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控制管理课堂教学
导语: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的几点做法,并不是意味着要取消纪律、规范对学生的约束,而是创设融洽、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创设的同时,基本的课堂纪律的要求、基本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还是要示明并审查的。当然,对这些纪律和规范,有一个让学生正确理解或认识的问题,所谓正确理解,不仅是让其知晓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更要让其明白约法三章的缘由,进而从理性上而不仅是从外部感觉上来对待课堂上的纪律和规范。
如何控制管理课堂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必须真情付出,充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好奇 心,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课内课外的许多问题,公平对待课堂里每个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尤其是班级中学习比较困难,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只要我们做到了有耐心,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可以采用课后辅导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结合异质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方式,专门给予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可以相信,真心的投入必定得到真情的回报。
二、完善自我,展现自身魅力
老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科组要求老师们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从平时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细小的事情做起,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们从课前的3分钟做起,学生进入课室前排好队,安静后才能进入,进入课室保证安静下来才允许坐下用电脑(以小组为单位)检查电脑有没有故障(保证一人一机,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保持课堂的干净整洁,东西摆放有秩序,环境布置优雅,优雅的环境增强课堂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其次,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位。我们每学期的座位调整都会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同伴关系等各种因素合理搭配,以优补劣,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再次,我们老师坚持把握好上课的情绪,控制好课堂的气氛。为此,上课前要写好教学设计: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等方法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上课节奏,减轻学生的疲劳度。
最后,课堂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气氛,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那种“静”的气氛。动作和语言是情感的产物,在活动中,在讨论中,学生表达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是人之常情,老师要学会分享这种情感,而不是认为破坏了课堂纪律去制止学生。不能认为学生不安静就是课堂纪律不好,这种旧眼光看课堂是因为没有看到课堂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围绕课堂教学目的探讨乃至争论所引起的所谓争端正是教师应追求的课堂效果。下课前2分钟,全班起立,站到凳子后面,不准操作电脑,课代表检查鼠标、耳机、键盘、主机、卫生情况,向老师汇报,无误,老师对本节课做以小结,让学生将凳子放回电脑台下,宣布下课。
四、鼓励和赞扬以强化良好的行为
鼓励和赞扬是阳光,让学生感到快乐。重复快乐的行为是人的天性。如果教师正确掌握和运用强化课堂良好行为的技术,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理想行为就会显著增加,教师的教学业绩就会提高。我们常用的强化方法有:
1、语言强化:当学生作出正确行为和反应后,我们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好”、“很好”、“对”“很对”、“正确”、“非常正确”、“不错”、“真不错”、“你真行”,“好极了”、是常用的强化语。老师要不吝赞美和鼓励,而且经常改变使用方式,使言语的强化保持生机和活力。有时,老师采纳学生的想法,使用学生的语言,让他们觉得他们说话的重要,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非言语强化:当我们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加以肯定表示赞赏时,还可以点头微笑,目光接触,竖起拇指,拍手击掌,靠近学生,体态放松,抚摩学生头部及肩膀等等。事实表明,学生更乐于接受非言语信息。
五、运用好处理轻度课堂问题的技巧
学生的课堂问题大多是轻度的,所以大部分问题只需我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制止。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语言暗示: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声说话,可以突然停顿一下,或者声音突然提高一点或轻一点,或者提问学生等等办法终止其问题行为。
2、动作暗示: 如果发现同学在开小差,可以用手势暗示,或者走近同学,轻拍同学等办法终止其问题行为。
3、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带U盘回来听歌或者拷贝单机游戏,可以在硬件管理器里禁用U盘(USB人体学输入设备设置“停用”或“卸载”),并建立组策略禁用U盘,有些学生在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设置屏幕保护或分辨率等,我们可以悄悄地走过去制止这种行为,极端时,可以通过电子教室暂时控制个别机器(此方法我认为尽量少用,有部分教师是乐此不彼的,动不动将学生机锁定;通过课下与学生沟通,学生最反对这种粗暴的手段,从而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抵触。
4、使用幽默: 当课堂气氛沉闷,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老师可以使用幽默言语、或者讲个笑话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地出现或者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5、使用“冷处理”方法:有时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或有的学生不但自己不学习还干扰他人学习,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只是大声骂学生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逆反心理很强,没必要和学生发生直接冲突,否则效果可能更差,甚至让你下不了台,可以让学生先静下来,等下课后学生情绪缓解没那么激动了,再作处理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既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又能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六、正确处理学生偷玩游戏、QQ聊天等行为
现在中学信息技术比较少上纯理论课,一般都在机房中边讲边练,但在机房中上课,学生偷偷玩游戏、QQ 聊天、上网的情况时而有之,教师对此也是头痛不已。将心比心,当我们是学生时,不也是如此吗?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处理这类事情是宜疏不宜堵的。学生, 活泼、爱玩、好奇是他们的天性,机房中玩游戏、聊QQ 非常容易发生,会影响成绩但不是大错,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情绪的对立,最后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影响教育任务的完成。我的做法是:
1、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中学生基本都有逆反的心理,如果单纯的说教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交朋友(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因为教的班太多,连学生的名字也叫不出),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爱好倾向。然后以朋友的身份, 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沉迷游戏会造成成绩下降的严重后果, 并推荐、介绍健康有益的活动, 疏导学生淡化游戏情结。同时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机房进行管理,以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条件。课堂上要加大检查与监督力度, 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这样双管齐下,定能将学生玩游戏的机会降到最低。
