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传 卷七十四部分译文
作者:佚名
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年幼时就至京师,入国学,为上等生。离开国学后历任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翰林修撰。
至正元年(1335),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伯琦任宣文阁授经郎,教外戚大臣的子弟,以后又任顾问。帝因伯琦善于书法,命他篆写“宣文阁宝”,再题匾“宣文阁”;并仿效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智永写的《千文》,刻在石阁中。从此每次升官都是在宣文、崇文之间,帝对他的关怀日益深厚,常呼字而不呼名。适逢御史上奏有关监察御史官员,宜用近臣,于是皇帝命他任广东廉访使。至正八年调迁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他一再升官,最后升为直学士。
至正十二年(1346),旨令南士皆住中书省和御史台。任伯琦为兵部侍郎,随后又与贡师泰同时被选拔为监察御史。两人都是南方的大族。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带大军讨伐南方,因作战失利军队损失颇大,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十人共同上奏弹劾。伯琦则认为希曾等十人的弹劾是越过了自己的职责,希曾等人都因此而降职,补为郡判官。但伯琦的行动并未被公论所赞许。
十三年升迁为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祭天妃。十四年再起用为江东肃政廉访使。长枪锁南班叛乱,陷宁国,伯琦和他的僚属仓皇出走,不久逃到杭州。任命为兵部尚书,未曾启程又改任浙江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弹劾伯琦失陷宁国,应该治罪。
十七年(1351)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按规定暂委伯琦为参知政事,使招降张士诚。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辩解伯琦罪责,任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士诚挽留他,因而未成行,改任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从此留在平江十多年,张士诚被消灭,伯琦才回鄱阳,不久就去世了。
伯琦态度温雅,肤白如玉,即使一生遭到很多磨难,但善于自己保重。他知识广博,又擅文章,尤其精于书法,篆、隶、真、草各体闻名当时。曾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还著有诗文稿若干卷。
吴当字伯尚,吴澄之孙。幼年时继承祖宗遗训,以聪明、诚实为人们称道。长大后,精通经史百家之言,跟随其祖父到京师,补国子生。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吴澄去世,曾跟随他游历的四方学生,都以吴当为师,完成其学业。
至正五年(1345),承袭其父吴文的官爵,而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任,改任国子助教。他能勤讲解、严教学,学生都乐意跟他求学。适逢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吴当参预编纂。书成之后,授翰林修撰。七年调任国子博士。第二年升监丞,以后逐年升任司业、翰林待制、礼部员外郎。十三年,升监察御史,不久,再次任国子司业,以后相继任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
当时在江南战争已进行五年,大臣中有人介绍说,吴当因世代居住江西,熟知江西风俗民情,并且他的才能也可以担任政事。于是朝廷下诏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协同江西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招降江西各郡,且有自主之权。吴当因朝廷兵力不足,受命至江南召募民兵,由浙入闽,至江西境建昌界,招安了新城孙塔,擒杀了李三。接着进攻南丰。反元义军首领郑天瑞逃走,郑原自刎而死。十六年,调检校章迪率本部兵,与黄昭夹攻抚州,剿杀反元义军首领胡志学,进兵收复了崇仁、宜黄。于是平定了建、抚两郡。
当时,参知政事朵歹在抚、建总领兵,多年未建立功勋。因忌妒吴当屡打胜仗,功劳在己之上,又认为南人不应该统领兵马,于是制造流言蜚语,说吴当与黄昭皆通寇。帝降旨解除二人兵权,吴当改任抚州路总管,黄昭任临江路总管,并负责供应平章火你赤军的军饷。火你赤杀死吴当的从事官范淳及章迪,将士们都极端愤怒,吴当告诉他们说:“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火你赤又上奏章说:“吴当和黄昭二人不能胜任官职。”不久,皇帝降旨罢了吴当和黄昭的总管职务,削官为民。
十八年,火你赤自瑞州回龙兴,吴当和黄昭皆随军不敢去龙兴。以前当与昭平叛立功报告,从广东经海道尚未到达京师,而朵歹、火你赤等的公文先到,所以朝廷责罚当和昭,都降职。待接到吴当、黄昭的立功报告后,才知道是诬告,下诏拜吴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黄昭任湖广参知政事。命令尚未下达,而陈友谅已攻陷江西诸郡。火你赤弃城逃跑,吴当就戴上了黄色道士帽,穿道士服,闭门不出,整日写书。友谅派人征召他,他卧床绝食,誓死不从。于是将他连着他的床一块抬到船上,送到江州,拘留一年,始终不屈。后来就隐居庐陵吉水的谷坪。一年后病逝,终年六十五岁。他著的书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参考资料: