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流程管理优化方法
流程优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战略选择,是与流程重组相对应的。因为流程重组强调剧烈的变革和急速的重塑,除了哪些准备充分的企业或是濒临绝境的企业作此选择之外,多数企业都寻求渐进的改善,即流程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企业流程管理优化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流程优化作为设计方法是流程梳理的继续。本章就从流程优化设计的角度介绍优化方法和优化步骤。
一、流程优化的三个原则。
流程优化原则是基于流程管理八大原则基础之上的具体要求。
1、删除无效流程原则。
凡是认定对企业价值增值无效的活动统统删除。前面决策分类章节中的两个报销流程图,企业之前的报销签字环节多达八人次,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有五个岗位签字是无效活动,最后大家讨论决定删除这五个岗位的签字活动。优化流程只考虑工作需要,不考虑照顾“情面”。,大胆将那些过去仅仅是用来“显示”上级权威的活动删除。
流程优化的最高境界是“缺一不可”。“氨基酸组合效应”用于流程优化非常恰当。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企业在进行流程优化时,不妨大胆借鉴“氨基酸组合效应”,将所有可有可无的环节、可有可无的活动统统砍掉。
2、合并低效流程原则。
找出现有活动的阻塞环节,合并分散活动,改善低效活动。将上级的工作转移到下级员工,将层层转手的工作集中到一个岗位,将后台决策转移到一线员工。
3、挖掘高效流程原则。
集思广益,找出本企业员工最好的做法。大胆借鉴,吸纳本行业最优做法。鼓励创新,吸收员工的创新建议。挖掘团队的智慧,挖掘员工的潜力。
二、流程优化的三个方法
1、时间导向法
一切节省都可以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高效流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快速反应。凡是可以明确时间的流程都尽可能按最佳完成时间设计。
2、成本导向法
投入产出最大化永远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流程设计也不例外。承担流程责任的岗位人工成本要考虑,流程投入的整体成本也要考虑。投入没有回报或者回报极少的流程就要考虑简化或合并。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个零售业商品验收流程的优化,把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流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原有流程参加商品验收的岗位多达七人次,经过半天时间的激烈讨论,只保留了二个岗位参与验收,仅仅人工成本一个月就节约了二万元,还没有计算其间接收益。
3、价值贡献法
价值贡献法与前面两个方法不同,它不是减少时间也不是减少成本,而是需要增加投入。为了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企业在投入同比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就是价值贡献法。企业在处理顾客投诉上的投入、在咨询培训上的投入就属于价值贡献法。当然,价值贡献法是以结果来判断成效的。
三、流程优化的八个步骤
流程优化是牵涉全局的管理工作,必须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绝不可少数人闭门造车。因此,现阶段企业进行流程优化需要成立项目组,需要组织流程设计小组,让部分员工执笔,其他员工参与优化完善。笔者在流程优化实践中总结的八步法则,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第一步设计师负责,完成初步设计;
第二步征求流程涉及的各岗位员工意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步设计小组优化讨论,使各流程之间相互衔接;
第四步企业高层主持讨论补充完善,确保不留运行空白;
第五步企业负责人主持讨论审批,使之具有本企业的“法规”效力;
第六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新的流程管理思想、方法深入人心;
第七步全面试行,用实践检验流程优化的效果;
第八步总结完善,将试行中反馈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流程优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整体效率最优。流程优化要达到“米格—25效应”,而不是古人的“三个和尚挑水吃效应”。
流程优化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拓展: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1、优秀的企业文化。
2、科学的战略决策。
3、精益管理或精细管理。
4、5S管理。
5、学习型组织。
6、创新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从事大规模产销活动的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其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管理采用的活动----五项(基本职能);五项活动的直接目的---协调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更好的达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内涵如下: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管理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它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各样资源。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必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管理即是对这些资源的组织和协调。3.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4.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粗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5.管理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6.管理的主体为管理者。虽然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能要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但管理者的素质与组织的运行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4.管理学特点:
(1)综合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应用性。
5.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属性.管理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故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7.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
(2)试验法
(3)演绎法。
9.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与激励
10.计划:管理者带领下属对组织发展的前途作出安排,包括确定发展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组织:筹划建立起组织尸体,确定组织结构和相应的关系,以及调配、安排各种资源,贯彻落实计划目标; 领导:利用各种影响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控制:推动各项工作向目标逼近,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证
11.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在组织中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进行赏罚,其影响力来自职位赋予他们的正式权利,而领导者可以是推举出的组织中有能力的人,或得到大家公认的人,领导者可以不用正式的权利影响他人。所有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 而所有领导者并不都在管理岗位上。
12.传统管理理论(亚当·史密斯-劳动分工)、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亨利·福特-流水装配线)、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13.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①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最原始而基本的物质性需要,包括对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的社会环境,安全的住所,稳定的职业,较好的职业,较好的福利,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人身、职业安全的需要;
14.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并希望通过自己付出情感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指人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的需要。这是在前面四层次需要获得不同程度满足之后,产生的最高层次需要。
②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需要的发展逐层递进。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③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④高层次需要和主导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把需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研究其产生、发展的规律,马斯洛是第一人。这一学说成为行为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