2、有效利用,正确引导。教师不能一味反对学生玩游戏, 聊Q Q ,可以有效的利用。第一,比如作为一种奖励措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给学生一些机会,但不是无条件, 比如今天课堂效果好、学生学习积极的情况下,适当开放一会儿网络,学生为了这种机会,上课会更加积极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一些益智游戏,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算法、明白一些道理, 同时趁机引导学生对游戏优劣的斟别,适当介绍游戏制作的方法,减少学生对游戏的盲目崇拜。从而淡化对游戏的痴迷。
如何控制管理课堂教学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1、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2、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3、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4、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不当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1.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2.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3.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4.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5.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7.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有研究发现,教室墙壁和家俱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由于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
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四)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较为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5.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较为复杂的问题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
如何控制管理课堂教学
一、 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还是服从教师的“命令”
很多时候,所谓课堂上的“纪律”都是教师制定的,有些还是教师上课时临时想的,而且“纪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却极少指明学生可以做什么。只要学生妨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意愿,就会被“鉴定”为“违反纪律”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这样的“纪律”都没有向学生说明,一切凭自己说了算。这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位置,其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学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教师这样的“控制”如同社会上的“人治”,而非“法治”。“人治”靠的是教师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的“命令”,一旦教师不在,“命令”也就形同虚设难起效力了。而且这样的“命令”迟早会压抑学生,促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出现对抗和叛逆行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如此一来,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强调的“课堂纪律”就会被学生理解成专门对付他们的一种“专制”的代名词了。
这么说,难道课堂就不用“纪律”了吗?不,当然要“纪律”,但这种“纪律”应该是由师生一起商议,共同讨论出来的一些“规则”,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才谈得上有“群众基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去接纳并乐意去执行和维护。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是这样设置情境引导他们的:
班队课,我问学生:“为何要在校门口的公路上画斑马线呢?”
学生答:“我知道,那是‘人行道’,是让我们这些行人过公路用的!”
“如果我们过公路不走‘人行道’好不好?”我接着问。
“不行的,我们人这么多,很容易被车撞着的,上学期没有画上‘斑马线’,不就有一个六年级同学的脚被车轧了吗?”
“画上‘斑马线’让我们走‘人行道’,是为了行人和司机更安全……以前没有‘人行道’,大家都是乱走的!”
“说得对!”我肯定了他们,“有了交通规则,大家的行动不但方便,而且也安全了。你们再想想,自己知道或做过哪些事和活动必须要有规则才行,否则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老鹰抓小鸡、跳橡皮筋等游戏也有规则。”
“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活动都有规则。”
我总结道:“是啊,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更好地进行活动。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教室里也需要一些‘规则’来让课堂的教与学能灵活而又有秩序地进行下去,所以,我们有必要一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则来……”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上,然后收上来共同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上的“规则”,让大家遵守。
在这些规则中,下面几条是最根本的,因为它指出了师生在课堂上最普遍的四种行为——“说”、“听”“讨论”和“插嘴”的注意点:
1.无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如果谁有想法或不同意见,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起立”进行“插嘴”。当想“插嘴”的同学比较多时,要按“起立”的.先后顺序一个个说,不要抢着说。当话说好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着老师示意了。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又有了想法,还是按上述的要求进行表达。
2.站起来说的同学要尽量做到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单单看着老师(或某个同学),不能只对着老师(或某个同学)说。尤其是不能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了“两人对话”,把同学们忘在了一边,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不耐烦,难免就会吵了。因此,站起来说话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这样的说法能够直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你说的话中来。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起立”时要适当地侧过身,而前面的同学“起立”时也要适当地转身。
3.当老师要求大家自由讨论时,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当老师指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时,那对“说”和“听”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两条为准则。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要看老师的示意,比如用语言:“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等等,还可以配合表示“开始”和“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根据利弊,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添加和删除。
二、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不矛盾的
看了上述的四点规则,或许有些教师会说,这样的条条框框会不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课堂变得机械死板了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展示,在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有表达的机会,是否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是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恰恰就是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他们要么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规则”作保障,使得课堂的“说”与“听”,以及所谓的“讨论”变得杂乱无序。如此的“个性发展”已变成自由散漫的一盘散沙,连教师自己也因此苦恼不已。要么总是在学生说的“内容”上苛求,总想着学生的“说”能符合自己的喜好,凭自己的脾性来评定学生的童心童语,以致闭塞了学生的真实表达,甚至还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而没了表达的欲望。如此的课堂,学生除了循规蹈矩或亦步亦趋或沉默寡言之外,还能有什么良好的“个性发展”呢?
