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且图书的种类比较多,借阅者的数量也比较多,这样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就具备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图书堆放杂乱无章、借阅者无法快速找到图书、图书失窃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学生产生很多的不满。

  (二)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文献载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版的图书以为,还有很多电子版的图书,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于图书管理的基本需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和创新。

  (三)传统的纸质文献

  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三、我国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建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无论是针对于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借阅的管理、图书查阅管理还是对于图书的购买的管理,都应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电脑便可以直接查询到所有的图书的基本信息以及基本情况,进而提升图书的管理质量,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传统的管理环境下,中职院校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只能人工服务的方式,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除了可以采用人工服务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电子信息平台作为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询问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图书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查询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基本情况,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开展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三)开放化管理

  很多中职院校图书馆都是针对于本校学生开放的,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比较差,在图书馆经济效益差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图书的购进工作的开展自然就存在很多的不足,进而使得很多的中职院校的'图书馆环境不是十分好,图书的种类也不是足够丰富,这样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对于中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其实可以采用开放化管理模式,除了本校的人员以外,也可以欢迎校外的人员来借阅读书,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管理效益的提升,为图书馆的构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丰富性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馆员队伍素质建设

  人才是各个行业管理的核心,针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一样,需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队伍,因此,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要加强馆员队伍的建设,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比如说,针对于图书馆的馆员,可以事先开展一定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馆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为图书馆的馆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进而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职院校图书馆大都具备图书多、信息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针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的难度,21世纪的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也要进行新的管理模式的创建,继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为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宗民.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杨小青.浅析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J].内江科技,2012,(11):8.

图书馆管理模式6

  一、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竞争力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网络、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由传统的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转化为网络平台获取信息知识的模式,这使得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图书馆只有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改变以往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管理思想与模式的变革,在现代化知识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管理资源进行有合理重组,才能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变革

  我国现代图书馆在国外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影响下,其管理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全新的理念。

  其一,系统理念。根据前苏联列宁、丘巴梁等学者提出的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理念可知,图书馆事业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同类型、行业的图书馆相互独立却又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因素的立体网络结构系统。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全局观念与系统观念,进而对管理对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

  其二,开放理念。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将图书馆融入社会之中,那么此时的图书馆不应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必须联系社会这个巨大的系统。为了充分维持体内的动态平衡,图书馆就应当处于开放状态,并与外界的物质及能量等发生交换。

  其三,读者第一理念。在图书馆中,所有的工作均来源于读者的实际需求,如果失去了读者,那么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也便不复存在,读者第一的理念已成为图书馆管理与发展的主动力。

  其四,效益理念。自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对图书馆的效益展开关注以来,图书馆的效益理念日益强烈。其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效益,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经济效益应当无条件服从社会效益。

  其五,与时俱进理念。对国外多种图书馆管理思想分析可知,各种思想对图书馆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图书馆为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吸取优秀的管理经验,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的各项要求。

  三、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革

  我国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革。

  (一)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

  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图书馆也需要转变管理模式,接受新的理念,实行开放管理。为落实开放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打破藏书、布局、时间、部门、规章等禁锢,通过建立为读者服务的管理理念,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充分促进图书馆内外的动态循环。

  (二)从单独管理到共享的变革

  在长期单独管理模式下,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阻碍,经费不足、读者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图书馆应将整体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合理布局,在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综合服务。

  (三)从功能单一到全面发展的变革

  现代化的图书馆不断扩展功能,正逐步从传统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朝着社会教育的'开展、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方向发展。其中,文化娱乐功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使来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以及人格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自信、自尊的价值观。

  (四)从人工管理到网络化管理的变革

  在图书馆管理模式中,以往的人工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图书馆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加大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五)从以书为主到以人为主管理模式的变革

  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从以书为主到以人为主的变革,为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实行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充分重视读者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优质服务的提供。除此之外,全面激发图书馆员的创新思维,尊重其各项权利,通过加大馆员的培训力度,使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图书馆管理模式7

  1 人本管理的内涵

  可以说,在任何的活动中,人都是主体结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管理人员要做到尊重、理解他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且,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内部组织的效率。如今,人本管理已经在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好的自我发展,还大大提升了我国图书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因此,加强建立人本主义服务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会让馆员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但加强自我建设,制定正确的管理目标,完全摒弃了传统强硬的工作模式,促进我国图书事业的蓬勃发展。

  2 人本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

  过去的人本管理理念过分强调了服务读者,把读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馆员的合法权益。馆员是服务的自接提供者,一个带着不满情绪的馆员很难用热情的.态度对待读者,也很难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不愉快的心情很容易扩散,很容易影响其他馆员和读者的情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就无从保证。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是服务馆员的同时服务读者,既要重视馆员的心理需要、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又要满足读者对知识学习的需求,两个方面的服务应该齐头并进。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职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只有馆员的合理要求和发展要求得到满足,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馆员对工作的满意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读者对服务的满意是对馆员工作的一个积极回应,能够激励馆员保持工作状态,最大限度地服务好读者。

  3 加强图书管理中人本主义服务模式的建立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人本主义的思想

  想要确保人本主义服务模式建立的有效实施,我国相关图书馆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严责,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人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对象,具有正确的人本管理思想意识,以此来对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从根本上认知到人本的重要性。并且,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更是人本管理的体现者,其要不断吸取更多的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层面,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人本管理体系,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充分发挥馆员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质量。

  实际的人文管理工作中,其主要的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是图书馆应该对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坚持读者最重要的原则,馆员要热情的为读者服务,了解读者需求,为其寻找到需要的书籍资料,尽最大限度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另一方面则是指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对下属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切实从员工的角度而出发,注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图书馆领导还要做出正确的表率作用,当馆员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不要只是一味的责骂,而是应该对其进行细心的讲解,让员工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毛病,并加以改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当员工遇到问题时,图书馆领导要给予适当的安慰与帮助,尽可能为员工解决困难,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图书馆的责任感,还通过这种情感管理的方法,为员工们创造了人性化、和谐的工作环境。这样一来,每一个员工都会将图书馆当做家人来爱戴,从而更好的为图书馆而服务。此外,由于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将会直接服务于读着,因而更好保持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积极的与读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这个也是人本主义管理中的基本体现。

  3.2 完善内部管理并建立配套合理的管理机制

  完善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建立与人本管理相一致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使每一个馆员山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激励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即建立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和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状态可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育人机制、决策机制等。为馆员着想,从馆员的利益出发,关心馆员的工作、生活、思想和学习,对他们给子全方位的关心。根据个体差异,调动每个馆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按馆员业务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情况、思想道德等方面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避免在职务、职称晋升及岗位安排上的不公平、不公正做法。按需设岗,根据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原则聘任上岗,通过改变用人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馆员的潜力,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代图书馆管理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服务馆员与服务读者同等重要。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对于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现人本管理的途径,指出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永兰。浅谈人本主义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4)。

  [2]周永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9)。

  [3]李琦。论图书馆管理中应怎样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xx(1)。

【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关文章:

班级的管理模式06-12

公司管理模式05-04

最佳的团队管理模式04-07

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分析11-24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08-08

班级的管理模式12篇06-12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06-12

企业管理模式范本(精选)07-20

企业管理模式解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