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方法

时间:2022-04-14 15:05:30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方法

  财政是政府“理财之政”。财政是一种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其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是一国政府选择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货币),获取一部分国民收入,以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在一国经济发展和分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方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明古国,此消彼长、兴衰更替,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间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劫难而不断复兴,迎来一轮又一轮的盛世景象,就是因为中国历代政府始终重视文化建设,“治国以教化为先”,打造出一个文化大国。国家财政在古代文化大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财辅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一些封君就开始大规模“养士”,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各方面的人才,推动文化建设。《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养士八十,“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国语·越语》记载越王勾践以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这时的士,并无一定标准,只要拥有一技之长,都在招揽之列。秦相吕不韦集三千门客,融汇各家学说,编著成《吕氏春秋》。战国时,在“养士”制的基础上,一些国家开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专门人才提供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齐宣王时创办稷下学宫,广揽各方人才,“受上大夫之禄”,“不治而议论”,吸引了天下贤士聚集于此,讲学论难。汇聚了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诸家,多达千人,互相争辩、诘难、吸收。“百家争鸣”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

  汉武帝时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由国家提供经费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的诗书礼乐等知识,太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生活费用,还享受免除赋役的待遇。除了中央财政提供经费的正式学生外,当时太学还有地方财政提供资助自行选送的旁听生。郡县也广建学校,班固的《东都赋》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到东汉后期,太学在读的太学生规模达到3万人,也就是说当时不到2000人中间就有一个在读的太学生。如果再加上太学旁听生和地方的学生,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极大提升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这样一大批接受了共同文化教育的士人,对培育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传统也一直为此后历朝所延续,并且在财政支持形式上不断创新,如学田制、补贴私人办学等。

  除了儒家正统文化教育外,其他文艺门类也不断被纳入国家支持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东汉灵帝时,创立了鸿都学门,传授尺牍、小说、辞赋、字画等,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隋唐除了兴办各级教育机构外,还设立翰林院,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唐会要》卷57),分门别类,设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等多个院。宋代设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为各种专业人才提供研究平台。宋代的翰林图画院集中了大量绘画人才,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宋徽宗时画院的画师。

  元代在正式教育之外,又设社学,为广大农家子弟在农闲时提供与科举脱节的文化教育,这对文化普及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教学形式也为明清所继承,清代还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提供财力保障,为社师提供工资待遇,并免除其差役。

  以财导文

  古代政府在文化建设上,除了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外,还有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文化发展,也就是古人所言的“教化”,《易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朱元璋称“治国以教化为先”。《周礼》中提出教化有12项内容,如以贤制爵、以庸制禄、祀礼教敬、乐礼教和、以俗教安等。

  首先,它体现在选官制度上。政府选拔人才的政策具有强烈地指向性作用,引导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汉代察举选官,设立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文学高第、秀才、孝廉等;隋唐以后科举取士,或诗赋、或明经、或八股,都代表着政府提倡的文化发展方向,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作用巨大。财政不仅为科举选拔工作提供财力支持,而且还为应试者提供一定财力支持,如汉代为当选人提供进京的交通食宿费用。最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级次考试的学子,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就是较低层次的也能获得一定的赋税减免。宋真宗为了激励广大学子向学,曾写作《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次,政府也通过各种大型文化工程,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如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历代都有大规模的访书、献书、编书活动。正是由于汉代的大规模图书整理工作,才使原本通过口耳相传的古代经典得以成文图书的形式保存下来。宋代修《太平御览》等四大类书,明代修《永乐大典》,清代修《四库全书》,这些大型文化工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政府访书的所给的赏金过高,不仅激励了民间献书的热情,还引发不少人制造伪书。政府的这些活动,也推动了印刷术和制纸术的完善和发展,带动了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搜集整理图书外,政府还对民间诗歌、舞乐进行搜集整理。《诗经》就是政府搜集民歌的一项成果,汉代少府的乐府就是负责搜集民间乐舞的。

  其三,通过各种仪式,既普及文化,也为民间提供了一定的娱乐活动。古代各种礼仪活动,包括了国家的各种祭祀、祈祷、民间的节庆等等,将伦理规范和政府提倡的精神,都寓于一定礼仪活动之中,使人民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化。在这些活动中,经常也有一些文艺表演,寓教于乐。历代政府不仅重视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对农村的一些民俗活动也十分重视,如明代就特重乡饮酒礼,这些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四,通过表彰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古代都十分重视对各种政府提倡的文化行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各种典型,引导文化发展。如对节义孝亲、乐善好施、行医布药、修桥铺路、教育有成、科技发明等行为进行表彰,引导社会风习。为了鼓励民间向学风气,政府还对体制外的民间学者给予赐处士号等礼遇。这种表彰不仅是名义上的荣誉,而且伴随着一些财政的待遇,如赏赐良田、减免赋役、按月赐钱、给朝散大夫俸禄等。

  其五,教化也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责任。历代政府都把教化作为地方官的主要职责,纳入考核。《大唐六典》详细列明了地方官的教化项目。《大明会典》规定的地方官“到任须知”所列31个项目中,大多涉及教化。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地方官事权,对推广教化起到了督促作用。

  以财交文

  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再生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力也得益于其开放性。从古代的舞乐、绘画、雕塑等,我们都能清晰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洛阳龙门那顶着印度式发髻长着希腊鼻子的卢舍那大佛,微笑地展示着大国文化的自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政府的积极组织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使古代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搭建了中国和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通道。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又凭借海路拓宽海贸规模,建起“海上丝绸之路”,搭建了中国与东南亚,乃至西亚非洲的文化交流通道。两条丝绸之路铺就了二千多年的文化传奇,不仅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的精华滋补了中华文化血脉,也大规模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政府表现了极大的自信和胸怀,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对印度佛教文化的引进中,魏晋隋唐几代政府,都兴建了大规模的译场,翻译了全部经文,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壮举。

  除了不断汲取外域文化的精华,中国历代政府还积极对外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的各级学校,不仅广泛吸收周边游牧民族的子弟入学,还向朝鲜、日本等国人民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各种财政支持。在外交上,施行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政策,不仅给予各种奇珍异宝,还给予文化典籍、医药经典、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强盛深厚的中华文化以其巨大的感染力,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圈,还以强大的辐射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古代管财政的部门叫什么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史”,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方法】相关文章:

风险管理方法09-21

班组管理方法07-29

桃树的管理方法08-06

小学班级管理方法10-13

简述班级管理方法08-19

销售团队管理方法08-06

管理方法有哪些11-25

班组安全管理方法03-22

小工厂管理方法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