因此,我们只有具备适当的“课堂规则”这个外在形式,才谈得上保障学生“思想个性”这个内在实质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扎实的鲜活的有效的课堂。当学生从这些“规则”中逐渐体会到它给大家的“说”、“听”,乃至“思”带来益处时,学生就会愈加重视和维护这些“规则”。此时,即便教师不在,班集体也会自觉自动地运用这些“规则”来评判个别同学的违规行为,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已有“课堂规则”这把丈量的尺子了。只要我们读了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书,就不难发现,他们也是很重视这类“规则”的制定的,哪怕在开始阶段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有了这些“规则”,那么以后的教学和管理也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民主意识和班级主人的观念特别强也是与此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和展示“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三、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1.教师的“立场”要鲜明
刚开始实施这些“课堂规则”时,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记,教师就要有耐心地反复强调时常提醒,尤其是教师的“立场”要鲜明,切不可含糊不清敷衍了事。比如:坐着倾听的学生如果有人没保持安静,或者没等人家讲完就“插嘴”而且“插嘴”时没起立,教师都应该立刻让课堂暂时“停止”,及时指出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并且让他马上改正。同时也提倡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如果发现类似问题,也要马上提出和制止。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不多久,便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2.教师要用好自己的“表情”
当学生能按“课堂规则”进行“听”、“说”、“插嘴”和“讨论”时,教师除了用语言而且也要用“赞赏”、“微笑”的表情给予肯定,反之,教师就要用“严肃”、“批评”的表情给予否定和阻止。只要教师“立场”鲜明,再配以一目了然的表情,时间一久,学生的行为就能从中得到积极的强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行为一贯到底的重复,在上述两点中,一旦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而松,时而严,那所谓的“课堂规则”就会成了“纸上谈兵”了。即便课堂教学正在津津有味地进行着,只要出现“违规”行为,教师也要及时提醒和制止。另外,当教师用了“严肃”和“批评”的表情之后,要是学生改正了,教师就不能继续带着这个表情上课,而应该“转化”成温和微笑的表情。教师这样做,就是等于用无声的体态语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这点上教师不妨让自己具备“相声演员”的表情变化能力。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投入学习是很重要的。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做不到这点,一旦被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打搅了,就会一直唬着脸,带着怒气上课,甚至把接下来的上课当成了个人的情绪发泄,这是教师情绪化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把他们当作了“出气筒”,这绝对是有害于学生在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养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状况的如何,有时就是教师自身状况的体现!
四、关于是否要“处罚”的问题
在“课堂规则”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违反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则是无意的,大多是忘记了。对这类“违规”的学生,教师只需时常提醒,他们便能主动改正,毕竟好的“规则”是有利于每个人的。因此也就没必要“处罚”了。二则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针对“规则”,经观察分析,就会看出这类学生“违规”的背后一般都有另一种目的,他们要么是所谓学习上的差生,被教师忽视;要么和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在品行上有些“问题”,被多数学生孤立;要么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困惑”和“压抑”,寻求排遣和发泄等等,我觉得这些学生的“违规”行为的本质不是在抗议“规则”的不行,如果因此而“处罚”他们,等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雪上加霜。所以,教师应当把精力花在课堂之外多去关注、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只有化解了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他们才可能遵守“规则”。当然,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而否定了“规则”对大多数学生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好处,否则就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了。对于“处罚”,我只有这样的观点:处罚是手段,如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可以用的;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起反作用。所以,处罚要三思而后行——慎用!
【如何控制管理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控制管理易爆情绪05-01
如何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05-01
如何管理课堂教学06-03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06-04
在管理中如何释放员工而不是控制员工08-21
精细化管理如何控制成本04-30
如何控制曝光04-30
如何控制血糖06-03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04-30
课堂教学管理如何做好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